☉周 冉
花滑運動誕生初期,男性表演服為長袖長褲,女性表演服為長袖長裙?!芭x手必須穿著裙子”的規(guī)定到2006年才被取消。不過時至今日,國際賽場上很多女性運動員還是選擇穿裙子,但裙擺更短,以方便展示各種高難度動作。
早期女性花滑運動員的裙子長及腳踝,因為要在室外滑冰?;叻b厚重,貴族滑冰時會選擇日常冬裝。室內(nèi)冰場出現(xiàn)后,人們才開始減少衣服,追求輕薄。1924年,法國夏慕尼冬奧會花樣滑冰女子單人滑比賽,年僅11歲的挪威選手索尼婭·海妮第一次穿著長度不到膝蓋的短裙參加了比賽。
女性花滑運動員的著裝在海妮的影響下不斷改進,裙子縮短,貼身,不再羞于展示身體曲線。男性服裝也向著輕便、貼身和薄短的方向發(fā)展。為了防止短裙走光,1936年冬奧會上,帶短裙擺的女性連體衣正式登場,奠定了今天花滑服的基本款式。
花滑服裝的材質(zhì)也不斷改進,出現(xiàn)了有彈性的面料和更多裝飾性元素。1988年,民主德國“冰上皇后”卡特琳娜·維特,穿著一身用羽毛做成裙擺的藍色表演服贏得了冬奧會冠軍。這件表演服高開衩、露背、低領(lǐng)口,過于暴露,因此,此后的花滑表演服設(shè)計多了一條規(guī)則:女選手服裝必須覆蓋背部和臀部。由于選手不能大面積暴露身體,裸色織物的拼接變得更為常見。早在1994年,中國花滑選手陳露所穿著的服裝就在胸口和背后都拼接了點綴水晶裝飾的裸色織物。
花滑運動員在表演時,背對著觀眾和評委的時間居多,所以大部分的花滑服背面的設(shè)計要比正面的設(shè)計更繁復(fù)好看。國際大賽的花滑服一般具備幾個重要的特征:輕薄、彈性好、閃亮,有滿滿的水鉆和紋飾,設(shè)計風格更要與比賽時所選曲目風格一致。
一套專業(yè)花滑服裝的制作需要十幾道工序,采用特殊針線保證成衣的結(jié)實,燙鉆、縫花、流蘇裝飾也要綜合搭配,兼顧舒適與美觀。比賽時,服裝飾品掉落在冰面上,成績要被扣掉1分。我國冰舞組合王詩玥和柳鑫宇,就在比賽中因袖口掉落了一片羽毛而被扣分。
優(yōu)質(zhì)的花滑服必須輕如蟬翼,男選手的服裝重量要控制在850克以內(nèi),女選手的要控制在350克以內(nèi)?;ɑ\動員的服裝非常貼身,根據(jù)每一個運動員的身材尺寸量身定制,備賽期間會根據(jù)選手的身材變化進行修改。在場上,服裝和選手融為一體,非常微小的更改都會影響選手的發(fā)揮。中國花滑名將陳露表演《梁?!窌r一共有兩件比賽服,賽季開始時使用的是淡藕色,參加奧運會時換成了一套深紫色的,兩套衣服的款式面料一樣,區(qū)別在于深紫色那套的袖子裝飾鑲鉆更多,重量也就稍重。這種普通人根本察覺不到的差別,讓剛穿上新服裝的陳露心里格外緊張,最終在教練的鼓勵下才平復(fù)心情,正常發(fā)揮。
(綿 羊摘自微信公眾號“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