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生態(tài)文明議題是近年來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議題之一。共謀全球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生態(tài)文明領域的重要思路,也彰顯了中國的大國擔當。在對外講述新時代中國生態(tài)文明故事時,巧用共情能讓傳播效果加倍。共情策略的運用,對有效影響受眾、實現(xiàn)傳播目標有著重要作用。要以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為引領,講好全球生態(tài)保護的中國擔當;要緊扣海外讀者關注點,精心設置國際化議題;要善用類比手法,拉進多元化受眾的認知距離,要用小切口刻畫細節(jié),在共同價值觀中尋找情感共鳴。最后,還要踐行“四力”要求,提升國際傳播從業(yè)者的共情力水平。
【關鍵詞】共情 對外傳播 生態(tài)文明 “四力”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xiàn)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注重把握好基調,既開放自信也謙遜謙和,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①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近年來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議題。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為具體實踐架構,以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為重要抓手,并提出共謀全球生態(tài)文明建設,彰顯了中國的大國擔當,為新時代中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供根本遵循。講好中國生態(tài)文明故事,有利于樹立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而用好共情策略,可以讓傳播效果加倍。
一、“共情”理論的相關研究
1873年,德國美學家羅伯特·維舍最早提出了“共情”這一概念,用來說明將自身真實的心理感受主動投射到所見事物的現(xiàn)象。②時至今日,“共情”作為一個心理學概念,被認為是一個人能夠理解他人情緒、情感,并對此做出反應的能力,是個體基于另一個人情緒狀態(tài)或者狀況的理解所做出的情感反應。③在對外傳播中,共情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傳播手段,讓海外受眾從新聞信息中找到自身生活的投射,并從中得到情感的共鳴,與傳播者在意識形態(tài)層面達成認同。
共情的運用對實現(xiàn)傳播目標有著重要作用。對外傳播要做到融通中外,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恰當運用共情必不可少。融通中外是要讓中國的理念、觀念被外國受眾所理解、接納,在不同地域文化理念的差異間搭建橋梁,實現(xiàn)信息傳播的對稱,將中國理念真正送達境外受眾。因此,要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需要從情感層面觸發(fā)受眾對傳播內容的感受,讓他們從情感上認為中國是可信的、可愛的、可敬的。理解和認同的傳播目標都需要運用共情才能實現(xiàn)。因為共情可以促進理解、增強好感,并伴隨之產生利他行為。而利他行為又可以促進不同主體之間理解、好感和信任。當我們對別人產生共情或者接受別人對我們的共情時,兩個人的共情互動會釋放出使大腦平靜舒服的化學物質,能夠使我們變得更加的平和。④而從國際傳播的視角來看,共情可以使傳播者和受眾更加平和、愉快地完成信息的傳遞和接受,進而形成價值認同。
二、以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為引領,講好全球生態(tài)治理的中國擔當
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tài)環(huán)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雹?012年,黨的十八大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目標。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制度。2020年11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通過了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統(tǒng)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強調要推動綠色發(fā)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諸多重要論述中,“兩山”理論,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其中最重要的內核。這一理論突出了保護自然生態(tài)的重要價值,強調保護自然就是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也形象生動地闡述了生態(tài)價值對于社會發(fā)展的長期意義。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的統(tǒng)領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表述則是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的具體實踐架構。人類和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是不可割裂的共同體,各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之間存在著復雜而普遍的有機聯(lián)系。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guī)律,生態(tài)系統(tǒng)才能始終保持穩(wěn)定、和諧、前進的狀態(tài),才能持續(xù)煥發(fā)生機活力。要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共同發(fā)展,執(zhí)行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是重要抓手。而從國際視角來看,共謀全球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提出,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生態(tài)文明領域的重要思路,也彰顯出中國的大國擔當。因此,在對外講好中國生態(tài)文明故事時,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為引領,依托中國近年來開展環(huán)境保護與環(huán)境治理的生動實踐,闡釋好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大國擔當。
三、緊扣海外受眾關注點,精心設置國際化議題
要共情講好新時代中國生態(tài)文明故事,首先要找到能引起海外受眾廣泛關注的選題或新聞切入點。當前海量信息洶涌,新聞話題能否迅速抓住受眾注意力,是決定對外傳播成功與否的第一步。而涉生態(tài)文明議題有很多是與野生動物、植物保護有關的故事,這些故事一直以來都是中外受眾的共同關注點之一。以野生動植物保護為主題的對外傳播,在觀眾緣方面具有天然優(yōu)勢。
以2021年云南野生亞洲象離開棲息地北上的新聞報道為例。亞洲象體積龐大,外形憨厚可愛,是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無論從其外形還是物種保護的重要性來看,亞洲象都具有較高的可關注性。從2021年春季開始,許多中外媒體便持續(xù)關注此次亞洲象北遷的情況,各類報道持續(xù)了數(shù)月,有關報道涵蓋文字、視頻、圖片、評論等多種形式。
北遷象群除在國內備受關注外,在國際舞臺上也成了明星。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BBC)、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Cable News Network,CNN)、美聯(lián)社(The Associated Press,AP)、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AFP)、路透社(Reuters)等全球知名媒體都對其保持了高度關注,持續(xù)跟進它們的動態(tài)。僅在2021年6月3日至6月10日間,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至少報道了該象群5次。《中國日報》雙語新聞客戶端在2021年6月9號發(fā)布的雙語新聞《罕見可愛畫面:象群集體睡覺,小象被護在中間爬不出來》發(fā)布2小時內,閱讀量突破10萬余人次,收到上百條讀者的留言和數(shù)千點贊,被多國媒體轉發(fā)。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中國政府在本次事件中采取的態(tài)度和措施,一向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的外媒也大都給予好評,認為中國政府為了保護該象群的安全付出了巨大努力?!度A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稱:“整個中國已被由15頭亞洲象構成的家庭驚呆了,它們在該國漫游了300英里。經過20年的保護,西雙版納和鄰近地區(qū)的野生大象數(shù)量幾乎翻了一番,這無疑是中國大象保護取得的成績?!雹奕毡倦娨暸_(Tokyo Broadcasting System Television,TBS)為此還推出了節(jié)目特輯,邀請日本權威動物專家對亞洲象的習性、中國應對方法進行了解讀。該節(jié)目對中國工作人員的專業(yè)性予以肯定。以大象北遷為契機,許多外媒也開始關注中國政府近年來對環(huán)境治理和動物保護的大力投入和取得的成績,這也讓世界看到了一個對自然充滿人文關懷的中國。
說到底,亞洲象北遷故事最打動人的還是在其背后隱含的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共識,是全球各國對尊重和保護自然、尋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之道的共同愿望。以大象故事為契機,中國抓住對外傳播機遇,讓世界看到了發(fā)生在中國的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引領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真實案例。此次“跟著大象看生態(tài)”對外傳播成功案例的策劃與實施,也將推動中國在環(huán)境議題上探索更多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的新路徑與新思考。
四、善用對比手法,拉進多元化受眾的認知距離
受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國家受眾在對同一個事物的理解上往往存在巨大差異。中國幅員遼闊,自然生態(tài)類型豐富多樣,在保持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同時,既要滿足13億人口的物質、精神需求,還要兼顧生態(tài)文明建設保護好綠水青山,任務十分艱巨。中國面臨的挑戰(zhàn)和已經取得的成績,是許多國土面積小或者人口總量少的國家難以想象到的。所以,在對外闡述和報道很多中國生態(tài)議題時,有些海外受眾有時難以理解,甚至還會出現(xiàn)“雞蛋里挑骨頭”的現(xiàn)象。而這時,善用對比手法對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進行解讀,是共情在對外報道中的又一常見應用。
對比解讀的方式有很多種,有幾種較為常用。首先是數(shù)據(jù)對比。以有“地球之肺”之稱濕地的保護成效報道為例。在對外傳播時,可以把濕地面積和人口數(shù)量做一個對比?!爸袊匀?%的濕地,滿足了世界1/5人口對濕地生產、生活、生態(tài)和文化等多種需求,為全球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貢獻。”⑦簡單的兩個數(shù)字對比,可以讓受眾清晰看到濕地的生態(tài)治理對一個人口大國來說,挑戰(zhàn)何其大,成績來之何其不易。
其次是形象對比。相較于數(shù)字對比,形象對比更容易讓受眾在腦海中形成畫面,產生更直觀的認知。例如,在講述我國在打造綠水青山實踐中植樹造林對世界貢獻時,可以將中國植樹的總量做一個形象化說明?!叭狈雷o林體系工程開始建設40年來,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3萬公頃,折算成5公里寬的防護林帶,能繞地球赤道一圈半”。⑧這樣的對比描述使讀者能夠迅速想象出地球一周半的畫面,形成直觀印象。同時也用生動的實例證明了中國在推動全球生態(tài)建設中付出的不懈努力,取得的驕人成績,從而塑造出切實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此外,概念解析型對比也非常重要,尤其對于一些海外受眾容易“想當然”的概念,更需要做進一步對比解讀。例如,2021年10月,中國官宣第一批五個國家公園。五個國家公園覆蓋了不同生態(tài)體系,中國國家公園體制的實施,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理念的具體舉措。國家公園在西方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既有概念,但很多海外受眾并不清楚,中國和西方關于國家公園的建設理念和管理模式并不一樣。為了避免誤讀,應該在對外傳播時做出概念對比性解釋,如“不同于西方的國家公園,中國國家公園以保護優(yōu)先,在國家公園內劃分為‘核心保護區(qū)’和‘一般控制區(qū)’,核心區(qū)內僅允許科研、科考等經過林草部門審批的人為活動。此外,中國國家公園強調原住民和國家公園和諧發(fā)展,保留了公園內部原住民的生活文化”等。⑨增加這類解釋可以讓海外受眾明白兩個重要信息:一是中國的國家公園不以旅游盈利支撐發(fā)展。二是中國的國家公園尊重原住民的生活文化,不會讓國家公園成為無人之地。
五、用好小切口刻畫細節(jié),在共同價值中建立情感共鳴
除抓住受眾關注點、做好對比傳播以外,從新聞采寫的細節(jié)來引發(fā)海外受眾的情感共鳴是更高明的共情技巧。新聞采寫是入腦入心的情感傳播活動。如果沒有了激情,沒有了愛,那么記者寫出來的作品只能是泛泛而談的空中樓閣或者是簡單現(xiàn)象的羅列堆砌,讓人讀起來味同嚼蠟。⑩新聞報道傳達情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細節(jié)描寫,精彩的細節(jié)哪怕一個動作、一句言語或一個表情,都可能觸動人類心底最柔軟、最敏感的部位,產生情感共鳴與共振。11
雖然各國存在文化、地域、信仰等的差異,但全世界人民在某些情感上是相通的,如對生命的敬畏,對真、善、美的渴望,對勤勞、勇敢等品格的尊重等等。人類在行為、思想、情感、心理上的這些共性,為對外傳播提供了實現(xiàn)更好傳播效果的可能。要講好新時代生態(tài)文明故事,應該仔細研判,找準并刻畫出中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可以引發(fā)更多受眾共鳴的細節(jié)和小切口。
依然以云南亞洲象北遷為例。央視網(wǎng)發(fā)布的系列視頻《同象行》中,有一集采訪了大象北遷途中經過村莊的幾位村民,請他們談談對家中農作物被大象一路“逛吃”的感想。村民的回答非常簡單:“一輩子就這么一回,心疼什么呀?”“過來就放開給它吃,我們是歡迎它的?!薄罢呀洶l(fā)話了,損失是可以賠償?shù)??!?2采訪中短短的幾句話,沒有刻意的渲染描繪,卻生動反映出中國老百姓對野生動物的寬容與關愛,也體現(xiàn)出中國政府在該事件中的擔當和作為。
再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例。除了關注賽事,不少媒體也充分發(fā)掘、細致描述了中國在踐行“綠色奧運”方面做出努力的具體細節(jié)。例如,2022年2月6日,中國日報網(wǎng)刊發(fā)了一篇關于冬奧會花束的稿件,詳細講述了冬奧會頒獎臺上給運動員們準備的用毛線編織花束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以及承載的美好祝愿。這一小細節(jié)的抓取,充分體現(xiàn)出中國政府踐行低碳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決心和保護環(huán)境的切實舉措。
六、踐行“四力”要求,提升共情能力和水平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chuàng)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13
實踐證明,好的對外新聞報道,不是坐在辦公室里查資料、打電話就能做出來的,而要靠記者用腳跑出來。不深入基層,永遠捕捉不到鮮活的素材,更談不上把握時代脈搏,傾聽時代聲音。同時,還必須有敏銳的觀察力——“眼力”,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通過把練眼力與練腦力相結合,真正用心觀察、判斷、辨別,才能使對外新聞報道更接地氣。通過練筆力,使對外新聞報道和作品更有感召力和傳播力。
在對外講好新時代中國生態(tài)文明故事時,共情的運用就是“四力”的深入落實。共情力是對外傳播工作者重要的工作能力,也是提升傳播水平和傳播效果的一項關鍵技能。在對外傳播中,共情也需要能夠與海外受眾換位思考,了解他們的需求,這是一個很高的要求。共情講好新時代生態(tài)文明故事,對外傳播工作者首先要對生態(tài)文明領域的專業(yè)知識、熱點話題、背景資料等有全面系統(tǒng)的把握。同時,還要對海外受眾的文化背景、對象國國情等知識有廣泛積累。在采寫過程中還要時常走訪新聞一線,搜集新聞細節(jié)和百姓故事,寫出有血有肉、讓人動情的報道。要做到以上要求,實際上就是對國際傳播從業(yè)者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提出的更高的具體要求。
總而言之,增強“四力”是新時代加強和改進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代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抓手。只有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才能挖掘、運用好各種生動感人的事例,產出高質量、有國際影響力的優(yōu)秀新聞作品,真正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楊萬麗系中國日報社主任記者
「注釋」
①《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wǎng),http://www. 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2021年6月1日。
②湯金洪:《共情能力:師生有效心里溝通的“金鑰匙”》,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 31-32頁。
③吳飛:《共情傳播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探索》,《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年第5期,第59-76頁。
④陳立勝:《“惻隱之心”“他者之痛”與“疼痛鏡像神經元”——對儒家以“識痛癢”論仁思想一系的現(xiàn)代解釋》,《社會科學》2016年第12期,第110-120頁。
⑤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求是》2019年第3期,第1-5頁。
⑥Lily Kuottps, “A herd of elephants has roamed 300 miles across China and is headed toward a city”, The Washington Post,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 world/2021/06/02/china-elephants-wild-migrate-cities/, 2021-6-2.
⑦魏郁:《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負責人:中國為全球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做出重要貢獻》,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http://news.cri.cn/20220111/1fd618bf-f780-2279-aab3-c17cb75acbe9.html,2022年1月11日。
⑧秀逗:《中國的這個奇跡,讓全世界嘆為觀止!》,搜狐網(wǎng),https://www.sohu. com/a/300844992_120067285,2019年3月12日。
⑨Yang Wanli, “New facilities will defend ecosystems”, China Daily, September 28, 2020, p.6.
⑩劉保全:《新聞作品的感染力從何而來? ——兼評部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新聞愛好者》2013年第17期,第74-78頁。
11姜小凌、馬佳儀:《細節(jié),寫好新聞的關鍵》,《新聞與寫作》2019年第4期,第106-109頁。
12《同象行第二集:大象哪有壞心思》,中央廣電總臺央視網(wǎng),https://tv.cctv.com/2021/08/29/ VIDEnHyN33xXPuXT7undLS84210829.shtml?spm=C53105800367. PvT3G4Zp2IhQ.0.0,2021,2021年8月29日。
13習近平:《宣傳思想干部應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人民網(wǎng),http://dangjian. people.com.cn/n1/2019/0818/c395452-31301722.html,2019年8月18日。
責編:荊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