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近年來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若干取向

        2022-04-17 03:04:40趙博文施春宏
        華文教學與研究 2022年3期
        關鍵詞:理論語言研究

        趙博文,施春宏

        (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科學院,北京 100083)

        1.引言

        自結構主義開啟現代語言學研究以來,語法研究一直是語言本體研究的重要方面。在對語法現象的描寫和解釋過程中,學界不斷探討新的論題,拓展語法研究領域,由此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期間也存在著不少或大或小、或顯或隱的理論爭議。對此,學界就不同階段的研究成果和發(fā)展路徑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梳理與思考。例如龔千炎(1987/1997)、邵敬敏(1990、2011)、陳昌來(2002)、陸儉明(1993/2004、2019)、邢福義、謝曉明(2013)、王燦龍(2019)、李宇明主編(2019)等均從不同角度梳理了漢語語法學界在各個時期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問題,并力圖為漢語語法研究探明發(fā)展道路。

        隨著對語言系統認識的不斷深入和對理論方法的長期思考,學界逐漸意識到傳統的“語法”視角無法完全觀照豐富復雜的語言事實,并逐漸將語法研究定位為對語言系統之法的探究,進而發(fā)展出“大語法”的基本理念。基于此,語法研究不僅涉及傳統所言的詞法和句法,還包括語言系統中其他部門的結構及其形成、變化之法,如音法(包括音系、韻律)、義法、用法。與此同時,新的研究路徑和解釋工具也應運而生??梢哉f,無論是就語言系統的研究廣度和深度而言,還是就語言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來看,當今現代漢語語法研究都呈現出嶄新的面貌。這不僅反映了語言研究的未來發(fā)展之路,也折射出語言學與現代學科的融合程度。從語言學研究的目的和任務來看,現代漢語語法研究需要面對漢語語法系統的基本事實,在解釋具體現象的同時建構理論體系,以實現“梳理事實,尋求理據;擬建過去,探看未來;參與實踐,發(fā)展理論”(施春宏,2017a)的基本目標?;诖?,描寫、解釋和預測,理論和事實,借鑒和創(chuàng)新等互動關系必然貫穿于語法研究的發(fā)展歷程中。隨著學界對語言事實的深入挖掘和對理論概念的進一步闡釋,語法研究在研究理念、研究內容、研究路徑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突破。在當下“大語法”觀念的影響下,現代漢語語法研究不僅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吸收了新的理論,而且在建構基于漢語事實的研究范式過程中為普通語言學提供了新的認知角度和分析路徑。

        在這種研究背景和前沿觀念的驅使下,有學者對當前漢語語法研究本體論、認識論以及方法論層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總結與思考,同樣也對語法研究的發(fā)展趨勢做出了某種預測。如袁毓林(2003)討論了語言學研究范式轉變過程中的多層面互動的研究趨勢;施春宏、李晉霞(2014)、趙蕓蕓(2017)從多個方面概括了當前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基本態(tài)勢并進行了相關思考;陸儉明(2019)在評說近百年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歷程的基礎上,總結了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語法學界在理論和方法方面所提出的數十項有別于以往的觀點與看法,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和今后的研究走向。在這些總結和思考的基礎之上,本文進一步從研究領域、研究范式和體系建構幾個方面梳理當前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若干取向。這里并不試圖對相關研究做出全面的歸納,而是重在概括論題,爬梳學理,考察當下研究的基本路徑和發(fā)展態(tài)勢,建構學術發(fā)展的基本邏輯,并進一步探索其發(fā)展空間。

        2.研究領域的多元互動①本節(jié)“研究領域的多元互動”與下文“研究范式的多向發(fā)展”“基于漢語特征的理論建構”之間存在著事實和理論的基本關系。我們認為學界各種理論的爭鳴和發(fā)展常以領域互動和形義錯配等語言事實為抓手,并由此引發(fā)一系列的相關問題,而這些事實恰恰反映了漢語的特殊性,引發(fā)學界從理論建構的角度系統地解釋這些事實。這也是本文的寫作思路,但為了敘述方便,有時只凸顯各部分的內容。感謝審稿專家啟發(fā)我們進行這方面的思考。

        從整個語言系統來看,結構主義時期的語言研究常區(qū)分出語音、詞匯、語法、語義、語用等相對獨立的研究部門甚至是獨立的學科。一般所言的語法研究主要限于句法及詞法,尤其集中于句法分布及其模式的描寫、語義特征及相關范疇的概括等,對研究領域的拓展和多領域互動的問題關注得較少。然而,在當前的大語法研究背景下,學界更注重發(fā)掘存在于不同領域間的互動現象,研究領域多元互動成為基本的研究取向,語法研究逐漸融入整個語言系統之中。這里主要選取近年來與語法研究互動較為明顯、成果較為豐富且在研究觀念上有較大創(chuàng)新的韻律、語體、修辭諸領域來展示語法學界對互動關系研究路徑的探索。在這些互動關系研究中,語法學界逐步形成了一些頗具特色的分析路徑和理論架構。

        2.1 語法和韻律的互動

        語法學界在對語言結構進行句法語義分析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超音段的韻律特征在語法表達和運行機制中有時起著關鍵性的制約作用?;趯h語單雙音節(jié)搭配規(guī)律的基本認識,學界對各種句法組合的音節(jié)組配方式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描寫,并興起了關于語法和韻律的互動關系研究,逐漸形成了兩種研究路徑。一種是基于形式語法學的分析路徑(馮勝利,1997、2000、2005),認為韻律通過標記、刪除、激活等方式制約句法,通過核心重音原則這一機制來運作和實現(馮勝利、王麗娟,2018),并由此構建韻律語法學的基本理論體系(馮勝利、施春宏,2021)。另一種是基于認知功能語法的分析路徑,認為韻律對句法的限制受到語義、交際功能和認知加工等因素的影響,如周韌(2011)和柯航(2012)分別從信息量和象似性的角度審視韻律和語法的互動關系。以上的研究雖然理論出發(fā)點不同,認識也不一致,但是對這種互動關系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發(fā)現語法和韻律之間關系的多樣性事實,豐富和發(fā)展相關論題的普遍性意義。如漢語韻律和句法語義之間是界面關系還是映射關系,漢語的節(jié)奏是輕重型還是松緊型等問題一直是相關研究爭論的焦點,不僅涉及韻律語法研究的學科發(fā)展問題,也需要進一步挖掘漢語的韻律手段以及進行語言間的韻律類型學研究。在這種互動背景下,韻律由原來作為語言物質外殼的一部分轉變成為重要的語法互動因素出現在語法系統的各個層面的研究中,如韻律和詞法的互動(如孟凱,2018;應學鳳,2020等)、韻律和句法的互動(如馮勝利,2017等)。隨著研究的深入,實驗語音學的相關手段也不斷引入語法研究中,關注句子、語篇韻律產出的相關特征,進行理論驗證的實證性研究。

        2.2 語法和語體的互動

        語法研究中對語體的關注由來已久,但語體主要作為影響語言表達的一種參數。隨著分體語法的專項研究得到重視,語體不再僅是修辭學界關注的風格色彩,也不再局限于書面語、口語對語法表達形式選擇限制的認識,“不同的語體之間既有運作原則上的共性,又有語體原則支配下不同參數設置的差別。即語體不同,語法有別?!保ㄊ┐汉辏?019),如陶 紅 ?。?999、2007)、張 伯 江(2007、2012)、方梅(2007、2013、2018)、姚雙云(2017)、朱 軍(2017)、李 晉 霞、劉 云(2018、2021)、朱慶祥(2019)等功能語法學者主張語體對語法要素和結構有塑造作用,常通過細致的文本分析說明文體、語域中的語體參數對語法形式的選擇限制。馮勝利(2010)等則基于交際距離和關系對語法合法與否的影響而明確提出了“語體語法”的概念,論述了語體的機制及其語法屬性,并從“對立生體”的角度認為“正式與非正式”和“典雅與便俗”是構成語體系統的基本范疇?;诖?,王永 娜(2016)、駱 健 飛(2017)、王 麗 娟(2018)等系列研究注重對相關語體現象語體特征的驗證和相應語法操作的分析。在這種研究背景下,馮勝利、施春宏(2018)明確了語體作為語法的地位,提出以“語距”為原則來確定語體單位,建立語體語法系統,發(fā)掘語體定律,并形成以“形式—功能對生律”(馮勝利、劉麗媛,2020)為基本原理的語體語法理論。施春宏、趙博文(2022)則在“語距原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語體機制的量度效應,明確了語法形式定量和調量的操作規(guī)則。這種語體和語法互動的研究思路始于學界對語法問題從語體角度的審視,而就學科性的發(fā)展而言,“語體語法的形成正是由于語體的語法性和語法的語體性兩相契合的產物”(施春宏,2019)。基于當下語法和語體互動研究的各種路徑,不同語體中的語法形式選擇是關注的重點,且基于多維度語體特征的分布分析,對不同語體、語域的語篇研究具有方法論上的啟發(fā),有助于揭示語篇的語體互文性。

        2.3 語法和修辭的互動

        在傳統語言學理論中,語法系統中沒有修辭的位置,修辭學特別重視超常、變異的偏離現象(王希杰,1996)。其實,這些偏離現象相對于語法學關注的常態(tài)現象常能反映語法表達系統的現實性和可能性問題。就語法與修辭的互動關系研究而言,較早體現于修辭學界的“結合”式呼吁,認為語法和修辭雖然在適應題旨、情境等方面存在差異,但語法結構由修辭的需要所決定,修辭運用又受到語法的制約,因而二者的結合、互動是需要的(參見吳士文、馮憑主編,1985;林文金、周元景編,1996)。隨著修辭學界對修辭本體地位的不斷強化,修辭學從注重效果逐漸轉向語言運用的本體研究(劉大為,2003),并注重從語言結構上探討消極修辭的問題(陸儉明,2015),“立足于語言單位和信息結構的語義特點、語用功能,對語言構造的同義形式的語義、語用差異進行比較分析”(鄭遠漢,2015),不斷吸收語法學界的研究成果。而語法學界由于對特殊句法結構的關注,往往會從功能或認知的角度對語言結構的某種修辭效果給予機制性說明。這種互動研究無疑會推動對修辭理論的探討,使修辭學研究走向更為廣闊而新穎的天地,也會為語法學的研究開辟新的研究領域?!啊诱摗呀洺蔀檎J識語法和修辭兩者之間關系的新觀念。語法研究中的某些觀念,如關于構式及構式壓制的認識、關于認知性辭格和表達性辭格的劃分、關于隱喻和轉喻機制的分析等已經拓展到修辭研究中,而修辭研究中的某些觀念也逐步滲透到語法研究中,如語體、文體、篇章等問題已受到了某些語法學家的高度重視?!保ㄊ┐汉?,2012)影響較大的研究如“修辭構式”概念的提出和發(fā)展,劉大為(2010a、2010b)從構式語法所關注的構式的不可推導性出發(fā),提出了語法構式和修辭構式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試圖推動修辭學和語法學研究領域的互動關系研究。由此,學界對修辭構式基本性質及其類型做出了進一步界定(邱瑩,2018),對修辭構式和語法構式的關系做出了新的探討(陸儉明,2016),并對具體修辭現象做出了構式性分析(如邱瑩、施春宏,2019;楊旭,2019等)。從語言的使用和變化過程來看,當下語法和修辭的界限也逐漸交融,語法的運用和效應本質上就是一種修辭行為,對修辭的結構與功能以及機制與動因的說明常需要從語法分布和基本的認知原則入手,積極修辭與消極修辭的研究也往往在語法結構的對立選擇中彰顯修辭價值。當下修辭學界有關新媒體修辭研究、多模態(tài)修辭研究等也常體現出互動語言學中話語分析、篇章語法、言語行為等研究手段和路徑。

        這種研究領域的融合和互動催生了研究視野和研究路徑的轉變,即更加關注邊緣現象和界面交叉現象的語言價值和語言學價值(施春宏,2010a),基于語言系統不同部門、不同層級互動關系的漢語事實的挖掘,已成為生發(fā)理論的突破口,甚至在不斷推動新的理論體系和學科范疇的建立。相比于對單一現象和問題的描寫與解釋,當下的語法研究力圖從語言的內部和外部實現多層面、多角度的互動研究,尋求更加廣闊而深入的描寫和解釋,從而推動著研究范式的多向發(fā)展。

        3.研究范式的多向發(fā)展

        隨著結構主義語法研究的推進,學界不斷受國外語言學理論的影響,研究重點也逐漸由靜態(tài)、孤立地刻畫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逐漸轉變?yōu)閷Χ囝I域互動的語言系統及其認知機制和動因的探究。一方面體現為基于生物機制、追求普遍語法的形式語法研究,一方面體現為基于體驗認知、功能解釋的認知語法和功能語法研究。實現了以“是什么”為主要特征的描寫語法到以“為什么”為主要特征的解釋語法的轉變。學界對解釋的含義也有多重理解,大體分為內部解釋和外部解釋兩條路徑。基于形式主義的語法學派將語言能力作為基本研究對象,注重從語言內部探求語言系統生成的根本原則及其制約規(guī)則,從而揭示普遍語法的本質,而基于功能主義的語法學派則注重從語言系統外部尋求解釋。但對于這種“內”“外”之分,也往往需要在互動中相互借鑒,“通過理論的外部批評和內部批評,才能使理論范式得到更新、發(fā)展、轉換”(施春宏,2010b)。這里主要從理論探索、論題闡釋和方法拓展三個方面說明研究范式的多向發(fā)展態(tài)勢。

        3.1 立足前沿的理論探索

        目前現代漢語語法研究雖然理論紛呈,但仍以借鑒國際理論為主,而且這種借鑒也多以解釋漢語事實為目的。與此同時,學界也在緊跟國際學術前沿,參與到具體的理論建設當中,不斷探索理論新的研究路徑和發(fā)展空間,研究范式多向發(fā)展,相互借鑒。如基于漢語事實的生成語法、互動語言學、構式語法、生成詞庫理論、語言類型學等研究都展現了漢語學者在理論探索上的貢獻。近年來興起的韻律語法、語體語法、對言語法則是基于漢語事實的體系性創(chuàng)新,為分析漢語事實和挖掘漢語特征提供了新視角。由于韻律語法、語體語法的研究范式在前面討論研究領域的多元互動時已有說明,這里重在陳述其他研究范式。

        生成語法自產生以來,經歷了多種理論模型的發(fā)展,每種理論模型都在漢語中進行過試驗。學界在引介新觀念的同時也為漢語事實提供新的解釋,近年來以句法制圖和分布式形態(tài)學為理論背景的研究比較突出。漢語作為虛詞(功能性成分)使用廣泛且功能復雜的語言,雖然缺乏形態(tài)標記,但存在豐富的語義、語用范疇表達。生成語法在堅持“句法自主”原則、追求普遍語法的同時也需要對漢語系統中由界面互動而生成的語言事實給予形式化的機制性說明,以實現理論的完整性和自洽性?;诖耍瑢W界特別重視從功能范疇的角度探討非核心論元的引進和允準以及特殊句式的生成(熊仲儒,2020),而左緣結構假設及其相關的制圖理論則為語氣詞、模態(tài)詞等語用成分提供了一條新的研究思路,其最大貢獻在于用句法手段表示語篇、語用等非句法因素(石定栩,2020)。在分析多功能虛詞性成分以及多重虛詞性成分時可以給出對應的分布層級和相應的功能特征,并遵循從低到高、由實到虛的基本操作假設建立分域多層的層級圖譜,以此來說明功能詞在分布上的普遍性和語言間的參數性。蔡維天(2019)、司富珍(2019)系統總結了制圖理論的實質內容、研究維度及其在漢語語法研究上的應用。漢語這種“大開大合”的類型特色和豐富的語言事實為分裂假說的現實性和可能性提供了難得的證據,“與其說制圖理論非常適合用來分析漢語,倒不如說漢語對未來制圖理論的發(fā)展會有很大的貢獻”(蔡維天,2019)。相對于句子層面的生成,分布式形態(tài)學“句法構詞”觀念的引入則激發(fā)了學界對詞類和構詞問題的新思考(如程工、周光磊,2015;鄧盾,2020;楊炎華,2021等),認為詞類是由功能語素為詞根語素所指派,而詞和短語一樣,都是句法推導的結果,為解決漢語詞類難題和實現詞、短語和句子在句法生成上的一致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同于為語言結構提供語言內部依據的形式主義的研究,互動語言學認為語法在交際互動中被塑造,將多模態(tài)的語言形式納入語法研究領域當中,其理論和方法與漢語篇章、語用以及會話分析的研究相結合,為漢語語法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拓展了研究視野(參見方梅等,2018)。相比于其他的研究路徑,互動語言學更關注互動交際中交際雙方的交際意圖、情感態(tài)度以及會話行為和交互主觀性等交際、社會、認知因素的語言在線生成性和位置敏感性,發(fā)掘多界面互動的言語行為,并常體現跨學科的研究視角。因此,話輪構建單位和話輪轉換的相關位置是其關注的重點(樂耀,2017),而多模態(tài)互動資源在話輪轉換和組織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因此成為重要的互動視角(李曉婷,2019)。這種對語言互動行為的關注促使學界從言語互動的角度思考漢語語法體系和互動資源,發(fā)掘漢語的用法特征,形成漢語的語言互動系統,開啟了口語研究的新視角。如陶紅?。?020)考察了漢語會話中分類行為的互動建構過程和對語言單位的影響;姚雙云、劉紅原(2020)對漢語會話互動中的話題結構進行了系統的考察,認為會話中話題結構的實現遵循交際互動的基本原則。同時,隨著各種類型的互動資源語料庫的建立和話語分析手段的更新,互動語言學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描寫體系和研究范式。

        同樣基于用法的分析模型,構式語法則主張基于表層概括和場景編碼的形義匹配模式,采取固化—規(guī)約化模型、動態(tài)網絡模型等語言動態(tài)發(fā)展觀,轉喻和隱喻、范疇化和組塊化、語用推理和交際策略等成為一般性的解釋工具,并紛紛嘗試解釋語言知識與結構、語言習得、語言用變和語言演變(如詞匯化、語法化、構式化等)等重要論題。漢語語法研究歷來重視對句式形義關系的描寫與解釋,因此,構式語法的形義匹配觀比較容易應用于漢語語法單位的研究,這也是漢語學界對各類具體構式進行廣泛研究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施春宏(2021)從知識觀、用法觀和互動觀的角度揭示了構式語法的底層邏輯及基本運作機制,同時對構式語法進行了本體論和方法論上的思考。為了在理論上概括構式語法的研究路徑,施春宏(2016、2017b、2018等)進行了互動構式語法的理論探索,倡導建立精致還原主義/精致整體主義的方法論原則。構式已經成為一種研究觀念,不再局限于某一單位或某一領域,展現出“泛構式主義”的基本理念(吳長安,2018)。因此可以將構式觀念由內而外逐層推展,充分發(fā)揮構式觀念的學理價值。例如構式的觀念和語法化的研究相結合衍生出構式化的新路徑,“從關注單個語法化項的虛化到語法化項所出現的組合環(huán)境再到整個結構式的變化,語法化逐漸把目光轉移到構式語法化中來,主要探討構式作為形式和意義的配對是怎么形成的”(蔡淑美,2020)。彭睿(2016)將語法化理論和構式語法理論相結合,在兩種理論的互動競爭中推進歷時構式語法研究。蔡淑美、施春宏(2022)進一步厘清了構式的內涵,區(qū)分了構式用變和演變的過程與機制。另外,隨著認知語言學的對話轉向,構式的范圍也有所擴展,不僅包括在更大的語言社區(qū)中規(guī)約化的符號單位,還包括在線語法生成的單位,即在單個對話的微觀層面上出現的語法模式(曾國才,2019)。構式語法雖然基于用法,但是目前本體研究對頻率驅動的研究范式有時貫徹得還不夠徹底,與其秉持的構式知識觀和泛構式主義理念相比,“構式語法在自然語言的形式化處理、構式資源庫的建設與開發(fā)、語言大數據的挖掘、語言智能等領域還存在較大的應用空間”(文旭、司衛(wèi)國,2021)。郝暾、施春宏(2022)也從第二語言教學、語言知識庫建設、辭書編纂、自然語言處理等方面對構式語法的應用空間作了探析。

        隨著學界對形義錯配現象的深入研究,生成詞庫理論憑借其特有的對語言知識的描寫體系和語義形式化分析范式而逐漸成為詞法、句法語義生成機制的解釋工具。生成詞庫理論關注詞項搭配之間的關系,圍繞詞項設置了論元結構、事件結構、物性結構、詞匯繼承結構四種語義表達平面,解決“詞怎樣能夠在不同的語境中具有不同的意義、新的義項怎樣能夠在組合時浮現出來、語義類型怎樣可預測地映射到語言的句法形式上”(袁毓林,2014)等重大問題。基于對生成性的意義的關注,生成詞庫論多從特殊的語義組合考察詞項的詞匯表征和語義生成機制,如宋作艷(2015)對漢語中的若干“事件強迫”(event coercion)現象的研究。作為語言知識表達的一個重要維度,生成詞庫論中名詞的物性結構(構成角色、形式角色、施成角色、功用角色)在漢語復雜句法語義現象的研究過程中顯示出較強的解釋力。如同論元結構之于動詞,學界利用這一分析模型去考察所有類型名詞的物性角色及其對句法結構的影響,試圖探究名詞和其他詞類之間的組合關聯機制。隨著對漢語事實的解釋,學界對生成詞庫理論逐漸有了新的認識,并且做出了基于漢語系統的理論闡釋。為了建構漢語名詞基本的組合方式、搭配習慣和語義解釋的物性結構的描述體系,袁毓林(2014)將既有物性結構充實為單位、評價、材料等十種物性角色,而“開發(fā)生成詞庫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成分組合語義學,對源自現實語言使用中的意義進行語境調制”(袁毓林、李強,2014)??梢哉f,傳統物性結構是固有的、靜態(tài)的知識結構,而擴充后的物性結構則是動態(tài)的知識描寫體系。

        語言類型學憑借其獨特的跨語言比較的研究方法和尋求語言共性與個性的研究范式而受到國內學界的青睞,更有利于挖掘漢語豐富的歷史、方言和民族語言資源的普通語言學價值?;谝话愕恼J知原則和普遍語義、語用范疇考察語言的各種表現形式,漢語的語序表現和句法組配問題是類型學持續(xù)關注的話題(如金立鑫,2019;陸丙甫、應學鳳,2019;陸丙甫、陳平,2020等)。同時,時-體-情態(tài)、詞類、形態(tài)、多功能虛詞等語法范疇的研究往往也因類型學的視角而獲得共性和個性的解釋。庫藏類型學試圖對語法范疇的庫藏手段和變化方式提出新的認識(如劉丹青,2011、2012等)。作為一種分析形義關系變化的操作手段,語義地圖在類型學的研究中也顯示出一定的解釋力,“它既可以分析語言內部以及跨語言的語義與其表達形式之間的對應關系,也可以用來分析不同語言之間在語義和形式之間的差異和共性”(陸丙甫、金立鑫,2015:233)。這種分析模型常與以往漢語語法化及語義演變研究相結合(吳福祥,2014),用來說明功能性成分的發(fā)展圖景,如范曉蕾(2020)對漢語情態(tài)詞的語義圖研究。在多向理論發(fā)展背景下,跨語言比較和類型學視野也因其在證據支持和現象預測等方面發(fā)揮的重要作用而逐漸成為各種理論的普遍追求。

        立足學術前沿的理論探索主要基于既有理論背景的概念闡釋和理論驗證,并在理論和事實的互動過程中提出新的假說和研究路徑。這不僅展現出現有分析模型在漢語語法研究中的可證實性和可證偽性,也表明其在本體論和方法論上的拓展空間。不同理論范式之間雖然存在一定的立場區(qū)別和路徑差異,但在描寫和解釋的過程中也常因觀念上的認同而相互借鑒、相互啟發(fā),不同理論之間的交互式發(fā)展?jié)u成常態(tài)。

        3.2 重要論題的多維闡釋

        理論的學理起點決定著理論創(chuàng)新的方向,而理論創(chuàng)新往往從基本的問題開始。理論的產生和發(fā)展往往體現在對重大語言事實的挖掘和分析,如詞類問題和句式問題,常論常新;尤其是語用范疇問題,如傳信范疇(樂耀,2020)、意外范疇和反意外范疇(陳振宇、杜克華,2015;陳禹,2021)、疑問范疇(劉彬、袁毓林,2020)等,多有拓展;而推理和識解機制問題,如敘實性和事實性(袁毓林,2020;李新良,2020;陳振宇、張新華主編,2020),則漸成熱點。這些事關全局的熱點問題在多向發(fā)展的理論中獲得新的描寫和解釋。同時,在探索漢語語法特點、反思漢語研究方法、提升漢語語法研究的普遍意義和應用價值等方面彰顯理論的適用性。

        詞類問題不僅涉及對漢語語法基本特征的認識,而且是各個理論體系必須面對的基礎性問題。在當下多向發(fā)展的理論范式中,對以往涉及的詞的分類、名物化、離合詞等重要論題有了新的解釋角度。近年來“名動包含”(沈家煊,2016)、“韻律形態(tài)”(王麗娟,2015)等觀點引發(fā)了學界對漢語形態(tài)、詞類分合以及詞和短語的關系問題的討論,并對由此引發(fā)的范疇轉類等問題有了新的解釋。僅就離合詞的研究來說,就有“同源賓語”(潘海華、葉狂,2015)、“同形刪略”(郭銳,2017)、“韻律促發(fā)”(黃梅等,2017)、“形式轉喻”(袁毓林,2018)等不同理論背景下的觀點,分別從句法、語義、韻律等角度對離合詞的“離合”問題進行了商討。

        對特殊句式生成機制和動因的解釋是漢語語法研究不斷深入發(fā)展的一個階段,這是從描寫走向解釋,并成為解釋主導的重要表現,也是眾多理論的“試驗田”。特殊句式或搭配因其形義匹配上的特異性備受學界的青睞,而其背后蘊含的體系性問題則是對各種理論適用性和解釋力的考驗。單就“王冕死了父親”這一句式來看,就引發(fā)了“句子的生成、動詞的分類、篇章功能、句式配價、主觀性”等一系列問題。雖然討論的主題集中在這一句式,但基本上折射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漢語句法分析方法的一個總研討(劉探宙,2018:4)。對于相關現象,學者們已經不再滿足以往的單一解釋,往往尋求新的理論思路進行解釋,在舊論題中發(fā)掘新問題。例如周韌(2017)借鑒生成詞庫論中的物性結構理論,重新分析了所謂的“供用句”(如“一鍋飯吃十個人”);朱佳蕾(2017)則從生成語法的角度探討該句式,認為這種施受倒置句是一種帶準賓語的受事主語句,采用了語義上為動作發(fā)出者的數量短語。胡建華(2016)討論了“他的老師當得好”中的形義錯配現象,基于形式句法對該結構分析的不足,主張采用非移位的方法對該結構的句法語義做出新的分析和論證;馬偉忠(2021)認為該構式具有事件隱含義,并從功能主義的角度解釋了其語義識解和編碼過程。同時,基于各種研究范式的句式研究也引發(fā)了方法論上的思考,如“生成整體論”(任鷹,2016)、“精致還原主義”(施春宏,2016、2018)、“新描寫主義”(胡建華,2018)等。

        3.3 研究方法的多維拓展

        研究范式的發(fā)展不僅體現于理論體系和研究論題的迭代變遷,而且也體現于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用和變遷。各種研究范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雖都基于描寫和解釋的方法論追求,但因基礎假設(assumption)的差異而各有側重和拓展,同時新科學的出現和新技術的發(fā)展也大大影響了語言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應用。金立鑫(2007)、朱曉農(2008)、陳保亞(2015)等對語言研究基本方法及方法論進行梳理。在進一步充分運用語言學常規(guī)的語言分析手段(如描寫分析法、假說-演繹法、社會學分析法、跨語言比較法等)的基礎上,目前對跨學科研究方法的重視和吸收使得漢語語法研究逐漸催生了新的研究范式,實證型和應用型研究層出不窮。束定芳主編(2013)系統總結了內省法、語料庫法、多模態(tài)分析法、心理實驗法、腦神經實驗法等研究方法在認知語言學領域中的互動運用,這也基本反映了當下語言學研究方法多樣化和交叉驗證的趨勢。

        一方面,各種理論范式的發(fā)展促使學界不斷尋求多方面的證據支持,使本體理論的主要觀點、假說獲得技術上的驗證和拓展。如語料庫量化研究法可通過對真實交際場景和語言數據的統計,量化反映語言行為的細致差異,并做出相關判斷。這種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常為基于用法的語言研究范式所用,重視語料庫中數據分析反映的頻率效應,以此說明使用中的形義關聯方式和概括模式。伴隨著各種類型語料庫的建立,涌現出各種實證性研究揭示語法相關特征,建構研究模型,如多模態(tài)資源的開發(fā)和相關數據庫的建立更有利于互動語言學的分析(如謝心陽,2021);語體建模以及跨語域的數據分析會使語體語法研究對語體特征的分析更加細化(如劉艷春,2019);構式搭配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等語料庫量化法應用于構式語法研究(如張懂,2019)。再如心理實驗法和神經實驗法的運用使語言研究的認知探索獲得了更多來自語言習得和大腦認知活動等方面的證據支持。如馮浩、馮麗萍(2016)通過圖詞干擾的心理實驗證明了母語者和二語者對漢語詞類信息激活的差異和影響因素;封世文、楊亦鳴(2019)通過大腦加工區(qū)域的差異區(qū)分了漢語動補結構后綴“了”的不同類型;孫崇飛等(2019)基于ERP實驗對英漢語言特征的驗證等等。無論是定量統計,還是實驗驗證,最終都為定性論證服務,而且各種技術操作和實驗程序的設計往往依賴語言學理論提出的各種假說。因此,需要基于特定理論范式建立多元化驗證的操作模式。

        另一方面,相關領域核心觀念和技術融入語法研究后更有助于開發(fā)語言資源,建立相關語法項目知識庫,開展語言工程研究,實現語言學理論基本原理和機制在應用領域的關聯和擴展。如生成詞庫論面向語言知識體系的描寫,而語法研究的理論規(guī)劃和個案研究無法完全滿足計算機的語言數據處理而建立起的詞匯與認知關聯。因此,實現“語言范疇形式化、語言數據專項化和語言知識可視化”(詹衛(wèi)東,2013)是語法研究更好地融入大數據研究背景的重要條件,同時在漢語語法研究、漢語教學研究以及語言服務和規(guī)劃等領域均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詹衛(wèi)東,2018)。隨著人工智能的迅速發(fā)展,語法研究的轉型和成果轉化逐漸成為熱點問題,面向人工智能領域的語法研究使語法知識的描寫體系逐漸走向工程化,以更好適應計算機對多模態(tài)語言使用場景的識解和語法知識的產出。再如袁毓林、盧達威(2018)對人工智能如何利用語言知識資源進行語義理解和常識推理的討論;袁毓林(2021)對人機對話中話語修辭現象語義分析問題的關注等等。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發(fā)展,始終伴隨著語言事實和重大論題的集中發(fā)掘、討論和反思。近年來學界對領域互動事實的關注引發(fā)了一系列研究論題,這些事實和論題往往滲透著學界對漢語語法研究的思考和不同研究取向下的理論追求,具體體現為理論方法的改進和引進,各種理論工具在發(fā)揮其基本的構題和解題作用的同時驅動著當代語言學描寫和解釋的基本路徑,呈現出研究方法多樣化的趨勢?;诟鞣N理論體系構建的分析模型,學界不斷追求著描寫的精度、解釋的深度以及預測的信度,在既有的分析模型中不斷探索系統化、結構化、一致化、科學化的操作路徑。

        4.基于漢語特征的理論建構

        關于漢語語法的特征、特點等問題,漢語語法學界一直在語言事實的描寫中不斷思考現有理論體系的適用性,考慮如何擺脫印歐語眼光,呼喚符合漢語事實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如學界在此過程中提出的詞本位、句本位、詞組本位、小句中樞以及字本位等語法本位觀,均滲透著對漢語語法特征和語法系統的體系性思考?;诋斚赂鞣N語法理論與漢語事實的互動研究,對漢語語法系統基本特征的探求也愈加成為理論發(fā)展所必須面對的關鍵性問題。對于漢語語法的特征是什么,如何進行理論化研究以及漢語特征在語言類型學中的地位等問題,學界已有不少探索,如漢語是話題凸顯的語言、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形態(tài)、詞類和句法成分之間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短語和句子構造規(guī)則基本一致、漢語有豐富的補語系統、漢語是對音節(jié)數量敏感的語言等已為學界普遍接受,但總體而言,對體系性運作機制的建構還相對缺乏,這無疑應該是漢語語法研究的突破點和生長點。

        基于此,學界常有自覺的理論追求,以建構理論體系為根本目標,建立基于漢語特征的分析模型。從不同理論視角出發(fā),對漢語語法特征的提取內容和建構方式往往存在差異,但本質上都落腳于漢語語法系統的運作機制。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對漢語特征的思考既有立足于整體特征的體系建構,又有對具體特征的深入挖掘。相關理論基本貫穿語素、詞、短語、句子、句群、篇章整個語法系統,尤其涉及構詞造句的韻律約束及語體特征、篇章建構的運行機制及動因等。這些方面的探索目前時有爭議,但這些爭議正是促進學界對漢語本質特征重新思考的重要動力。

        4.1 整體特征的體系建構

        以往很多對漢語特征的認識往往基于結構主義時期朱德熙等先生開創(chuàng)的描寫系統,而當下在對漢語顯著事實進行系統研究的過程中,對漢語特征的認識也因研究領域的多元互動和理論的多向發(fā)展而有了新的認識,而且出現了體系性的調整。系統性的研究重在發(fā)明原理、建構邏輯、建立體系,對漢語顯著事實進行證實和證偽的操作,以實現對漢語語法系統基本原理和運作機制的探索。如上文已經從研究領域互動的角度指出了語法和韻律互動的研究態(tài)勢,成果豐富,彰顯了漢語韻律凸顯的典型特征,并建立起了韻律語法學?;谛问秸Z法的理論背景,韻律作為語言系統中的獨立部門成為制約詞法、句法系統的重要因素,形成了韻律主導的單位層級和運作機制,并建立了新的語法分支學科,涵蓋了共時和歷時韻律詞法、韻律句法等語言諸多層面的互動現象和理論問題。具體的研究涉及對漢語韻律特征的挖掘及其語法效應的闡釋(如韻律詞、嵌偶詞、合偶詞、四字格、韻律形態(tài)、短語調、句調素等),而且這樣的研究還拓展到韻律文體學等領域。理論方面的探討如馮勝利(1997、2000)提出了現代漢語雙音節(jié)的自然音步和動詞短語內部的核心重音指派機制,馮勝利(2016a)則進一步建立了韻律和句法層級的對應模式?;趯h語韻律事實的挖掘和分析,馮勝利、施春宏(2021)對韻律語法學基礎概念、單位層級及學理意義的系統闡釋。同樣,語體語法對漢語書面正式語體和口語非正式語體的特征概括及語體定律的建構,充分揭示了漢語分體語法的基本面貌,前文多有討論,此不贅述。

        基于漢語現有語法理論體系面臨的眾說紛紜的難題,沈家煊(2019)等吸收了以趙元任“主語就是話題、零句為本”、呂叔湘“流水句”、朱德熙“動詞做主賓語沒有發(fā)生名詞化”為代表的思想,從語言對比的角度認為語言植根于對話和對言,一部分語言轉而朝主謂結構式的印歐語發(fā)展,一部分語言進而朝對言結構式的漢語發(fā)展。漢語的大語法以對言格式為主,強調漢語結構的并置性和語用性,“字句章篇貫通,音形義用一體,傳情達意不二”(沈家煊,2019:280),由此構建出“對言語法”。這樣一來,以往基于印歐語語法體系所建立起的句法范疇、句法關系以及重要論題都需要重新審視?;谟h思維模式的差異(沈家煊,2020),像漢語韻律的地位(沈家煊,2017a)、名動包含的詞類模式(沈家煊,2016)、主謂、動賓等基本句法結構的地位(沈家煊,2018)以及對漢語范疇體系的思考(沈家煊,2017b)等都是對漢語各個部門、各個層面具體特征的新認識,對言格式貫穿始終。有些認識雖有不少爭議,但其對漢語事實的挖掘和基于此而進行的理論探索則為學界重新認識漢語的基本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參照。同樣基于語言對比的視角挖掘漢語特征、建立漢語語法體系,王文斌(2019)等從英漢對比的角度探討了語言的時空性思維差異,提出漢語是空間性語言,并對構詞、句法范疇、流水句、篇章結構等漢語語法系統的顯著事實和空間性特征進行了系統分析,建立了漢語空間性的語法體系。

        4.2 具體特征的系統挖掘

        基于專題性的研究往往以漢語某種凸顯范疇或特征為切入點,雖然常從具體的現象出發(fā),但多為領域間的互動問題,重在挖掘其背后的體系性價值。如學界對漢語獨特的語氣詞、副詞等虛詞系統的研究和研究方法論的思考,趙春利(2019)、王玨(2020)等基于以往對語氣詞的個案研究試圖建立起漢語語氣詞系統和研究系統;張誼生(2016、2017、2018)等對介詞、助詞等虛詞范疇演變過程和機制的研究。再如劉丹青(2011、2012)等基于類型學對量詞、語氣詞、動結式、連動式、話題結構等漢語顯赫范疇的挖掘;馮勝 利(2016b)、周 韌(2018)、張 吉 生(2021)等對漢語有無詞重音的討論;史有為(2020)等對漢語零句問題的反思;袁毓林(2015)、張黎(2017)等對漢語意合語法描寫體系的建構;陸儉明(2017、2018)等對漢語信息結構的重視;邵敬敏(2020)等在語義語法上的探討等等。系列性的專題成果如沈家煊主編的《語言學熱點問題研究叢書》,涉及語音、韻律、詞類、句式、語篇等語法系統各個部門多元互動的核心論題,立足漢語事實,反思以往研究中因理論偏向而產生的對漢語事實認識的偏差,“破字當頭,立在其中”。如宋文輝(2018、2020)反思了以往主語和話題的區(qū)分在理論和事實上存在的問題,認為漢語只有話題沒有語法主語。完權(2018)從名詞短語結構、漢語詞類模型、漢語句法格局以及語言學方法論等角度梳理了“的”和“的”字結構的研究,認為將“的”處理為具有認知入場功能的描寫性標記可以擺脫以往研究中的困境。這些對發(fā)掘漢語細微的事實,建構漢語獨特的研究體系都具有很大的價值,基于各方面專題研究的全景式呈現,使得對漢語的整體把握更為立體豐滿。

        基于漢語語法特征的體系建構,需要立足漢語顯著事實,放眼普通語言學,回歸漢語語法系統。既根據當下語法理論的基本原理來挖掘漢語語法系統的基本特征,又基于漢語基礎事實的互動研究來建構和發(fā)展既有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語法理論。

        5.結語和余論

        自結構主義語言學以來,現代漢語語法研究主要圍繞語言結構進行形式和意義的探索,并形成了形式主義和功能主義兩大研究范式。無論研究路徑如何發(fā)展,形式一如既往,功能也永遠不會消失,要么通過結構內部相應的表征規(guī)則和范疇解釋語言知識,要么通過結構外部因素解釋動因。在當下大語法觀念下,“語言包含語法和語用。語法是產生與理解信息的抽象形式系統。普通語用學是通過使用語法、為了實現成功交際的一系列策略與原則。語法在功能上對應于所體現的不同特征,促進各種語用原則的運作?!保↙eech,1983:76)這種語法和語用的區(qū)分其實與學界對語法和用法的區(qū)分有關,語言作為一個開放的動態(tài)系統,只有在形式和功能的互動研究中才能更好地說明語言的形式和意義之間的對稱和不對稱性,揭示語言事實和語言學事實。就此而言,我們對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各種研究取向的概括和發(fā)展空間的展望也主要基于上述認識。隨著研究的深入開展,語言系統的各個領域均被賦予“法”的地位,語法研究領域不斷拓寬,呈多元互動之勢。在對語言事實進行描寫和解釋的同時,新的理論工具不斷涌現,形成以理論驅動的解釋性研究,促使學界對既有理論做出自己的闡釋,并以建構漢語語法理論體系為目標。因此,立足學術前沿,探索漢語語言學理論,并積極構建符合漢語特征的語法理論體系在今后研究中有較大發(fā)展空間。

        關于對漢語特征的挖掘,近年來學界基于多向發(fā)展的理論從語言系統的詞法、句法、用法、語篇、韻律、語體等方面進行了不少的探索,并積極建構基于漢語特征的語法體系。當下人工智能、神經科學、復雜科學等研究領域的基本觀念和路徑逐漸滲透到語言學研究當中,促使學界將現有理論體系放在科學研究背景下審視,反思語言的本質和理論的目標。同時,基于大數據的相關研究在挖掘語言事實和語言資源,反映發(fā)展趨勢以及建構研究模式等方面顯示出新的描寫和解釋的優(yōu)勢。這些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觀念和方法對認識漢語大格局、建構新范式、把握新取向提供著本體論和方法論上的新思路。

        猜你喜歡
        理論語言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丰满少妇呻吟高潮经历| 久久亚洲av熟女国产| 亚洲一区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伊人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成年女人免费v片|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天天躁日日躁aaaaxxxx| 国产精品免费大片| 成人在线免费视频亚洲|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精品| 久久人妻内射无码一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久98亚洲精品| 午夜av福利亚洲写真集| 男女18视频免费网站| 午夜福利啪啪片|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1 | 亚洲youwu永久无码精品|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国产人澡人澡澡澡人碰视频| 国内精品嫩模av私拍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护士人妻hd中文字幕| 国产女主播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毛片| 国内精品极品久久免费看| 国产自拍av在线观看视频| 暖暖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香蕉视频免费在线| 久久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国产码专区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 www.尤物视频.com| 粉嫩av最新在线高清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加勒比| 五月激情婷婷丁香|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中国孕妇变态孕交xxxx| √天堂中文官网8在线 |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