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初級中學 楊紅云
代數學習是初中數學中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對從小學剛剛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學習內容的豐富、難度的增加,讓數學學習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如何使學生能快速適應撲面而來的大量數學知識,需要教師注意改善學生學習中的體驗[1].代數學習涉及多個方面的計算,一個細小的環(huán)節(jié)錯誤會導致全盤皆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在多個運算法則之間靈活切換,才能使代數的學習較為順利.但是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一開始就對各種計算感到頭疼,懼怕各種數字和符號.代數學習的不順暢嚴重影響了初中數學的進一步學習.筆者擬從改善代數學習體驗的角度,談一談教學中的一些策略,供大家參考.
數學的學習離不開計算,無論是代數還是幾何,都需要和數字打交道.對思路清晰、數字敏感的學生來說,計算是“小菜一碟”,但是對大多數學生來說,計算是一件讓人頭疼的事,特別是在小學階段經過大量的計算訓練之后,已經產生了厭倦,面對初中的加、減、乘、除、乘方、開方各種混合運算,已經是一個頭兩個大,錯誤百出.運算規(guī)律多而雜,題型變化多樣,教師需要引領學生進行歸納總結,抓住本質和規(guī)律,才能化繁為簡,改善學生的運算體驗.
案例1總結運算規(guī)律
在代數運算中,學生的錯誤主要集中在符號運算.由于初中階段有了正負數的計算,再與乘、除相混合,學生常常丟三落四,做題時基本上是碰運氣,看狀態(tài).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象,筆者對運算規(guī)律進行了總結.同號的兩個數相加,把符號放一邊,絕對值相加即可,符號不變;異號的數相加,選擇絕對值大的減去絕對值小的,取絕對值較大的加數的符號;任何數與0相加,數不變.讓學生記住運算步驟,先看符號再計算.
規(guī)律的總結使學生在無窮的計算題中找到了一條出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改善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了學習效果,從而也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任何知識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少知識點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從全局出發(fā),從零散到整體,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分散的知識點的學習,學生很難找到它們的邏輯關系和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在解題時就會帶來困難,特別是在一些有難度的挑戰(zhàn)練習當中.關注整體,從全局出發(fā),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前后知識的復習,也能對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較好的體驗.
案例2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的學習建立在整式計算的基礎上,但是有的學生卻疑問重重.
師:今天我們將學習一個新的知識,計算x2+3x+2.
生:老師,我們剛剛才學習了(x+1)(x+2)=x2+3x+2,為什么現(xiàn)在又要把x2+3x+2進行分解呢?
師:看來大家有很多疑問,這樣翻來覆去計算有什么意思呢?我們不妨來看下面幾道題.
(1)化簡:(x2-2x+1)÷(x-1);
(2)計算:(x2+y2)2-4x2y2;
(4)解方程:x2-6x+9=0.
生1:我明白了,因式分解在計算、化簡還有解方程中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師:整式的計算和因式分解是計算的兩個不同角度,但是它們同樣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在代數的運算中應用是非常廣泛的.
教師高屋建瓴的全局觀念幫助學生打開了視野,充分感受到知識在不同情境下的具體運用,使學生形成一個比較整體的觀念,為學生更加長遠、踏實地學習打下了基礎.數學知識的構建如采用磚塊搭建房屋,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把知識的磚塊傳達給學生,還要幫助學生學會用知識的磚塊搭建起高樓大廈.可見全局觀念,整體把握的重要性.
初中生都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在教學中,要遵循學生已經會的就不再講解,否則就是浪費課堂時間,也使學生提不起興趣.注意知識的前后銜接,還能使學生感受到是在進一步學習較為熟悉的知識,能增強學習的信心[2].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可能來自之前的學習,也可能來自生活的經驗,這些都是教師教學的基礎.關注知識銜接,注意聯(lián)系生活,同樣能引導學生更好地體驗學習.
師:對于這道解方程題,書本上已經給我們推薦了一種解題方法,列表嘗試法,但是老師覺得這種解法稍微有些煩瑣,同學們有沒有更加簡便、快捷的解法呢?
表1
生2:我們在小學里學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這道題可以這樣轉化求解:2x+12=14×3=42,由此就可以看出是我們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所以x=15.
本案例中,教師并沒有武斷地完全按照書本上的方式嘗試教學新的方程解法,而是從學生熟悉的角度出發(fā),利用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點進行教學,避免了學生覺得以前學的知識毫無用處,重新接受一個新的知識點,增加學習負擔.事實上初一階段的很多知識點,在小學階段已經有所了解,如坐標、圖形、概率等,只不過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在小學階段可能是初步認識,或者用了學生更加容易記住的說法,與初中階段課本的名稱不一樣,那么初中階段教師要加以鉆研和識別,做好知識的銜接,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
巧用類比思想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在學習數學課程的過程中,善用對比分析,可以巧妙解決很多數學問題,能以一推十,巧妙化解難題.學生往往會了一道題,碰到下一道還是一籌莫展,教學中,教師就要通過類比轉化的思想,幫助學生解決一類題,而不是只能化解一道題,否則很難提升數學的學習能力.
場景1:為了保證農民生活,改善農民看病難的問題,某市積極推行醫(yī)療保險制度,將農民醫(yī)療保險的報銷比例進行修訂,如表2:
表2
場景2:為了擴大銷量,某超市推出了如下促銷方案:
(1)一次性購物不超過100元,沒有優(yōu)惠;
(2)一次性購物超過100元,低于400元,一律享受九折優(yōu)惠;
(3)一次性購物不低于400元,一律享受七折優(yōu)惠.
場景3:個人出版物繳納個稅,國家制定了方案,如下:
(1)稿費低于800元的,無須納稅;
(2)稿費在800元至5 000元之間的,需繳納超過800元的那一部分12%的稅款.
(3)稿費高于5 000元的,需繳納全部稿費10%的稅款.
師:首先,我們一起分析這三個場景,哪些需要分段計算,哪些不需要?
生3:場景2不需要分段,因為場景2最后是“一律”享受七折優(yōu)惠,所以不存在分段計算.
生4:我覺得場景3最后一種情況也不需要分段,因為是“全部稿費的10%”,和“一律”是一樣的意思.
師:很好,因此只有場景1和場景3的第(2)種情況需要分段計算,場景2和場景3的第(3)種情況不需要分段計算.所以我們在做這類題型的重難點就是找準題目的關鍵詞進行判斷.
對于同一類型的題目,進行對比講解,學生能一下子明確其中的區(qū)別,認知更加直觀,避免了學生碰到一題進一個坑的情況,提高了學習效率,給學生帶來了較好的學習感受.
綜上所述,學習的成果來自學生較好的學習感受,良好的學習感受能使學生感覺“數學簡單、熟悉、有趣”,而不會使學生感到“數學復雜、陌生、枯燥”,激發(fā)了學生更多積極向上的能量,為學生的不斷進步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