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王強
黃瓜翠苣最相宜,上市登盤四月時。黃瓜是人們?nèi)粘I钪蟹浅6嘁娂葼I養(yǎng)又健康的一種蔬菜,它不僅可以泡菜腌漬,還可以熟食入肴,倘若將黃瓜平放,用刀背輕拍幾下,然后斜刀切塊兒,撒點鹽,淋點醋,再加點蒜泥,炸香的花椒油或是油潑辣子,拌勻裝盤,就變成了國人舌尖上的一道經(jīng)典下酒小菜——拍黃瓜。拍黃瓜用料簡單,操作簡便,成菜速度快,手腳麻利者一兩分鐘便可新鮮上桌。拍黃瓜物美價廉,既可佐酒,又可下飯,所以深受人們喜歡。
黃瓜也叫胡瓜,它是如今菜場里最常見的一種蔬菜,便宜幾角錢1斤,貴也不過幾元錢,人們可以隨時買來朵頤。黃瓜的歷史可追溯至漢朝,中原人想要在漢朝以前吃黃瓜那是不可能的事,因為黃瓜是張騫出使西域時,經(jīng)由絲綢之路帶回中原的。胡瓜更名為黃瓜,始于后趙。據(jù)史書記載,后趙皇帝石勒由于非常忌諱“胡”字,他在宴請時,曾指著桌子上的一盤胡瓜問襄國郡守樊坦為何物?為了避免殺身之禍,樊坦只好說:“紫案佳肴,銀杯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睆拇?,胡瓜便得名為黃瓜了。物以稀為貴,在唐朝以前,黃瓜只能出現(xiàn)在皇帝或是貴族的餐桌上,即便是到了唐朝貞元年間的早春二月,要想吃到黃瓜,也得生于帝王之家。詩人王建在《宮詞》中就曾描寫到唐代的皇家風(fēng)物:“酒幔高樓一百家,宮前楊柳寺前花。內(nèi)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這里的內(nèi)園指的是皇家園圃,詩中的瓜,就是用溫泉水在溫室里培育出來的,專供皇帝享用的黃瓜。
到了宋朝,由于種植技術(shù)的發(fā)展,普通百姓是可以吃到黃瓜。南宋詩人陸游在古詩《新蔬》里就從買菜人的角度描述了黃瓜上市后的欣喜。“莫擬將軍春薺句,兩京名價有誰知?”新上市的黃瓜水嫩甘脆,價格不高,比起兩京的春薺,更能讓買者心情歡悅。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由于溫室種植技術(shù)的發(fā)展,宋朝百姓在冬季也是可以吃到黃瓜的。陸游在古詩《種菜》里就曾寫道:“白苣黃瓜上市稀,盤中頓覺有光輝。時清閭里具安業(yè),殊勝周人詠采薇?!庇纱丝梢姡纬旧鲜械狞S瓜只不過價錢稍微貴一點罷了。宋朝人吃黃瓜舍得花錢,清朝人更甚,清朝詩人李靜山就曾感慨道:“黃瓜初見比人參,小小如簪值數(shù)金。微物不能增壽命,萬錢一食是何心!”清代反季節(jié)上市的黃瓜跟人參一樣金貴,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奢侈了一點,但試想,在寒風(fēng)呼嘯,白雪皚皚,見不到半點綠的隆冬季節(jié)里,如果老饕兜里銀子充足,又怎能禁得住水嫩嫩的黃瓜的誘惑呢?
其實,不止國人喜歡吃黃瓜,外國人也一樣。美國報紙就曾刊登過中國常見涼菜拍黃瓜風(fēng)靡紐約的報道。美國人豐富的想象力把拍黃瓜演繹得花樣繁出:有拍完加蜂蜜的,有加酸奶的,有加橙汁的,有加芝麻醬的,有加孜然的,還有加金槍魚變成葷素搭配的,等等??傊?,美國人不管中國人的傳統(tǒng),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好吃,吃得開心就行。一道平平常常的中國北方傳統(tǒng)小菜為何時來運轉(zhuǎn),在大洋彼岸紅了,并且登上了《紐約時報》的頭版呢?其實,拍黃瓜之所以美味,究其秘密全在一個“拍”字上。
拍黃瓜的“拍”算是中國烹飪中最粗最野的刀法,但恰恰就是這種“最沒技術(shù)含量”的刀法才是拍黃瓜美味的奧妙所在。因為,拍黃瓜的拍看似普通,用時也不顯山,不露水,實則很講究,也需要非常夯實的刀工功底。拍黃瓜時刀要橫握,出刀時要聲勢煊赫,落刀時要剛中帶柔,柔中有剛,剛?cè)岵?,力度一定要適中,技術(shù)要求是一拍即成,絕不可將黃瓜拍飛,以黃瓜外形不發(fā)生強烈變化,但內(nèi)里卻早已肝腸寸斷,魂魄全無為標(biāo)準(zhǔn)。一招一式,頗具金庸老先生小說里崆峒派絕世武功七傷拳的神韻。對此,美國大廚丹尼博溫就曾深深地感悟道:“拍一拍,只不過是采用不同的方法處理食材,就能徹底改變它的口感和味道,這真是酷到家了?!奔?xì)細(xì)想來,跟切好的黃瓜表面光滑,調(diào)料加在上面容易滑落,不好入味相比,拍成的黃瓜粗礪成塊兒,既容易入味又能保持黃瓜天然的生脆口感,故美國人喜愛拍黃瓜也絕非偶然。
拍雖看似粗放,但在中式烹飪技法中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有些肉類在烹調(diào)前就需要用刀拍幾下,輕重緩急全由廚師掌握。有人在家模仿專業(yè)廚師做一道菜,就是因為少了用刀拍幾下這一程序,其結(jié)果就是吃起來怎么都不及餐館美味。所以,用刀“拍一拍”真的簡約而不簡單。不可否認(rèn)的是,社會背景、風(fēng)俗習(xí)慣、氣候人文的迥異都會造成飲食文化上的差異,雖然美國人趨之若鶩的拍黃瓜跟中國傳統(tǒng)的拍黃瓜大相徑庭,但區(qū)區(qū)一拍就能讓酸奶沙拉醬版的拍黃瓜,徹底改變口感和味道,進而變成一道閃爍著中華飲食文化光芒的異域風(fēng)情美食,這不能不讓人嘆服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想來,雖然飲食文化的輸出交流有時會留頭存面,有時也會改頭換面,有可能是小眾的,更有可能是曲高和寡的,但不可否認(rèn)的是它擁有能在短期內(nèi)迅速打開異國文化市場的魅力。
憶往昔,俱往矣?,F(xiàn)在我們居住的世界早已變成了地球村,經(jīng)濟無國界,文化無國界,美食更無國界。近年來,隨著中餐的異軍突起,下一步征服外國人味蕾的,不單單是拍黃瓜,也不僅僅是宮保雞丁、揚州炒飯,堅信還有更多享譽世界的中華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