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薇 朝陽市第二醫(yī)院 (遼寧 朝陽 122000)
內容提要: 目的:觀察并研究在異常子宮出血診斷中應用宮腔鏡的意義,以期為臨床診治工作提供一定參考。方法:選取2017年3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105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次對所有患者展開傳統(tǒng)陰道B超檢查與宮腔鏡檢查。將病理結果作為診斷金標準,對比并評價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結果。結果:本組105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的病理診斷結果顯示,子宮內膜息肉患者有28例,子宮黏膜下肌瘤26例,子宮內膜增生過長15例,子宮內膜炎13例,宮內胚胎殘留12例,子宮內膜癌11例。與病理診斷結果相比,宮腔鏡診斷符合率高達98.10%,相比于B超檢查診斷符合率(68.57%)顯著升高,差異明顯,P<0.05。此外,采用宮腔鏡對本組105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進行輔助治療,回訪結果顯示,所有患者均取得了顯著的療效,除子宮內膜癌患者外,其余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均達到了90%以上。結論:宮腔鏡檢查方法具有操作簡便、直觀等優(yōu)勢,可有效提高異常子宮出血的診斷符合率。
異常子宮出血是臨床婦科常見的一種疾病,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子宮不規(guī)則出血,月經頻繁且經量增多等,如果長時間出血,還會導致貧血、盆腔炎癥、子宮內膜炎癥等疾病,嚴重者甚至還會引發(fā)不孕癥,嚴重危害到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質量[1]。因此,臨床應對此類患者進行科學、準確的診斷,然后采取相應的治療手段,以緩解患者的癥狀,改善其生活質量[2]?;诖?,本文以本院105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為例,就其應用宮腔鏡進行診斷的意義展開探討,報告如下。
選取105例來本院接受診治的異常子宮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入選時間為2017年3月~2019年5月。年齡27~58歲,平均(42.64±8.71)歲;出血時間10~38d,平均(20.02±7.24)d。所有患者均接受臨床婦科及B超等檢查,并且經病理學檢查得到確診,具體的出血原因不明,同時排除使用性激素類藥物進行治療,處于絕經期,以及存在急性生殖道炎癥等患者。
傳統(tǒng)陰道B超檢查:采用彩色超聲儀與經陰道探頭,指導患者采取仰臥的體位,經陰道動態(tài)掃查盆腔,從橫、斜、縱等多個切位,對子宮的大小、宮腔內血流情況等進行觀察,并準確記錄超聲檢查結果。
宮腔鏡檢查:對于經期不規(guī)律患者,在止血后任何時間可進行宮腔鏡檢查;對于經期正常患者,需在月經干凈以后的3~7d檢查;在患者出血期間,還應向其應用抗菌藥物。叮囑患者在檢查前的8h禁食,檢查前的2h在其陰道后穹隆處放置200μg的米索前列醇,并給予靜脈復合麻醉。指導患者采取膀胱截石位,對外陰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鋪巾,借助窺陰器將子宮頸暴露出來,并對陰道及子宮頸進行再次消毒。隨后,用宮頸鉗將子宮頸的前唇鉗住,明確子宮腔的具體深度及方向,然后用7~8號的擴宮器對子宮頸進行擴張,連接液體膨宮泵,調節(jié)壓力值為100mmHg,將灌流管中的氣體排空以后,再用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將子宮頸膨開,在直視狀態(tài)下向子宮腔緩慢插入宮腔鏡,調整液體的流量,對子宮腔的,形態(tài)、內膜的厚度,以及輸卵管口,進行認真檢查,如果為活檢可疑區(qū)域,還需展開診斷性刮宮檢查。結束檢查以后,將鏡體緩慢退出,并再次檢查宮腔及宮頸,以免漏診。
認真觀察并準確記錄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結果,將病理檢查結果作為診斷金標準,對比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符合率。
文中數(shù)據(jù)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用%表示計數(shù)數(shù)據(jù),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105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的病理診斷結果顯示,子宮內膜息肉患者有28例,子宮黏膜下肌瘤26例,子宮內膜增生過長15例,子宮內膜炎13例,宮內胚胎殘留12例,子宮內膜癌11例。與病理診斷結果相比,宮腔鏡診斷符合率高達98.10%,相比于B超檢查診斷符合率(68.57%)顯著升高,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符合情況(n/%)
采用宮腔鏡對本組105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進行輔助治療,治療3個月后對其進行回訪,結果顯示,所有患者均取得了顯著的療效,除子宮內膜癌患者外,其余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均達到了90%以上,見表2。
表2.宮腔鏡輔助治療的效果(n/%)
在臨床婦科疾病中,異常子宮出血的發(fā)病率比較高,發(fā)病原因非常復雜,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經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異常子宮出血的誘發(fā)因素包括子宮感染、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肌瘤等,這就導致該病的發(fā)病機制非常復雜,給臨床診治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難度[3,4]。
當前,臨床主要采取B超、診斷性刮宮、細胞學檢查等方法對異常子宮出血患者進行診斷,雖然可獲得一定的結果,但存在局限性,不能準確評估具體的病理、病因[5]。其中,診斷性刮宮是通過刮取患者的宮內膜或宮腔內容物進行病理檢查,能夠確診疾病,對婦科癌癥做出早期診治;但由于需要刮取子宮內容物,會對患者的子宮造成損傷,且存在較高的漏診率[6]。作為臨床婦科常用的一種診斷手段,B超檢查具有操作簡便、無創(chuàng)等優(yōu)勢,患者受到的痛苦小,并且還可對子宮輪廓、盆腔內的包塊及組織病變情況進行檢測;但此種方法的特異性不高,再加上婦科疾病的病因通常較為復雜,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無法獲得精準的診斷結果[7,8]。
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宮腔鏡等微創(chuàng)技術也日益發(fā)展成熟,并被廣泛應用在了婦科疾病的診斷中。其中,宮腔鏡集合了光學、電子學以及醫(yī)學等多種技術,采用的內鏡具有無創(chuàng)性、直觀性等優(yōu)勢,檢查時利用宮腔鏡可直觀地對病變結構、與健康組織的關系等進行觀察,也可確定病變的程度、生物學解剖情況、宮腔內異物分布等諸多信息,可對多數(shù)子宮疾病做出快速、準確的診斷,使得臨床診斷的準確性大幅度提升[9,10]。研究報道顯示,在宮內病變的診斷中,診斷性刮宮及B超這兩種檢查方法的漏診率最高可達到35%,但宮腔鏡檢查卻有所不同,其能夠對子宮內的病灶進行準確觀察,將病灶的具體部位及大小等情況確定下來,并且還可在直視狀態(tài)下對可疑病變進行活檢,有效提高了診斷準確率[11]。除此之外,采用宮腔鏡進行檢查,可確定患者宮腔內生理及病理方面的變化,再借助連續(xù)灌流顯示技術及電視放大圖像技術,清晰地顯示出局部病灶的病變情況;另外,由于主要展開鏡下直視檢查,直視取材或直視定位刮宮,充分降低了誤診及漏診率。同時宮腔鏡診斷可直接與外科手術相互結合,在實際應用時可借助膨宮液對宮腔內組織進行保護,在診斷確診后即可實施相應的止血或切割手術,無需再行開腹治療,有效降低了實際治療時患者承受的痛苦[12]。
作為臨床常用的一種微創(chuàng)性檢查手段,宮腔鏡同時也是一種先進的婦科診斷技術,可直視患者的宮腔,進而對宮內的病變部位、形態(tài)、數(shù)量、性質等情況進行仔細觀察,并準確描述出來。對于宮內不同的病變,其在宮腔鏡下顯示出的圖像也有所不同,存在獨特性,因而采用宮腔鏡對宮內病變進行檢查時,有著非常高的診斷準確性及敏感性,另外,在排除子宮內膜癌等惡性病變時,宮腔鏡也有著非常高的診斷價值[13]。在宮腔鏡直視下進行活檢,可獲得精準的病理組織,為病理學診斷提供重要的參考數(shù)據(jù)。相比于傳統(tǒng)的陰道B超檢查,宮腔鏡診斷具備以下顯著優(yōu)勢:①對于小直徑病灶,宮腔鏡診斷的準確性更高,對于內膜息肉、黏膜組織下病灶等也有較高的準確性,有利于對局限性子宮內膜腫瘤類病變進行判斷。②對于病灶的定位,宮腔鏡檢查要更加準確,在降低漏診率的同時,也為后續(xù)手術治療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14]。③傳統(tǒng)B超只能從外形異常特征對出血病灶進行判斷,而宮腔鏡可以直視宮腔內病變,確定病灶與健康組織間的準確關系,且部分疾病在檢查同時可以直接實施治療。④目前現(xiàn)行的宮腔鏡檢查所導致的并發(fā)癥率極低,基本控制在2.5%以下,嚴重并發(fā)癥主要為子宮穿孔、氣體栓塞、稀釋性低鈉血癥,主要因操作不規(guī)范導致。而幾乎不會引發(fā)遠期并發(fā)癥,進一步說明了該診斷方式的安全性。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宮腔鏡檢查的操作難度較B超更高,需經過專業(yè)技術培訓合格方能操作,重視適用證的選擇,嚴格遵守規(guī)范,有效避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5]。
本研究以本院105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為例,依次對其展開傳統(tǒng)陰道B超檢查與宮腔鏡檢查,并將病理結果作為診斷金標準,結果顯示,宮腔鏡對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內膜增生過長、子宮內膜炎、宮內胚胎殘留、子宮內膜癌等病理的診斷符合率高達98.10%,相比于B超檢查診斷符合率(68.57%)顯著升高(P<0.05),進一步證實了宮腔鏡在異常子宮出血診斷中的意義及優(yōu)勢。
總之,宮腔鏡檢查方法具有操作簡便、直觀等優(yōu)勢,對異常子宮出血的診斷符合率要明顯高于B超檢查,有重要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