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煊?茍愛萍
(1.2.西安美術(shù)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東西綿延千里的天山山脈,橫亙新疆中部,這座雄偉險峭的名山,不僅在地理上,也在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歷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塞種、大月氏、匈奴、突厥、蒙古在此游牧。幾千年的光陰逝去,曾經(jīng)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游牧民族在歷史長河中消逝,只留下了些許存在的蹤跡反映繁榮的過去。其中最能反映他們生活印記的遺存,必然有陡峭巖壁上的藝術(shù)珍品——呼圖壁康家石門子巖畫。
2021年7月27日,筆者跟隨巖畫考察隊伍赴新疆昌吉呼圖壁進行巖畫田野考察。并在7月29日,重點參觀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考察博物館館藏遺存(見圖1,拍攝時間:2021年7月27日下午14:27。拍攝地點:新疆昌吉康家石門子巖畫點。拍攝內(nèi)容:巖畫考察隊伍赴康家石門子巖畫點合影。攝影:巖畫考察隊伍中的攝影人員)。
圖1
呼圖壁康家石門子巖畫,是一幅國內(nèi)及世界上罕見的生殖崇拜巖畫,位于呼圖壁縣約83公里的天山之中,海拔為1500多米。巖畫坐落在侏羅紀頂部喀拉扎組的沙礫巖上,巖壁平整。巖畫東西長14米,上下高9米,面積約為120平方米,在120平方米內(nèi),布滿了二三百個大小不等,身姿各異的人物形象。即便是最底部的刻像,距地面也多在2.5米以上;最上部的刻像,距地面有10米左右。人物大者,過于真人;小者,有20厘米。人像有男有女,或立或臥,亦或舞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不少男像,生殖器勃起,男女交媾,形姿清晰,小人環(huán)繞,顯示了原始人類祈求人口繁衍的生殖愿望(見圖2,圖像內(nèi)容:呼圖壁康家石門子巖畫線描圖。繪圖:張?zhí)煊睿?/p>
圖2
康家石門子巖畫點位于面積廣大的“百里丹霞麗景”之中(見下圖3,拍攝時間:2021年7月27日上午11:21。拍攝地點:新疆昌吉呼圖壁。拍攝內(nèi)容:康家石門子周圍的丹霞地貌。攝影:張?zhí)煊睿?,丹霞地貌賦予群山以宛若五色絲帶的風光,包圍著被溪水環(huán)繞的森林綠洲,而綠洲之中坐落著形似石門的高山——康家石門子(見下圖4,拍攝時間:2021年7月27日下午14:07。拍攝地點:新疆昌吉呼圖壁。拍攝內(nèi)容:呼圖壁康家石門子。攝影:茍愛萍)。石門的最高處鑿刻有康家石門子巖畫,位于巖畫點環(huán)視四周,欣賞者視線會被近處森林的綠意包裹,眼光遠眺,則是無盡的五彩峰巒。
圖3
圖4
從康家石門子地居自然奇觀,且是地形、水文與植被的交界之處來看,巖畫點本身便是先民所崇拜的圣地。意大利巖畫學家阿納蒂認為世界上很多巖畫在當?shù)乇徽J為是神圣之物并具有神秘性,許多史前巖畫在位置的選擇上都有特定的原因,原始先民無法理解獨特的地貌如何形成,從而以神秘的角度為環(huán)境賦予神話色彩。列維·布留爾在《原始思維》中認為原始先民的思想具有互滲性與集體表象的特征,一些特定的景觀會賦予會帶給欣賞者崇高的壯美之感,自然界雄偉的地貌給觀者帶來心靈上的壓迫,從而喚起神圣的崇高感。巖畫所處的空間是圖像內(nèi)容的延伸,如在神山中所鑿刻的巖畫具有對神山崇敬的屬性,這些神圣景觀往往出現(xiàn)在地形、水文或者植被的轉(zhuǎn)換地帶或者三者交界處,并且擁有獨特的特征,如突兀的雪峰,地穴巖洞等,一般還處于能夠渺俯全景的位置。由此可見,康家石門子巖畫具有神山崇拜的“神圣屬性”。
原始人以娛神樂舞的儀式,表現(xiàn)對生殖的崇敬,并將活動鑿刻在陡峭的巖壁上,以期達到祈求部落人丁興旺的目的。2014年劉成團隊采用數(shù)字拓片技術(shù)對康家石門子巖畫進行三維數(shù)字掃描,并通過觀察巖畫疊壓打破關(guān)系判斷巖畫創(chuàng)作年代存在時間上的先后順序,發(fā)現(xiàn)巖畫整體可分為第一、第二兩期,其最早的圖像便是巖畫中上方的舞蹈女性形象。突出男性生殖器的圖像是康家石門子巖畫第二個時期形成的。
第一期巖畫位于整幅巖畫最高處,即巖畫上方的七位女性和兩組對馬圖像。
七位女性形象:人物打磨較深且精細,正面直立,身體為倒三角圖形構(gòu)成,右肘上舉,左肘下垂,手指張開,小腿彎曲并攏,體現(xiàn)出舞蹈的姿態(tài)。帽頂有飾物,右一為一根直立飾物,右五為四根向外彎曲的飾物,其余五人為兩根向外彎曲的飾物(見圖5,拍攝時間:2021年7月27日下午14:50。拍攝地點:呼圖壁康家石門子。拍攝內(nèi)容:康家石門子一期巖畫女性人物圖像,因巖畫刻痕不明顯,故用黑色描繪。攝影:張?zhí)煊睿?/p>
圖5
對馬圖像:對馬圖像有兩組,左組對馬圖像為兩匹直立、頭、腳、陽具相對的牡馬;右組對馬形態(tài)與左組類似,但無陽具,可能是牝馬(見圖6,拍攝時間:2021年7月27日下午14:51。拍攝地點:呼圖壁康家石門子。拍攝內(nèi)容:康家石門子一期巖畫對馬圖像,因巖畫刻痕不明顯,故用黑色描繪。攝影:張?zhí)煊睿?/p>
圖6
第二期巖畫是繼第一期巖畫之后的圖像,在上區(qū)巖畫之下,內(nèi)容主要有動物圖像與人物圖像。
動物圖像:在巖畫的左、中區(qū)域,共26處,種類有虎、狗等,其中虎圖形面積最大,有一大一小兩只,在每只老虎上方都有一副弓箭(見下圖7,拍攝時間:2021年7月27日下午15:03。拍攝地點:呼圖壁康家石門子。拍攝內(nèi)容:康家石門子二期巖畫動物圖像局部,因巖畫刻痕不明顯,故用黑色描繪。攝影:張?zhí)煊睿?/p>
圖7
人物圖像:二期巖畫以男性人物為主,人物上身變長腿變短,出現(xiàn)圓頭無冠的人物。男性生殖器與單獨的人頭像在二期巖畫中大量出現(xiàn),并出現(xiàn)了雙頭一身的交媾圖像,巖畫部分人物被涂紅。(見圖8,圖像內(nèi)容:康家石門子二期人物巖畫線描圖,具體為189處人體像,72處人頭像。繪圖:張?zhí)煊睿?/p>
圖8
除巖壁上圖像之外,在巖壁旁的石頭上有凹穴、與羊、鹿圖像。
從巖畫一期到二期圖像演進來看,反映出巖畫創(chuàng)作者意識形態(tài)、創(chuàng)作目的,社會環(huán)境皆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一期巖畫中的女性形象是整幅巖畫面積最大的人物形象,原始人的巖畫所表現(xiàn)的往往并非是客觀世界的物象,而是心靈世界的集體表象,畫面中人物形象的所占面積越大,預(yù)示著原始先民中心靈崇敬愈深,例如古埃及公元前3000年的納米爾王石板中,其納米爾王要比手持儀仗的侍從高了近三倍(見圖9,圖像內(nèi)容:納米爾王石板背面局部。圖像來源:詹森著,戴維森修訂《詹森藝術(shù)史》,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49頁圖版),說明了身份和圖像大小成正比的關(guān)系,身份高者圖像面積大,反之則小。由康家石門子巖畫中女性與男性體型對比來看,女性所占面積遠大于男性,說明巖畫中女性身份高于男性。
圖9
一期巖畫的七位女性形象,皆頭戴著各式的帽飾,動作上呈現(xiàn)出統(tǒng)一的舞蹈,顯示出巫師身份,在原始社會之中,舞蹈與巫術(shù)行為密不可分,弗雷澤在《金枝》中認為“古希臘女性堅信舞蹈可以給丈夫帶來好運,所以在丈夫上戰(zhàn)場時會不停的舞蹈,既不躺下,也不回房間吃飯。”在中國,彝族的“龍笙節(jié)”也是男生“邊跳邊尋找中意的姑娘……參加跳笙的人均頭戴面具涌入跳笙場……這一晚的跳笙有一定規(guī)范性,要完整地表演龍?zhí)ь^、龍翻身、龍擺尾、龍性交、龍搶蛋等套路……透露出一種性的信息……沒有男女性交,莊稼就不會豐收?!蓖高^早期巖畫主要為女性舞蹈圖像,說明了呼圖壁早期社會女性具有巫師身份,以樂舞的形式進行巫術(shù)。
康家石門子巖畫女性高大的身軀顯示女性掌控著生殖的巫術(shù)權(quán)柄,康家石門子巖畫出現(xiàn)了杯狀穴(直徑約11厘米,深度約7厘米),陳兆復認為“凹穴在古代的東方宗教中,特別是古代及后來的印度宗教中,大都與崇拜母親——土地的多產(chǎn)有關(guān),象征整個生命的開始?!谌毡九c韓國,發(fā)現(xiàn)凹穴巖畫則被直接稱之為‘性穴’……”(原始的大地母神被稱為“豐產(chǎn)母神”,在《說文》中,也解釋“地”從“也”即“女陰也”,說明了女性與大地生產(chǎn)之間的聯(lián)系。
人類最原始的社會階段便是母系社會階段,文化人類學普遍認為,女性以農(nóng)業(yè)活動見長,特別是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原始農(nóng)業(yè)之中,植物采集是最為主要的食物獲得來源,也是女性最適合的工作,除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之外,“人”的生產(chǎn),也就是“種族的繁衍”尤其奠定了女性的崇高權(quán)威。愛爾烏德認為“上古的人,不知道父與子生理上的聯(lián)系,反倒是母與子在生理上的聯(lián)系是顯而易見的?!边@種情況,在群婚、雜婚的種族中尤為明顯,《莊子·盜跖篇》也記載“古者……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呂氏春秋》也有載“昔太古……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笨傊?,在原始社會,群婚與雜婚的前提下,父親身份是難以確認的,但婦女卻自然而然是孩子的母親。原始人為女性的生育賦予了神秘的集體表象,認為是女性在性交之后,與神靈交感而受孕。
康家石門子二期圖像以男性為主,男性生殖器大膽地指向女性陰部,顯示出直白的男性生殖崇拜意味,夸張的生殖器說明原始人意識到生殖與男性射精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在男根處出現(xiàn)了嬰孩形象,這些嬰孩相對于女性身邊的嬰孩呈現(xiàn)出壓倒性的數(shù)量優(yōu)勢,說明原始部落將生殖的最重要環(huán)節(jié)由女性受孕轉(zhuǎn)移到男性射精(見圖10,拍攝時間:2021年7月27日下午15:31。拍攝地點:呼圖壁康家石門子。拍攝內(nèi)容:康家石門子二期巖畫中的男性,因巖畫刻痕不明顯,故用黑色描繪。攝影:張?zhí)煊睿?/p>
圖10
康家石門子巖畫中出現(xiàn)的弓箭與猛虎圖像,似乎可以解釋巖畫主要人物由女性轉(zhuǎn)變到男性的主要原因。伴隨著生產(chǎn)力的變遷,男人在狩獵方面的特長被愈加重視,千百萬年以來,男性是研究動物的專家。在原本群婚、雜婚前提下,人不知其父而只知其母,但是伴隨著男性特長優(yōu)勢逐漸擴大,身體上的強勢對保護氏族具有重要的意義,男性社會地位逐漸提高,成為兩性關(guān)系的主導。這種社會關(guān)系的轉(zhuǎn)變在新疆普遍出現(xiàn),也可見于小河墓地,小河墓地最早期底層中心位置埋葬的四具泥棺中,其主人性別皆為女性,根據(jù)檢測在南區(qū)五層21位個體DNA樣品中,經(jīng)過分析有13個與中心位置的女性存在親屬關(guān)系。也就是說,那位女性很可能是與其子女合葬在一起。但在小河墓地晚期的泥棺中,男性則是墓葬中心,說明了新疆地區(qū)存在過女性社會地位較高轉(zhuǎn)向男性社會地位較高的歷史階段。
《呼圖壁縣志》記載,“呼圖壁遠在3000年以前便是游牧民族定居點。先后有塞種、大月氏、匈奴、突厥、蒙古在此游牧。”
康家石門子巖畫創(chuàng)作者主要有塞人、吐火羅人兩種觀點,早期研究中王炳華先生認為康家石門子巖畫創(chuàng)作者是塞人,他在《新疆天山生殖崇拜巖畫》一文中寫到,“康家石門子巖畫完成的絕對年代,在公元前1000 年的前半期……公元前1000年活動在新疆北部及天山地帶主體就是塞人,其次巖刻人物的主體形象具有面型寬圓、深目高鼻的蒙古人種的特征,而且頭戴高帽,與文獻中反映的塞人形體及服飾也是一致的。”
王炳華先生的觀點基于康家石門子巖畫人物頭部的圖像元素,康家石門子巖畫人物頭部呈現(xiàn)出菱形的輪廓,與生物學上人類橢圓形的頭蓋骨不符,并且頭頂有裝飾物,說明人物佩戴著帽子(見圖11, 拍攝時間:2021年7月27日下午15:23。拍攝地點:呼圖壁康家石門子。拍攝內(nèi)容:康家石門子巖畫中頭戴高帽的女性人物,因巖畫刻痕不明顯,故用黑色描繪。攝影:張?zhí)煊睿?/p>
圖11
王炳華通過對新疆地區(qū)古民族服飾進行考察,認為巖畫中的帽子是塞人的高帽。根據(jù)《希羅多德歷史·第七卷》記載塞人“戴著一種高帽子,帽子又直又硬,頂頭的地方是尖的。他們穿著褲子,帶著他們本國自制的弓和短劍,此外還有他們稱之為撒加利斯的戰(zhàn)斧……”波斯波利銘文h第13-18行稱塞人為“戴尖帽的Sakā”。通過將巖畫人物與當?shù)匾晾绻_克自治州博物館館藏塞人青銅武士俑(見圖12,圖像內(nèi)容: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藏武士俑。圖像來源:翰秋著《新疆鞏留縣發(fā)現(xiàn)一件青銅武士俑》刊載于《文物》2002年第6期第96頁,攝影:伊犁考古研究所)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從塞人武士俑尖頂高帽主視圖來看,與康家石門子巖畫圖像較為一致。
圖12
塞人創(chuàng)作康家石門子巖畫的觀點,后被劉健、林梅村、李樹輝等學者質(zhì)疑。質(zhì)疑的觀點認為,由《希羅多德歷史》中對塞人的記述,塞人只在作戰(zhàn)時頭戴高帽,但康家石門子巖畫人物并非正在作戰(zhàn),而是處于樂舞活動。且從考古遺存來看,頭戴高帽的塞人為男性,但康家石門子巖畫中與塞人相符的人物性別為女性,并且佩戴高帽的人物在整幅巖畫中體型最大,說明了她是呼圖壁古部落最崇敬的對象,作為戰(zhàn)士的高帽塞人不足以體現(xiàn)巖畫人物崇高的身份。并且,康家石門子巖畫人物帽飾多樣,不單有高帽一種,如牛角帽、鹿角帽在塞人服飾中并未有體現(xiàn),故以高帽符號斷定巖畫創(chuàng)作者為塞人的觀點有待考證。
清華大學王敏認為巖畫中的帽子是哈薩克族,也就是古稱烏孫人的服飾,因為哈薩克習俗中古代部落的女性“從小就帶圓形綴有美麗奪目的朱玉,頂端插著一束表示吉利的鷹羽的塔黑牙帽。少女時代則佩戴有許多珠玉、流蘇、鷹羽的標爾克帽……”《漢書·西域傳》中有載,說烏孫人“狀類獼猴者”,康家石門子部分巖畫的確與“猴面相”對應(yīng)(見圖13, 拍攝時間:2021年7月27日下午15:28。拍攝地點:呼圖壁康家石門子。拍攝內(nèi)容:康家石門子巖畫中形似獼猴者的人物,因刻痕不明顯,故用黑色描繪,紅色部分為巖畫被赭石色涂繪部分。攝影:張?zhí)煊睿?。從歷史角度看,烏孫與大月氏等游牧民族密不可分,同屬歐羅巴人,與巖畫中深目、高鼻的人物面部相近。
圖13
林梅村從巖畫中的對馬圖像推測康家石門子巖畫創(chuàng)作者為吐火羅人,他認為“康家石門子巖畫上的對馬顯然是吐火羅神祇——雙馬神(見圖6)。故而創(chuàng)作者應(yīng)當是吐火羅系統(tǒng)的月氏人。”新疆社會科學院李樹輝也認為,康家石門子巖畫中所出現(xiàn)的長顱、狹面、深目、高鼻的形象具有歐羅巴人的特征,而月氏正屬于印歐語族群,具有牛崇拜文化,在康家石門子巖畫中出現(xiàn)了頭戴牛角形氈帽的人物。且康家石門子與月氏人分布地域和遷徙路線相吻合。
基于吐火羅人創(chuàng)作巖畫的觀點,劉學堂認為巖畫創(chuàng)作者與小河文化屬于同一族群,他注意到了康家石門子巖畫與塞人高尖帽的不同(見圖14,圖像內(nèi)容:小河墓地出土M13墓室出土的“筒形高帽”,女性佩戴的圓帽,用灰白色羊毛氈制成,頂略尖,用動物筋一簇簇捆扎在一根細木桿上,羽毛束的端部再用紅毛繩纏緊。圖像來源:伊弟利斯,李文瑛,胡興軍.《新疆羅布泊小河墓地2003年發(fā)掘簡報》,載《文物》2007年第10期。攝影:新疆考古研究所),并進而認為這是小河文化主人服飾文化的突出特征之一,若根據(jù)小河文化斷定年代,則康家石門子巖畫應(yīng)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青銅時代初期,是原始歐羅巴人集團,即吐火羅人進入新疆后,刻于天山深處的大型祭祀巖畫。
圖14
小河墓地中M13墓室出土的“筒形高帽”與康家石門子巖畫高帽人物具有相似性(見圖15,拍攝時間:2021年7月29日下午12:31。拍攝地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拍攝內(nèi)容:小河墓地人物復原圖。攝影:張?zhí)煊睿?,并且“筒形高帽”佩戴者同康家石門子巖畫中的高帽女性一樣地位較高,佩戴“筒形高帽”、的墓主人所在的M13墓室是小河墓地文物出土最多的墓室之一,墓室不僅有木祖立木,還有牛頭、項鏈、手鏈、精致的皮囊和皮靴以及具有巫術(shù)象征含義的木雕人面像,眾多的陪葬品體現(xiàn)了墓主人在部落的重要位置,小河墓地與康家石門子巖畫早期女性社會地位具有的相似性,為巖畫創(chuàng)作者與小河墓地屬于同一文化系統(tǒng)提供了有力證明。
圖15
康家石門子巖畫中還出現(xiàn)了眾多戴著牛角帽的人物(見圖16,拍攝時間:2021年7月27日下午15:36。拍攝地點:呼圖壁康家石門子。拍攝內(nèi)容:康家石門子巖畫中頭戴牛角帽的人物,因巖畫刻痕不明顯,故用黑色描繪。攝影:張?zhí)煊?),牛在月氏文化中具有庇護生命的神力,人們剝下牛皮,包裹住棺木,以期獲得牛神的庇護。小河墓地也具有牛崇拜特征,出土了大量的牛角帽(見圖17,圖像內(nèi)容:小河墓地M13墓室出土的牛角帽,原始部落將牛頭剝下,保留犄角部分,用麻黃草先用土黃色的毛線繩纏繞成束后,再用帶毛的皮條十字交叉捆綁在顱骨前后。圖片來源:伊弟利斯,李文瑛,胡興軍.《新疆羅布泊小河墓地2003年發(fā)掘簡報》,《文物》2007年第10期。攝影:新疆考古研究所),小河墓地中迄今為止沒有侵擾過得棺木,皆是由牛皮包裹,并在死者頭部會插入一處木樁,在木樁上懸掛巨大的牛頭,且在牛頭上繪制有黑紅色的網(wǎng)格狀線條。牛角在小河墓地數(shù)量眾多,考古工作者在小河墓地發(fā)掘的僅一座女性的木房式墓葬中就發(fā)現(xiàn)了100多個牛頭骨。
圖16
圖17
除了牛崇拜之外,康家石門子巖畫中鹿角狀帽子體現(xiàn)出鹿崇拜特征。從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鹿便作為薩滿教通神工具而普遍見于從西班牙到鄂爾多斯,尤其是在歐亞草原地區(qū)。其中最常見的是中亞和中國北方草原地區(qū)比比皆是的鹿石。一般鹿石上方鑿有一圓孔,其下鐫有一只或幾只鹿角呈波浪狀(或稱梳狀)的鹿,鹿角的描繪極為夸張,這種夸張的鹿角形狀與康家石門子巖畫中的鹿角冠飾具有相似性。且歐亞草原中的石刻人物面部深目高鼻的鑿刻方式(見圖18,拍攝時間:2021年7月29日上午11:09。拍攝地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拍攝內(nèi)容:草原石人雕像。攝影:張?zhí)煊睿┡c康家石門子巖畫人物深目高鼻的特征極為相似(見圖19,拍攝時間:2021年7月27日。拍攝地點:呼圖壁康家石門子。拍攝內(nèi)容:康家石門子巖畫中人物局部。攝影:張?zhí)煊睿?,更佐證了康家石門子巖畫創(chuàng)作者為歐羅巴人種的可能性。
圖18
圖19
康家石門子巖畫對男根與女陰直白夸張地表現(xiàn)與小河墓地也具有相似性,小河墓地在男性棺木前樹槳狀木柱,表示女陰;在女性棺木前立木柱,以示男根,充滿了對于男女交合的生殖崇拜意味。康家石門子巖畫中男性生殖器被強調(diào)和夸張,并用赭石色顏料將女性的乳房和男女交合突出,體現(xiàn)出生殖崇拜的特征,與小河墓地生殖崇拜文化類似(見圖20,拍攝時間:2021年7月27日下午15:08。拍攝地點:呼圖壁康家石門子。拍攝內(nèi)容:康家石門子巖畫中男女交合、男性與女性圖像,因刻痕不明顯,故用黑色與紅色描繪,紅色部分為巖畫原有被赭石色涂繪部分。攝影:張?zhí)煊睿?/p>
圖20
綜上可知,康家石門子巖畫創(chuàng)作者為吐火羅系統(tǒng)的月氏人更可信,且?guī)r畫內(nèi)容與小河墓地的族群存在關(guān)聯(lián)。
幾千年光陰逝去,曾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游牧民族在歷史長河中消亡,只留下些許雪泥鴻爪的印記,使民族文化在原始圖像中得以留痕。被丹霞麗景所包裹的康家石門子巖壁,奇麗的空間環(huán)境展現(xiàn)其作為原始先民的心靈圣地的重要性,透過巖壁上的圖像,可探驪約三千年前呼圖壁先民的真摯愿景,由一期巖畫圖式與內(nèi)容可知,早期巖畫創(chuàng)作者族群中,女性地位較為崇高,她們頭戴簡筒高帽、牛角或鹿角帽,以整齊的舞蹈進行巫術(shù)儀軌,具有巫師身份賦予的崇高地位。
但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同一巖壁,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展現(xiàn)了不同的社會圖景,二期巖畫中弓箭、獵狗與猛虎圖像的出現(xiàn),預(yù)示著生產(chǎn)活動與狩獵的緊密聯(lián)系。男性因具有健壯的身軀,在狩獵活動中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所有社會權(quán)利也藏于猛獸身旁的弓箭之中,掌握在男性手里。高聳石壁上描繪人物主體變成了男性,女性掌握孕育生命的巫術(shù)權(quán)柄也轉(zhuǎn)移到男性生殖行為中,顯示出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轉(zhuǎn)型。通過對新疆昌吉呼圖壁康家石門子巖畫進行社會學與圖像學田野考察與研究,對了解新疆吐火羅系統(tǒng)的月氏人的社會面貌乃至歐亞大陸早期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的轉(zhuǎn)型具有重要作用。
①參見意大利學者伊曼紐爾·阿納蒂 《 World Rock Art: The primordial language》 (英國牛津:Archaeopress Archaeology出版社1994年版)一書之詳述;
②參見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年版)一書之詳述;
③參見劉成,陳金寶,高莉《淺談巖畫保護理論與實踐——以新疆呼圖壁康家石門子巖畫保護為例》(載《中國巖畫》2016年第1期)一文之詳述;
④參見東漢許慎著,宋代徐鉉楊?!墩f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版)一書之詳述;
⑤參見張碧波《新疆小河墓地的文化人類學解說》(載《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 年第 1 期)一文之詳述;
⑥參見李樹輝《康家石門子巖畫的創(chuàng)作者和創(chuàng)作年代》(載《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一文之詳述;
⑦參見劉學堂《康家石門子巖畫的時代、作者及其它》(載《新疆文物》2006 年第 3-4 期)及劉學堂《豐產(chǎn)巫術(shù):原始宗教的一個核心——新疆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史前豐產(chǎn)巫術(shù)遺存·上》(載《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兩文之詳述;
⑧參見伊弟利斯,李文瑛,胡興軍《新疆羅布泊小河墓地2003年發(fā)掘簡報》(載《文物》2007第10期)一文之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