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劉鑫 李炳輝
肋骨骨折是胸部創(chuàng)傷中最為常見的一類骨折,多處、多根骨折在胸壁不穩(wěn)定、連枷胸的影響下,導致呼吸循環(huán)功能發(fā)生障礙,嚴重時甚至可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證(ARDS),對骨折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可防止多種并發(fā)癥發(fā)生,同時也可降低死亡率、改善預后[1]。對肋骨骨折的傳統(tǒng)處理方式為局部加壓包扎、肋骨牽引等,但疼痛劇烈,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晌绽吖轻斒怯筛叻肿泳酆衔餅橹Ъ?在一定條件下由C、H、O 發(fā)生聚合反應,脫去一小分子化合物而成。3D 胸腔鏡是上世紀90 年代初發(fā)展而來的一項外科手段,將其用于治療肋骨骨折具有微創(chuàng)、安全、便利等優(yōu)勢[2]。本文主要研究采用3D 胸腔鏡輔助下可吸收釘內固定術對本院肋骨骨折患者實施治療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7 月~2020 年7 月收治的90 例肋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A 組、B 組及C 組,各30 例。A 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最小20 歲,最大76 歲,平均年齡(44.25±11.56)歲;骨折發(fā)生原因:高空墜落傷5 例,交通事故傷20 例,擠壓傷3 例,其他2 例。B 組男19 例,女11 例;年齡最小22 歲,最大70 歲,平均年齡(44.31±9.82)歲;骨折發(fā)生原因:高空墜落傷4 例,交通事故傷20 例,擠壓傷2 例,其他4 例。C 組男16 例,女17 例;年齡最小21 歲,最大72 歲,平均年齡(44.49±9.92)歲;骨折發(fā)生原因:高空墜落傷5 例,交通事故傷17 例,擠壓傷3 例,其他5 例。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傷后全身情況穩(wěn)定、不伴嚴重心肺疾病、無凝血功能異常、非粉碎性骨折、非肋軟骨骨折、斜形骨折線≤3 cm 的肋骨骨折,年齡≤70 歲,性別不限制。排除標準:需要金屬異物取出等不符合入組標準的患者。
1.2 方法
1.2.1 A 組 患者行3D 胸腔鏡下可吸收釘內固定術治療。術前進行胸部正位片、患側肋骨切線位片及胸部螺旋CT 掃描,以CT 檢查結果為依據精確定位肋骨骨折,術中經3D 胸腔鏡由胸膜腔定位骨折位置。行全身麻醉后進行雙腔氣管插管,取健側臥位,以骨折斷端連線為根據選擇胸腔鏡切口進行胸腔內情況探查。充分暴露骨折斷端,并將斷端2 cm 骨膜剝除,將兩側骨折端用力拉開,并用骨孔尺擴張兩側骨折端骨髓腔,并置入可吸收肋骨釘。采用可吸收縫合線于骨折斷端兩側進行毯邊縫合。沖洗胸腔、術野后,探查明確胸腔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進行引流、縫合。
1.2.2 B 組 患者行3D 胸腔鏡下切開內固定術治療。麻醉平穩(wěn)后,通過胸腔鏡對胸腔內實際情況進行觀察,清除胸腔內淤血后,通過胸腔鏡觀察肋骨骨折具體位置、胸廓變形程度,確定骨折錯位程度,根據實際情況減小手術切口,保護好胸部肌肉,并將鋼板放于肋骨內部,確定好鋼板固定位置后對鋼板行鉆孔固定。術后胸腔鏡操作孔置入胸腔閉式引流管,縫合。
1.2.3 C 組 患者行開胸內固定術治療。麻醉平穩(wěn)后取右側臥位,取外側肩胛下斜縱行切口,依次切開皮膚、淺筋膜,并鈍性分離肌層,由上而下暴露骨折端并清除周圍凝血塊,將部分肋間肌切開,剝離骨膜后從上而下復位,取記憶合金環(huán)抱器放置在冰鹽水中,在肋骨骨折端扣四對齒臂,用熱鹽水紗布熱敷,固定骨折端,修復胸壁,縫合,常規(guī)引流。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三組住院時間、疼痛評分、肺部感染情況、ICU 監(jiān)護時間、呼吸機使用時間、拔管時間及手術前后肺功能恢復情況。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評定,分值0~10 分,0 分為無痛,1~3 分為輕度疼痛,4~6 分為中度疼痛,7~10 分為重度疼痛。肺功能恢復情況以FEV1、FEV1/FVC 及PEF 進行評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住院時間及疼痛評分對比 A 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B 組、C 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B 組、C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住院時間及疼痛評分對比 ()
表1 三組住院時間及疼痛評分對比 ()
注:與A 組對比,aP<0.05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d) 疼痛評分(分)A 組 30 8.52±5.28 2.45±1.08 B 組 30 11.34±6.12a 4.42±1.21a C 組 30 23.42±9.31a 6.68±1.48a
2.2 三組肺部感染情況、ICU 監(jiān)護時間、呼吸機使用時間及拔管時間對比 A 組肺部感染發(fā)生率低于B 組、C 組,ICU 監(jiān)護時間、呼吸機使用時間及拔管時間均明顯短于B 組、C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肺部感染情況、ICU 監(jiān)護時間、呼吸機使用時間及拔管時間對比[n(%),]
表2 三組肺部感染情況、ICU 監(jiān)護時間、呼吸機使用時間及拔管時間對比[n(%),]
注:與A 組對比,aP<0.05
組別 例數 肺部感染 ICU 監(jiān)護時間(d) 呼吸機使用時間(d) 拔管時間(d)A 組 30 1(3.3)3.45±0.22 2.78±0.34 6.25±4.34 B 組 30 6(20.0)a 5.68±0.86a 5.12±0.83a 8.31±5.48a C 組 30 11(36.7)a 8.92±1.43a 7.48±1.13a 14.24±7.19a
2.3 三組手術前后肺功能恢復情況對比 術前,三組FEV1、FEV1/FVC、PEF 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A 組FEV1、FEV1/FVC 及PEF 均高于B 組、C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手術前后肺功能恢復情況對比()
表3 三組手術前后肺功能恢復情況對比()
注:與A 組術后對比,aP<0.05
組別 例數 FEV1(L)FEV1/FVC(%)PEF(L/s)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A 組 30 1.78±0.98 4.06±0.88 36.28±5.47 65.77±8.67 2.18±0.45 5.81±0.71 B 組 30 1.79±0.96 3.54±0.52a 35.65±5.08 57.94±7.06a 2.22±0.42 4.92±0.67a C 組 30 1.73±0.89 3.25±0.49a 35.76±5.14 42.18±6.34a 2.04±0.50 3.45±0.55a
胸部外傷中以鈍性胸部外傷居多,據研究顯示[3],鈍性胸部外傷約占所有外傷的10%。肋骨骨折是胸部外傷的最常見形式,約占胸部外傷的55%。主要的致傷原因有交通事故、高處墜落、間接擠壓傷、直接暴力等[4-6]。近年來肋骨骨折發(fā)生率呈現出上升趨勢,以往主要采用保守療法對其進行治療,主要針對其并發(fā)癥、合并癥實施處理,給予患者鎮(zhèn)痛、補液、外固定等治療。隨著近年來醫(yī)療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肋骨骨折固定技術也隨之得到了相應發(fā)展,與保守治療相比治療效果更為顯著[7-9]。
隨著現代外科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胸腔鏡技術開始興起,傳統(tǒng)肋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已經過度到了現在的3D 胸腔鏡輔助下可吸收釘內固定術,該手術可體現出術中定位準確、手術中不增加操作孔、術后避免安置胸腔閉式引流引起的疼痛等優(yōu)勢[10-12]。本研究以本院肋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手術方式不同分成A、B、C 組,分別行3D 胸腔鏡下可吸收釘內固定術治療、3D 胸腔鏡下切開內固定術、開胸內固定術治療,結果顯示,A 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B 組、C 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B 組、C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 組肺部感染發(fā)生率低于B 組、C 組,ICU 監(jiān)護時間、呼吸機使用時間及拔管時間均明顯短于B 組、C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 組FEV1、FEV1/FVC 及PEF 均高于B 組、C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相比3D 胸腔鏡下切開內固定術和開胸內固定術,3D 胸腔鏡下可吸收釘內固定術可有效促進術后恢復。
綜上所述,對肋骨骨折患者采用3D 胸腔鏡下可吸收釘內固定術治療,可顯著緩解患者疼痛情況,改善肺功能情況,縮短康復時間,建議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