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鍇 陳錦鋒 關小明 鄧健敏 韓宇斌
胃癌前病變是指胃黏膜的不典型增生或異型增生,是發(fā)展至胃癌的必經階段,也是臨床干預治療的重點階段,此時進行針對性治療可抑制胃癌的發(fā)生。目前對于胃癌前病變的西醫(yī)治療包括清除幽門螺桿菌及對于范圍小、病灶數量不多的病變采用電凝、氬離子凝固術、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等手段進行處理,病灶范圍廣的病變則需要外科手術切除。中醫(yī)藥治療對于胃癌前病變有獨特的優(yōu)勢,從臨床研究中發(fā)現患者不僅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而且胃鏡征象也有明顯好轉[1]。中醫(yī)藥治療胃癌前病變療效肯定、對于范圍大的病灶可免除手術之苦,所以越來越受到重視,研究也越來越多??偨Y中醫(yī)對本病的治療經驗,都強調補虛是根本,應貫徹始終,同時應化瘀祛毒,以達標本兼治之效[2]。益氣活血方為本研究自擬方劑,切中本病氣虛血瘀的病機特點,發(fā)揮益氣養(yǎng)血、化瘀解毒之效,聯合穴位貼敷,能增強調和氣血、補益脾胃之效。環(huán)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均在胃癌前病變中呈高表達,對提示癌前病變進展、評估臨床療效有重要意義[3]。本研究進一步分析益氣活血方結合穴位貼敷治療胃癌前病變對COX-2、VEGF 表達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6 月在本院門診和住院治療的92 例胃癌前病變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6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性別 平均年齡(歲) 平均病程(年)男女觀察組 46 25 21 55.49±11.27 10.82±3.16對照組 46 26 20 55.84±11.71 11.33±3.52 χ2/t 0.044 0.127 0.638 P>0.05 >0.05 >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均經胃鏡檢查、病理活檢等確診為胃癌前病變,胃鏡下可見黏膜紅白相間,呈顆粒狀或結節(jié)狀突起,黏膜血管顯露;中醫(yī)辨證屬于氣虛血瘀證,癥見胃脘脹痛,痛有定處,拒按,噯氣吐腐,口干發(fā)苦,納少,乏力,便溏,舌苔厚膩,舌質黯淡,邊有瘀點或瘀斑,脈沉細澀;均擬行保守藥物治療,無手術治療病例。
1.2.2 排除標準 合并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藥物過敏、既往有胃手術史、已進展為胃癌等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使用葉酸治療,口服葉酸片,5 mg/次,3 次/d。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益氣活血方結合穴位貼敷治療:①益氣活血方:黨參15 g、五爪龍20 g、丹參15 g、郁金15 g、半枝蓮15 g[4];1 劑/d,水煎2 次,早晚各服用150 ml。②穴位貼敷。本院制劑天灸膏,選穴足三里、胃俞、脾俞、太沖、曲池、合谷,用調配好的中藥膏制作成直徑約0.5 cm 的藥餅,用膠布固定于所選穴位上,貼藥后留置8 h,1 次/d,敷藥后局部皮膚若出現紅疹、瘙癢、水泡等過敏現象,應暫停使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5]:治愈:臨床癥狀消失,復查胃鏡黏膜有輕度慢性炎癥,病理結果顯示腺體萎縮、異型增生;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復查胃鏡黏膜有輕度慢性炎癥,病理結果顯示腺體萎縮、異常增生降低2 級;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減輕,復查胃鏡黏膜有輕至中度炎癥,病理結果顯示腺體萎縮、異常增生降低1 級;無效:臨床癥狀仍存在,復查胃鏡黏膜炎癥明顯,病理結果也無改善,甚至病情發(fā)生進展??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2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 包括胃痛、痞滿、噯氣、納差、乏力,每項0~3 分,得分越高,中醫(yī)證候越嚴重。
1.4.3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COX-2、VEGF 表達水平治療前后抽取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清COX-2 及VEGF。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n(%)]
2.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胃痛、痞滿、噯氣、納差、乏力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胃痛、痞滿、噯氣、納差、乏力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胃痛 痞滿 噯氣 納差 乏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6 2.32±0.35 0.76±0.24a 2.34±0.31 0.69±0.22a 2.39±0.32 0.62±0.21a 2.35±0.33 0.64±0.23a 2.40±0.32 0.71±0.22a對照組 46 2.34±0.36 1.67±0.29 2.32±0.24 1.68±0.27 2.38±0.35 1.60±0.26 2.36±0.34 1.70±0.27 2.38±0.35 1.75±0.30 t 0.270 16.396 0.346 19.279 0.143 19.887 0.143 20.270 0.286 18.960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COX-2、VEGF 表達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的COX-2、VEGF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COX-2、VEGF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COX-2、VEGF 表達水平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前后COX-2、VEGF 表達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COX-2(ng/ml)VEGF(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6 74.37±10.28 30.25±7.96a 174.35±34.73 96.41±23.68a對照組 46 75.02±10.43 61.64±9.18 174.82±35.24 132.58±30.19 t 0.301 17.522 0.064 6.394 P>0.05 <0.05 >0.05 <0.05
胃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研究發(fā)現早期胃癌治療后的5 年生存率可達84%~99%,所以目前對于胃癌的預防已提前至對胃癌前病變的干預治療[6]。但絕大多數胃癌在早期無特殊癥狀,僅有胃部不適、噯氣、納差等癥狀,容易被忽視,當出現嘔血、黑便等癥狀時已進展為胃癌[7]。因此需要臨床在癌前病變即明確診斷并加以治療,抑制病變進展。胃癌前病變是發(fā)病至胃癌的必經階段,也是臨床防治胃癌的重要時期,有效治療胃癌前病變對防治胃癌至關重要。但臨床目前對胃癌前病變的治療方法尚無統(tǒng)一標準,西醫(yī)治療的療效不一,而中醫(yī)藥通過辨證論治獲得了較好的治療優(yōu)勢。
中醫(yī)認為,本病屬“胃脘痛”、“痞滿”等范疇,久病體虛、長期飲食不節(jié)、情志抑郁等為標,脾胃虛弱為本,造成氣滯血瘀、痰濕阻滯、熱毒蘊結等,致胃絡受損、胃失和降,病情虛實夾雜,互為影響,致纏綿難愈[8]。臨床治療當以益氣、活血、化瘀、通絡等為大法。
本研究使用自擬益氣活血方,方中黨參健脾益氣、推動氣血運行,促進脾胃運化;丹參活血化瘀、破瘀通絡;五爪龍清熱利濕、解毒消腫;郁金活血化瘀、理氣解郁;半枝蓮清熱解毒、化瘀利尿。全方共奏健脾益氣、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之效[9]。現代藥理研究顯示,本方可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環(huán),修復胃黏膜屏障,促進受損胃黏膜細胞的損傷修復,改善機體免疫力,從而提高病情的改善及治愈效果[10]。穴位貼敷是中醫(yī)特色外治療法,通過選擇胃經穴位,輔以溫中散寒、活血化瘀的中藥,能有效促進胃腸血液循環(huán),增加胃黏膜血流量,促進胃黏膜損傷修復,輔助達到良好治療效果[11,12]。
臨床研究顯示,胃癌及胃癌前病變患者體內COX-2的陽性表達明顯升高,且胃癌患者的COX-2 陽性表達高于胃癌前病變。COX-2 的表達升高會促進胃黏膜病變,促使胃癌前病變向癌變轉移,而抑制COX-2 的表達可有效降低癌變幾率[13]。大鼠實驗表明,應用中藥益氣活血方后,大鼠胃癌前病變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常規(guī)造模大鼠[14]。證實益氣活血方可通過調控不同細胞因子的表達水平,達到抑制胃黏膜持續(xù)病變的目的。VEGF 是促進新生血管的重要因子,在各種腫瘤中均呈現高表達,因此,其表達的升高與胃癌密切相關[15]。益氣活血方聯合穴位貼敷能遵循中醫(yī)健脾、和胃、理氣、活血的治療原則,有效保護胃黏膜屏障功能,調節(jié)細胞增殖和凋亡,調控分子靶點,抑制VEGF 的表達,阻止腫瘤細胞的發(fā)生、發(fā)展。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胃痛、痞滿、噯氣、納差、乏力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COX-2、VEGF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充分證明益氣活血方結合穴位貼敷治療胃癌前病變能有效抑制胃黏膜病變的進展,提高對癌前病變的治療效果,降低COX-2、VEGF 表達,抑制胃癌前病變進展為胃癌。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醫(yī)藥在臨床治療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療效仍未達到滿意,尚待解決的問題仍較多,需要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統(tǒng)一中醫(yī)辨證及選方用藥,以降低胃癌前病變幾率,提高生命質量。
綜上所述,益氣活血方結合穴位貼敷治療胃癌前病變的效果確切,能有效減輕中醫(yī)證候,而COX-2、VEGF 在胃癌前病變患者中呈高表達,經治療后能有效降低COX-2、VEGF 表達,對防治胃癌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