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燕婷
命題反撥效應指的是命題者的命題角度和思維對教學(包括教和學)的影響或反作用。本文將從教師“教”和學生“學”兩方面闡釋如何關注命題反撥效應,提高學生“七選五”閱讀題的解題能力。
一、高考“七選五”題型的命題特點
浙江省高考“七選五”閱讀理解題主要考查形式為給出一篇缺少5個句子的文章,對應有7個選項,要求學生根據(jù)文章話題、結構和內容,選出正確的句子,填入相應的空白處。下圖為近五次浙江新高考“七選五”真題命題特點的統(tǒng)計表:
由上表可見,“七選五”閱讀題的所選話題新穎,貼近學生生活,具有時代性。所選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行文邏輯性強,注重內容的統(tǒng)一性、段落的連貫性以及段內句子之間的關聯(lián)性。文章和選項總詞數(shù)約為300-350個。
該閱讀題型在有些省份又被稱為“信息填空題”或“信息還原題”,可見“七選五”題的實質是句子填空,通過讓學生將空白補充完整,使整篇文章語意連貫,邏輯嚴密,內容合理。它既考查考生對文章整體內容的理解能力,又考查考生對語篇結構的分析能力以及通過上下文的表述來進行邏輯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二、“七選五”題的失分原因
曾經(jīng)教師和考生眼中的“送分題”緣何屢屢成為學生的“失分題”?甚至錯一帶二,成為失分大戶?教師通過問卷調查和對近幾次模擬考試中數(shù)據(jù)的分析,再結合每年的高考閱卷后分析,發(fā)現(xiàn)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答題時間緊:由于“七選五”題往往放在閱讀理解題的第二節(jié),在經(jīng)歷了前面三篇文章和選項的高強度閱讀后,學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精神疲勞、注意力下降的現(xiàn)象。且由于整卷時間緊,題量大,有的學生選擇在完成其他部分后再來完成該題,答此題的時間被大大地壓縮。
(二)考查要求高:由于“七選五”題綜合了閱讀理解和完形填空兩大題型的命題特點,既考查了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又考查學生的句子填空能力,對學生整體語言能力要求較高。
(三)學生答題技巧掌握少:由于學生對“七選五”題的命題特點和規(guī)律缺乏了解,做題時毫無章法,“全憑感覺”,不懂從篇章結構、銜接連貫等策略入手,不能有的放矢,逐一突破。
三、運用命題反撥作用提高學生“七選五”問題的解題能力的途徑
反撥效應這一術語專指在教育領域中測試對教學(包括教和學)的影響或反作用。而命題反撥效應指的是命題者的角度和思維對教學(包括教和學)的影響或反作用。國內外語言學家對反撥效應有以下解釋:對于教師和學生有一種自然的推動,那就是使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適合測試的要求,特別是當測試通過率成為評價教師教學的依據(jù)時,這種反撥效應對教學和學習的指導作用當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將從教師“教”和學生“學”兩方面闡釋如何運用命題反撥效應提高學生“七選五”問題的解題能力。
(一)教師:研究命題特點和命題變化,“以變應變”,指導學生的答題技巧
教師既是學生解題的指導者,又是題目的研究者。所以,要利用好命題的逆向反撥效應,教師要做到帶頭研究“七選五”問題的命題特點和設題規(guī)律,特別關注近幾年來高考“七選五”問題的變化,并從命題者的高度審視學生失分的原因,精準做好對學生答題技巧的指導。
1.運用銜接連貫理論,明晰上下文邏輯
“七選五”題型的實質是考查語篇、語段和語句間的銜接與連貫(cohesion and coherence)。銜接與連貫就是語篇中兩個成分之間的“照應”。而“照應”有直接的“照應”,也有間接的“照應”。直接的照應可以在形式上看見,而間接的照應則依賴于“相互共有的知識”“邏輯語義聯(lián)系”“聯(lián)想”等。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顯性銜接和隱性銜接。“新課程標準”在對理解性技能的要求中也特別提到,應“理解語篇中顯性或隱性的邏輯關系”。
從多次限時訓練分析可知,學生對英語文章如何實現(xiàn)銜接與連貫缺乏認識和重視。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重視對學生銜接與連貫能力的培養(yǎng)與訓練,即以下幾種銜接手段的分析與運用:
●詞匯復現(xiàn)(原詞重復、近義詞/反義詞、上義詞/下義詞等)
●邏輯連詞(順承/轉折,因果、解釋、總結等)
●語法手段(照應、省略、替代等)
2.立足語篇篇章模式,明確文章結構
“七選五”題的另一個失分原因則是學生孤立地看語句或語段,忽略對篇章的整體把握。語言學家哈里斯(Haris)說過:“語言并非是一些雜亂無章的詞句,而是由連貫的篇章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逼履J剑╰extu? al pattern)指某一語篇所具備的特殊的結構,由篇章類型所決定。掌握篇章模式有助于學生把握語篇的骨架和精要?!捌哌x五”題要求學生具備解構語篇的能力,運用語篇分析手段,從語境、信息、結構等層面分析文本,理清文本內在的錯綜復雜的關系。
從2016年10月第一次采用“七選五”題型至今,浙江省新高考英語“七選五”閱讀題的文章從議論文轉向說明文和記敘文,并逐漸取消小標題和段落標記,文章結構越來越復雜隱晦,學生僅靠大致瀏覽首段、尾段和每一段的第一句已經(jīng)無法準確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但只有深刻理解文章內容,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邏輯。通過整理近兩年來浙江省“七選五”閱讀題,教師發(fā)現(xiàn)該題型??嫉恼Z篇模式主要有三種, 即說明文概括具體模式(General—Specific Pattern)、說明文問題解決模式(General—Specific Pattern)和記敘文總—分模式(General—Specific Pattern)。
●概括具體模式:概括陳述(general statement)—具體陳述(details/examples)—總結陳述(comment/con? clusion)。例見2019年6月浙江卷;
●問題解決模式:情境 (situation)—問題 (prob? lem)—解決(solution)—評價(evaluation)。例見2020年1月,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題;
●記敘文總—分模式:事件背景(background)—事件發(fā)展(development)—事件的其他細節(jié)((ending/ comment),例見2020年7月,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題;
3.解讀選項句式特征,實現(xiàn)無縫銜接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約70%的學生選用先看文章再適配選項的“正向思維”。許多學生表示不知如何解讀選項,“無頭蒼蠅”“無的放矢”,是他們面對選項時的迷茫感受。
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逆向思維”,首先要解讀挖空句子的特點,它們往往考查的是主旨概括句(與文章整體內容有關),過渡句(與文章結構有關)和細節(jié)句(與上下文邏輯有關);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解讀各備選項的句式特征,明確各備選項的含義。可用“提項整意”的方法妙解各個選項,即提煉選項主干——記錄選項信息——匹配原文信息。將選項填入文中后,教師要提醒學生利用各選項中出現(xiàn)的句子的銜接方式及句中的銜接標志詞進行驗證。
同時,近年來命題者對“七選五”閱讀題的干擾項設置難度加大,干擾項通順連貫,與主旨相關,甚至還有與上下文的細節(jié)復現(xiàn),具有很強的迷惑性。這就需要教師提醒學生任何解題技巧都不是絕對的,只有在每次練習中認真分析,仔細甄別,綜合考慮,才能得出正確答案。
(二)學生:運用逆向的解題思維,“集思廣成”,完善自身的解題技巧
如何激發(fā)學生換個角度,從命題者角度審視和解答“七選五”閱讀題?教師可遵循HERS原則,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做積極有益的命題嘗試,并利用命題的反撥作用真正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HERS 即為 Hook (激發(fā)),Explore(探索),Reflect(反思),Summarize(總結)。
下面筆者結合2021年1月“七選五”高考真題的指導課,來具體談談如何在課堂中指導學生運用命題者的思維指導答題的逆向思維方式來提高“七選五”閱讀題的解題能力。
1.激發(fā)學生的命題興趣
教師可提供完整或節(jié)選的高考真題材料,讓學生以“高考命題人”的角色思考文章并提出設題的句子,同時要求給出設題的理由。學生一聽說是高考真題,都躍躍欲試。
通過希沃后臺統(tǒng)計系統(tǒng),教師很快獲知學生的設題偏好。其中選擇挖空較多的有②,⑦,⑧,⑩,?,和?句,教師請幾位學生代表發(fā)言,闡明了設空的原因。
②:此句中有 but 作為轉折,與上句是相反的情況。
⑦:此句是本段的總結句。
⑧:此句是本段的總起句,介紹了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⑩:此句是本段的總結句,且 this method 指代上文提到的方法。
?:此句中 this指代上段中提到的做法。
?:此句中有 instead作為轉折,與上句是相反的情況。
2.反思命題盲區(qū)
自我命題結束后,教師展示高考原題的設計,讓學生比對自己的設題。同時在課堂上,給予學生一定時間進行交流,大家各抒己見,在討論中交流命題的意圖和感受,對“七選五”問題的命題思路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下面是教師對學生命題的反思總結:
“從大家的設題偏好和設題理由可知,大家對指代和轉折的邏輯關系較為敏感,但對詞匯的同義復現(xiàn)、上下義復現(xiàn),邏輯中的解釋關系和語法手段中的照應等缺乏重視,這些都是‘七選五’的考查要點,同學們要多加留意?!?/p>
接著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結合高考真題的設置,檢驗、審查、補充修改自己的假設,進一步了解了“七選五”閱讀題的命題特點和自身對這一題型認知的缺陷:(畫線部分是學生與之前的發(fā)言相比修正或補充的部分)
②此句中But表示與上句轉折,同時 the system照應上句中商店的操作系統(tǒng)與模式。
⑥此句中的 chance 即為上句中 possibility 的同義詞,且上文提到 three lines與此句中的 one in three形成呼應。
⑩此句中 this指代上段中提到的做法,且method 和 approach都是此段第8句中 way 的同義詞。
3.合作探究命題
除了選出設空的五個句子,教師還要求學生討論,分析其中兩個選項的“干擾項”。
如第⑥句的正確答案和干擾項如下所示:
學生們剖析出了錯選E項的原因:看到選項和上文第5句中都有 possibility,就以為說的是同一話題,毫不猶豫地選了。教師趁勢引導學生:命題者往往利用考生的思維定勢設置陷阱。
于是,學生也探索出了一些命題的“套路”規(guī)律,紛紛提出自己的意見,曾經(jīng)踩過的“陷阱”,此時成了“干擾項”的最佳來源。如對本文最后一段的35題設空時,學生反思平時錯誤的思維定勢,給此句找了一句同為疑問句的句子作為干擾項:Why does this al? ways seem to happen to you?
同時,站在命題者的角度,學生們也悟出了得出正確答案的解題思路:本文的語篇結構是問題解決模式,所以最后一段應為問題的解決方式和評價。這一難點在學生的主動探究和思考中迎刃而解。
4.總結解題誤區(qū)
學生自主命題的盲區(qū)常常是解題的誤區(qū)。學生通過站在命題者的角度分析試題,提高了審視題干及選項的能力,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在課中課后反思自己的學習活動,以及對活動中涉及到的與學習相關的因素進行持續(xù)不斷的審視、探索和改進,力求調節(jié)并完善自身的學習方法,并達到從“學會”到“會學”的目的。例如可簡單設計如下表格讓學生堅持填寫,不斷總結自身“七選五”閱讀題的解題盲區(qū)。
錯誤題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錯誤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巧點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上可見,遵循HERS原則,“七選五”問題的解題指導課從學生被動做題,教師滿堂講題轉化為了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fā)現(xiàn)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探究課,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它將命題者思維和答題思維不斷碰撞、對比、優(yōu)化,最終實現(xiàn)兩者的互通,從而使學生能快速而準確的答題。
總之,命題者思維,這把解答“七選五”問題的新式“武器”,幫助教師和學生站在命題者角度去思考這一題型,這種“換角色思維”的方式可以改變教師盲目教,學生被動學的狀態(tài),讓教師和學生都能積極地思考他們所接觸的語言材料,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它們。它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又拓展了師生分析問題的視野和思維方式。
命題者思維的形成和培養(yǎng)要依靠教師循序漸進的指導和學生堅持不斷的實踐。教師應該經(jīng)常鼓勵學生逆向思維,即試著從命題者的角度來思考同一個問題,然后再結合課堂上老師講解的重點和難點來猜測題目背后的設計意圖和考點。這種挑戰(zhàn)固有思維模式的訓練方式,值得教師和學生進一步的探索。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