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群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喜劇作為戲劇的一種類型,常被大家解作笑劇或笑片,同時,它也能作為一種要素,依托其他藝術存在機制,隱秘地存在于人民的生活實踐中,其中較為典型的是歇后語。歇后語主要由“引語+停頓+說明語”組成,短小精簡卻蘊含強勁的藝術生命力。歇后語以其戲劇性的藝術手段和戲謔性的語言風格,包蘊著典型的喜劇審美特性。彭吉象曾言:“人們常把劇本、演員、觀眾稱作戲劇藝術的三要素?!盵1]207因此,本文擬從喜劇視域出發(fā),觀照歇后語中的劇本、演員和觀眾三要素,解讀歇后語的喜劇藝術魅力和文化審美意蘊。
許肇本在《新編歇后語大全》中曾言:“歇后語也是一種獨特的微型文學或稱‘一句話的文學’。它以特殊的語言形式,顯示修辭的審美特色,它是以精短的語言結構,生動形象的(包括現實的和歷史的、社會生活的和自然界形態(tài)的)物質材料作為基礎創(chuàng)作出來的文學樣式?!盵2]歇后語作為一種微型文學,雖短小精簡,但其內容風格符合喜劇劇本的創(chuàng)作要求,情節(jié)幽默,人物情境妙趣橫生,角色動作浮夸可笑,具有典型的喜劇風格。
亞里士多德認為,在喜劇藝術中,“一樁不可能發(fā)生而可能成為可信的事,比一樁可能發(fā)生而不能成為可信的事更為可取”,“因為可能有許多事違反可能律而發(fā)生”[3]。對于喜劇作品來說,在情節(jié)選材上,無論是可能性還是必然性,都是對表現對象內在必然性的揭示。內在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都比已然發(fā)生的事實現象重要得多。歇后語在情節(jié)安排中,依據現實生活進行想象,將可能性與必然性的戲劇布局應用自如。
所謂可能性與必然性交織纏繞,即戲劇在情節(jié)安排上多以事情發(fā)展過程展開,但為使審美主體或審美對象獲取別樣的審美體驗,會讓具有可能性或偶然性的情節(jié)參與進來,它們共同構筑云譎波詭、別開生面的戲劇藝術。歇后語在情節(jié)安排上呈現3種布局,在這3種布局中,歇后語會將現實與虛擬交織,將可能與必然融合,在現實存在的生活中穿插虛擬幻想的可能性題材,使戲劇情節(jié)不蔓不枝,愈加有趣。
一是先夸張后揭示。這類歇后語的引語大多安排了夸張性的情節(jié),再通過后面的說明語揭示出來,使得欣賞主體先是驚愕,驚嘆過后又嘩然大笑,更顯歇后語整體布局的喜劇化色彩。例如:
(1)80歲老頭嘴叼90斤煙袋——口勁不小
(2)盤子里面扎猛子——不知深淺
(3)迫擊炮打蚊子——小題大做
例(1)中,80歲老頭可以叼煙袋,但是要叼起90斤煙袋,太過夸張。例(2)中,日常生活中的盤子主要用來盛裝食物或其他物品,如果人要想在里面扎猛子,難以實現。例(3)中的迫擊炮是軍事武器,主要用來殲滅有生力量或清除大型障礙物,用來攻打體積微小的蚊子,顯然不可行。
二是先逆境再反轉。這類歇后語的引語會先營造悲慘氛圍,然后說明語借助諧音的效果,以戲劇化的反轉來展現好轉的境況,于意料之外更添滑稽風趣。例如:
(4)叫花子住廟——窮人落到佛(福)窩里了
(5)公雞掉到米囤里——走食(時)運了
(6)漢朝的蘇武——久居番邦(酒足飯飽)
叫花子大多以凄慘落魄的形象出現,他們居無定所,有時只能住到廟中,例(4)中后半部分借“佛”與“福”近音相諧,指出叫花子的落魄境況轉變。例(5)中,公雞掉進囤里被困住本是一件壞事,但是它掉進了米囤,米囤中儲藏了大量的糧食,它即使長時間困在米囤里,也不會餓死。例(6)中,蘇武奉命以中郎將持節(jié)出使匈奴,后被長久扣留在番邦,于北海牧羊,饑寒交加,歇后語借諧音將他“久居番邦”的苦難經歷轉變成“酒足飯飽”的美好生活,令人不可思議,驚嘆連連。
三是先設懸念后撲空。這類歇后語的引語部分常以難以實現的事件來設置懸念,引人遐想,然后在說明語部分再將這種矛盾沖突下的結果揭示出來,令人啼笑皆非。例如:
(7)河里撈月亮——白費勁
(8)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心高妄想
(9)老鼠掉到飯甑里——燜(悶)死了
例(7)中,“白費勁”直接將不可能實現的結果揭示出來。例(8)中,丑陋的癩蛤蟆想要吃天空中優(yōu)雅飛翔的白天鵝,后半部分的“心高妄想”指明其期望破滅。例(9)中,老鼠掉到飯甑中,本以為可以飽腹,卻被飯甑燜死了。這些都凸顯了預期動機與現實效果的悖反,在矛盾沖突中形成了戲謔的藝術效果。
歇后語營造戲劇環(huán)境的關鍵,是處理好紀實性和假定性這一對矛盾。所謂紀實性,就是以真實的社會生活為基礎,追求還原現實、貼近自然。法國著名哲學家丹納曾說:“似乎藝術家應當全神貫注地看著現實世界,才能盡量逼真地模仿,而整個藝術就在于正確與完全的模仿?!盵4]歇后語中對現實世界的摹仿與再現就是戲劇紀實性的最好體現。所謂假定性,就是以虛假作為存在狀態(tài)與外在表現,依托人們的聯(lián)想與想象,營造超脫的虛幻氛圍。歇后語創(chuàng)作者不僅要從生活實踐中發(fā)掘歇后語,也需要依靠想象編造故事,融紀實性與虛擬性于一體,使得故事在接近生活的同時,充滿想象性和象征性。例如:
(10)屎蜣螂鉆進驢槽里——假充大黑豆
(11)做夢吃星星——永遠沒那一天
(12)棺材里伸手——死要錢
(13)小巴狗咬月亮——不知高低
例(10)中,“屎蜣螂鉆進驢槽里”是現實社會生活中真實存在的現象,但說明語給予它虛擬的感情色彩,將“屎蜣螂”放在“假冒大黑豆”的語義環(huán)境中,喜劇畫面油然而生。例(11)中,“做夢”是生活常事,但“吃星星”這一行為十分虛幻,因而“做夢吃星星——永遠沒那一天”戲劇氛圍跌宕起伏。例(12)和例(13)中“棺材里伸手”“小巴狗咬月亮”也是借虛與實、真與假來表達戲謔性意圖。歇后語能將現實與想象巧妙銜接,在情節(jié)的推動下,當真實與虛幻相互轉換時,如拙劣的手段可以冒充成高明的技法,丑惡的私欲能夠假裝成無私的情愫,幼稚的想法可以充當智慧的哲思,喜劇性便產生。歇后語憑借引語和說明語的前呼后應,逐步揭開面紗,高明變成了拙劣,無私變成了丑惡,智慧變成了愚蠢。
紀實性和假定性手法的運用,濃縮了現實生活的點點滴滴,打破了現實與虛擬的界限制約,拓寬了戲劇環(huán)境的展現界域。而這種對生活的提煉和對想象的擴展,也以時間顛倒和時空錯位的藝術手法來增強戲劇環(huán)境的藝術效果,沖擊審美主體的心靈。例如:
(14)十二月賣扇子——不識時務
(15)米盆里洗澡——糊涂得很
(16)睡夢里作演講——胡說八道
歇后語的引語常觀照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十二月”與“賣扇子”的時間完全相悖,“米盆”與“洗澡”的場所不同,“作演講”與“睡覺”場合也不同。歇后語正是通過時間顛倒、空間錯位的假定情境,變場景于須臾之間,后面的說明語揭示結果,懸念愈大,嘲弄諷刺的意味愈強烈。
歇后語通過頗具可能性與必然性的戲劇布局、具有紀實性與假定性的戲劇環(huán)境異化審美對象,制造矛盾與沖突,造成情節(jié)上的不協(xié)調,從而引人發(fā)笑。歇后語將現實與理想、真實與想象直接展現在人們眼前,把可能性與必然性進行融合,把紀實性與假定性進行對比,給予人們心理震撼。
彭吉象曾言:“戲劇藝術作為二度創(chuàng)作的藝術,包括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作為舞臺表演基礎的戲劇文學和演員創(chuàng)造舞臺形象的表演藝術?!盵1]205喜劇演員作為審美主體,將作家的喜劇意識對象化,將客觀現實意象化,將酸甜苦辣、褒貶愛恨展現出來。歇后語是一種微型喜劇,其創(chuàng)作主體將審美理想滲透其中。歇后語的審美主體具有以下特點。
審美主體具有多變性與低俗性。喜劇作為一門舞臺表演藝術,多變性是其突出的審美特性。所謂多變性,就是審美主體依據創(chuàng)作主體規(guī)定的情境和特定的情感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運用語言、動作創(chuàng)造不同形象。歇后語作為微型喜劇,亦能體現象征性審美主體的多變性,同一角色不拘于單一的形象,而是在多變的形象中呈現喜劇性的藝術畫面。例如:
(17)老虎吃蚊子——枉張空口
(18)老虎打架——勸不得
(19)老虎戴數珠——假充善人
(20)老虎念經——假正經
例(17)到例(20),審美主體皆為“老虎”,但在多變的語境中,老虎本體帶有了褒義、貶義、中性等感情色彩,森林之王老虎形象也轉變?yōu)榕c人們以往經驗所不同的“吃蚊子的老虎”“打架的老虎”“戴數珠的老虎”“念經的老虎”。這幾則歇后語造就了性格各異、栩栩如生的審美形象。在歇后語中,審美主體的表演性藝術達到了自我與角色、生活與藝術、現實與想象的融合??梢哉f,多變性在一定程度上濃縮了喜劇的故事情節(jié),沖破了喜劇的人物限制,給予喜劇的審美主體以新鮮多變的活力。
此外,喜劇審美主體作為模仿對象,多帶有“較差”“丑”“可笑”等低俗化特性。亞里士多德認為:“喜劇的摹仿對象是比一般人較差的人物。所謂‘較差’,并非指一般意義的‘壞’,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種形式,即可笑性(或滑稽)??尚Φ臇|西是一種對旁人無傷,不至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訛?!矂∪宋锸恰^差’而不是壞,‘丑’而不有害旁人,‘可笑’而不引起痛感?!盵5]11歇后語中的審美主體大多出現在引語中,包括人物、動物、植物、器物等,它們也有低俗和可笑的特性,如“矮人”“瞎子”“歪嘴和尚”“蛤蟆”“猢猻”“懶驢”“屁股”“狗屎”等等。因為“中國人一向認為利用這類褻瀆性語言罵人、羞辱對方最能毀壞對方的心靈和肉體。所以人們在罵架時常使用這類不堪入耳的字眼發(fā)動攻擊”[6]。所以絕大多數歇后語都是以輕蔑、嘲諷等意味來諧謔、嘲笑他人,在引人發(fā)笑的同時顯露出強烈的諷刺意味,予人笑里藏刀、綿里藏針之感。此外,歇后語和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充滿樸實濃郁的生活氣息,并富有濃烈的口語色彩,如“棒槌”“蠶姑姑”“尥蹶子”“轉圈圈”“糞叉子”等。歇后語低俗化的藝術魅力,體現出強勁的喜劇藝術生命力和深厚的社會基礎。
審美主體的動作具有夸張性與荒誕性的特點。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認為戲劇演員通過動作來模仿人的行動,再現行動中的人。在戲劇演出中,演員憑借動作表演來傳情達意是戲劇藝術的基本手段。戲劇動作在戲劇中體現人物真實可感的情感,是情節(jié)矛盾沖突的導火索,體現了創(chuàng)造主體、審美主體以及欣賞主體對人物角色和劇本本身的詮釋。歇后語中出現的動作具有鮮明的夸張性和荒誕性,富有獨特的喜劇意蘊。例如:
(21)攀著根鐵絲當梯子——硬撐(逞)能
(22)火柴盒做棺材——盛(成)不了人
(23)一頓能吃3升米——肚(度)量大
例(21)中,梯子是幫助別人攀爬高處的工具,而用一根鐵絲來做梯子太過夸張。例(22)中,把細小的火柴盒當作棺材拿來裝人,夸張至極。例(23)中的人一頓就能吃3升米,這是對人物的食量進行夸張。這些歇后語的人物動作大多是對人民生活行為的模仿,它與戲劇情境、矛盾沖突和情感交流等元素結合,共同揭示人物動作的夸張性特點??傊笳Z中夸張的動作可幫助尋找劇情的發(fā)展線索,預示劇情的發(fā)展軌跡,揭示戲謔性的喜劇思想。
荒誕性是喜劇動作的重要特征,而歇后語的動作就糅入了荒誕性成分。在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相互牽制的矛盾斗爭過程中,歇后語以視覺反差、經驗相悖等審美手段營造意料之外的荒誕性喜劇藝術效果。例如:
(24)耗子給貓捋胡子——溜須不要命
(25)獾狼下耗子——一輩兒不如一輩兒
(26)黃鼠狼看雞——越看越稀
“耗子”與“貓”,“獾狼”與“耗子”,“黃鼠狼”與“雞”在歇后語的引語中被安排在一起,產生斗爭的火花,這些動作在后面的說明語的揭示下,更顯荒誕諷刺意味。
在審美過程中,演員做出了夸張性與荒誕性動作,以對比的潛在形式交代了內在聯(lián)系?!皯騽”憩F對象和表現者本身的內在對比性,決定了戲劇本身的內在對比性。這還不僅僅是因為戲劇來自于表現對象和表現者,更重要的是,只有內在對比才會產生戲劇意味?!盵5]275這種“內在對比性”鮮明地體現了夸張性和荒誕性,它不失為一種使歇后語矛盾化、反差化、戲劇化的喜劇技巧,使得歇后語富有喜劇幽默。
喜劇不能離開觀眾而存在,觀眾作為欣賞主體,其接受程度和反應是一出喜劇演出的關鍵。“如西塞羅所說,喜劇是一面反映生活的鏡子,但照亞里斯多德的原意來說,則是對公共的或私人的、能使人高興愉悅的事件的摹仿。”[5]96誠然,喜劇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是對人性惡習的諷刺,它借幽默使人棄惡從善、揚長避短。歇后語同喜劇較為相似,它主要是使欣賞主體以詼諧幽默的方式理解言外之義,進而幡然醒悟。歇后語之所以能逗樂觀眾,是因為它本身具備展演性,它將創(chuàng)作主體、審美主體和欣賞主體裹挾于緊張有趣的互動之中,使觀眾在喜劇化、娛樂化的氣氛中,實現了從個人到集體、從生活到藝術的超越與升華。觀眾在欣賞歇后語后出現的笑就是喜劇意識的直觀化顯現, 而判別歇后語是否具有喜劇性的關鍵性因素就是反響熱烈與否。
歇后語作為游藝民俗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十分注重個人享受與自我滿足的緊密結合?!坝嗡嚸袼撞粌H是區(qū)域社會內權力系統(tǒng)、評價機制、群體心理等的形象載體,而且以其強大的歷史慣性與精神張力,在社區(qū)文化建設中擔當了某種動力源的作用?!盵7]游藝民俗背后反映的是人們的群體意識,人們通過民間信仰形成共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歇后語的出現,就是要打破人們盲目滿足于低層次的享受而放棄思想進步的僵局,以辛辣的語言提升人們的思想層次。這就決定了歇后語不是精英藝術,而是口口相傳、雅俗共賞的大眾藝術。
歇后語產生于民間,不僅具有民俗性,也頗具風雅。歇后語向來與民間信仰、生活節(jié)慶、人生儀禮等有著密切聯(lián)系,滲透到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帶有廣泛的群體參與性,故能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發(fā)揮作用。民間信仰活動的產生與存在促進了歇后語的發(fā)展,歇后語常會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諷刺批判一些現象,因此不管是文人墨客還是鄉(xiāng)間農夫,都能領略歇后語背后所隱含的妙義與諧趣。此外,歇后語中大量出現的幽默性題材,皆來源于生活。歇后語看似平平無奇,實則大有文章,它以樸實自然見長,往往通過前后兩部分的引注關系來表意,具有風雅有趣的藝術風格,因此古今文人墨客在文學著作中多次引用歇后語。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曾巧妙地運用了大量的歇后語??鬃右苍岢觥芭d觀群怨”說,作為民俗藝術的歇后語就是“群”的生動體現。歇后語不同于凸顯個體精神的精英文化,它營造了公共領域中最容易引起共鳴的以喜劇風格為主的文化氛圍,達到了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
欣賞主體在解讀和欣賞歇后語時,多是在嬉笑之后進行思忖并接受規(guī)勸,而喜劇的目的正是這種自我超越的實現,人在思忖中保持頭腦清醒與精神自由。人們在欣賞歇后語時,有的可以直接理解其義,有的則需要通過想象、聯(lián)想等多種心理活動來領悟題中之義。
柏拉圖在《斐利布斯篇》中言:“就是看喜劇時心里也是悲喜交集”,“照這樣看,我們笑朋友的愚蠢時,快感是和妒忌相聯(lián)的。我們已承認妒忌在心理上是一種痛感,然則拿朋友的愚蠢作笑柄時,我們一方面有妒忌所伴的痛感,一方面也有笑所伴的快感了”[8]。這種放聲大笑的狂歡背后是嚴肅端莊的悲淚?!翱尚Α⒂腥な窍矂〉乃囆g特征而不是喜劇的全部目的。當人們一旦從笑聲中獲取任何社會性收益的時候,這種笑聲里就難免包藏著對丑惡事物的些許刺激,閃動著幾根使有些人產生痛感的芒刺。”[5]12歇后語常通過字面取巧的文字游戲來獲得一種“傾向的詼諧”,當戲謔嘲諷、中傷輕視這些隱意識的欲望得到滿足時,人們會產生同情心或傷感。歇后語引人發(fā)笑的背后,是欣賞主體對愚笨、丑惡、低淺的擺脫與超越,對情趣、理想和價值的向往與追尋。
歇后語反映了人們對丑陋的不屑與對理想的渴求和欣賞主體對自然、社會與人生問題的深沉叩問。如“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石灰點眼——自找難看”“竹竿勾月亮——差得遠”等等,這些歇后語不只是描繪出了五彩斑斕、有趣可笑的世俗生活,更是在探討世俗人性,明晰人生哲理。歇后語將一般喜劇意義上的好與壞、美與丑消解,滑稽卻悲痛,諷刺且同情,營造一種喜中有淚、悲喜交加的審美效果。
中國人喜劇理論的形成時間相比西方喜劇雖然稍晚,但是中國人擁有自己獨特的幽默形式,歇后語正是中國人喜劇意識的生動體現。喜劇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引人發(fā)笑,它是為“笑”服務的,歇后語能從劇本、演員、觀眾3個維度與喜劇的旨趣相呼應,建構微型喜劇的藝術范式,展現喜劇詼諧幽默的本質,顯現出一個文明古國高超的語言藝術造詣和戲謔化的喜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