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斌
百色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廣西 百色 533000
受到當前社會、生活、工作等多方面壓力影響,近幾年來精神疾病患病率逐漸升高,且精神科患者與臨床其他疾病患者不同,發(fā)病時常無法控制自身行為,因此可出現自我傷害、傷害他人等風險事件,對臨床其他患者存在一定威脅[1]。臨床常規(guī)護理管理按照規(guī)章制度進行臨床護理,因此多數患者經長期住院治療后癥狀未緩解,甚至加重,且風險事件發(fā)生率較高[2]。風險管理是一種可預防及降低臨床護理風險,提高護理工作水平及質量的新型護理模式,針對可能發(fā)生的風險事件提前進行針對性措施,有效預防風險事件發(fā)生。本文現針對我院50例精神科患者進行研究,旨在分析風險管理的應用效果。
選擇我院精神科于2019.2-2020.2期間收治的50例患者作為常規(guī)組,另選擇2020.3-2021.3期間收治的50例患者作為管理組,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IRB-2020-289)。常規(guī)組男女比31:19,最小35歲,最大86歲,均值(56.87±6.67)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8年,均值(4.65±1.54)年;管理組男女比30:20,最小34歲,最大87歲,均值(57.21±6.38)歲,病程最短2年,最長8年,均值(4.86±1.33)年。所有患者臨床基本資料完整且組間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無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中診斷標準[3];②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配合。
排除標準:①合并臨床其他重大疾病如器官衰竭、惡性腫瘤等;②存在肢體殘缺、聽力或語言障礙;③智力低下無法進行正常溝通者。
常規(guī)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管理,如:按照臨床相關規(guī)章制度為患者進行飲食護理、生活護理、用藥護理、皮膚護理等常規(guī)護理措施,并針對不同患者給予不同護理管理,必要時給予鎮(zhèn)靜藥物。
管理組:給予風險管理,如:①由高年資的臨床醫(yī)師及護理人員組成風險管理小組,由護士長作為領頭人,查詢以往相關病歷,對引起風險事件的原因及潛在風險進行分析,制定科學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②患者入院后由風險管理小組針對患者自身情況及相關潛在因素進行評估,并制定合理的治療計劃及護理計劃,對潛在風險因素制定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如患者不得進入治療區(qū),病區(qū)內換藥室、治療室及藥柜等均采取上鎖措施,并由專人保管藥物;針對采用約束帶約束行為的患者,需定期觀察被約束部位是否出現紅腫,患者四肢末梢血運是否正常。③在病區(qū)設立宣傳欄并介紹相關制度及注意事項,定期為科室內護理人員展開相關講座,使其護理服務意識增強,如通過知識講座使護理人員了解相關法律條例、知情同意書在維護自身法律權益中的重要性。
(1)比較兩組風險事件發(fā)生率,主要包括墜床、自傷、傷害他人及物品、自殺、走失等事件。
(2)采用院內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評估患者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主要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
(3)分別于護理前及護理1個月后根據護理質量評分量表評估兩組護理質量[4],主要分為護理文書書寫、規(guī)范服務、病房管理及健康宣教,總分均為100分,≧70分為良好,51~69分為一般,≦50分為差。
管理組風險事件發(fā)生率(8.00%)低于常規(guī)組(26.00%),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風險事件發(fā)生率(n=50,%)
管理組護理滿意度(88.00%)高于常規(guī)組(64.00%),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n=50,%)
護理前兩組患者護理文書書寫、規(guī)范服務、病房管理及健康宣教評分無差異,P>0.05;護理后管理組均高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護理質量(n=50,分)
隨著精神疾病患病率的不斷上升,臨床逐漸重視精神科臨床管理,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無法控制自身行為,因此常出現傷人、走失、攻擊等行為,具有較大危險性,因此為臨床護理工作造成較大風險[5]。
常規(guī)護理管理采用統(tǒng)一規(guī)章制度及護理模式,因此臨床應用時不具備特異性及個性化,普通患者的護理管理模式并不適用于精神科等特殊患者,僅對存在明顯躁動的患者采取相關措施無法有效降低風險事件發(fā)生率,因此針對精神科護理管理仍需采取較為合適的管理模式。風險管理是針對護理過程中存在及潛在的不確定危險因素進行識別、評估并制定相關干預措施,通過采取可行的防范措施減少風險事件發(fā)生,實現最大安全保障,減少對患者的危害[6]。本文經過研究發(fā)現,管理組風險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常規(guī)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常規(guī)組,P<0.05;護理前兩組患者護理文書書寫、規(guī)范服務、病房管理及健康宣教評分無差異,P>0.05,護理后管理組均高于常規(guī)組,P<0.05。通過建立風險管理小組,制定較為合理的醫(yī)療風險監(jiān)管機制,可針對臨床存在及潛在的安全隱患進行針對性防范;在患者入院后及時進行風險評估,可使臨床護理人員針對安全隱患制定有效預防及護理措施,并對臨床危險物品如藥物、治療器械等嚴加把控,避免患者獲得從而引起一系列風險事件,并針對約束患者相關指標進行觀察,避免因長期約束造成肢體血運受阻,增加臨床治療難度;同時通過增加護理人員專業(yè)度及服務意識,充分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理解及信任,避免出現誤解性醫(yī)療糾紛。
綜上所述,風險管理可有效降低精神科風險事件發(fā)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及護理質量,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