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琰 郝媛 李蘭蘭
(西北婦女兒童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000)
宮頸機能不全好發(fā)于妊娠的中晚期,主要是指在無宮縮的狀態(tài)下,因子宮宮頸存在解剖缺陷或功能障礙而難以繼續(xù)維持妊娠[1]?;颊咦钪饕憩F無痛性的宮頸擴張,陰道內出現妊娠囊膨入,從而分娩出不成熟的胎兒[2]。經臨床研究[3]發(fā)現,妊娠期宮頸機能不全與中晚期出現流產或早產的現象密切相關,若未能及時得到有效的糾正則極易造成胎兒丟失,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沉重的打擊。目前,臨床對此多采用宮頸環(huán)扎術進行治療,該手術方式可以有效增強宮頸的承受能力,有效避免因胎兒重力作用而造成宮頸管擴張,在延長患者孕周的同時,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妊娠結局[4]。宮頸環(huán)扎術可分為經陰道宮頸環(huán)扎術和經腹部宮頸環(huán)扎術兩種,近幾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理念在臨床的深入以及腔鏡在臨床的廣泛應用,腹腔鏡下宮頸環(huán)扎術的運用愈加頻繁[5]。本文旨在對比腹腔鏡下宮頸環(huán)扎術和經陰道宮頸環(huán)扎術治療的臨床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妊娠期宮頸機能不全的患者7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5例。對照組年齡(28.50±1.69)歲,孕次(3.05±0.54)次,流產次數(3.84±0.28)次,孕周(20.65±1.58)周,宮頸長度(19.82±1.54)mm,宮頸內口寬度(5.15±0.35)mm,宮頸陰道段長度(12.28±1.74)mm。研究組年齡(28.46±1.71)歲,孕次(3.07±0.55)次,流產次數(3.86±0.31)次,孕周(20.71±1.62)周,宮頸長度(19.85±1.56)mm,宮頸內口寬度(5.18±0.36)mm,宮頸陰道段長度(12.31±1.75)mm。對本院收治展開研究,共計納入患者為研究對象,病例收集時間在。納入標準:患者經常性出現無痛性宮縮伴宮口擴張,羊膜囊膨出,頸管消失的癥狀;曾在確切的妊娠中期階段出現自然流產現象;經超聲檢測,妊娠子宮宮頸口寬度在1.5 cm以上;所有患者均已知曉本研究目的,均在知情的前提下參與本項研究,已簽署相關知情文書;單胎妊娠。排除標準:因內分泌、免疫、感染等因素造成的流產或早產;合并生殖道感染癥狀;患者合并精神異?;蛘J知障礙;臨床資料不完整。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經陰道宮頸環(huán)扎術:術前行B超檢查,在確定無內口擴張和流產征兆的前提下采用椎管內與硬膜外聯合麻醉的方式;協助患者取截石,抬高其臀部,在患者排空膀胱的前提下消毒患者的外陰,充分暴露患者的宮頸和穹窿位置,同樣對患者陰道、穹窿和宮頸進行消毒;先采用宮頸鉗牽拉宮頸,根據患者宮頸內口的逆時水平進行縫扎,最終將結打在1~2點間,嚴防穿破宮頸黏膜;術后叮囑患者臥床休息,預防性的使用抗生素和硫酸鎂,嚴防感染和宮縮現象的發(fā)生,同時給予患者常規(guī)術后護理。研究組采用腹腔鏡下宮頸環(huán)扎術:同樣協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在下腹部和臍部兩側依次做一1 cm長切口,依次放入腹腔鏡操作器械,在患者膀胱腹膜折返處采用單極電凝進行切開,推開患者的膀胱直至宮頸,充分暴露患者子宮峽部和兩側血管,采用兩端均帶有針的宮頸環(huán)扎線進行宮頸環(huán)扎,將縫針由彎變直,依次在患者子宮峽部外緣和子宮動脈內側之間由前朝后進針,穿刺完子宮峽部肌層后,將子宮骶骨韌帶和子宮動脈作為出針點。給予患者宮腔鏡檢查,在富有子宮骶骨韌帶、子宮峽部的上方位置進行環(huán)扎,排除宮頸管腔位置環(huán)扎穿過后,對患者子宮峽部后方進行打結,借助6號擴條選擇最佳的緊張度。術后的治療與護理同對照組一致。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圍手術期相關情況,包括手術時長、術中失血量和住院總時長等;術后的妊娠結局,包括術后流產、早產、新生兒存活率以及分娩時孕周≥37周的占比率;評價兩種手術方式治療的安全,觀察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子宮動脈損傷、盆腔炎癥和膀胱損傷等。
2.1兩組圍手術期臨床指標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長(30.16±2.25)min、住院總時長(4.52±0.85)d、術中失血量(18.31±1.99)mL,對照組手術時長(36.85±2.14)min、住院總時長(7.95±1.15)d、術中失血量(32.98±2.52)mL。研究組手術時長、住院總時長短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對照組(t=12.746、14.190、27.029,P<0.05)。
2.2兩組妊娠結局比較 對照組流產率22.86%(8/35)、早產率28.57%(10/35)、新生兒存活率62.86%(22/35)、分娩時孕周≥37周的占比率71.43%(25/35),研究組流產率2.86%(1/35)、早產率5.71%(2/35)、新生兒存活率85.71%(30/35)、分娩時孕周≥37周的占比率91.43%(32/35)。研究組流產率和早產率均低于對照組,新生兒存活率和分娩時孕周≥37周的占比率均高于對照組(χ2=6.248、6.437、4.786、4.629,P<0.05)。
2.3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對照組出現子宮動脈損傷2例、盆腔炎癥1例、膀胱損傷1例,發(fā)生率為11.43%;研究組出現子宮動脈損傷1例、盆腔炎癥1例,發(fā)生率為5.71%。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729,P>0.05)。
目前,臨床對于宮頸機能不全患者多采用宮頸環(huán)扎術進行治療,具體可分為經陰道宮頸環(huán)扎術和經腹部宮頸環(huán)扎術兩種形式,前者可以有效保障宮頸組織結構的完整性,但在維持宮頸內口有效張力方面效果欠佳,不僅難以有效延長孕周,更會增加宮腔內的壓力[6]。而后者環(huán)扎的子宮峽部在宮頸內口水平,與人體正常的解剖生理結構相符,從而有助于預防宮頸撕裂或感染現象的發(fā)生[7]。另外實施腹腔鏡下宮頸環(huán)扎術更可以有效避免開腹手術所造成的創(chuàng)傷,安全性更高[8]。
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長、住院總時長短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腹腔鏡下宮頸環(huán)扎術具有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究其原因發(fā)現,腹腔鏡下環(huán)扎術可以接近宮頸內口的水平位置進行環(huán)扎,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宮頸組織的承托作用;與此同時,還有助于恢復正常宮頸內口的形態(tài)和功能,在增強宮頸管張力的同時,還可以有效預防子宮下段因重力延伸及宮頸口擴張,降低子宮張力及減少子宮下段負荷,進而達到延長孕周,提高新生存活率的目的。本文結果還顯示,研究組新生兒存活率和分娩時孕周≥37周的占比率均高于對照組,并且流產率和早產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充分凸顯腹腔鏡下宮頸環(huán)扎術治療在改善妊娠結局方面的優(yōu)勢。除此以外,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更進一步證實,腹腔鏡下宮頸環(huán)扎術治療的安全性,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