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梅
(遼源市第二實驗小學,吉林 遼源 136200)
語文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要求學生不僅要理解課文,還要感受作者的思想、理解課文的結構。人民教育家于漪曾經說過,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是最基本的學習。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根本源泉,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還可以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與發(fā)展。隨著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和進步,計算機的應用范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擴大。多媒體的傳播媒介形式多樣,最常見的有視頻、聲音、文本和圖形,多媒體環(huán)境下的課堂氣氛越來越活躍,師生互動氛圍越來越濃厚。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核心內容,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教學質量的關鍵。
在以往的教學中,大多數(shù)小學語文教師更注重學生語言文字的積累和基礎知識的學習,而忽視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自主閱讀能力是小學生不可缺少的學習能力,但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影響,很多教師和學生不注重學生課內外閱讀知識的積累,這也導致大多數(shù)小學生對閱讀缺乏興趣。他們中的很多人依然認為語文課程學習就是學教材,而教師教學就是以教材為主,對于課外閱讀問題關注不夠。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自主閱讀意識的缺失,不僅體現(xiàn)在學生閱讀興趣低下,還體現(xiàn)在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上,一些家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不夠重視,家校合作不夠緊密,未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意識和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寫作和閱讀本該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會在寫作訓練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卻忽視閱讀對于整體寫作能力和課堂語文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性。在開展寫作教學時,教師要結合大量的閱讀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開展語文寫作教學時,要通過閱讀不斷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使學生在寫作時不僅專注于一兩種寫作方法,更要不斷激活寫作思維,通過素材的積累引導學生感受寫作的獨特魅力。通過閱讀,學生可以學習不同的文章結構和不同的論證方法。大量的閱讀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知識儲備,讓他們通過閱讀獲得更多的寫作素材。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為了便于教學,導致讀寫分離,過分注重寫作訓練,忽視了閱讀積累。長此以往,將對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產生負面影響。不僅如此,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存在一定的偏見,認為在課堂上進行作文教學是浪費時間,常常把作文變成學生課后需要完成的任務,這對小學語文教學非常不利,很難提高作文寫作的質量。
閱讀模塊的特點之一是它涵蓋了語言的基本知識,也能體現(xiàn)語言的人文性。語文閱讀課的整個教學思路是先幫助學生掃除生字生詞等知識障礙,再幫助學生理解核心思想等人文內涵。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完成知識的傳授,對于教師來說,壓力不小。如果閱讀一篇文章需要2~3 個課時,會影響其他模塊的學習。因此,教師在不知不覺中將更多的時間花在了教授生字、生詞和基礎課文上,而忽視了語文閱讀對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作用。
閱讀包括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課堂內時間有限,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外閱讀任務,以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同時,提高閱讀效率和質量。當前,學生的課外閱讀還存在著一些問題。第一,在閱讀書目選擇上缺乏科學性。一些教師在學生課外閱讀書目推薦時,更多的是考慮書目的價值,沒有考慮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閱讀特點,導致學生對于閱讀內容不能很好地理解,影響學生閱讀的積極性。第二,不熟悉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給學生推薦的書目層次與學生需求有差異,影響學生閱讀的積極性。第三,缺乏具體、有效的指導。教師往往憑個人喜好給學生推薦書目,且缺乏有效的指導。課外閱讀時教師不做過多干涉,更多的是依靠學生的自主性,但大部分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和閱讀的積極性,因此,學生的閱讀效果不理想。同時,在閱讀過程中教師缺乏具體的方法指導,因此,學生在閱讀中缺乏有效的參照或者明確的目標,這也導致課外閱讀的低效。
在將多媒體應用到學生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方式發(fā)生了顛覆性的改變,從原來的黑白字變成了聲、圖、字的結合。閱讀形式的改變更符合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需要,既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促進學生的理解。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閱讀內容。
使用多媒體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下載他們喜歡的內容,閱讀形式更加新穎,打破了課本和地域知識的限制,甚至在校外也可以通過網絡查找自己感興趣的閱讀資源,同時借助音頻和圖片,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例如,在學習五年級語文課文《二泉映月》一文時,教師可以收集一些關于阿炳的信息,并利用多媒體制作成幻燈片,以動畫的形式將立體的阿炳形象展示給學生,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同時,可以借助多媒體音頻的形式,為學生演奏《二泉映月》優(yōu)美旋律,讓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下,深入體驗阿炳堅定不屈的藝術人生。在這樣的鋪墊下,學生的求知欲更加強烈,以此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自在的氛圍中快樂地學習,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閱讀能力是學生未來成長和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項技能,是激發(fā)學生對其他學科興趣的關鍵因素。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采取靈活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營造生動有趣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從而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課文《日月潭》時,本課的目的是教授小學生用情感閱讀課文,感受日月潭的壯麗景色。以此激發(fā)學生對我國寶島臺灣的真摯情懷。為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日月潭清晨、中午和下雨天的視頻給學生,讓他們保持活躍的思維,深入學習文章內容,了解文章所表達的深意,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力。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學生通過閱讀豐富語言,從而積累寫作素材。學生只有通過不斷的閱讀才能從中吸取精華,豐富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使閱讀與寫作相結合,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多媒體作為知識的載體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可以更有效地規(guī)范課堂教學。在小學生寫作教學中應用多媒體,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收集寫作素材,積累語言和相關信息,并將其應用到寫作過程中,以此不僅可以提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效性,還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和閱讀質量。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秋天的雨》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課文中描述秋雨的詞語:“鑰匙、繪畫、氣味、喇叭、歌曲”,從視覺、嗅覺和聽覺等多重感官角度,呈現(xiàn)包含這些名詞的音樂視頻,讓學生閱讀《秋天的雨》的原文。當學生理解教師演示的意圖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模仿任務。例如,可以播放一大片稻田、小麥金穗、紅楓葉的音樂視頻,學生可以根據視頻內容模仿寫句子。以此類推,利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將閱讀和寫作有機結合,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輕松地理解課文內容,還可以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鍛煉其寫作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又如,在講授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火紅的楓葉》的相關教學內容時,對于楓葉描述的片段,在語文課本中可以找到類似的描述手段和結構設計,也比較適合學生學習。因此,借助多媒體教學,學生可以多角度了解文章的寫作技巧和修辭手法。
在閱讀教學中適當?shù)匮a充和擴展閱讀素材,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和文章的背景,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實際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能力和教學需要,對閱讀材料進行補充和擴展,同時還可以為學生推薦其他課外閱讀素材,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比如在對《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進行教學時,課文主要講述了青年周恩來立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故事,要求學生深刻理解青年周恩來如此堅定的原因和思想感情。但小學生年齡比較小,難以深刻體會這種情感。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對當時的一些社會背景進行補充和延伸。當時我國正處于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我國先后被迫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了幾項不平等條約,并展示一些賠款、出讓土地等歷史資料。讓學生通過了解相關的歷史,感受中國人民遭受的屈辱和歧視,感受年輕的周恩來“為中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信念和堅定決心。通過這些材料,我們可以看到,少年的周恩來立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成年后他投身于中國革命,以此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語文課本大多是名篇,有的文章不僅內容豐富,而且語言優(yōu)美,引人入勝。雖然小學生處于知識認知的初級階段,但生動直觀的多媒體圖像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可以為學生營造優(yōu)美的教學氛圍,讓他們充分、直觀、生動地體驗生命之美、自然之美、藝術之美、性格之美,希望學生在美好中成長。
比如,在對部編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草原》一文教學時,老舍先生抓住了天空、小丘、羊群等景物的特點,寫出了草原的美和遼闊。由于學生并沒有親身感受現(xiàn)場的情景,也就很難激起他們的興致,這時,教師利用制作的相關課件向學生展示遼闊的大草原,綠油油的草地,羊群悠然自得地吃草,再伴隨動聽的音樂《美麗的草原是我家》,形象生動的畫面加深學生對單詞和句子的理解。同時,在視覺和聽覺記憶的思維活動中,認真背誦、細細品味字句,使他們真切感受到我國山川美景和牧羊人的勤勞,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基本要素。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是口語發(fā)展的最佳時期,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為加強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多樣、有趣的特點,打造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教學課堂,激發(fā)學生對語言表達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綜合優(yōu)勢和強大的網絡存儲能力,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包括視頻、圖片、音樂、動畫……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有效整合這些資源,制作成多媒體課件進行課堂教學,營造活潑的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比如,在教學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時,把小壁虎借尾巴的過程變成了動畫,然后從課文中朗讀出來。生動的形象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時,教師提問:“小壁虎借了誰的尾巴?”教師讓學生四人一組,演繹小壁虎、小魚、老牛和燕子之間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深入理解了課文內容,還進行了相應的口語訓練。他們在積極的思維和表達過程中產生“精神滿足感”,從而提高了語言表現(xiàn)能力。
此外,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地將事物的形象與學生的內隱思維聯(lián)系起來。在多媒體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的演示來展示知識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之間的因果關系。學生在不斷觀察分析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抽象概括,從而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比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時,目的是想讓學生感受地球的渺小,文中用文字和抽象數(shù)據來表現(xiàn),學生只能獲得一個淺顯的認知,很難理解深層次內涵。為克服這一教學難點,利用動畫演示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作用,讓學生感受宇宙的偉大和地球的渺小,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學生更直觀、真實、具體地感受到地球在宇宙中的存在,啟發(fā)他們把握人類生存空間有限的認識。
綜上所述,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通過多媒體的優(yōu)勢,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克服教學重難點問題,提高教學效率。利用多媒體教學還能拓展閱讀,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全面提高閱讀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