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一 偉
(安徽三聯學院 綜合辦公室,安徽 合肥 230601)
亞文化是當前受到年輕一代推崇的文化形式,受益于網絡傳播速度,青年網民能夠便利地體驗到網絡亞文化[1]。新時代背景下,網絡亞文化的發(fā)展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可能,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實現對網絡亞文化的有效控制,加強網絡亞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有效融合,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進網絡亞文化的健康發(fā)展成為當前首要任務。
網絡傳播形式的介入刺激了亞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現代社會的發(fā)展產物——網絡亞文化。借助網絡的優(yōu)勢平臺,亞文化的傳統形式得到了更新,網絡空間的發(fā)展特點也更適合亞文化主體的自由發(fā)揮。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亞文化被賦予了新的生機。借助網絡這一傳播工具,網民體驗到了由網絡亞文化帶來的娛樂性及戲虐感十足的文化體驗[2]。網絡亞文化的發(fā)展特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網絡亞文化發(fā)展特征是參與性強,這在參與方法、參與機會和實現方式等方面都有所體現?;ヂ摼W時代下,青年參與網絡亞文化發(fā)展的形式更加多樣化,可以借助微博、微信和論壇等多種通信App融入網絡亞文化中。青年參與網絡亞文化發(fā)展的機會也更加公平,他們用一臺電腦或手機就可以參與到網絡亞文化的構建中,擁有平等參與和表達自身訴求的機會。青年參與網絡亞文化發(fā)展的實現方式也具有多樣性,青年可以借由通訊軟件尋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亞文化群體,并便捷地開展互動溝通。
一是時代性。網絡空間的開放程度決定了網絡亞文化的內容勢必是時代的產物,是青年的時代呼聲,這賦予了網絡亞文化迎合青年群體喜好的特征。二是自主性。傳統文化的固化模式往往忽視了文化內容的“因需而變”和“因時而新”,傳統文化的發(fā)展框架不利于青年個性及理性精神的正常發(fā)展。網絡亞文化將文化的創(chuàng)造力給予參與者,文化的表現形式多數來自于參與者的自主創(chuàng)造。三是排外性。對于網絡亞文化的參與者而言,其自身并不愿意茍同一切傳統文化,而更崇尚自身特色。
網絡亞文化一方面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空間更加廣闊,另一方面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zhàn),必須科學分析兩者關系,在促進網絡亞文化健康發(fā)展的同時,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3]。
網絡亞文化不僅充實了青年的日常生活,而且拓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空間。
1.拓展了立德樹人目標路徑選擇空間
立德樹人是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熱詞”。在融入網絡亞文化的教育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會更具時代化特點,可有效拓寬實現思政教學任務的路徑。高校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和意愿,借助網絡亞文化的積極效應完成立德樹人的任務,提升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程的主觀能動性。
2.使思想政治教學中學生的表達空間更加廣闊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網絡亞文化后,能夠給青年大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表達的虛擬空間,青年可表達和傳遞自己的意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僅可以構建虛擬課堂空間,而且可以發(fā)揮新浪網站、政論微博、新華網以及公共論壇等網站的作用,讓學生暢所欲言。這顯著提升了學生在社會事件中的參與意識,增強了學生的自我價值感,使其意識到自身所肩負的責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實。
3.賦予了教師發(fā)揮空間
網絡亞文化的介入也賦予了教師足夠的發(fā)揮空間。它打破了以往書本教學的局限,將教學環(huán)境轉化為整個網絡空間,以青年喜聞樂見的網絡亞文化形式作為教學手段,給予了教師充分的發(fā)揮空間。網絡亞文化改變了以往刻板無聊的課堂氛圍,通過多種多樣的參與形式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改善了思政課教學質量。
目前,網絡亞文化內容的隨意性、青年個體參與過程的不確定性及傳統教學模式固化等帶來的阻礙,都成為網絡亞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fā)展的斷點。
1.使傳統主流文化影響力降低,影響了校園安全
網絡亞文化之所以被主流文化所抵制,主要在于其部分內容存在低俗化和消極化的問題。部分網絡亞文化一味迎合低級趣味的需求,熱衷于融入色情、隱私和戲虐等元素來吸取關注。很多網絡亞文化中出現的血腥、暴力和黃色等信息,在主流文化中被封殺和禁止,然而卻通過網絡流行語和表情包等形式被展示出來[4],這與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相悖的,不利于學生民族自豪感的樹立,動搖了學生的政治認同感,沖擊著校園主流文化,帶來了極大的校園安全隱患。
2.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消解了教育導向功能
高校思政教育內容相對比較嚴肅,而網絡亞文化的內容則非常多樣化,彰顯出青年群體的態(tài)度和心理,也因此更容易被大學生接受。但網絡中充斥著魚龍混雜的信息和負面價值觀,也容易使大學生受到不良影響,導致大學生誤入歧途。大學生不夠理智化,不能客觀分析問題,尤其面對社會熱點或政治話題時,在自由發(fā)表觀點的過程中易出現極端語言,從而極大地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受到邊緣性和顛覆性網絡亞文化的干擾,就不能真正發(fā)揮引導學生主流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的功能,會嚴重阻礙大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3.沖擊著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挑戰(zhàn)了傳統教學方式
網絡亞文化主要依靠新媒體進行傳播,傳播渠道包括微信和微博等,它易于產生群體效應。大學生隨時可以接受新鮮信息,是網絡亞文化的積極試行者。良好的校園文化影響著大學生價值理念和行為規(guī)范的形成,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但由于網絡亞文化缺少科學有效的指導,大學生參與網絡亞文化活動的行為愈發(fā)頻繁,產生了一些不良風氣,影響了校園文化氛圍[5]。無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還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都受到來自網絡亞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單一的教學方式無法很好地吸引大學生,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下降,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應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以主流意識形態(tài)與網絡亞文化的雙向融合來規(guī)避風險,協同保障大學生健康成長。
網絡亞文化是社會文化多元化發(fā)展的結果,體現著青年大學生的個性化追求與社會心理狀態(tài),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可能影響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因此,高校必須積極引導大學生加強對網絡亞文化的認知,促使其對網絡亞文化形成高度警惕,科學把握網絡亞文化的內涵[6]。在這個過程中,高校應構建網絡亞文化與網絡主流文化的對話和互動渠道,以理性眼光來看待和分析網絡亞文化,積極推動網絡亞文化與網絡主流文化的有效融合,不要片面打壓和抑制網絡亞文化。高校一方面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亞文化的引導,對網絡亞文化進行規(guī)范和制約,另一方面還應培育健康正向的網絡亞文化,充分發(fā)揮網絡亞文化在主流文化中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充實和豐富網絡主流文化。
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可以有效滲透和融入網絡亞文化。高校要基于發(fā)展視角審視網絡思政教育工作,根據大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深刻把握網絡亞文化的內涵及內在教育價值,將正向積極的亞文化全面融入大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同時,高校要針對當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問題,在不影響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前提下,不斷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內容,更好地發(fā)揮網絡亞文化的優(yōu)勢作用,進一步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高校要深入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喜好和思想狀態(tài)等情況,合理地將思政教育和網絡亞文化進行融合。
國家相關機構也要發(fā)揮好帶頭作用,落實社會主義建設頂層設計工作,強化網絡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力度,認真指導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政府應通過網絡媒體積極同高校師生進行溝通,幫助大學生解答所遇到的問題,消除大學生的心理疑慮,幫助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三觀和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政府機構一方面要針對大學生開展網絡亞文化宣傳和推廣工作,加強大學生的信念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另一方面要制定關于網絡規(guī)范的法規(guī)制度,嚴格審核網絡信息,并實施互聯網信息實名制度,及時切斷不良信息的傳播渠道,保障網絡信息的規(guī)范性。
在政府的政策指導下,高校要積極建設網絡思政教育平臺,打造思政教育工作網站,將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心理發(fā)展和學習等多方面的需求作為切入點,有效實施網絡思政教育工作。高校除了要定期組織開展線下社會主流文化宣傳和紅色主題教育等校園活動之外,還要利用網絡思政教育平臺,向學生及時推送最新理論成果,鼓勵學生了解國內發(fā)展動態(tài),實現線上和線下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7]。應依托網絡思政教育平臺,堅持馬克思主義對網絡亞文化的引導,用科學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讓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進一步規(guī)范大學生的網絡語言和網絡行為。在實施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過程中,高??梢岳镁W絡亞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采取網絡直播等形式進一步提高網絡思政教育的影響力,彰顯網絡思政教育的價值導向作用。
高校要及時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對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網絡亞文化要素,實現兩者的雙向互動。高校要不忘初心,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面向教師團隊開展系統化的培訓工作,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使其能夠正確看待網絡亞文化,認識到網絡亞文化對改善思政教育質量的積極作用,從而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理念和價值理念。教師作為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施者,要利用科學思政理論對網絡亞文化進行梳理,靈活運用網絡新技術建立新型網絡思政課堂,在網絡教學中發(fā)揮網絡亞文化的積極效應[8]。
高校還可以對校園官方網站進行完善,更新校園新聞網站,并對高校論壇和貼吧進行建設,營造出健康的輿論環(huán)境。高校應利用豐富的網絡思政教育資源,不斷開展網絡文化建設工作,拒絕一切不正確或存在錯誤誘導性的信息內容,避免不良信息的再次傳播。同時,也可以積極宣傳和推廣網絡文明使用規(guī)則,要求大學生以身作則,堅持正確導向,構建優(yōu)質網絡環(huán)境。
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亞文化的有效融合是時代賦予的重任,能夠彰顯出網絡亞文化的積極作用,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教育發(fā)展形式。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必須科學審視網絡亞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間的聯系,發(fā)揮網絡亞文化的積極效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