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驥 譯
于爾根·貝克爾(Jürgen Becker,1932- ),生于科隆。德國當代詩人、小說家和劇作家。曾在科隆大學學習日耳曼語文學,后輟學。1959至1964年任羅沃爾特出版社編輯。1960年開始創(chuàng)作詩歌和散文,1968年成為自由作家。
貝克爾著有《原野》《風景畫的終結(jié)》《窗戶與聲音》等二十部詩集。鑒于他的文學成就和影響,德國語言和文學科學院2014年向他頒發(fā)了德國最高文學獎——畢希納獎;頒獎理由:“貝克爾的作品屢次重新確定了詩歌和散文的文類界限,對迄今為止的當代德語文學產(chǎn)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其詩歌的生命力源于敏感地關注世界,基于完美的語言藝術(shù)。他的詩歌以感性細節(jié)持續(xù)考察了帶有歷史及其災難印記的風景,誘使我們?nèi)リP注我們的世界和我們的語言所具有的一切破裂、震動和美”。
貝克爾是一位視覺和聽覺詩人,他以一種暗示性的言說將當代生活的瞬間、童年回憶和外界對意識的刺激編織成一張“同時性之網(wǎng)”。他的詩歌在形式上具有語言實驗性,他以輔音頭韻、錯格、反語法、省略、破折號以及時間、地點、角度、場景和聲音的變幻來制造語言的陌生化;在內(nèi)容上則融自然主義的真實和奇異幻想于一體,再現(xiàn)了作為個人日常生活史的當代史。他的大部分詩歌屬于自然詩,以抓拍手法記錄了歷史進程中的風景、氣候、自然細節(jié)、季節(jié)變化和市容變化,揭露了工業(yè)文明和技術(shù)進步對大自然的破壞,詩中充滿著由戰(zhàn)爭、冷戰(zhàn)、核能和生態(tài)災難造成的世界末日氛圍。他既擅長散文體長詩,又能寫凝練的短詩;以敘事性的歌唱風格再現(xiàn)了當代史流變的瞬間和風景變化的瞬間,其日記體詩歌被稱作“瞬間的編年史”,而他則被譽為“反思的記憶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