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寧/文
國民性格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人的特定性格特征,而是對某一個國家或民族大部分人所有特性的一種綜括與集合。在全球化時代,國民特征研究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越來越受到各國和各學科領域的關注,一個國家的國民特征受其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的影響[1]。一種國民性格的形成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沉淀,隨著民族血液在歷史長河中延續(xù)下來,就像傳統(tǒng)一樣,已經深深地烙印在全體國民的內在精神里,成為他們的生動標簽。國民性格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國民特征研究也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2],不同的國民性格有著不同的形成原因,在了解的基礎上正確看待國民性格,對避免跨文化沖突、促進跨文化交流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那么,德國人的國民性格是什么?或者說,典型的德國人是什么樣子的?借用我們的定勢思維,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嚴謹、守時、做事情一板一眼、值得信賴等;那中國人呢?我們會說,中國人樸實善良,勤勞團結,熱情好客等。國民性格不同,在跨文化交際中也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產生了不同的影響。這種不同國民性格的形成離不開歷史根源,也受主要思想形態(tài)、地理、自然環(huán)境等等各因素的影響。下面筆者通過還原跨文化沖突案例,以在德任教期間親身經歷到的或訪問到的跨文化沖突案例來論述這一現(xiàn)象,并嘗試進行德國國民性格分析,追溯其深層次成因,以期在跨文化交際中增進大家對德國人的理解,減少跨文化沖突的產生。
案例1
當事人:教師志愿者
時間:2020年11月
地點:德國某城市
德國人太死板了
我今天跟房東吵架了。起因是今天下班回家開門時發(fā)現(xiàn)鑰匙不見了,才想起今早起床急忙去學校上課把鑰匙落家里了,但幸好我家住二樓,我就從鄰居家借了個長梯子,順著梯子爬到窗戶,正好窗戶早晨開窗通風沒有關上,我從窗戶爬進室內拿到鑰匙開了門,我剛想發(fā)信息給朋友炫耀下我聰明的舉措時就聽見房東在門外緊急按響了門鈴,進門就一臉匪夷所思地問我:劉女士,你剛剛爬梯子進房間了?為什么?你沒有鑰匙嗎?我說鑰匙落屋里忘拿了。她一臉驚恐:什么?鑰匙這么重要的東西為什么會忘了拿?在德國忘了拿鑰匙必須申請找開鎖公司開門,你怎么會拿梯子從窗戶進來?我說:那太浪費時間了,這樣直接進來不是很快就解決問題嗎?她就一臉難以理解且不高興地說:在德國丟鑰匙就是要寫申請然后找開鎖公司開門,這是規(guī)定,必須遵守。說完她就離開了。我也是很費解,為什么10分鐘就能解決的事情要這么死板?
案例中的跨文化沖突事件表現(xiàn)出德國人明顯的服從性這一國民性格特征。德國人忠于傳統(tǒng)、對規(guī)則絕對服從,遇到事情下意識順從規(guī)定,不會思考規(guī)定之外的解決辦法,所以房東不能理解中國教師的爬梯子行為。中國人靈活、處事圓滑,遇到事情靈活解決為先,也就不理解為什么明明可以很快解決的事情房東要這么麻煩進行處理。國民性格差異性的基礎上互不理解導致了跨文化沖突的發(fā)生。
有學者指出:“德國之所以成為今天這個樣子的主要原因存在于它的歷史之中,也就是由于它的發(fā)展演變。[3]”“對一個民族性格上的特征進行說明,只有基于對該民族的全部歷史進行研究之上,才能達到像樣的準確程度。[4]”服從性作為德意志的國民特征并不是從最開始就表現(xiàn)得如此極端與絕對。最初,日耳曼部族時期,部落將領驍勇善戰(zhàn)、保護士兵,贏得了士兵的追隨和服從;在將領們以身作則的正面影響下,所有士兵遵守紀律、英勇戰(zhàn)斗。在對首領絕對忠誠的影響下,日耳曼部族對紀律和習俗逐漸變得執(zhí)著,忠誠之性格逐漸向服從性轉變;“到了中世紀,歐洲神權至上,小到家庭、工作受教會約束,大到皇權與神權斗爭,這種對信仰的服從也催化了德意志民族服從性的形成與發(fā)展。[5]”在普魯士王國時期,德意志民族的服從性得到了更進一步的鞏固。
今天,我們可以感知到的服從性國民特征不僅體現(xiàn)在對規(guī)則的絕對遵從,也體現(xiàn)在包括語言在內的外在表達方式:在德國,人們時常聽到“秩序”(Ordnung)一詞,平時人們相互問候要說:“一切有序嗎?”(Alles in Odrnung?),相當于我們所說的“你還好嗎?”,“最近怎么樣?”用于整理文件的文件夾也被稱為“Ordner”。都與“秩序”一詞有關,這些表達方式雖然讓人感到不夠親切且缺乏情感甚至有些死板教條,但也反映了人們對秩序的重視,因此,有序性又成為德國國民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這一觀念影響下,人們反對隨意性和偶然性,當然也就失去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靈活性。有序生活雖然有時會使生活死板,缺少刺激與新鮮感,但卻是一切行為都在計劃之內,給人踏實可信賴的感覺,避免生活和工作的無序化,這也是德國人一切生活與工作井井有條的基礎。
案例2
當事人:教師志愿者
時間:2021年1月
地點:德國某城市
德國人有些“摳門”
來德國之前我對德國充滿了憧憬,高樓大廈、金碧輝煌、燈紅酒綠、高貴優(yōu)雅,總之一切富有、美好的詞匯的都可以用在這個國度??墒莿偟降聡牡谝惶炀屯品宋覍Φ聡乃邢胂?,城市里的高樓大廈很少,只有在超級大城市像柏林、杜塞才能隱約看到稍高些的樓棟,平常城市以低矮的平房為主,馬路上也有大大小小的補??;街上人們穿著樸素、很少看見妝容精致、打扮時髦的,覺得他們的外衣好像都充滿了歲月的痕跡,后來與他們的相處中我甚至覺得他們都有些摳門。比如前幾天下班回家看到房東郵件讓我有時間去找她下,進門后我看到她蠻嚴肅坐在客廳椅子上,示意我坐下后她嚴肅地說:劉老師,你今早上班是不是沒有關窗戶?我回想下,好像是早晨通風后忘關了,可是我心想這點事兒至于這么嚴肅把我特意叫下來說嗎?她接著說:你早晨關了暖氣閥嗎?我說:沒有,還要關暖氣嗎?我心想我暖氣片還有開關閥門的嗎,這供暖設備看著跟國內的一樣啊,就是那種老式暖氣片,不是供暖了后24小時都可以開著嗎?房東接著說:你上班前沒有關暖氣,很浪費,而且你離開家時開著窗,一天的時間暖氣散發(fā)的熱量全都跑走了,更是浪費。以后記得通風后必須關窗,出門前也一定要關閉暖氣閥門。我想著住在人家家里還是聽人家的規(guī)矩吧,畢竟她說的也不無道理。但他們確實蠻摳門,再說冬天這么冷,每次回家后還要先打開暖氣家里溫度才會升起來,真的是又冷又麻煩。
案例中,志愿者所說的“摳門”其實是德國人一直以來引以為豪的勤儉節(jié)約的國民性格所致,如果你深入了解德國普通人的社會生活,你會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們的節(jié)約已經到了極致的地步。德國人把使用二手用品當做時尚,大街上或家門前經常能看到各種各樣閑置的日用品,衣服、飾品、桌椅、餐具、甚至床墊,別的家庭如果需要就會去拿走回家接著用,他們完全不會嫌棄,二手市場琳瑯面目的二手物品生意異?;鸨钍艿聡说南矏?;衣服總是那幾個顏色,冬天大衣基本就那么一兩件,并且一件大衣穿個五年、十年也很正常,不講究什么新款或限量款,以舒服自然為主,如果哪里破洞了不會想著換新的而是縫縫補補接著穿;他們不愛修路、不愛蓋房,很多基礎設施都是縫縫補補實在不行了才會大修,一修也要大半年,但一用又是幾十年,所以德國大部分的城市基本見不到高樓大廈,很多德國家庭的車一用就是幾十年甚至是終生,能不換就不換,所以街頭各種看到具有年代感的汽車也屢見不鮮,豪車的數(shù)量遠遠低于很多發(fā)展中國家??傊?,他們的消費觀念是節(jié)約實用、物盡其用,不鋪張不浪費是他們刻在骨子里的內在精神。
案例3
當事人:教師志愿者
時間:2019年12月
地點:德國某城市
德國人怎么一點兒情商沒有??!
今天逛街遇到之前在漢語交流會認識的一位德國老師,因許久未見,暢聊了好一會兒。分別時德國朋友主動說:很開心跟你聊天,期待我們下會盡快見面,到時候我們可以一起吃飯敘舊,我請你!出于中國人的謙遜與委婉及禮貌,我趕忙說:不用不用,我請你!沒想到德國朋友馬上說:那太好了,我們可以去你家吃中餐了是嗎?我沒想到我的客氣的話她卻當真了,看她一提中餐那一臉激動的神情我只能說:嗯嗯,可以,只要你不嫌棄。結果她面露不解說:為什么會嫌棄呢,難道你會做些不好的食材給我吃?我說:那怎么可能呢!你誤會我了哦,這是中國人的謙虛。他說:為什么要謙虛呢?中餐那么好吃!我沒法給他解釋,為了不影響氣氛就說:沒事沒事,那咱們就下周末來我家聚會!這次聊天讓我覺得有了一點不適的情緒在,沒想到在接下來的的聚會里更尷尬的事也是接踵而至。
到了聚會時間,德國朋友如期而至,進門時熱情地遞給了我她為我精心準備的禮物,看到禮物我很開心,趕忙接過來放到桌子上后表達謝意的同時說:下次不要破費了,人來就行了。這是我注意到德國朋友那似曾相識的尷尬甚至是不悅,她說:劉老師,我很精心為你準備的禮物你不看下就放那里嗎?還有我很開心為你準備禮物,你為什么說下次不要準備了呢?你看都不看是因為不喜歡我是嗎?一連幾個問題給我問得又懵又尷尬,趕緊說:沒有沒有,我怎么不喜歡呢,我很開心你為我準備禮物。她說:可是你連看都沒看?。∥艺f:那我現(xiàn)在就看!幸虧接下來的中餐及聊天都比較順利,不然這次聚會真的太讓人尷尬了!禮物收到就打開多沒有禮貌啊,德國人怎么這么不理解我呢?
后來也去過這位朋友家里,整體比較順利,但也出現(xiàn)過尷尬的事。比如,我進門后,她問我:你喝水嗎?我說:可以。我以為她要給我去倒水,結果他說:喝水自己去倒啊...給我整得挺尷尬。然后她為了適應我的飲食習慣,除了典型德餐外特地上網學習為我做了一道西紅柿炒雞蛋,雖然不夠正宗但我為了讓她開心說:太好吃了,比中國餐館做的都專業(yè)!我滿心期待地等待她正面的反應,沒想到她卻露出了不高興的神色說:怎么可能呢!不可能跟專業(yè)廚師一樣的,你要是實事求是。這讓我感到疑惑不解,我夸她她還不高興??傊娴挠X得他們太直了,太沒有情商。
國民性格不同,行為方式也不同,造成了跨文化沖突的產生。上述案例圍繞一位志愿者與一位德國人的日常相處展示了一系列跨文化沖突事件,顯示了中德兩國人民明顯的性格差異。首先在中國,經濟方面自古以來以農業(yè)為主,小農經濟下人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自給自足,安逸自在,工作節(jié)奏及氛圍相對和樂美好;思想方面,幾千年的儒家思想提倡人們要互敬互愛、和諧中庸、君子和而不同,加上自然地理及氣候因素綜合影響下,形成了中國人善良、謙虛、含蓄委婉的性格;與此相反,較早經歷工業(yè)革命、啟蒙運動的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迅速,人們思想解放,強調理性與真理,平等與自由,有很強的時間觀念、效率意識和競爭精神,所以德國人直接、坦率、務實、直言不諱、實事求是,不會為了讓對方開心而說夸張的話。這種性格特征一方面使德國人做事穩(wěn)重、踏實和認真,另一方面使德國人缺少幽默感,死板、固執(zhí),沒有靈活性。
筆者認為,德國人的上述性格特征是由民族血液里流淌的嚴謹性派生而來。追溯這種精神的起源,我們不得不提到一位對德國影響深遠的人物——馬丁·路德。作為宗教改革的發(fā)起者,馬丁·路德對工作和職業(yè)觀的新界定改變了之前基督教對工作、勞動的態(tài)度[6]。早期基督教將勞動看作上帝對人類的懲罰,而路德則認為,任何職業(yè)不分高低貴賤,所有工種都與教士的工作一樣高貴,人們進行工作是接受了上帝的召喚,是榮譽和使命,完成上帝賦予你的使命就會順利進入天國。這就使工作和使命之間建立了一種聯(lián)系,職業(yè)不再只是一種謀生的手段,而是被賦予了神圣的意義,從事某種職業(yè)說明得到了上帝的重視,是光榮且神圣的。在這一職業(yè)觀下,個人按照上帝賦予的光榮任務,積極履行其職責,嚴謹、細致、精確完成工作內容,通過積極努力工作進入天國。由此奠定的路德工作觀被看作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精神原動力。隨著社會發(fā)展,這一職業(yè)觀不斷深入德意志人的靈魂,是德意志人所特有的嚴謹性的內在原因,成為德意志民族國民特征的重要組成部分[7]。
同時,普魯士王國的軍國主義也奠定了德意志精神和德意志人的行為標準[8]。對普魯士將士來說,自律是效忠國家、為國服務的基礎。而自律需要嚴謹、務實與實事求是來為其保駕護航,通過官僚機構軍事化,那些本屬于軍人的職業(yè)道德和“美德”:盡職、準時、精確、嚴謹、務實,隨之滲透于普魯士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等所有國家機構及普魯士人民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從學生時代開始,學校通過軍事化教育方式,注重教育各個階段學生的準時、勤勉、律己的精神,培養(yǎng)他們的軍人般的嚴謹與務實作風,在此基礎上奠定的內在精神,逐漸發(fā)展成為普魯士百姓的普遍行為準則,使普魯士王國得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成為強國,并最終統(tǒng)一了德國。反觀歷史,作為后來者的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普魯士王國在塑造近代德國的國民性格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國的國民特征都有特定時空環(huán)境和歷史背景所致的“民族特性”,這種民族特性深深融入國民血液,經久不衰,并影響著他們的行為方式、處事原則及文化習俗等,伴隨歷史的長河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鑒于這一認知,以真實跨文化沖突案例為研究對象,探析哪些因素對一國當代國民特征和民族性格產生影響并被傳承,分析國民特征所反映的特有價值體系、生活習俗和行為規(guī)范,有助于我們在國際交往中更好地把握德國國民特征,增進文化認同,在交往中加強對特定情境下德國人思維習慣、行為方式及文化習俗的理解,有效促進跨文化溝通,減少跨文化沖突,這也構成了本論文寫作的學術目的所在?!?/p>
引用
[1] Thomas,A.Psychologie Interkulturellen Handelns[M].G?ttingen: Hogrefe,1996.
[2] Alexande Demandt.über die Deutschen-Einer kleiner Kulturgeschichte.[M].Berlin:Propyl?en Verlage, 2007.
[3] 丁建弘.德國通史[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4] 埃里希·卡勒爾.德意志人[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5] 楊可昕.歷史視閾下德意志民族性的形成與發(fā)展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21.
[6] Schroll Machl,S:Die Deutschen-Wir Deutsche: Fremdwahrnehmung und Selbstsicht im Berufsleben[M].G?ttingen:Vandenhoeck &Ruprecht,2002.
[7] 王志強.歷史文化地理視角下的德國國民特征研究[J].德國研究,2010(2):59-64.
[8] Thomas Alexander.Stereotype und Vorurteile im Kontext interkultureller Begegnug[M]. St.Ingbert:Rhrig,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