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澤敏
(張家口市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河北 張家口 075000)
薔薇科(Rosaceae)植物在自然界中種屬眾多,其類型多樣、花色各異,形態(tài)也千差萬別,在世界園林綠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通過行列植、散點植、對植等不同的栽植方式用于行道樹、庭蔭樹、景觀樹等各個領域,營造形式各異的園林植物景觀[1]。但是在應用過程中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有蚜蟲危害。蚜蟲是危害薔薇科植物的主要害蟲,其主要通過刺吸汁液危害薔薇科植物的嫩梢、嫩枝、嫩葉、花蕾等糖含量較高的幼嫩組織,使得葉片皺縮卷曲變形、開花畸形,不僅影響到了薔薇科植物的正常生長發(fā)育,還嚴重影響品質(zhì),使其失去了最佳的觀賞價值,造成經(jīng)濟損失[2]。危害薔薇科植物的蚜蟲主要有薔薇長管蚜(Macrosiphumrosae)、薔薇圓尾蚜(Macrosiphumroseus)、蘋果棉蚜(Eriosomalanigerum)[3]等,隨著薔薇科園林樹木在城市園林綠化中應用比例的增大,蚜蟲對薔薇科植物的危害也日趨嚴重,如何減輕蚜蟲危害是薔薇科園林綠化樹木應用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蚜蟲防治主要以化學防治為主,頻繁使用化學藥劑會誘發(fā)蚜蟲的抗藥性,同時也會對草蛉、食蚜瓢蟲、食蚜蠅及寄生蜂等蚜蟲天敵昆蟲造成嚴重影響,且農(nóng)藥殘留會對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健康也造成相應的威脅[4~6]。因此篩選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藥劑,篩選具有無污染、無殘留、易分解且對人畜無害的生物藥劑或外源誘導劑來激發(fā)園林植物自身的防御體系,可以提高園林植物整體抗性水平,抵抗病蟲危害[7~10]。鑒于此,筆者在前人對其它植物材料研究基礎上,選取化學藥劑、生物藥劑、外源誘導劑等不同藥劑展開蚜蟲田間防治試驗,篩選最佳的防治藥劑及合理濃度,以期為科學生態(tài)進行園林綠化樹種的蚜蟲及其他病蟲害防治提供技術支持。
2.1.1 綠化樹種
薔薇科園林綠化樹木:包括紫葉李、榆葉梅、現(xiàn)代海棠類等,均為嫁接苗,樹齡不等,來源不明。
2.1.2 藥劑
(1)化學藥劑:25% 吡蚜酮可濕性粉劑(安徽揚子化工有限公司);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劑(深圳諾普信農(nóng)化股份有限公司)。
(2)生物藥劑:英威(雙丙環(huán)蟲酯 50 g/L可分散液劑),巴斯夫公司生產(chǎn)。
(3)外源誘導劑:水楊酸(奧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褪黑素(深圳樂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試驗地點位于張家口市經(jīng)開區(qū)緯一路、緯二路、緯三路東西走向路段,距離設定在1 km,地勢平整,灌溉條件優(yōu)良,土質(zhì)為砂質(zhì)壤土,土壤肥力中等。
試驗采用完全隨機設計。共設6個處理,其中5個施藥處理,參照最小推薦劑量設計有效成分用量,分別為T1∶25% 吡蚜酮可濕性粉劑180 g/hm,T2∶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劑450 mL/hm,T3∶英威150 mL/hm,T4∶水楊酸2 mmol/L,褪黑素T5∶2 mmol/L,1個清水對照。每處理3次重復。試驗于晴朗無風的早上進行,選擇3WBS-16手動型噴霧器進行常量噴霧,以葉面濕潤、藥液滴下為宜。
一次施藥多次觀察,分別于噴藥后1 d、7 d、14 d,隨機選取薔薇科園林樹木樹冠噴藥枝葉,觀察其嫩枝、嫩葉表面有無明顯的藥害表現(xiàn)(畸形、皺縮等)并拍照記錄。施藥前,對噴施藥劑的樹木掛標簽選擇調(diào)查蚜蟲蟲口基數(shù),每株5個枝葉部分,然后分別在1 d、7 d、14 d調(diào)查掛牌枝葉存活蚜蟲蟲口數(shù)量。
蟲口減退率(%)=(藥前活蟲數(shù)-藥后殘蟲數(shù))/藥前活蟲數(shù)×100
防治效果(%)=(處理區(qū)蟲口減退率-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1-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100。
利用Excel2017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利用SPSS22.0進行數(shù)據(jù)和方差分析。
5種藥劑噴施后,分別于藥后1 d、7 d、14 d對各個處理樹木的生長情況(畸形、皺縮)進行了觀察,觀測結果見表1。結果表明,施藥處理后的樹木枝葉均沒有明顯的畸形、皺縮表現(xiàn)發(fā)生。經(jīng)過3次、持續(xù)14 d的觀察,各處理樹木枝葉均表現(xiàn)正常,無藥害和蟲害癥狀,也無藥害現(xiàn)象發(fā)生,說明各個藥劑的推薦濃度下的薔薇科園林樹木生長安全。
表1 5種藥劑對薔薇科園林綠化樹種生長的安全性分析
由表2可知,不同藥劑對薔薇科樹木的蚜蟲防治效果不同,但均表現(xiàn)出相應的防治效果,且具有速效性和長效性特點(T4處理除外)。隨著施藥時間的延長,不同藥劑的防治效果均呈現(xiàn)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這是隨著施藥時間延長,藥劑有效成分被逐漸利用的結果。其中T3處理(生物藥劑英威150 mL/hm)表現(xiàn)最為突出,施藥1 d后,其防治效果只有53.79%,與T1、T2、T4和CK處理之間存在極顯著性差異,與T5處理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施藥7 d后,T3處理的防治效果達到了98.06%,較第1 d增加了82.30%,與T4處理之間存在極顯著性差異,與其它處理和CK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存在;施藥14 d后,T3處理的防治效果降低到了92.18%,比第7 d降低了5.99%,但比第1 d增加71.37%,說明T3處理在施藥7~14 d之間都具有極好的蚜蟲防治效果,長效性突出。T1、T2處理屬于化學藥劑處理,其隨著施藥時間延長,防治效果同樣呈現(xiàn)先增加后降低的效果,二者之間均無極顯著性差異存在,施藥1 d后,二者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T2處理優(yōu)于T1處理,都極顯著優(yōu)于T4處理,而只在施藥后第1 d與T5處理存在極顯著性差異,施藥第7、14 d均無顯著性差異存在,說明化學藥劑的防治效果也相對顯著,且同時具有速效性和長效性特征。T4、T5屬于化學誘導劑,其防治效果與化學藥劑(T1、T2)和生物藥劑(T3)表現(xiàn)出一定差異性,尤其T4處理的速效性、長效性及防治效果均極顯著差于其它處理,但其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依然與CK存在極顯著性差異,表明其對薔薇科園林樹木蚜蟲也具有顯著的防治效果。綜上所述,T3處理是5個處理中防治效果最好的處理,其速效性和長效性也最佳。
表2 5種藥劑對薔薇科園林綠化樹種生長的安全性分析
本次試驗所選的5種不同類型的殺蟲劑均能夠有效防治薔薇科綠化樹木蚜蟲,且都對綠化樹種的生長表現(xiàn)出安全性、速效性和長效性。以生物制劑英威的防治效果最佳,化學藥劑25% 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劑次之,外源誘導劑表現(xiàn)再次之。
外源誘導劑具有無污染、無殘留、易分解且對人畜無害等生態(tài)性特點,近年來已然成為植物病蟲害防治的研究熱點[11],也符合我國目前園林綠化生態(tài)發(fā)展的總體趨勢,其主要通過借助外源誘導因子,激發(fā)提高植物整體抗性水平來提高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水楊酸、褪黑素都屬于目前應用到植物病蟲害防治領域的外源誘導劑[12]。筆者研究結果與楊雨雯[7]利用外源誘導劑進行花椒抗蚜蟲性能研究結果接近,這與植物本身枝葉結構有關[13],接下來的研究中可以進一步開發(fā)外源誘導劑的種類和使用濃度?;瘜W藥劑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最為有效和便捷的防治措施,主要是由于其速效性突出、成本低、投入少,筆者采用25% 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劑兩種化學藥劑,均具有極顯著的防治效果,且具有一定的是速效性和長效性,但化學防治時使用的農(nóng)藥普遍還具有殘效期長、會產(chǎn)生抗藥性等問題[14],亟待開發(fā)新的化學或生物藥劑。生物藥劑作為新型的防治植物病蟲害的藥劑,防治效果好且對環(huán)境友好,被廣泛推廣使用[15,16],其中的英威(雙丙環(huán)蟲酯50 g/L可分散液劑)作為一種全新結構和全新作用機制的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蟲殺蟲劑種類在朱學松[8]等的研究結果中已經(jīng)證實,值得推廣,但其具體的濃度篩選還需要根據(jù)植物種類進一步探索,以真正實現(xiàn)園林植物病蟲害的綠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