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君艷
(甘肅省武山縣林業(yè)和草原局,甘肅 武山 741300)
落葉松是松科,落葉松屬喬木,高可達35 m,胸徑達90 cm,落葉松木材蓄積豐富,是荒山造林和森林更新的主要樹種。其木材略重,硬度中等,紋理直,結構細密,有樹脂,耐久用[1],可供房屋建筑、土木工程、電桿、舟車、細木加工及木纖維工業(yè)原料等用材[2]。
林分密度是影響人工林生態(tài)結構和功能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對林分生長、碳儲量、生物量、材性、林內環(huán)境產(chǎn)生影響,另一方面直接或間接影響森林土壤養(yǎng)分特性[3]。有研究認為合理的密度能夠保證資源分配和群體結構,林分密度和林分生長有密切的關系,林分密度過大容易形成競爭生長,導致光、溫、水、土等資源利用不充分,使林分長勢弱、林況差,造成側枝大量干枯,甚至整株死亡[4]。而林分密度過低則導致空間資源的浪費,還會因此使表土裸露,影響生態(tài)平衡[5]。因此,調節(jié)林分密度,能夠調整樹枝條的生長和結構變化,從而對林分的結構、功能產(chǎn)生影響[6]。王云霓等[7]研究表明,隨著林分密度的增加,樹高表現(xiàn)為略微降低,密度越大,胸徑明顯減小,林分生物量隨密度增加一直增大,且以培育大徑材為目標的林分密度不高于1500株/hm2。鄭穎等[8]研究表明,落葉松胸徑、單株材積和樹高在中等密度下林木個體間分化加劇,造林初期胸徑、單株材積在高密度下林木個體間分化最低,隨林齡增大在低密度下最低。張巖等[9]研究表明,林分密度對胸徑、樹高和單株材積總生長量、平均生長量、連年生長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影響程度按照胸徑、單株材積、樹高順序遞減。因此,本試驗選擇不同密度樣地對落葉松生長特性進行研究,以期為武山地區(qū)落葉松人工林持續(xù)發(fā)展,獲得更大的生態(tài)和經(jīng)濟效益提供理論依據(jù)。
試驗于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進行,該地屬秦嶺西北坡與隴中黃土高原西南邊緣復合地帶。海拔1340~3120 m,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均向河谷川區(qū)傾斜。城區(qū)為渭河河谷平原,南山為中低丘陵。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0.5 ℃,無霜期195 d,年均日照1910.4 h,降水量603.1 mm左右,四季分明。試驗林于2008年營造,試驗選用日本落葉松性系為試驗材料,所選材料為兩年生扦插苗。
試驗在坡向、坡度、坡位、海拔和土層厚度等立地條件相同的條件下,設置4個初植密度處理,分別為600株/hm2(T1),1000株/hm2(T2),1400株/hm2(T3)和1800株/hm2(T4),每個處理面積0.5 hm2,試驗間以及試驗林四周設保護行。在造林當年和第2年進行2次撫育,第3年進行1次撫育。
于2020年生長季結束后,對15年生落葉松進行調查,測定各樣地林分指標,采用超聲波測高儀進行測量樹高、采用測樹圍尺測量胸徑、冠幅需要測定東西和南北兩個方向的樹冠冠幅,取平均值。
分別對各處理進行郁閉度、枯落物厚度和灌草蓋度的測定。
單株材積測定采用以下公式:
V落葉松=0.000051269179D1.8169987H1.1034146
(1)
公式(1)中,V為單株材積(m3),D為胸徑(cm),H為樹高(m)。
蓄積量=平均單株立木材積×林分保留株數(shù)。
測定數(shù)據(jù)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和SPSS 17.0版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多重比較釆用Tukey法。
由表1可知,不同林分密度顯著影響落葉松人工林生長,其中隨著林分密度的增加,樹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在T3處理時達到最大值,T4處理和CK沒有顯著差異,其它處理間差異均顯著,各處理表現(xiàn)為T3>T2>T1>T4。平均胸徑隨密度的增加呈逐漸降低的趨勢,表現(xiàn)為T1>T2>T3>T4,處理間差異均顯著。冠幅變化趨勢和平均胸徑相似,表現(xiàn)為T1>T2>T3>T4,處理間差異均顯著。
表1 不同林分密度對落葉松人工林生長的影響
由表2可知,不同林分密度顯著影響落葉松人工林環(huán)境狀況,其中郁閉度隨種植密度的增加呈逐漸增加的趨勢,各處理表現(xiàn)為T4>T3>T2>T1,處理間差異均顯著??萋湮锖穸茸兓厔莺陀糸]度相似,處理間差異均顯著。灌草蓋度隨種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變化趨勢,表現(xiàn)為T3>T2>T1>T4,在T3處理時達到最大值,處理間差異均顯著。
表2 不同林分密度對落葉松人工林環(huán)境狀況的影響
由表3可知,不同林分密度顯著影響落葉松積材和蓄積量,其中單株積材隨種植密度的增加呈逐漸降低的趨勢,各處理表現(xiàn)為T1>T2>T3>T4,處理間差異均顯著。蓄積量隨種植密度的增加呈逐漸增加的趨勢,各處理表現(xiàn)為T4>T3>T2>T1,T3和T4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其它處理間差異均顯著。
表3 不同林分密度對落葉松人工林積材和蓄積量的影響
林分密度對林分生長有顯著的影響[10],種植密度通過對植株的群體結構造成影響,從而決定植株群體對光能利用水平、干物質生產(chǎn)與轉運能力,最終影響到植株的正常生長[11]。劉月等[12]研究表明,隨林分密度的增加,落葉松樹高和單株材積對冠幅的正向作用出現(xiàn)先減弱后增強的現(xiàn)象,胸徑對冠幅的影響先增大后減小,且對冠幅的變化產(chǎn)生的直接作用均大于間接作用。熊光康等[13]研究表明,林分平均樹高、平均胸徑、枝下高和蓄積量均隨林齡增加而增加,隨密度的減小而遞增。本研究結果表明,隨林分密度的增加,株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一方面,隨著密度增加,上部樹冠為爭奪光照資源從而產(chǎn)生競爭,從而增加樹高;另一方面,當密度過大時,土壤植株對養(yǎng)分的供應不足,雖然頂部生長仍在繼續(xù),但由于物質供應不充分,導致植株生長緩慢。隨密度的增加胸徑和冠幅顯著降低,主要原因可能是養(yǎng)分競爭和空間減小。
郁閉度、枯落物厚度和灌草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完整性[14]。大量研究表明,林分密度不僅對林分植株產(chǎn)生直接影響,還會影響地表植被,從而對微生態(tài)產(chǎn)生影響,因此,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研究是確定林分密度的重要因素。舒韋維等[15]研究表明,草本層總生物量隨密度的增大而減少,凋落物的量則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密度為650株/hm2能夠促進林下植被發(fā)育,增加林下植被物種多樣性,有利于落葉松林穩(wěn)定持續(xù)發(fā)展。陳聰琳等[16]研究表明,隨著林分密度的降低,灌木層H、S均先增后減,高林分密度會限制小胸徑級、小高度級個體生長。本研究結果表明,郁閉度和枯落物厚度隨種植密度的增加呈逐漸增加的趨勢,主要是由于密度增加樹木凋謝物增加,從而增加了枯落物厚度。灌草蓋度隨種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變化趨勢,在1400株/hm2時最大,主要是由于種植密度過大植株間空間減小,林分冠層增加,群體透光能力下降,導致下部光線變暗,可生長灌草數(shù)量降低,從而降低灌草度。本研究結果表明,單株積材隨密度增加而減小,林分蓄積量隨密度增加而增加,綜合比較,在密度為1400株/hm2時,林分生長狀況較好,對生態(tài)環(huán)境較好,且林分蓄積量較高,是較好的落葉松營造林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