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達明
說曾國藩是一個謙虛的人,肯定會得到不少人認同,而對他自負的一面,了解的人則不多。
在詩文方面,曾國藩其實是個頗為驕傲的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初十日,在給六弟和九弟寫信時,他就如此“狂妄”地說過:“余近來讀書無所得,酬應之繁,日不暇給,實實可厭。惟古文各體詩,自覺有進境,將來此事當有成就;恨當世無韓愈、王安石一流人與我相質證耳。”時年34歲的曾國藩不僅敢將自己與韓愈、王安石并列,而且不把當朝所有文人放在眼里,顧盼自雄之態(tài),確實令人瞠目結舌。
曾國藩的這種高傲自負,到老都沒有多大改變。同治六年(1867)六月十五日與趙烈文閑談,他就毫不謙虛地說出了這種話:“人生無論讀書做事,皆仗胸襟。今自問于古詩人中如淵明、香山、東坡、放翁諸人,亦不多讓,而卒卒無暇,不能以筆墨陶寫出之。惟此一事,心中未免不足。足下胸襟大過于人,盍善抒其性靈,弗為塵土所淹沒?!?/p>
這年曾國藩57歲,再過幾年就要作古了,還能說出這種話來,稱他為“老夫聊發(fā)少年狂”是可以的。可能是難得見老師這么張狂,趙烈文于是馬上建議他編輯出版自己的文集,曾國藩卻又謙虛起來,說自己沒有值得留給后人的東西,真是謙虛中有自負,自負中有謙虛。
曾國藩對自己的詩才之所以如此自負,是因為他曾下過一番苦功。道光二十五年(1845)三月初五日,曾國藩給四位老弟寫信,談到自己的學詩門徑,曾說過:“吾于五七古學杜(甫)、韓(愈),五七律學杜(甫),此二家無一字不細看。外此則古詩學蘇(軾)、黃(庭堅),律詩學義山(李商隱),此三家亦無一字不看?!闭驗槟贻p時打下了扎實功底,所以后來才會偶爾張狂一下,沒有實力是不敢說大話的。
曾國藩的性格當中,既有謙虛退讓的一面,也有自負好強的一面,這是不矛盾的。如果說謙虛是修養(yǎng)的結果,那么自負就是本心的流露,既讓人覺得真實可親,又讓人感到自然可愛。如果連夢話都說得一本正經,嚴密得滴水不漏,這種人哪能讓人親近得起來?
曾國藩不僅對自己的詩歌天賦很自負,而且在散文寫作方面也有相同的自許。同治六年八月二十一日下午,他到趙烈文那里聊天時,就毫不客氣地表達了這層意思:“初服官京師,與諸名士游接。時梅伯言以古文,何子貞以學問書法,皆負重名……然使我有暇讀書,以視數子,或不多讓?!?/p>
曾國藩一生勤于學習,刻苦鉆研,不僅年輕時如此,而且后來行軍、作戰(zhàn)、政務繁忙之時也從未停止。他的文章也寫得很好,自成一派風格,獲得后人相當高的評價。比如他的古文創(chuàng)作,既宗法桐城,又有所變革和發(fā)展,且為文少禁忌,奇偶并用,使文章舒展有氣勢,雄厚有內容,從而當之無愧地成為“桐城——湘鄉(xiāng)派”盟主。
還有他寫的公文,既平實簡練、情理交融,又能與實際相結合,直接為現(xiàn)實政治服務,成為不少人仿效的榜樣。如他在江西帶兵打仗期間寫的一些奏折,字字血誠,聲聲衷腸,王闿運讀后深有感觸說:“夜覽滌公奏,其在江西時,實悲苦,令人泣下?!敝劣谒髞硭鶎懙淖嗾?、批牘、書緘等,大都美妙絕倫,讀后令人難忘。
只是因為身陷官場,曾國藩不能繼續(xù)文人事業(yè),他為此常常感到苦惱和遺憾,不僅說自己“生平讀書百無一成”,而且“生平學術”也“百無一成”,所以“老年猶思補救一二”。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初一日,也就是曾國藩逝世前三天,他在日記里還如此寫道:“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極品,而學業(yè)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p>
(作者系文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