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濱,王亮
三明市第二醫(yī)院血管外科,福建三明 366000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為臨床常見血管病癥;該病癥的發(fā)生與高血糖、動脈粥樣硬化、吸煙等多種因素均有一定關聯(lián)。在病發(fā)早期階段由于下肢血供不足,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間歇性跛行、靜息痛等癥狀,一旦未能及時采取有效治療,則會導致下肢動脈狹窄程度不斷加劇,甚至引發(fā)閉塞,嚴重情況下甚至可能加重下肢缺血程度,進而引發(fā)組織壞死、足趾潰破,乃至截肢等嚴重后果,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在ASO的臨床治療中,下肢動脈旁路移植術為常見術式,但其存在創(chuàng)傷大、術后并發(fā)癥多等不足,預后不佳[1]。而腔內(nèi)血管成形術則可借助球囊擴張作用壓迫硬化斑塊,進而促使其破裂,促進血管重塑[2]。故方便選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三明市第二醫(yī)院收治的86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將腔內(nèi)血管成形術用于其治療中的臨床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本院收治的86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各43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51~79歲,平均(64.25±3.78)歲;病程1~5年,平均(2.45±0.37)年;病程分期:Ⅱb期16例、Ⅲ期20例、Ⅳ期7例;病變部位:髂動脈15例、股淺動脈中上段16例、股淺動脈下段12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21例;年齡53~79歲,平均(64.88±3.92)歲;病程 1~4年,平均(2.35±0.29)年;病程分期:Ⅱb期16例、Ⅲ期19例、Ⅳ期8例;病變部位:髂動脈15例、股淺動脈中上段17例、股淺動脈下段11例。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后批準,參與患者及家屬知情,并在相關同意書上簽字。
納入標準:①符合《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診治指南》[3]中關于ASO的診斷標準,且經(jīng)CT檢查下肢動脈狹窄程度>50%;②ABI<0.9。
排除標準:①凝血障礙者;②造影劑過敏者;③下肢壞疽者。
對照組實施非手術方案治療:結合患者實際病癥表現(xiàn)予以降壓、降糖、降脂等藥物進行全身治療;同時結合其基礎疾病情況予以對癥用藥;局部用藥中則主要予以抗血小板聚集藥物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 J20171021;規(guī)格:100 mg)口服治療,劑量 100 mg/次,1次/d;予以血管藥西洛他唑(國藥 準字 H10960014;規(guī)格:50 mg)口服治療,劑量100 mg/次,1次/d,以擴張閉塞動脈周圍的側支循環(huán),促進遠端缺血組織血供恢復。此外,囑咐患者戒煙,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少熬夜、適當鍛煉等。
觀察組實施腔內(nèi)血管成形術,手術方案結合造影結果制定,針對單純ASO者予以常規(guī)消毒及局麻,穿刺同側股動脈置入動脈鞘(5F),進而借助導絲、導管配合,使其通過靶血管。在導管進入真腔后,使用長度及直徑適宜的膝下專用球囊逐漸加壓促使其擴張,進而結合造影顯示殘余狹窄程度(<30%)停止擴張。針對病情復雜者,更換穿刺部位,予以逆行穿刺及造影,若再次擴張顯示殘余狹窄>50%,需予以支架植入。術后均需縫合常規(guī)穿刺部位并予以壓迫止血。
比較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踝肱指數(shù)、間歇性跛行距離、疼痛程度及血流動力學指標。
①康復效果:顯效為術后髂、股、腘動脈造影均暢通,膝下有一支或一下動脈達到足部;有效為術后髂、股、腘動脈造影暢通,膝下無達到足部支動脈,但患者靜息痛及跛行有改善;無效為未達上述標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②踝肱指數(shù)(ankle/brachial index, ABI)(一側肢體最高踝部壓力與最高肱動脈壓的比值):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儀對患者治療前、后(1、3個月)的ABI進行測量,測量環(huán)境為22~25℃,平臥10 min,在拇趾放置袖帶,進而使用血流探頭粘附拇趾腹側皮膚,加壓并監(jiān)測動脈血壓,測量3次取均值。
③疼痛程度:應用數(shù)字分級法(Numeric Rating Scales, NRS)進行評估,以0分對應無痛,1~3分對應輕度疼痛,4~6分對應中度疼痛,7~10分對應重度疼痛。
④血流動力學指標:監(jiān)測兩組治療后血流峰速、血流量與血管內(nèi)徑。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康復效果對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rehabilitation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治療前,兩組ABI值及間歇性跛行距離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個月及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ABI值高于對照組,且間歇性跛行距離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ABI值及間歇性跛行距離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ABI value and distance of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2 兩組患者ABI值及間歇性跛行距離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ABI value and distance of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組別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ABI值治療前0.49±0.13 0.51±0.12 0.741 0.461治療1個月0.64±0.12 0.78±0.09 6.120<0.001治療后3個月0.75±0.12 0.87±0.11 4.834<0.001間歇性跛行距離(m)治療前126.15±30.22 127.06±29.78 0.141 0.888治療1個月279.62±41.51 359.75±39.88 9.128<0.001治療后3個月475.62±56.34 552.46±47.85 6.817<0.001
治療前,兩組NR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個月及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NR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對比[(±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pain degre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表3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對比[(±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pain degre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組別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治療前5.72±1.23 5.69±1.30 0.110 0.913治療1個月2.67±0.89 2.02±0.71 3.744<0.001治療3個月1.80±0.44 1.26±0.31 6.579<0.001
觀察組各項血流動力學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s)Table 4 Comparison of hemodynamic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4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s)Table 4 Comparison of hemodynamic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組別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39.35±5.34 46.88±5.46 6.465<0.001 27.25±3.60 35.89±3.45 11.363<0.001 0.83±0.30 1.35±0.34 7.520<0.001血流峰速(cm/s)血流量[mL/(s·m2)]血管內(nèi)徑(mm)
在臨床上,ASO是以靜息痛及間歇性跛行為典型癥狀表現(xiàn)的下肢缺血病癥,多見于老年人群。有研究顯示,在該病癥治療中,重建下肢血流為關鍵,故臨床多采取血管藥物等非手術方案或手術方案進行治療干預[4]。其中下肢動脈旁路移植術為常見治療術式,有助于改善患者病癥,但其存在難度高、創(chuàng)傷大、患者耐受性差、預后不佳等問題[5]。而藥物干預則存在個體差異性大,病程長及用藥效果不明顯等不足。相比較之下,腔內(nèi)血管成形術具備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等優(yōu)點,該術式的治療原理如下:①通過壓迫球囊,對患側硬化斑塊部位產(chǎn)生壓迫,進而促使斑塊殼產(chǎn)生縫隙,促進血流向肢體遠端,進而達到擴張動脈管腔,使其再通的效果[6];②借助物理作用形成的機械力,牽拉彈力纖維及動脈膠原纖維,進而促進動脈管腔擴張,達到重塑閉塞血管的效果[7]。
ASO是下肢動脈退行性改變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可導致多種脂質、纖維、血管損傷、炎性細胞等組織碎片在血管中不斷堆積,進而促使動脈管腔阻塞,動脈壁因血流不通而對動脈內(nèi)膜結構形態(tài)產(chǎn)生影響,對組織完整性產(chǎn)生破壞,促使其不斷浸潤、聚集,并使得動脈管壁逐漸變硬、失去彈性,導致管腔進一步狹窄[8-9]。在病情發(fā)展中由于狹窄動脈范圍擴大,可導致血流流速減慢,促使血管內(nèi)徑縮小,最終對血液循環(huán)造成不利影響[10-12]。故可通過對血流峰速、血流量、血管內(nèi)徑等血流動力學指標的監(jiān)測,評估患者病情改善效果。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可見,觀察組改善效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這一研究也進一步證實,通過手術方案的實施能夠更好地促進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的改善,進而提升治療效果,促進其血流情況的改善,達到緩解病癥,加速康復進程的效果。
ABI則為血管外科下肢外周動脈疾病評定中的常見指標,其能反映下肢血流情況[13]。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治療1個月后的ABI指數(shù)為(0.64±0.12),觀察組為(0.78±0.09),對比治療前的(0.49±0.13)、(0.51±0.12)均有升高,但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康復效果,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代洪娜等[14]在相關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實施腔內(nèi)血管成形術治療ASO-LE下,觀察組患者術后1個月的ABI指數(shù)為(0.66±0.21),比較對照組的(0.63±0.20)有明顯提高(P<0.05),與本研究結果存在一致性。同時,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治療后1個月、3個月的間歇性跛行距離長于對照組,疼痛程度輕于對照組(P<0.05)。分析可見,腔內(nèi)血管成形術能夠借助氣囊介入器材有效擴張血管壁,促使病變部位及血管內(nèi)皮細胞部位粥樣斑塊脫落,從而顯著改善患者下肢血管梗阻情況[15]。
綜上所述,將腔內(nèi)血管成形術用于ASO治療中效果顯著,能夠有助于促進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及踝肱指數(shù)的改善,提升患者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