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習慣的改變,患上輕度動脈粥樣硬化的人越來越多。這種程度的病變意味著什么?用不用治療?
動脈粥樣硬化是指脂質(zhì)沉淀所引發(fā)的血管炎癥性病變。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動脈管壁的表面出現(xiàn)很多凸起的斑塊,斑塊內(nèi)部積聚了脂質(zhì)和壞死組織,看起來就像粥一樣。這些斑塊會使血管壁失去彈性、增厚,最終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的會使動脈出現(xiàn)管腔變硬和狹窄,造成器官缺血。
動脈粥樣硬化根據(jù)病情進展過程,通常分為四個階段:無癥狀期、缺血期、壞死期、纖維化期。但在臨床上,各期并非嚴格按序出現(xiàn),也可交替或同時出現(xiàn)。
無癥狀期:也稱為亞臨床期,從較早的病理變化到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其過程長短不一,但無器官或組織受累的臨床表現(xiàn);
缺血期:由于管腔狹窄而產(chǎn)生器官缺血,造成相應的臨床癥狀;
壞死期:由于動脈閉塞或急性血栓形成,使管腔血流中斷而產(chǎn)生器官組織壞死,臨床癥狀進一步嚴重;
纖維化期:由于長期缺血造成器官組織纖維化乃至器官萎縮,引起臟器功能不全。
輕度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大多處于無癥狀期。也就是說,患者雖然存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但沒有造成管腔狹窄和臟器缺血。臨床中有部分患者因為斑塊破裂血栓形成或斑塊脫落導致遠端栓塞,從而進入缺血組織壞死等疾病進展期。
動脈粥樣硬化會出現(xiàn)哪些癥狀,取決于病變動脈的位置。對“輕度”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來說,出于對病情進展的預估,需要留意哪些癥狀呢?
如果是心臟的冠狀動脈,容易出現(xiàn)急性冠脈綜合征,如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常有胸悶憋氣、胸痛乃至暈厥等癥狀,這是有猝死的風險。
如果累及顱內(nèi)動脈,常會出現(xiàn)大腦供血不足,甚至發(fā)生腦梗死,多表現(xiàn)為突發(fā)頭暈、頭痛,一側(cè)肢體偏癱失語乃至暈厥等,病情嚴重的還可能合并腦出血。
如果累及腎動脈,會造成患者部分腎臟缺血壞死,出現(xiàn)腰腹部、頭部疼痛,尿量增多、頑固性高血壓等不適癥狀,嚴重時會導致腎功能不全,肌酐指標升高。
如累及肢體動脈,則會出現(xiàn)肢體的間歇性跛行、遠端動脈搏動消失,肢體疼痛、發(fā)涼、感覺及運動功能障礙,甚至部分肢體缺血壞死。
輕度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需要重點關注一些血液指標是否異常,如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同型半胱氨酸等,因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都是慢性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指標正常者,則須動態(tài)監(jiān)測血壓、遠離煙草,并定期體檢復查血液指標,便于及時診治。
患有輕度動脈粥樣硬化,且合并有多種危險因素的患者,可在醫(yī)生指導下口服藥物預防,常用藥物有他汀類藥物和阿司匹林。
如果沒有以上危險因素,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建議從生活方式上進行干預。比如,平時多吃新鮮瓜果、蔬菜,低鹽、低脂飲食,堅持運動和減肥,戒煙戒酒,以控制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進而控制其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