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
摘? 要:民間工藝多指在人們生活中制作流傳千百年的美術藝術作品。民間工藝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民間工藝美術已經成為民族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地域不同、歷史背景不同以及自然環(huán)境不同,我國的民間工藝也呈現(xiàn)出多樣化,本文主要將以邳州紙塑獅子頭為例,探究兼論民族民間工藝美術教育。
關鍵詞:民族;民間;工藝美術教育
一、以本土文化為基礎,建立新的民族民間工藝美術體系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當下,號召建成一個以人為本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一切事物都離不開特定的實踐背景,一件新事物的出現(xiàn)也就形成了一種新的審美觀念。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將別國的文化進行修改從而變成本國的文化,國家只能從本國的文化入手,由一個文化或多個文化相互融合發(fā)展為另一種文化。例如邳州紙塑獅子頭,是由20個世紀物質和文化相對匱乏的八九十年代的民間舞獅發(fā)展而來的。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娛樂項目逐漸增多,人們漸漸對傳統(tǒng)舞獅活動失去興趣,紙塑獅子頭的制作逐漸冷落下來,再加上紙塑獅子頭的制作過程非常繁雜,經濟效益卻低下,從而導致很多制作人放棄了這門傳統(tǒng)的技藝。在這種狀態(tài)下,將理論結合實踐因地制宜研究開發(fā)它,從義務教育小學階段進行引導和推廣,是對這些傳統(tǒng)技藝的保護與發(fā)展。一個人如果不精通自己國家的文化,那么他就沒有理由接受外域文化,就算接受了外域文化那也只能是低層次的,只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逝。
從某些角度看來,日本的經驗是值得借鑒的,日本文化原本就受到中國唐代文化的影響,一開始是模仿我國的工藝,之后經過內部發(fā)展形成了與本民族相適應的文化和工藝,在工藝造型上更是深入研究,形成了適應本民族的造型和紋飾,他們的工藝品被稱作“唐風的日本化”也就是“和風”。一位日本的學者曾經提到過日本的風格是以中華文化為基礎,再融合歐美文化的精華,最后日本在經過自我吸收形成的,而這些文化勢必會促進日本未來的發(fā)展。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燦爛文化中最閃耀的一顆星,每個民族都要保護好本民族的文化不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干擾,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才能在世界文化中占有自己的地位。
二、美在民間
民間工藝美術就是本土文化中的一員。民間工藝美術不僅是物質文化,同時也是人們的精神文化,他的發(fā)展蘊藏著人民大眾長時間以來的文化積淀,民間工藝美術的發(fā)展主要是根據人們的意志和審美共同傳承并發(fā)展來的,工藝美術的發(fā)展寄情寓意于一身,人們常常將其比作為爛漫的山花,雖然源于經濟較落后的地區(qū),但卻仍然一直傳承著,這份工藝能夠給人們帶來希望、快樂和欣慰。閑暇時鄉(xiāng)人都跑到鎮(zhèn)上看舞獅,紙塑獅子頭主要用于民間舞獅表演,它與邳州民間繪畫、民間舞蹈等民間藝術根脈相連,共生共榮。從舞獅面具的發(fā)展頗能窺見民間獅子舞及民間面具藝術的發(fā)展水準;而獅子頭面具適應舞蹈套路、動作編排的要求,又有大、中小各種型號的藝術造型,這種活動受到了老人小孩的喜歡,一旦有表演大家都會湊近去觀看?;诖?,本研究開始關注民間工藝美術,學校目前使用的美術教材是人教版(其他各省有不同的版本),民間美術在這份資源教材中占的比例很少。就僅有的民間美術欣賞課來看,教材中僅僅是以圖片和簡單的文字呈現(xiàn)的,這種形式拉大了學生和資源之間的距離。而進行像紙塑獅子頭民間鄉(xiāng)土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研究,引導學生近距離的觀察、觸摸,帶領他們調查走訪、創(chuàng)作體驗,通過這樣多元化的教學實踐活動,他們更生動地了解地方文化資源,感受本土文化內涵,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積極傳承民間工藝美術這一不朽的藝術。
(一)傳承民族民間藝術,
我國對工藝美術的教育足足晚了發(fā)達國家一百多年,如今的教育體系也大多借鑒日本和法國,怎樣建立起一個民族所特有的民間工藝美術體系,是目前教育學者最應該思考的。建立一個屬于我國自己的民間工藝美術教育體系能夠加速培養(yǎng)具有中國特色的、有本民族精神的、有本民族氣質和氣派的藝術家。在翻閱藝術家成長的過程可以了解到,大多數藝術家都是受到了民間藝術的影響,在幼兒時期就受到這些民間藝術作品的熏陶,這些民間藝術作品潛移默化地改變著這些藝術家的思想,為今后他們的藝術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由此看來,將民間工藝美術作為現(xiàn)代基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傳承其是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夠拓寬學生們的知識面,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們擁有正確的審美觀念。
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了解保護本土民間美術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相關學者應通過研究激發(fā)鄉(xiāng)村教師參加教學教研的積極性,探究義務教育階段研究本土美術資源的有效方法和模式;鼓勵學生從小積極參與體驗民間美術的活動,從實踐中感受本土文化的內涵,擴大美術學習的視野,享受美術學習的樂趣,體會濃郁的鄉(xiāng)土之情,從而促進師生全面發(fā)展并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
民間美術的第一課應重點選在民族區(qū)域或民間,此次主要是以邳州紙塑獅子頭為例,臨摹一些復制品,讓學生們在實踐中去思考紙塑獅子頭的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并非是讓學生練手,而是想要讓學生學會怎樣去欣賞和分析民間工藝美術,親身體會其中的內涵。學校應以同課異構(同學科不同教師,同課不同學科的教師)展現(xiàn)不同的課堂形態(tài),通過分析比較,提煉教學方法,探究民間鄉(xiāng)土美術資源課程開發(fā)的規(guī)律和策略。同時,還需要運用行動研究法:邀請傳承人、文化館民間美術研究的專家、教研室的導師以現(xiàn)場示范,打造靈動的美術課堂教學。
(二)民間工藝記載著一個民族的發(fā)展史
邳州紙塑獅子頭是蘇北地區(qū)民間傳統(tǒng)舞獅的一種獅子頭面具,主要用于民間舞獅子表演,是邳州地區(qū)慶祝重大喜慶節(jié)日活動必不可少的道具,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于2008年被正式列為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邳州鄉(xiāng)土的舞獅子是在過年、過節(jié)等歡樂祥和的氣氛下進行的“瑞獅”表演,表達了一定的祥和、吉祥的含義。
三、民間工藝美術教育的實踐
(一)整理資料,不斷推進研究
課題初期,研究團隊開始進行分析收集民間鄉(xiāng)土美術資源,確定研究方向,完成課題申報和課題的分工,聘請紙塑獅子頭第六代傳人石榮圣老師現(xiàn)場指導。研究過程中組織教師和美術興趣班的學生進行技能技法的培訓,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材料的使用和制作過程的調整,探究適合兒童創(chuàng)作表現(xiàn)紙塑獅子頭的方法,途徑。結合教學實踐,找出重難點,在研究過程中不斷組織論文、案例的評選與發(fā)表。
(二)拓寬內容,實踐課堂
為豐富學生們的知識,讓學生們更加詳細地了解紙塑獅子頭的發(fā)展,就需要讓專家們集合在一起,探討拓展教學內容,將民間鄉(xiāng)土美術資源文化和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需要有機結合,進行課堂教學。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以邳州紙塑獅子頭為例,探討了有關民族民間工藝美術教育的內容,希望能為相關學者研究這方面的內容提供幫助。
(責任編輯:陳華康)
參考文獻:
[1]魏峰. 幼專美術教育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新路徑——以蘇北面塑為例[J]. 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20(04):86-89.
[2]張菁菁. 探究民間工藝美術與審美啟蒙教育的關系[J]. 戲劇之家,2020(22):154-155.
[3]孫成. 民間工藝美術對職業(yè)學校審美教育的價值研究[J]. 喜劇世界(下半月),2020(02):55.452F8187-7752-45FF-A17F-EB9E6F42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