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耀明
牛給人的印象是魁偉而穩(wěn)當(dāng)、樸實(shí)而祥和。古往今來,人們都喜歡牛。因而,涉牛的題材,已成為對聯(lián)或詩中常見的內(nèi)容。
唐代詩人李白,自幼隨父遷居綿州昌隆,少年時已顯露才華。離川周游前,他曾在縣衙做過一名小吏。一天李白牽著牛,從縣令房前走過,牛的哞哞叫聲和牛蹄的踏踏聲,驚動了縣令的妻子。女人很生氣,要縣令責(zé)備李白莽撞??h令把李白叫到身邊,問起此事,李白趕緊作了一首小詩,表示歉意。其中有:“若非是織女,何必向牽牛。”十分風(fēng)趣。縣令聽后笑了起來,不僅不加責(zé)問,反而和李白更親近了,兩人經(jīng)常一起吟詩作賦。
明代饒平有個孩子叫曹宗,能吟詩作對。他到海邊玩耍時,漁民要考考這個小秀才,說:“給你出個上聯(lián),若能對出來,獎給你一條魚,好嗎?”曹宗說好。漁民指著灘涂邊能鉆洞的沙馬魚說:“沙馬鉆沙洞,沙蒙沙馬目。”曹宗答道:“水牛食水草,水浸水牛頭?!贝鸬脽o可挑剔。漁民見他人小力弱,還想難難他,遂獎給他一條十多斤重的大魚,看他怎么辦。誰知曹宗將繩子穿過魚鰓,系好,把魚放進(jìn)水中,順著河把魚牽回了家。
清代才子紀(jì)昀,幼時家人稱他“四倌”,他四歲受書,擅長對對子。某日午飯時分,他哥哥因?qū)Σ簧蠈ψ樱慧訋熖幜P不能回家。他前來向塾師求情,說:“老師,您別生氣,我替哥哥答行嗎?”塾師見他天真可愛,又聽說是個“神童”,就答應(yīng)讓他試試,答對了給他面子。塾師出上聯(lián):“葦蔑織席席蓋葦。”他稍作思考,便說:“牛皮擰鞭鞭打牛?!贝鸬锰煲聼o縫,塾師聽了大加稱贊,立即讓兄弟倆回家。
清代進(jìn)士陶澍,幼時家境清貧,為了糊口,不得不給東家放牛。一日傍晚放牛歸來,東家見了便口念上句:“小子牽牛入戶。”陶澍眨巴了數(shù)下眼睛,還口說:“狀元打馬還鄉(xiāng)。”上句東家說陶澍是“小子”,陶澍所對下句,妙在反其語而用之,以“狀元”自稱,流露出胸中有鴻鵠之志。
上述所作或應(yīng)對的牛句,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機(jī)敏和智慧,讀后回味無窮。
(陳昌喜摘自《上海老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