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敏杰
在數學教學中開展數學實驗,是指引導學生借助一定的物化工具,在實驗目的的引領下進行規(guī)范的實驗操作,并通過數學化分析理解數學概念、探索數學規(guī)律、驗證數學猜想、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數學學習方式。數學實驗活動有助于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數學地思考、理解并解決問題。
蘇教版六上《表面涂色的正方體》一課,是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征,會進行體積計算后安排的一次“探索規(guī)律”活動課,旨在通過引導學生經歷探索規(guī)律的活動,使其產生對數學規(guī)律的興趣,初步形成探索規(guī)律的意識。筆者發(fā)現,學生雖經歷了探索規(guī)律的過程,但思維仍處于“接受”狀態(tài),且歸納概括時常常束手無策。筆者分析得知,這主要是因為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廣度不夠,空間想象缺乏支撐,認知不夠靈活,不能通過觀察、想象等進行形式化類推;教師則更多關注學生是否能概括出3 面涂色、2 面涂色、1 面涂色、沒有涂色的小正方體個數的規(guī)律,而對于如何觀察、想象、說理、建立數學規(guī)律與圖形特征的內在關聯等缺少引領性指導。本文以《表面涂色的正方體》一課的教學為例,以數學實驗引導學生觀察、想象、實驗,展開規(guī)律探索,促進學生積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探索簡單數學規(guī)律的經驗,發(fā)展數學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
師(出示正方體模型):這是一個正方體,如果把這個正方體的表面涂上紅色,涂紅色的面一共有幾個?為什么?
師(課件演示):將這個表面涂色的正方體的每條棱都平均分成10 份。像這樣切開,可以切成多少個小正方體?
生:大正方體被切成了1000 個一樣大的小正方體。
師:請同學們想象一下,這1000 個小正方體,是不是都是6個面被涂上了紅色?
生1:肯定不是,切開后的小正方體,有的是3 個面涂紅色,有的是2 個面涂紅色,有的是1個面涂紅色。
生2:不可能有6個面涂紅的,因為切開后,里面是沒有涂紅色的。
師:那會不會出現4個面、5個面涂紅色的?
生1:也不會有。我覺得最多只有3個面涂成紅色。只能在頂點這個地方,其他地方是2個面、1個面涂紅色。
生2:還可以有一些小正方體沒有涂紅色。因為它在大正方體里面。
師:將一個大正方體像這樣把每條棱平均分成10 份,切成1000 個同樣大的小正方體,這些小正方體的表面可能有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也可能沒有涂色。
師:每一種類型的小正方體各有多少個呢?它們的個數與什么有關呢?這里面還藏著好多有意義的數學問題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像這樣的“表面涂色的正方體”。(揭示課題)
上述教學中,教師首先激發(fā)學生探索的需求;其次啟發(fā)學生初步借助直觀想象和推理等方式,明確了要觀察和思考的對象,認識到涂色小正方體有不同類型;最后借助復雜問題解決,再次激發(fā)學生探索規(guī)律的心理需求。這樣組織教學,不僅使學生明確了研究的問題與思考的方向,也鍛煉了他們初步的空間想象能力,為后續(xù)實驗的設計與實施提供了支持。
師:在數學中,為了便于研究、發(fā)現規(guī)律,一般從簡單的情況開始研究。我們先來研究可見的三類涂色正方體,沒有涂色的稍后研究。
師(提供棱長為2 厘米、3 厘米、4 厘米的正方體各1 個,把它們切成棱長為1 厘米的小正方體):仔細觀察,它們的每條棱分別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并想一想,切開后各有多少個小正方體,3 面涂色、2 面涂色、1 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分別在這些大正方體的哪個位置,有多少個?四人小組議一議。
生1:這個(棱長為2)切開后有8 個小正方體,它們都是3個面涂色。
生2:這個(棱長為3)切開后有27個小正方體,3 個面涂色的在頂點的地方;2 個面涂色的在棱中間;1個面涂色的在面上,一共有6個。
生3:這個(棱長為4)切開后有4×4×4=64(個)小正方體,3 個面涂色的有8 個,在頂點的地方;2個面涂色的在棱中間,一條棱上有2個,一共有24個;1個面涂色的在面上,一個面上有4個,一共有24個。
師:各類涂色小正方體的個數與什么有關?在什么位置?又有什么規(guī)律呢?這就需要我們做實驗,通過數據來說明與發(fā)現。
師:你打算怎樣做這個實驗,發(fā)現規(guī)律呢?
生:把正方體沿著均分線切開,分別數一數各類小正方體的個數,看一看它們的位置在哪里、有什么特點。
呈現實驗探究單(如圖1)。
圖1 《表面涂色的正方體》實驗探究單
生自主開展實驗,小組內交流獲得初步結論。
師:通過剛才的實驗,同學們獲得了數據,完成了表格,誰能告訴老師,你有怎樣的發(fā)現?請同學們來交流。
第一層次:發(fā)現3面涂色的規(guī)律
生:我們發(fā)現,無論每條棱均分的份數怎樣變,3面涂色的小正方體都是8個。
師:你能結合圖形特征說說理由嗎?
生:3 面涂色的小正方體都處于大正方體的頂點位置,3 條棱相交于頂點,這樣就有3 個面相鄰,正方體有8 個頂點,所以無論怎樣切,3個面涂色的都只有8個。
師:是的,頂點連接3 條棱,與3 個面有關,這就是3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只有8個的原因。
第二層次:發(fā)現2面涂色的規(guī)律
生(上臺指):2 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分別是0個、12 個、24 個。因為棱2 等分時,都是3 面涂色的,所以2 面涂色的沒有。棱3 等分時,每條棱上有1 個,這樣12 條棱上就有12 個。4 等分時,每條棱上有2個,這樣12條棱上就有24個。
師:這樣看來,等分得越多,2 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就越多。那么,為什么棱3 等分后,每條棱上只有1個2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呢?
生:我們來看,棱3 等分后,每條棱上頭和尾的小正方體都在頂點上,是3 個面涂色的,去掉這2 個,剩下的就是2 面涂色的,這樣就只有中間的1個小正方體是2個面涂色的。
師(課件直觀呈現):大正方體的棱幾等分,每條棱上就有幾個小正方體;兩端的小正方體連接3 個面,是3 面涂色的;棱上的這些連接2個面,自然切開后是2 面涂色的。所以,這個1我們還可以寫成(3-2)。
生:這樣就可以是(3-2)×12=12(個)。
師:棱4等分呢?
生:(4-2)×12=24(個)。
師:也就是說,2 面涂色小正方體的個數是幾的倍數?(12)
第三層次:發(fā)現1面涂色的規(guī)律
生:1 面涂色小正方體的個數都是6 的倍數。因為每個面上的個數是一樣多的。
師:結合數據與圖形,誰來具體說說?
生:1 個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在每個面的中間。比如這個(3 等分),每個面上有1 個,一共有1×6=6(個);這個(4 等分)是每個面上有4個,一共有4×6=24(個)。
師:你的發(fā)現很直觀。還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棱3等分時,面上是1個正方形(學生從平面上理解,實際表示的是正方體),可以寫成1×1,棱4等分時,面上是4個正方形,可以寫成2×2。
師:結合圖形特征,“1×1”“2×2”與原來正方體的棱長有什么關系?
生:可以這樣看,去掉頭和尾,剩下的正好是一個正方形。1就是(3-2),2就是(4-2)。
師:是的。(課件呈現直觀圖)這樣看,就發(fā)現了1個面涂色的規(guī)律。
師:同學們剛才通過做實驗、觀察圖形、記錄數據,發(fā)現了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小正方體的位置,以及它們的個數與棱長的關系。請大家結合圖和表,再把我們的發(fā)現在小組內說一說。
本環(huán)節(jié)教學,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數學實驗的設計、實施與分析,結合獲得的數據、圖形的特征、不同類型小正方體的位置特點等,進行基于事實的數學說理分析。教師并不急于讓學生獲得規(guī)律,而是將更多時間留給學生,引導學生從數據變化中發(fā)現規(guī)律,并與圖形特征進行關聯,使學生認識到頂點處連接3 個面,切開后3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只有8 個;每條棱連接2 個面,2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在棱上,數量是12的倍數;1 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在面上,數量是6 的倍數。實驗成為學生探索規(guī)律的重要方式,一方面理解實驗對象,進行實驗設計,另一方面結合空間想象與邏輯推理,對數據進行數學化分析。在分析數學實驗的過程中,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在數與形之間建立關聯,促進他們展開深度思考,提高探索規(guī)律的能力。
1.遷移研究棱5等分的情況。
師(出示棱5等分的正方體):帶著剛才的發(fā)現,我們一起來研究棱5等分的情況。思考一下,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分別在什么位置?有多少個?能用算式表達出來嗎?
生1:3面涂色的在頂點上,有8個。
生2:2 面涂色的在棱上,有(5-2)×12=36(個)。
師:請解釋一下這個算式的意思。
生:每條棱上去掉頂點上3 面涂色的2 個,中間就是2面涂色的小正方體。12表示正方體有12條棱。
師:1個面涂色的呢?誰能完整地表達?
生:1個面涂色的在面上,每個面上有5-2=3(個),3×3=9(個),所以一共有9×6=54(個)。
師:都同意嗎?(課件直接演示)確實如同學們所想所說。同學們現在不僅能依據圖形特征進行思考,而且能通過推理應用規(guī)律了。
2.歸納概括規(guī)律。
師:現在可以解決一開始的問題了,正方體的棱10 等分,請快速思考一下,先想到在哪個位置,再將個數計算出來。
生:3 面涂色8 個;2 面涂色(10-2)×12=96(個);1面涂色(10-2)×(10-2)×6=384(個)。
師:如果涂色正方體的每條棱都平均分成n份,切成若干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體,那么,切成的小正方體一共有多少個?其中,3 面涂色、2 面涂色、1 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各有多少個?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之后全班交流。
生1:切成的小正方體有n×n×n=n3(個)。
生2:3 面涂色的有8 個;2 面涂色的有(n-2)×12(個);1面涂色的有(n-2)×(n-2)×6(個)。
生3:1面涂色的還可以寫成(n-2)2×6(個)。
師: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概括地表達我們發(fā)現的規(guī)律。(n-2)×12是什么意思?
生:棱被n等分,2 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在棱上,每條棱上有(n-2)個,一共有12 條棱,所以是(n-2)×12個。
師:那(n-2)2×6呢?
…………
師:同學們,我們從簡單問題入手,在數學實驗中觀察、想象、分析數據,并結合圖形的特征發(fā)現了數學規(guī)律?;仡櫶剿骱桶l(fā)現規(guī)律的過程,你有哪些體會?
實驗獲得的結論需要具有可重復性。在學生通過棱2、3、4 等分初步發(fā)現了“表面涂色的正方體”中蘊含的規(guī)律后,引導他們對棱5 等分的情況進行實驗數據驗證,使規(guī)律更加可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歸納發(fā)現的規(guī)律也是本課的難點。讓學生用字母進行簡單替換不難理解,教師將重心放在引導學生解釋說理上,并通過直觀圖示幫助學生進一步從具體的數量過渡到抽象的符號,不僅使學生的抽象表達更加自然,也使他們認識到規(guī)律需要從數據變化和圖形特征中提煉,促進了其探索規(guī)律能力的形成。
師:這些小正方體中還有一類——無涂色的小正方體,這些小正方體在大正方體的什么位置?個數可以怎樣計算?你打算怎樣研究?
…………
師:還是要回歸數據,這次的想象更加困難了。(課件演示棱3 等分的情況,觀察到只有1個)你有什么想說的?
…………
師:它們都在大正方體的正中間,我們可以通過實驗,把這些沒有涂色的小正方體找出來。先想象再看演示,并將數據記錄在表格中。你有什么發(fā)現?
生:我發(fā)現個數可以是(n-2)3,比如1×1×1=13,2×2×2=23,3×3×3=33。
師:你能試著解釋嗎?
…………
師:今天,我們研究了表面涂色的正方體。同學們如果感興趣,還可以像這樣來研究研究表面涂色的長方體,看看它有怎樣的規(guī)律,與正方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
課尾將重心放在沒有涂色的小正方體的個數上,由于空間想象要求較高,因而教學中通過呈現直觀圖示,幫助學生主動遷移。最后提出研究長方體中涂色情況的話題,豐富研究對象,激發(fā)學生后續(xù)研究的興趣。
綜上所述,開展“探索規(guī)律”活動有助于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與分析客觀現實,提升數學素養(yǎng)。數學實驗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在觀察、猜測、實驗、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中學習,能極大地豐富學生探究的視角與方式。在本課教學中,數學實驗建立在學生對不同類型小正方體有直觀感知、形成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是對個人思考的驗證與再發(fā)現。課始,在學生觀察、猜測后,教師指出需要做實驗,通過數據來說明與發(fā)現。接著以想一想位置、猜一猜個數、切一切方塊、數一數個數、記一記數據的實驗設計,有梯度地引導學生經歷基于思考的結論驗證、發(fā)現過程。在觀察、想象、操作、分析等探索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展開相應的探索活動,形象、直觀地把握3面、2面、1面涂色小正方體的位置、個數與圖形特征間的聯系,把不易理解、無法看見的數學知識轉變成直觀表象,進而促進學生開展高質量的數學思考。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基于對圖形的觀察和得到的數據進行說理,通過問題驅動引發(fā)學生從現象走向數學實質,促進學生獲得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提升其探索規(guī)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