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文嘉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xiàn)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而種植活動正是讓幼兒在親身感知、體驗的過程中獲得直接經(jīng)驗的一種活動方式,它作為幼兒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教育資源,可以拓展幼兒的視野,激發(fā)幼兒探索學習的欲望,豐富幼兒的知識面,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yǎng)幼兒熱愛自然、熱愛勞動的情感,有利于發(fā)展幼兒良好的個性,促進幼兒整體素質(zhì)的提高。因此,本文探索了通過種植活動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的策略,以供參考。
葉圣陶曾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庇變簳r期是個體對萬事萬物充滿好奇的階段,這個時候,教師結合幼兒的興趣點導入課程,往往能激發(fā)幼兒的學習 興趣。
例如,在開展以油菜花為主題的種植活動前,教師可以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油菜花長什么樣子嗎?”這個時候,幼兒會結合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踴躍發(fā)言,教師可以適時表揚幼兒,并引出活動主題,如對幼兒說:“小朋友們都說得非常的好,那么今天,老師就給你們講一講兩朵油菜花的故事?!苯處熞部梢栽陂_始活動前讓幼兒觀看油菜花種子發(fā)芽的錄像,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并詢問幼兒:“你們知道種子是怎么長成花的嗎?你們想不想親眼看一看油菜花長什么樣子?”通過這種循循善誘的方式告訴幼兒第二天要開展有關油菜花的種植活動。
與幼兒被動地接受知識相比,利用幼兒興趣引導幼兒主動學習知識這一方法無疑更有效果。種植活動立足于自然,而自然是生機勃勃、千變?nèi)f化的,在種植活動中,幼兒會接觸到大量植物,這在激發(fā)他們好奇心的同時也能豐富他們的知識面。教師可以鼓勵幼兒細心觀察這些植物,比較不同植物在顏色、大小、高度上的差異,同時向幼兒提出問題,引導他們回答,激發(fā)他們主動探索的欲望。
在種植活動中,教師可以準備同一種植物的種子,將種子分發(fā)給幼兒,讓幼兒辨認并說出它們的特征,如種子的大小、顏色、完整程度等。在此過程中,可能有幼兒提出疑問,如“為什么我的種子有個小黑點,是不是壞了”。這時,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問題,通過言語引導激發(fā)幼兒的探索精神,如對幼兒說:“這個種子不是壞了,也不是被蟲子咬了,這個小黑點是種子的芽眼,種子就是從這個地方抽芽的,你們可以看看手上其他的種子有沒有類似的小黑點?!睂υ捊Y束后,幼兒都開始尋找芽眼。
種植活動能激發(fā)幼兒的學習欲望和熱情,引導他們主動探究,不斷實踐。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幼兒的興趣,開展形式多樣的課程和活動,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將知識傳遞給幼兒,而不是沿用“填鴨式”的傳統(tǒng)教學思維。
實地觀察比單純的描述更能激發(fā)幼兒的興趣,也有助于增強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種植活動,帶領幼兒實地觀察,借此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激活幼兒的思維,拓展幼兒的視野,為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種植園地是幼兒觀察自然、探索自然的窗口,蘊含著無限的教育契機。幼兒園可以根據(jù)班級劃分種植區(qū)域,讓每個班級都有一塊屬于自己的種植園地,讓幼兒有合適的場地能深入、細致地觀察植物,掌握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提高觀察能力。一顆種子從萌發(fā)、抽芽到開花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幼兒通過觀察這個動態(tài)的過程,能學到很多生活知識,這比教師在課堂上描繪的內(nèi)容更具有吸引力。
趣味性是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在開展種植活動時不應忽視活動內(nèi)容的趣味性。例如,教師在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的時候可以利用擴充句子這一游戲方式,激發(fā)幼兒的興趣,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比如第一個幼兒說“小花”,第二個幼兒就可以在其中加入量詞形成一句短語“一朵小花”,第三個幼兒可以加入修飾環(huán)境的詞語“在風中有一朵小花”,第四個幼兒可以加入表示動作的詞語“在風中有一朵小花在翩翩起舞”。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提升觀察內(nèi)容的趣味性,培養(yǎng)幼兒遣詞造句的能力,還可以鍛煉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 達能力。
教師可以帶領幼兒進行定點觀察,先引導幼兒觀察植物的外部特征,如種子的顏色、大小等,然后引導幼兒描述植物的細節(jié)特征,如種子有幾層種皮,并利用獎勵小紅花或口頭表揚等方式鼓勵幼兒進行更深入的觀察,使其挖掘植物更多的特征。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采用從細節(jié)到整體的觀察方法,使幼兒具有更為縝密的思維模式,或者采用對比觀察法,引導幼兒對比兩株植物的不同,從而培養(yǎng)幼兒的探究能力和觀察能力。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yǎng)其心”。如果說太陽是萬物的源泉,那么環(huán)境就是人類生存的保障。在如今的社會中,保護環(huán)境已經(jīng)成為一個核心話題。因此,在開展種植活動時,教師不僅要培養(yǎng)幼兒的責任感,還要培養(yǎng)幼兒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責任并不應該是一種義務,而應該是一種敢于承擔的自我服務的意識。教師可以給幼兒傳授植物栽植常識,如正確栽種植物的方法、澆水頻次等知識,并將班級所在的種植區(qū)域劃分給每個幼兒,讓他們自行種植、澆水、觀察記錄、收獲采摘等。在植物成長的過程中,幼兒悉心呵護,他們會十分珍惜自己親手栽種的植物,這可以有效培養(yǎng)幼兒的責任感。教師還可以在班級里設置“植物管理員”之類的崗位,讓幼兒通過自薦、他薦等方式選出“植物管理員”,負責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增強幼兒的責任感和服務意 識,還可以增強幼兒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幼兒在平時生活中缺乏動手鍛煉的機會,教師可以通過種植活動,遵循幼兒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鼓勵幼兒多觀察、多發(fā)現(xiàn)、多操作、多實踐,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
教師應該成為幼兒種植活動中的引路者和推動者,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fā)展需求為幼兒選擇合適的種植對象,以調(diào)動幼兒參與種植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有的幼兒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難以長期保持新鮮感等情況,因此在選擇種植對象時,教師可以選用適合觀察、容易種植的農(nóng)作物作為種植對象,如大蒜、西紅柿等蔬菜作物。大蒜、西紅柿的成長周期較短,便于幼兒觀察,應當是種植活動中首選的種植對象。
教師應當鼓勵幼兒主動參加種植活動,并根據(jù)幼兒的具體情況,傳授相關的種植經(jīng)驗,借此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能力。在種植初期,教師可以放手讓幼兒大膽嘗試自主完成土地劃分、掛牌、播種、施肥、澆水等環(huán)節(jié),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告訴幼兒其中的注意事項,但不要過度指導?!凹埳系脕斫K覺淺”,教師應該給幼兒多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幼兒參與種植的整個過程,這樣他們才能體會到勞動的樂趣和收獲的喜悅。
例如,在開展種植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幼兒提供肥料、種子,其他工具類的東西可以交由幼兒自己動手制作,如菜地標志牌、澆水的容器等,這樣不僅能調(diào)動幼兒參與種植活動的積極性,讓幼兒深入種植活動,還能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與 創(chuàng)造力。
幼兒階段是幼兒身心快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逐漸對周圍的事物產(chǎn)生認知和好奇心。同時,這個階段也是幫助幼兒形成個性品質(zhì),開發(fā)幼兒思維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教師應當給予幼兒充分的理解、積極的暗示、及時的表揚等,利用種植活動,借助一些教學手段,拓寬幼兒的知識面,促進幼兒全面成長。
教師在向幼兒傳遞知識的時候,不應該一味地采取“講課本”的方式,而是應該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例如,在開展種植活動時,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詩的含義,告訴他們糧食來之不易。這種方法不僅能拓寬幼兒的知識面,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幼兒對糧食的態(tài)度。
又如,在種植植物時,就先施肥還是先澆水的問題,教師應該發(fā)揮幼兒的主體性,鼓勵幼兒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了解并尊重幼兒的意見,這樣有利于調(diào)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活躍幼兒的思維,幫助幼兒積累生活經(jīng)驗。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如讓幼兒回答月球上能不能種菜,讓每個幼兒都認真思考,踴躍發(fā)言,以此拓展幼兒的知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