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亞平
(南昌大學(xué),江西 南昌, 330046)
八大山人十分喜愛王羲之的書法。 在1693 年至1700 年間,八大山人多次臨寫王羲之。王方宇先生詳細(xì)列出了19 件八大山人的《臨河敘》,確知真跡者共12 件,贗品2 件,其他待定①王方宇:《八大山人的書法》,轉(zhuǎn)載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上,南昌: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2015 年版,第5 頁。。就在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的《八大山人全集》中,收有10 件。 分別是:①《八大山人全集》第2 冊第280-281 頁之七至之八。②《八大山人全集》第2 冊第427 頁,1696 年。(圖1)③《行書臨河集敘軸》,1697 年。 《八大山人全集》 第2 冊第439 頁。 ④《書畫合裝冊》十六開之十一-十四開《臨河集敘》,1699 年,《八大山人全集》第3 冊第512-516 頁。(圖2)⑤《行楷書法冊》七開之五《行書〈臨河集敘〉》,1697 年,《八大山人全集》第4 冊第798 頁。 ⑥《臨河集敘扇頁》,1698 年,《八大山人全集》第4 冊第808 頁。 (圖3)⑦《蘭亭詩畫冊》十八開之一-六 《臨河集敘》,《八大山人全集》 第4 冊第837-839頁。 ⑧《花鳥山水冊》十開之九《行書〈臨河集序〉》,1700 年,《八大山人全集》第4 冊第852 頁。 (見后圖4)⑨《臨河集敘屏》六條之一,《八大山人全集》第4 冊第854 頁。 (見后圖7)⑩《臨河集敘屏》六條之二-四,《八大山人全集》第4 冊第856-859 頁。
圖1 《行書臨河集敘軸》(紙本墨筆縱31.5 厘米,橫28 厘米,《八大山人全集》第2 冊,第427 頁。 )
圖2 《書畫合裝冊》之《臨河集敘》(縱25 厘米,橫20 厘米,《八大山人全集》第3 冊,第512 頁。 )
圖3 《行書臨河集敘扇葉》(紙本墨筆,縱33 厘米,橫70.4 厘米,《八大山人全集》第4 冊,第808 頁。 )
八大山人臨習(xí)的《臨河敘》也各具特色,形式各異,有冊頁、立軸、扇面,字形有大小之分,每次臨寫都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小到單字,大到字組。
八大山人喜愛讀《世說新語》,十分景仰晉人的政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精神氣質(zhì),在書法實踐上,對晉人書法十分愛慕,對王羲之更是喜愛有加。 1682-1702 年(57-77 歲)間的作品上常有一枚“禊堂”白文長方?。▓D4)。
圖4 “禊堂”?。ā独K金塔遠(yuǎn)眺圖軸》,高邕舊藏)
因為《臨河敘》記載著王羲之和友人在蘭亭修禊一事,傳世的蘭亭序帖也稱《禊帖》。1693 年(68 歲)以后的作品上又鈐有“晉字堂”的朱文長方印(圖5)。 所以,“晉字堂”、“禊堂”印的使用說明了八大山人對王羲之的《禊帖》十分向往,反映了他對王羲之書法的喜愛。
圖5 1693 年“晉字堂”印(《立鳥圖軸》,北京文物商店藏)
王羲之(303-365),東晉書法家,中國書法史上的“書圣”。 他的《蘭亭序》被譽(yù)為“天下第一行書”。東晉時有個風(fēng)俗,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人們都要到郊外踏青,還要臨水用河水沐浴,以消災(zāi)避禍,這種臨河舉行的祛除不祥的祭祀,就叫“修禊”。353 年(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約了41 位當(dāng)時的著名文人來到蘭亭,列于曲水之邊,投羽觴(又名耳杯,一種酒具)于曲水之上,任其流下,酒杯在誰的面前停住,誰就取而飲之,并賦詩一首,這就是“曲水流觴”典故的由來。 王羲之趁著酒興,為大家寫的詩作了一篇序文,敘寫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抒發(fā)了人生的種種感慨。 “濯濯如春月柳”、“軒軒如朝霞舉”、“爽爽如清風(fēng)朗月”,體現(xiàn)了晉人的那種簡約玄澹、飄逸自然、流風(fēng)余韻,表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fēng)貌和氣質(zhì)風(fēng)韻。 王羲之的這篇序文內(nèi)容寫得好,灑脫無拘,文筆流暢,書法也是一片神機(jī),結(jié)體、用筆無法而有法,墨氣忽濃忽淡,一筆一畫皆有情趣,全篇字與字、行與行的整體布局上,章法渾然一體,變化細(xì)微,布局疏密有度而自然;字勢上從第一個“永”字到最后一個“文”字,筆意相連,陰陽起伏,筆筆不斷,從頭至尾,一氣呵成,如天馬行空游走自在①百折:《教你欣賞書法》,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4 年版。。
當(dāng)時,王羲之并沒有為這篇序文取名,后來,劉義慶定名為《蘭亭集序》。 而劉孝標(biāo)作注,則因為蘭亭臨河、修禊又是臨河舉行,而名曰《臨河敘》。 宋人桑世昌集《蘭亭考》卷1 于《蘭亭修禊序》下注云:“晉人謂之《臨河敘》,唐人稱《蘭亭詩序》或云《蘭亭記》,歐公(歐陽修)云《修禊序》,蔡君謨(襄)云《曲水序》,東坡云《蘭亭文》,山谷(黃庭堅)云《禊飲序》。 ”②張函:《由朱耷的變異書風(fēng)說明遺民變異書法的歷史價值》,轉(zhuǎn)載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下,南昌: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2015 年版,第223 頁??梢?,王羲之的這篇序文有《蘭亭序》《禊帖》和《臨河敘》等多個名稱。
王羲之的《蘭亭序》經(jīng)過十幾個世紀(jì)的流傳,得到后人的高度贊賞,成為一個神話。 唐太宗贊嘆它“點曳之工,裁成之妙”。宋代黃庭堅說:“《蘭亭序》草,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復(fù)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 ”明代董其昌說:“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 ”
八大山人十分重視與喜愛王羲之那篇以“永和九年……”開頭的序文,但有一個問題:八大山人統(tǒng)統(tǒng)不叫《蘭亭序》,而一律叫《臨河敘》。 為什么他臨的王羲之的那幅作品不是《蘭亭序》,而是《臨河敘》呢? 眾所周知,王羲之手寫的《蘭亭序》已無真跡傳世。 現(xiàn)存《蘭亭序》都是臨本或摹本,共28 行、324 字,以唐代的4 個版本最為出名:馮承素《神龍本蘭亭》《虞世南本蘭亭》《褚遂良本蘭亭》和《定武本蘭亭》①宮大中:《就蘭亭書案議六家“蘭亭”》,轉(zhuǎn)載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下,南昌: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2015 年版,第228 頁。。
那么, 八大臨寫的是哪一個版本的《蘭亭序》呢?哪個版本都不是。他臨的是《臨河敘》,而不是《蘭亭序》。 但是,并沒有人見過《臨河敘》?!杜R河敘》三字最早見于《世說新語》第十六《企羨》劉孝標(biāo)的注,而且,《世說新語》中劉孝標(biāo)的“注”里附的《臨河敘》只有153 字。 對于這種情況,韋國先生認(rèn)為八大山人臨的是定武蘭亭的另一變本。其實,壓根就沒有《臨河敘》這個書法的帖子。 李一、鐘銀蘭諸先生的觀點有道理,八大山人有可能就是抄錄《世說新語·企羨第十六》劉孝標(biāo)的注中所引王羲之《臨河敘》,在抄錄中又有稍加改變。
八大山人在《蘭亭詩畫冊》十八開之五、六《臨河集敘》(圖6)中說:“此為王逸少《臨河集敘》, 近世所傳定武本凡三百廿五字,《臨河敘》止得百字,更碑室一本,較山人所臨字大。 子昂北道,那得此耶! 八大山人”。
圖6 《蘭亭詩畫冊》十八開之五、六(《臨河集敘》,紙本墨筆,縱22.5 厘米,橫12.5 厘米,《八大山人全集》第4 冊,第839 頁。 )
讀懂這個題跋,就會明白八大山人的《臨河敘》為什么只有百字左右②韋國:《八大山人晚年意臨的古帖墨跡尋蹤》,轉(zhuǎn)載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下,南昌: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2015 年版,第195頁、第196 頁。。 “子昂”,指趙孟 ,“子昂北道”,指趙孟 自南方往京城一路,這時在路上寫了定武本的十三跋。 這里不但否定了定武本,也諷刺了趙孟 政治上的失節(jié)③張函:《由朱耷的變異書風(fēng)說明遺民變異書法的歷史價值》,轉(zhuǎn)載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下,南昌: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2015 年版,第220 頁。。 也有先生認(rèn)為八大山人臨寫的《臨河敘》是一個我們不曾見到的傳本,也可能是作者的假托。
這里要說明的是:八大山人的此則書法作品在《八大山人全集》中叫《蘭亭詩畫冊》,這是后人給命名的。 按八大山人的本意,應(yīng)該叫《臨河敘詩畫冊》。 在八大山人自己寫的題跋中,他只提到過“臨河敘”,從沒有說過“蘭亭序”或“蘭亭詩畫冊”之類的話。
為什么八大山人不臨流傳甚廣的《蘭亭序》,而臨了一個流傳不廣、甚至有沒有都不知道的《臨河敘》呢? 而且,八大山人臨寫的《臨河敘》,與唐人摹寫的《蘭亭序》的文字也不相同,這是為什么呢? 甚至八大山人自己在1693 年寫的《臨河敘》和后來臨寫的也不一樣,就是和《世說新語》中的文字也不完全一樣,這又是為什么呢?
我認(rèn)為:關(guān)鍵的一點,是因為八大山人要“刻意擺脫摹本中的唐人影響, 而直追晉人書法的筆意”。 在八大山人看來,對王羲之的那幅作品,晉人叫《臨河敘集》,唐人叫《蘭亭集敘》,所以,他把王羲之的這幅作品叫作《臨河敘》,而不叫《蘭亭序》,就表明他要超越唐風(fēng),而要追尋晉代氣韻的態(tài)度。 王亦旻先生也認(rèn)為:“觀八大山人所寫《臨河敘》,無半點唐摹《蘭亭序》的俊秀之風(fēng),反而更似《萬歲通天帖》中王羲之《姨母帖》的筆法和韻味。 這說明此時的八大山人更偏愛王羲之早年書法中結(jié)字疏朗、用筆質(zhì)樸的風(fēng)格。 ”①王亦旻:《影響八大山人晚年書法風(fēng)格的幾個因素》,轉(zhuǎn)載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下,南昌: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2015 年版,第59 頁。
八大山人認(rèn)為,王羲之是東晉的王羲之,而不是唐代摹本里的王羲之。 八大山人要通過對王羲之的臨寫,來體會晉人氣息,追慕晉人風(fēng)韻。 所以,八大山人有意不去臨寫《蘭亭序》,而要臨寫《臨河敘》,雖然這都是王羲之一個作品的兩個名稱,但是,《蘭亭序》代表的是唐代的書法面貌,而《臨河敘》代表的是晉人的精神氣息。
看那幅八大山人寫于1700 年(75 歲)的作品(圖7),它和八大山人的其他臨本一樣,都沒有王羲之書法的外在模樣,他只是按自己的風(fēng)格書寫,但仔細(xì)品鑒,其晉人的風(fēng)神動人,晉字的品位十足。
圖7 《花鳥山水冊》十開之九《行書臨河集敘》(紙本墨筆,縱37.4 厘米,橫23 厘米,《八大山人全集》第4 冊,第852 頁。 )
《蘭亭序》經(jīng)過十幾個世紀(jì)的流傳,輾轉(zhuǎn)翻刻的拓本,即使是所謂的《定武蘭亭》,也摻入了太多唐人楷書的筆意。 唐代楷書確立前,筆法的基礎(chǔ)是隸書,隸書的筆法從下筆伊始,便不停地控制線條的內(nèi)部運(yùn)動,這種控制均勻地貫徹于筆畫的始終,筆畫自始至終飽滿豐實。 而楷書,特別是唐代楷書,把筆鋒的復(fù)雜運(yùn)動都轉(zhuǎn)移到筆畫的端點和折點,同時在筆法上強(qiáng)化提按、突出端點和折點,這就從根本上突破了前人的用筆原則。 但提按筆法帶來的流弊,是端點與折點的過分夸張,以及筆畫中部的疲軟。 八大山人對《臨河敘》的臨本,就是他對通行之見的抵制和批判。 所以,八大山人要接近晉人筆法,其關(guān)鍵就在于要對這一情況進(jìn)行反撥。 八大山人就是這樣按照他所理解的晉人筆法來臨寫《臨河敘》,避免提按,以中鋒為基礎(chǔ)實現(xiàn)點畫的圓轉(zhuǎn)。
從八大山人晚年留下的十幾件《臨河敘》墨跡看,無論是結(jié)體還是用筆,都與流傳至今的《蘭亭序》的墨跡不同,完全沒有王羲之書法風(fēng)格的痕跡。 《臨河集敘屏》是1700 年八大山人75 歲作品(圖7)。 看《臨河集敘屏》六條,字形筆貌與王羲之的那篇《蘭亭序》真是相差太遠(yuǎn)。 八大山人臨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具有自己的特點:
1.八大山人的《臨河敘》,用筆粗壯酣暢,用筆明顯減少了提按,減弱了頓挫,增加了篆書意味,卻富有節(jié)奏,摻入了些許篆書的筆意。 禿毫、中鋒、篆筆。
2.外拓的結(jié)構(gòu)渾厚而盡顯張力。 外拓的結(jié)構(gòu)中某些空間相比之下更為夸張,這種夸張的空間既使空間更為悅動,它們之間又能相互調(diào)和,并不覺得突兀。八大山人常利用結(jié)字和章法上的錯落移位來打破固有的空間形式,造成空間在視覺上的不平衡,他再通過字與字之間的銜接錯落使那些夸張不安定的空間得以平衡安定。 如“會于會稽山陰”的第一個會字,上半部分搖搖欲墜,極為驚險,然而接下來的“于”字向左一偏恰好化險為夷,制造了矛盾,又解決了矛盾,跌宕起伏,峰回路轉(zhuǎn),接下來,又來了一個“會”字,則安靜了許多①李星:《八大山人晚年書法形式美的構(gòu)成》,轉(zhuǎn)載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下,南昌: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2015 年版,第163 頁。。
3.布局上也不同于《蘭亭序》的勻稱排列,在空間劃分上一字分為兩字,或兩三字合為一體。 王羲之瀟灑俊秀,靈逸遒媚,妍美流便,八大山人則渾厚奇崛,簡古渾樸,簡樸率真,縱橫奇?zhèn)ァ?/p>
4.不但書風(fēng)迥異其趣,而且字?jǐn)?shù)多少,前后是否一致,都無所謂,在八大山人的面前有沒有王羲之的書帖都不重要,八大山人只是按自己的風(fēng)格來抄寫王羲之的內(nèi)容,無論是結(jié)體還是用筆,都是“意臨”。 而且,就是與八大山人以前臨的《臨河敘》相比,這幅1700 年的《臨河敘》,面貌也有很大的不同,這個從蕭淡精微向圓潤樸厚的變化過程反映了他從追尋“晉人筆意”向“自我”境界發(fā)展②韋國:《八大山人晚年意臨的古帖墨跡尋蹤》,轉(zhuǎn)載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下,南昌: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2015 年版,第195頁、第196 頁。。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王羲之只是八大山人追慕晉人氣度的一個途徑,八大山人對王字的關(guān)注,不重結(jié)構(gòu)、筆法,而重對晉人書法意境的體會,對晉人風(fēng)格的把握。
總之,有三點結(jié)論:1.王羲之當(dāng)年并不是既寫了《蘭亭序》,又寫了《臨河敘》;后世流傳的版本中也沒有一部《臨河敘》的版本。 而是這篇“天下第一行書”有幾個名稱:唐代多叫《蘭亭序》,晉代有叫《臨河敘》,還有叫《修禊序》,等等。 2.八大山人認(rèn)為流傳于世的《蘭亭序》的各個版本都摻入了唐代的理解和筆法。 為了直追晉人氣韻,他就特意在名稱上大做文章,一直把王羲之的這篇“天下第一行書”叫成《臨河敘》,以標(biāo)榜他臨寫的才是晉人的書法。3.八大山人對王羲之的臨寫,不在筆畫字形的描摹,而在于筆意字韻的追尋。 這是“在漁不在筌”、“得意而忘言”的魏晉精神,也是八大山人繼承傳統(tǒng)、超越傳統(tǒng)的一貫做法。
圖8 《臨河集敘屏》六條之一、二(《八大山人全集》第4 冊,第854 頁。 )
學(xué)界有句話,“唐詩、晉字、漢文章”,魏晉時期的書法是了不起的。 魏晉是中國古代歷史思想大解放的時代,也是中國書法史的重要轉(zhuǎn)型期,正如文學(xué)進(jìn)入自覺時代一樣,漢字的書寫在注重實用性的同時,審美性也日益得到重視和強(qiáng)調(diào)。 魏晉還是中國書法史的一個最繁榮時期:書體完備,真、行、草,幾乎同時出現(xiàn);書家眾多,群星璀璨。 孫過庭《書譜》開篇就說:“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鐘、張之絕,晉末有二王之妙。 ”說前有張芝、鐘繇,后有王羲之父子。
后世書法理論都強(qiáng)調(diào):學(xué)書之人,要以學(xué)晉為宗。 黃庭堅在《書論》中說:“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于心,自得于古人筆法也。 ”清代書法理論家翁振翼在《論書近言》中就說得很干脆:“不學(xué)晉人法,總不成書?!倍蹊I再補(bǔ)上一刀,說得更狠:“書不宗晉,終成野道?!卑舜笊饺送砟陼ㄓ兄鴿鉂獾奈簳x神態(tài)、魏晉風(fēng)骨、魏晉氣韻。 這一點,有許多論者提及。 陳鼎《八大山人傳》:“山人詩畫,大有唐宋人氣魄。 至于書法,則胎骨于晉魏。 ”楊賓《大瓢偶筆》說八大山人“其書有鐘王之氣”,“鐘王”即指鐘繇和王羲之。張庚《清朝畫征錄》稱八大山人:“有仙才,隱于書畫、書法,有晉唐風(fēng)格?!苯死羁喽U也說八大山人書法“得益于鐘繇、王羲之父子及孫過庭、顏真卿”,“其點畫的流美及其清新疏落、挺秀遒勁的風(fēng)神,直可睥睨晉唐”。
八大山人十分景仰晉人的政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精神氣質(zhì),喜讀《世說新語》,十分熟悉魏晉人物及其事跡,在書法實踐上,對晉人書法更是十分愛慕。 八大山人十分重視學(xué)習(xí)晉人書法。 八大山人早年學(xué)唐楷,然后學(xué)明代董其昌,再學(xué)宋代黃庭堅,再學(xué)王羲之父子、索靖張芝,大體就是由唐入晉的過程。 因《臨河敘》記載著王羲之和友人在蘭亭修禊一事,傳世的《蘭亭序帖》(即八大臨寫的《臨河敘》)也稱《禊帖》。
八大山人書法的魏晉氣韻是多年書法練習(xí)的結(jié)果。 八大山人書法學(xué)習(xí)晉人,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1.在楷書上,學(xué)鐘繇的小楷。 鐘繇(151-230),兼工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寫得最好的是楷書,他的楷書古雅渾樸,圓潤遒勁,古風(fēng)醇厚,筆法精簡,自然天成。 減少了漢隸的波磔,實現(xiàn)了漢隸到楷書的演變,并臻于成熟,完成了中國書法從古典向現(xiàn)代的轉(zhuǎn)變,成為“正書之祖”。
楷書的出現(xiàn),使文字的書寫在點畫運(yùn)動、空間造型上變得豐富多彩起來,中國的書體也就從單一的篆隸演化出楷、行、草,并趨于穩(wěn)定。 鐘繇處于漢字由隸書向楷書演變并接近完成的時期,承上啟下,繼往開來,有力地推動和完成了這個演變過程。
張懷瓘《書斷》說:鐘繇“真書絕世,乃過于師,剛?cè)醾溲伞?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余。 秦、漢以來,一人而已”。 此話說鐘繇超過他的老師,并說他“秦漢以來,一人而已”,評價極高。
2.在行書上,學(xué)習(xí)“二王”,特別是王羲之的字帖臨寫得最多。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用筆活脫,行氣自然,將行草的筆法與筆勢發(fā)展到極致,成為中國的“書圣”。
3.在草書上,學(xué)索靖的章草。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西晉將領(lǐng)、著名書法家,曾任征西司馬,故人稱“索征西”,死后因其功被追贈“司空”,人稱“索司空”。 現(xiàn)在去敦煌,人人都會提及索靖、張芝。 莫高窟的第156 窟非常有名,里面有幅“張議潮出行圖”的壁畫,在此窟前室的北壁上,有篇《莫高窟記》,其中說:“晉司空索靖題壁仙巖寺”,這是莫高窟開鑿前的一條重要史料。
索靖以善寫草書知名于世,尤精章草。 索靖的書法,內(nèi)涵樸厚,古樸如漢隸,轉(zhuǎn)折似今草,險峻堅勁,氣勢雄厚。 自名其章草曰“銀鉤躉尾”,即鉤、挑等筆畫遒勁有力,有如銀鉤和蝎尾,能揵然上卷,“乙”、“丁”、“亭”等字之末趯,須駐鋒而后趯出,故遒勁有力。 索靖流傳后世的書法作品有《月儀帖》《出師頌》《急就章》等。 他的書法對后世影響很大。 唐代書法家歐陽詢平生不肯輕易推許古人。一次,他路見索靖書寫的碑石,竟臥于碑下,朝夕摩掌,不忍離去。 這不禁讓我們想起八大山人從歐陽詢一直學(xué)到索靖,原來是有脈絡(luò)的。
八大山人得到了晉人什么樣的風(fēng)骨與氣韻呢?試看八大山人1670 年(75 歲)的《行書臨蘇軾游廬山記》(圖9)。 黃庭堅說:“大字難于結(jié)密無間,小字難于寬綽有余。 ”就是說,寫大字要密不透風(fēng),寫蠅頭小楷,要寫到疏能走馬,“須令筆勢紆余跌宕有尋丈之勢,乃佳”。 看八大山人在1700 年75歲高齡創(chuàng)作的這篇《行書臨蘇軾游廬山記》,淡墨禿筆,不緊不慢,心平氣和地寫來,沒有一字局促,結(jié)體簡化平穩(wěn),用筆含蓄內(nèi)斂,線條圓渾醇厚,厚重中見篆籀意,整篇的風(fēng)格平和安靜,涵養(yǎng)醇和。一是給人的整體觀感是平和安靜,心清氣爽,寫得行云流水,神機(jī)一片。 二是通篇布局縱橫揮灑,空間安排恣肆率意。 三是行款布局錯落有致,天真爛漫,氣韻生動,律動感強(qiáng)烈??臻g與空間之間不停地收放更迭,塊面空間與零碎空間之間相互縱橫錯落,豐神疏逸。 四是字法筆法的運(yùn)用,出神入化,所有的單字空間的聚散、疏密、欹正、位移都在整體章法的起承轉(zhuǎn)合中不斷生發(fā),正像古人所說:行走于山陰道上,山光水色交相輝映,讓人賞心悅目,目不暇接。
圖9 《花鳥山水冊》十開之十《行書蘇軾游廬山記》(紙本墨筆,縱31.4 厘米,橫23 厘米,《八大山人全集》第4 冊,第852 頁)
八大山人書法之所以散發(fā)著魏晉氣息與氣韻,就在于他不是為寫而寫,而是“攝天地和明之氣貫入手腕指間,方能與造化相通,而盡萬物之變態(tài)”,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在八大的行書作品中欣賞到書法的純熟和優(yōu)雅,才能看到八大身上那深入骨髓的晉人風(fēng)韻。
再以八大的書札為例。 書札是八大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邱振中先生說:信札是中國書法中的一種特殊形式。 唐代以前留下的書法作品,大部分是書信。 人們在寫書信、記日記時,不會那么做作、僵硬,而更加隨意、自然,甚至有下意識的書寫。 八大山人留到今天的書信共有三十多通,如《手札冊》十二通,《書畫合裝冊》十六開之十六《手札》,《行書手札冊》4通,《書畫冊》之一、二、三,《致方士琯手札冊》十三開,《手札十通冊》,多半是晚年寫給方士琯、敬老、東老、省齋等朋友的,內(nèi)容涉及朋友交往、賣畫、飲宴之約、身體狀況、所用食物醫(yī)藥、借錢、謝贈等生活之事。這些手札,既是研究八大山人晚年生活的重要資料,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也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shù)價值。
這里選《手札十通冊》之一(圖10)。 釋文是:“《內(nèi)典》:‘心期天人?!⑹潞萎惔酥n也。畫一且未見,面見一喜可知也。 西城先生八大山人頓首九月廿五日”。
圖10 《手札十通冊》十開之一紙本墨筆(縱19.8 厘米,橫13.6 厘米,《八大山人全集》第4 冊,第888 頁。 )
其中“西城先生”,是指方士琯,即八大山人的好友、書畫資助人和代理商。 這則手札上鈐有一枚白文方形印“可得神仙”(圖11)。 正因為是寫給朋友的信,所以,心境更為自由隨意,全無拘束,了無掛礙,其書法越加隨心所欲,都是隨手拈來,揮灑自如,行草相間,無拘滯之感,壓紙走筆,信筆寫來,滿紙云煙,頗有畫意①崔自默:《八大山人書法的啟示》,轉(zhuǎn)載于《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八卷·上,南昌: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2015 年版,第6 頁。。邱振中先生評論八大山人晚年的書札說:八大山人“似乎不再計較是否中鋒行筆,只是將筆壓在紙上,往前推移而已。 圓筆、方筆并行,枯筆、濕筆并行,毫無擺布和執(zhí)意夸張的痕跡”,八大山人晚年的這些書札正是筆隨心走,隨心所欲,連貫自然,是書法史上此類作品中的優(yōu)秀之作。王澍說:古人的書法為什么好呢?因為他們“意不在書,天機(jī)自動,天真爛然”,如果“有意為之,多不能至”。
圖11 “可得神仙”印
觀察八大山人從青年到晚年、從唐代到晉代的書法歷程,我們看到了八大山人書法的一個什么軌跡呢? 孫過庭說:“至如初學(xué)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wù)追險絕,既能險絕,復(fù)歸平正。 ”(《書譜》)八大山人正是如此:首先是“只求平正”,先學(xué)唐人的法度與氣象,比如學(xué)歐陽詢的瘦勁硬挺,中規(guī)中矩,像模像樣;然后是“求險絕”,比如學(xué)黃庭堅的中宮外放,張手伸腳,就是形成“八大體”后,其書法仍然具有豐富、奇崛、欹正的特征;最后是“復(fù)歸平正”,簡練,單純,豐富,穩(wěn)健沉著,中氣十足,神清韻和,一派超邁高古的風(fēng)神,一種從容淡定的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