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才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xué),江西 南昌, 330038)
關(guān)于契約文書中的民間信仰研究,學(xué)術(shù)界已有不少探索①陶明選:《明清以來徽州信仰與民眾日常生活》,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 年版;陳支平著:《中國大陸開展民間契約文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史學(xué)水龍頭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 年;李斌著:《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叢書清代清水江流域社會變遷研究》,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16 年版。。葛仙信仰遍及東南地區(qū)的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區(qū),特別是在福建、江西兩省信奉者很多②樂炳成、王重光:《葛洪遺跡與民間信仰文化》,載寧波市北侖區(qū)政協(xié)文史委編:《僑鄉(xiāng)大碶》,寧波:寧波出版社,2019 年版;倪定勝:《葛玄、葛仙庵及其它》,《江蘇地方志》2003 年第3 期;孫王成:《句容葛仙觀》,《中國道教》2007 年第2 期。。 江西上饒是獨樹一幟的“中國道教之鄉(xiāng)”,鉛山葛仙山因“漢末赤烏間葛玄于此煉丹、飛升”聞名遐邇,集傳統(tǒng)文化、道、佛文化、民俗文化于一體。 自明代以來,葛仙山寺觀形成了每年農(nóng)歷六月初一日開山門,十月初一日關(guān)山門的例規(guī),期間為朝山進香和旅游觀光的“香汛”(民間俗稱廟會)期,來自皖、浙、閩等省的部分縣、鄉(xiāng)和江西省上饒、鉛山、貴溪、弋陽、橫峰、廣豐、萬年、鷹潭等地的香客、游人絡(luò)繹不絕③汪華光主編:《葛仙山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年版,第3 頁。。 但具體到葛仙信仰的相關(guān)研究,相關(guān)成果則屈指可數(shù)④曾偉:《武夷山的民間信仰》,載邱旺土,劉家軍,黃鶴著,《武夷山民俗文化》,廈門:廈門大學(xué)出版社,2013 年版,第145 頁。,且多集中于對鉛山葛仙山的介紹⑤寧明倫:《千年道教圣地—鉛山葛仙祠》,《江西社會科學(xué)》1997 年第9 期;雷友根:《葛玄與鉛山道教文化》,《江西社會科學(xué)》1997年 第9 期;盧國龍主編《三清之道 皇建其極》第一輯第三章介紹了《三清山地區(qū)葛玄、葛洪的逸聞遺跡》(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7 年版,第116 頁)。 楊立志,李程著:《道教與長江文化》第二章介紹了葛玄、葛洪與神仙道教(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第57 頁);馬振興等:《葛仙山旅游資源及其遠景》,《江西地質(zhì)》2000 年第3 期。,缺少對贛東北地區(qū)葛仙信仰及其與區(qū)域社會互動的研究。一些地方文獻有記載,也未能深入闡發(fā)⑥汪華光主編《葛仙山志》簡要介紹了明代和民國時期葛仙山的管理制度。 參見汪華光主編:《葛仙山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年版,第86 頁。。對鉛山葛仙廟之外的其他葛仙廟,學(xué)術(shù)界的介紹與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本文擬以清代至民國上饒縣五十都雙溪土名赤石坂的葛仙廟契約文書為中心,考察清末民國時期上饒葛仙廟的土地交易與民間信仰組織的互動關(guān)系。
在江西早期道教歷史上,漢末三國時期的名道葛玄在以樟樹閤皂山、鉛山葛仙山為中心的江西地區(qū)積極活動,影響極其廣泛而深刻,成為江西道教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葛玄(164—244),三國吳人,字孝先,人稱太極葛仙翁,葛洪從祖。本瑯琊人,后遷丹陽句容。性喜老莊之說,不愿仕進。 后入天臺赤城山修煉,后周旋于括蒼、南岳、羅浮、金精、玉笥、武功、天臺等名山勝景之間。 建安七年(202),葛玄來到(樟樹)閤皂山,見其“形閤色皂,土良水清”,乃感嘆“此真仙之住宅,吾金丹之地得之矣,”①趙道一修撰:《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23《葛仙公》,《道藏·洞真部·記傳類》。乃于東峰之下結(jié)廬。 吳嘉禾二年(233),葛玄徑往閤皂東峰建庵,筑壇立爐,修煉九轉(zhuǎn)金丹,創(chuàng)道教靈寶派。 葛仙山原名云崗山,位于上饒市鉛山縣境東南部,是武夷山支脈,乃葛玄的坐化之地,“鄉(xiāng)人為感其恩德而建廟供奉,云崗山從此改為葛仙山,至今葛仙足跡和試劍石等遺跡猶存”②謝軍總纂,張國培、何明棟主編:《江西省志》95《江西省宗教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年,第208 頁。。
葛洪(283—363)號稚川,其有乃祖遺風(fēng),家貧而好學(xué)論道,受葛玄弟子鄭思遠之傳,“悉得其諦”,遍訪名山,追尋乃祖遺跡,在江西閤皂、玉笥、武功、三清等幾座道教名山上度過10 個年頭,成為靈寶派的重要傳人。 葛洪所著《抱樸子》的出現(xiàn),為后來的神仙道教奠定了基礎(chǔ)。 中國道教史上,將兩葛并稱為“葛家道”。 葛仙山亦因兩葛而成為道教徒心目中的“圣地”。由于葛玄和葛洪在贛東地區(qū)活動甚廣,故贛東很多縣區(qū)都有他們活動的痕跡:
(1)鉛山縣:葛仙山——鉛山縣西70 里,有上馬、下馬、試劍、息心等石丹井,仙壇為葛元福地③《廣信府志》卷2《地理·山水》,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153 頁。。
(2)上饒縣:靈山——府城西北70 里,信之鎮(zhèn)山也……道書第三十三福地,在西峰絕頂,相傳葛仙翁修煉處,壇址猶存④《廣信府志》卷2《地理·山水》,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144-145 頁。。
(3)弋陽縣:搗藥山——縣東15 里有葛仙觀,相傳葛仙翁搗藥處⑤《弋陽縣志》卷1《地理·山川》,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1 頁。。
(4)橫峰縣(原名興安縣):赭亭山——在十二都,縣南30 里,相傳葛仙翁于此修煉,從石壁飛步而上,石上有仙履跡⑥《興安縣志》卷3《山川》,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年影印本,第17 頁。。
(5)玉山縣:石佛山——俗稱葛仙翁高聳與茅塢尖埒⑦《玉山縣志》卷1 上《地理·山川》,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 年影印本,第208 頁。。 又,坊頭峽北岸高峰連起,古天呼墩在焉。 前通志所謂葛洪修煉處也⑧《玉山縣志》卷1 上《地理·山川》,第230 頁。。
(6)德興縣:葛峰山——在縣三都,界連樂平,俗傳葛仙煉丹其上⑨《德興縣志》卷1《地理·山川》,第2 頁。。 又,妙元古跡,在文明外,葛稚川煉丹于此⑩《德興縣志》卷2《建置·祠廟》,第2 頁。。
(7)樂平縣:葛山——在縣東70 里,相傳葛仙翁學(xué)道于此?《樂平縣志》卷1《地理·山川》,第20 頁。。
上述這些葛玄和葛洪的修煉印跡,也許就是贛東民眾信仰葛仙公的根由①毛禮鎂:《江西儺及目連戲——宗教民俗文化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 年,第273 頁。。
葛仙翁的足跡遍布贛東,葛仙山、三清山、靈山、鵝湖山、龜峰、懷玉山等許多名山都留有他的“圣跡”。 故贛東各縣祀奉葛玄的殿觀也多,其中尤以鉛山縣西南葛仙山“葛仙祠”香火最盛,這也是靈寶教派在贛東祀奉葛玄的一個中心。
鉛山縣葛仙廟,在北宋時發(fā)展為葛仙祠,由葛仙殿、老君殿、送子觀音殿、三官殿、靈官殿、地母殿、玉皇樓等建筑組成,依山而建,層層遞進,規(guī)模宏大,氣勢非凡。 至明清時期,葛仙廟周圍形成規(guī)模龐大的葛仙山廟會,每年的六月至十月的廟會期間,“八月二十日,為葛仙翁誕期(當?shù)厮鶄鞲鹣晌讨w升期),每年六月初一起,至十月初一止,不特本邑往仙山拜禱者,具有香亭儀仗、簫鼓管弦,絡(luò)繹道途,肅人觀聽。 即來自數(shù)百里外,潔誠進香,亦皆如是”②《鉛山縣志》卷5《地理·風(fēng)俗》,《中國地方志集成》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年,第364 頁。。 據(jù)民國十九年(1930)《江西省宗教調(diào)查表》記載:鉛山時有大小道教宮觀二十座,由于戰(zhàn)火不斷,道觀逐漸圯廢無存。 唯有“葛仙祠”名聲遠播,信徒崇奉不忘,遞圮遞修,越來越旺③轉(zhuǎn)引自毛禮鎂著:《江西儺及目連戲——宗教民俗文化研究》,第275 頁。。
除鉛山縣葛仙山的葛仙廟作為葛仙坐化之處獨受尊崇以外,在江西的多個縣區(qū)以及葛玄曾經(jīng)活動過的福建、安徽等地,也都有葛仙廟和葛仙信仰,茲列舉如下:
(1)鉛山縣城葛仙廟,“在北關(guān)外蔣家園。 乾隆六十年乙卯士庶倡建,今圯,附祀,天王寺內(nèi)。 一在西關(guān)東岳廟內(nèi),一在陽村楓樹嶺沙田,一在湖坊,一在紫溪”④《鉛山縣志》卷6《建置·壇廟》。 同治《廣信府志》卷2 之1《建置·壇廟·祠宇附》記載與此相同。。
(2)鉛山縣崇義鄉(xiāng)葛仙廟,去縣東南二十里。 同治九年,吳崧生等募貲重建(斬馬橋),距橋半里,許建葛仙廟,募田租三十四擔以資香火⑤《鉛山縣志》卷4《地理志·水利·津梁》。。
(3)貴溪縣(今貴溪市)有葛仙廟,如其貴溪縣書院有“考棚前基地一片,南至葛仙廟封磚墻腳為界”⑥《貴溪縣志》,卷4 之3《學(xué)校志·書院店屋》。。
(4)德興縣(今上饒德興市),“葛仙廟在三十八都,前宅李姓建”⑦《德興縣志》卷2《建置志·祠廟》。。
(5)弋陽縣葛仙觀,“在搗藥山葛仙煉丹處。 唐天寶中勅建壇。 左有橋。 公篆跡、煉丹灶及仙橋諸勝。 葛陂,在今新蔡西北,非弋地也”⑧《廣信府志》卷2 之2《寺觀》。。
(6)玉山縣葛仙亭,“在魚路山腳,乾隆甲辰陳添榮建,道光丁酉陳漳南重建”⑨《玉山縣志》卷3 之下《驛路亭附》。
(7)崇仁縣芙蓉山,“在崇仁縣南百里,秀麗如菡萏出水狀。 山頂有葛仙翁祠”⑩《江西通志》卷18《撫州府·山川》。。
(8)分宜縣,“盤蓮坑為玉嶺南出一支,在邑南四十五里九都新興里雙源,左邊水發(fā)源于此,橫過平衍,矗起定心臺,其上有葛仙翁祠”?《分宜縣志》卷1《地理志·山川》。
在與江西臨近的地區(qū),也有葛仙信仰,各地信徒建立葛仙廟供奉,如安徽寧國府,“(南陵縣)葛仙廟,在縣東北陶窯,相傳晉葛洪結(jié)廬于此煉丹而陶器作,鄉(xiāng)人立廟?《寧國府志》卷14 中《營建志·壇廟·南陵縣》。。 在安徽涇縣,“葛仙廟,在縣東北陶窯,相傳葛洪煉丹于此而陶器作,因立廟”?《涇縣志》卷9《壇廟》。。 在福建光澤縣葛仙廟,“在二十四都,咸豐年間毀于寇,光緒六年重建①《光澤縣志》卷12《建置略》。。 在福建崇安縣黃村里,亦有葛仙廟②《崇安縣新志》卷20《宗教》。。
各地的葛仙信仰中,因上饒鉛山縣葛仙山和三清山、龍虎山均為道教名山的緣故,各地葛仙信仰又尤以贛東北上饒地區(qū)最為興盛,在上饒地區(qū)甚至有“村村都有葛仙廟”的說法。 在各地的葛仙信仰中,歷來不乏為葛仙捐贈香火,祈求葛仙保佑的事例:
“鉛山葉正蕚,兄弟三,務(wù)農(nóng)為業(yè)。蕚不娶妻,事父母無倦容。母病,聞葛仙山有舍身壇可保母,遂齋戒潛往,投崖而死”③《廣信府志》卷9 之5 上《孝友》。
“鉛山徐加明,兄弟二,事母至孝。 母患乳癰,三年不愈。 加明焚香禱吿于真人,愿舍身保母,乃齋戒四十九日,臨行囑弟努力耕種,善事老母,未言其何往也。 不數(shù)日,有自葛仙廟來者述其事,母與弟不勝悲痛,至舍身處舁尸歸,母病遂痊”④《廣信府志》卷9 之5 上《孝友》。。
“上饒鄭鶴山,性孝,家貧。母病,禱于天,愿捐軀以綿母。算葛仙山廟神最顯,持齋三載,擇吉赍香縑叩之廟,有舍身臺,高百余仞,聞陟陟其巔躍而下,所求皆應(yīng)。鄭迫于救母,縱身焉。家人至墮處,見面貌如生,縋之出,歸殯于家,是亦孝中之至奇者”⑤《廣信府志》卷9 之5 上《孝友》。。
上述因信奉葛仙,而至葛仙廟舍身壇舍身救母的故事,可以說是葛仙信仰至無復(fù)以加的地步,一般人很難做到如此境界。 但是,對普通人而言,參加葛仙廟的廟會,進奉香火卻是每年的“功課”。清道光年間(1821—1850),鉛山邑侯吳林光詩曰:
葛仙山頭鐘鼓起,葛仙山下人如蟻。仙乎有無不可知,騃女癡兒竟趨靡。六月一日山門開,村村鼓角進香來。 填街塞巷紛雜沓,人聲炮聲喧如雷。 共道求仙仙降福,布施百錢供一宿。 千萬人來千萬錢,徒使奸僧飽魚肉……⑥《鉛山縣志》卷5《地理·風(fēng)俗》。
知縣吳林光的詩,雖是有感民眾上葛仙山祈禱,香火款鉅使住持人受益、土豪惡霸乘機巧取豪奪,因分贓不勻,而釀成械斗殘殺之事而作的勸諭,但詩中卻從側(cè)面反映民眾上山拜禱葛仙的狂熱程度。 而其他為葛仙廟捐獻各種物資、從事慈善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如“葛仙山惜字爐,潘慶元建,獨任雇工,隨時拾化”⑦《鉛山縣志》卷7《寺觀·惜字爐》。;鉛山縣人陳光炳,樂善好施,“葛仙嶺素稱崎嶇,修葺其路,行之五十余年不稍懈”⑧《鉛山縣志》卷18《人物·善士》。。因此在上饒地區(qū)普遍信仰葛仙的環(huán)境下,普通山村赤石坂也存在葛仙廟就不足為奇了。即便在當代,“贛東信徒還自行集資,分別在各鄉(xiāng)村修建奉祀葛仙公的道觀,并成立“管委會”管理。 由此可見,贛東民眾對靈寶派宗師葛玄信仰之深”⑨毛禮鎂著:《江西儺及目連戲——宗教民俗文化研究》,第279 頁。。
在江西省博物館藏契約文書中,有8 件契約與上饒縣五十都雙溪土名赤石坂葛仙廟(以下簡稱赤石坂葛仙廟)有關(guān),其中5 件是葛仙廟以各種名義(葛仙廟樂善祀、葛仙樂善祀、葛仙真君、葛仙會老蓬)買入民田、店房和交納學(xué)谷;另有三張契約,其交易的店房都在赤石坂葛仙廟的附近,可以反映出當?shù)馗鹣尚叛雠c社會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
在赤石坂葛仙廟契約中,葛仙廟以葛仙樂善祀、葛仙真君、葛仙會等名義從事土地、店房交易,其中買入田產(chǎn)2 件、買入店房2 件、交納賦稅1 件。 現(xiàn)將該批契約列表如下:
表1 上饒縣赤石坂葛仙廟契約一覽表
在赤石坂葛仙廟的交易中,其交易方式與普通的田宅交易一樣,都是以買賣為主。同時,在1-4號契約中,第1 件《上饒余作楨絕賣田三聯(lián)契》采用的是江西地區(qū)常用的退字形式。該三聯(lián)契一套3張,包括1 絕賣契1 退字1 收字。 在交易的過程中,首先立一張絕賣契,絕賣契按照正常的店房交易契的內(nèi)容和格式書寫,但是交易價格往往比正常交易價格要低。 其次在絕賣契的基礎(chǔ)上,再立一張“退字”,業(yè)主用“退”的方式將其產(chǎn)業(yè)交由錢主管理,避免在契約中出現(xiàn)“賣”、“典”之類的字句,因為按照清代的法律規(guī)定,店房交易,無論是“賣”還是“典”,均需交納一定的契稅①清代規(guī)定,田房契稅為價銀每兩納稅3 分,典契10 年之內(nèi)免稅。 雍正年間,加征科場費1 分。 光緒二十五年,江西契稅1 兩,除正稅1 分外,加平余2 分,火耗1 分5 厘。正稅上繳,火耗留縣。光緒三十二年,度支部規(guī)定:契稅征收買價的9%,典契6%,其中留縣買契1 分7 厘5,典契6 厘。,故民間交易往往采用“退字”代替賣契以達到避稅的目的。 最后,由賣主書立一張“收字”(或稱“足收字”、“收田價字”),表明已經(jīng)接受錢主的田房價格,完成雙方所做交易。 故在《上饒余作楨絕賣田三聯(lián)契》中,余作楨所賣田四分四厘八毛的價格應(yīng)該是洋銀四十六兩七錢五分。 此外,在赤石坂葛仙廟契約中,第2、3、4 號這三張契約所用紙張都是官方統(tǒng)一印刷的契紙,但是均未投稅,即都是白契,這種購買契紙而不投稅的交易,與采用“退字”進行交易的目的是一樣的。
在赤石坂葛仙廟的店房交易中,兩次交易的房產(chǎn)均從黃鴻聯(lián)夫妻手中獲得,且這兩份產(chǎn)業(yè)的坐落,均是赤石坂葛仙廟附近,一在赤石坂葛仙廟前,一在赤石坂葛仙廟門口下頭。 葛仙廟并未像其他的錢主一樣,在其他地方廣泛擴張,而是將葛仙廟附近的產(chǎn)業(yè)收購,因為在這兩處房產(chǎn)的四至中,均與葛仙廟為鄰,如《上饒黃鴻聯(lián)之妻劉氏絕賣店屋契》中,其房產(chǎn)四至為:“內(nèi)至葛仙廟墻,外至街心,左至廟坪,右至傅姓店為界”,葛仙廟購買此店房的原因可能是為了擴大本廟的房產(chǎn),為葛仙廟日后的發(fā)展贏得空間。
在民國三十七年(1948)《上饒縣葛仙會老蓬交學(xué)谷收據(jù)》中,赤石坂葛仙廟以葛仙會老蓬公產(chǎn)的名義占有產(chǎn)業(yè),但是其在實際的產(chǎn)業(yè)管理中,與一般的地主一樣,實行租佃制,且有專人管理,故其收據(jù)中寫明“由楊維沅交來”,表明楊維沅應(yīng)該是該項田產(chǎn)的實際負責人,而收據(jù)外邊用墨書批注的“劉祥和即玉□佃”,則表明劉祥和的佃戶身份。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赤石坂葛仙廟的具體名稱在不同的時代有一些細微的區(qū)別,但是其產(chǎn)業(yè)受讓、管理的方式又與一般的土地所有者并無明顯區(qū)別。
宗教信仰是植根于民間的一種文化創(chuàng)造,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內(nèi)容和表達形式。 贛東地區(qū)的葛仙信仰歷史悠久,經(jīng)過千百年的傳播,有濃厚的文化氛圍,是贛東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贛東民間甚信仰葛玄,民眾稱其為葛仙公,道士也自稱屬靈寶教派。 各縣鄉(xiāng)鎮(zhèn)祀奉葛玄的殿觀甚多,香火不斷。 過去上饒、橫峰、鉛山、弋陽等縣城鄉(xiāng),請靈寶教道士打太平醮、做齋的亦屬常見”①毛禮鎂著:《江西儺及目連戲——宗教民俗文化研究》,第272 頁。。 正是通過這種屬于“常見”的活動,才建立起各地葛仙廟與地方信眾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
在赤石坂葛仙廟的兩次店房交易中,都有民間人士(包括商號和個人)捐助資金的記錄。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十二月,葛仙廟購買黃鴻聯(lián)店房基地,花費店房契價洋銀二十二兩五錢,其中收到共計35 人(戶)捐助的龍洋33.5 元(另有七□錢一千二百八十文),已經(jīng)超過購買店房所需資金。(見表2 清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上饒黃鴻聯(lián)絕賣店房基地契》捐助表)。 其中有11 家商號(號、記、堂)捐助,每家捐龍洋1 元,捐款人(戶)數(shù)占35 家的31.4%,捐款總額11 元,占全部捐款額的32.8%。 其中恒興泰號分兩次捐助,每次捐龍洋五角。 其中原因,可能是為了與其他商號保持一致。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當?shù)厣烫柕膮f(xié)調(diào)一致性。 而個人捐款中,最多的是周茹元,其“喜捐龍洋二員,又添捐七□錢一千二百八十文”,也是捐款數(shù)唯一超過龍洋1 元的,而低于龍洋1 元的也只有兩人,即周三興和方庸亨,分別“喜捐龍洋五角”。 由此可見,在光緒二十八年的這次購買店房活動中,各位信眾的步調(diào)較為一致,可能與其背后有某種組織的協(xié)調(diào)有關(guān)。
表2 清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上饒黃鴻聯(lián)絕賣店房基地契》捐助表
楊椿和號 喜捐龍洋一元 方兆英 喜捐龍洋五角姚裕豐號 喜捐龍洋一員正 周茹元 喜捐龍洋二員,又添捐七□錢一千二百八十文姚天益堂 喜捐龍洋一員正 周三興 喜捐龍洋五角正林國順 喜捐龍洋一員正 周學(xué)翥 樂助龍洋一元同有誠號 津助龍洋一員正 方懋德 樂助龍洋一元曾豐仁 □助洋五角 張金松 喜助龍洋一元葉信義 喜助洋一員收 方庸美 喜捐龍洋一元河同昌 □助洋五角 方永成 喜捐龍洋一元李立生 喜助龍洋一員收 方庸宗 喜捐龍洋一元恒興泰 喜助龍洋五角又助龍洋五角 吳添泰 喜捐龍洋一元王慶興 喜助龍洋五角 方庸亨 喜捐龍洋五角徐廣榮 喜助龍洋一元正 以上共計35 人(戶)共計捐助龍洋33.5 元、七□錢一千二百八十文。
在民國元年(1912)十二月赤石坂葛仙廟購買黃鴻聯(lián)之妻劉氏店房的活動中,共花費龍洋七十二元整,收到各位信眾捐款19 筆,共計捐助龍洋20 元、小洋1 元,僅得購買店房所需資金的29.2%。(見表3 民國元年十二月《上饒黃鴻聯(lián)之妻劉氏絕賣店屋契》捐助表)其中由7 家商號捐助的為龍洋6.5 元,小洋0.5 元,占全部捐款人數(shù)的36.5%、全部金額的33.3%①為了避免龍洋與小洋之間的換算問題,便于統(tǒng)計,此處將小洋1 元等同龍洋1 元。。其中黃有記捐助龍洋1.5 元,金額最多,公和誠商號捐助小洋0.5 元,金額最少,其余5 家商號捐助金額均為龍洋1 元,各商號的捐助顯示出一定的差距。 而在個人的捐助中, 最多的是陳松富捐助龍洋5 元, 另有王貴顯捐助龍洋1.5元,最少的是溫大生和方堅旺,分別捐助龍洋3 角,另有葉發(fā)興捐助龍洋4 角。從捐助金額來看,最多的和最少的相差16.3 倍,而且捐助金額在龍洋5 角以下的有5 位,也接近全部捐助人數(shù)的26.3%。從這些數(shù)據(jù)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民國元年的葛仙廟捐助活動中,首先是捐助人數(shù)大幅減少,不到光緒二十八年捐助人數(shù)的三分之一;其次,從捐助的金額上看,共募得龍洋21 元,僅占購買店房所需之29.2%,與光緒二十八年的籌款比例相比,亦有大幅下降。 最后,從捐資的金額分布看,最高的捐助額和最低的捐助額相差達到了16.3 倍,也說明了當?shù)匦疟姷氖杖胨胶徒?jīng)濟能力差別在急速擴大。
表3 民國元年十二月《上饒黃鴻聯(lián)之妻劉氏絕賣店屋契》捐助表
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的購買店房活動中,契約的代筆人為周子清,憑中人為黃□發(fā)、周云峰、楊福申、李元標4 人。 在民國元年(1912)的購買店房活動中,代筆人為方佩臣,憑中人為方步朝、童順和、姚祖訓(xùn)、王貴顯、吳先成、張金良、徐文發(fā)、黃金發(fā)等8 人。 在第一次交易的憑中人中,其姓名并未出現(xiàn)在捐款名單中(不排除某些憑中人以商號的名義捐助),而第二次交易的憑中人中,王貴顯曾捐龍洋一元五角,在所有捐助者中名列第二(并列),王貴顯以這樣一種直接的方式參與到葛仙廟的店房交易當中,也可以顯示出葛仙廟在其運營與管理、產(chǎn)業(yè)的取得與監(jiān)督方面,更多地引入了捐助人的參與。
葛仙廟作為當?shù)匦疟姽餐顒拥膱鏊?,其購買田房等重大活動需要信眾的參與。 同時,葛仙廟作為當?shù)厣鐣畹囊粋€中心,人流涌動,也為當?shù)孛癖妿砹松虣C。 從葛仙廟購買的房產(chǎn)看,均為臨街店房,而且在江西省博物館藏與葛仙廟相關(guān)的三份契約中①這三份契約分別是:清光緒二十一年十二月《周朱氏仝侄周學(xué)瀛絕賣店房契》(買主黃鴻聯(lián))、清光緒二十八年二月《廖錦春廖錦福賣店屋契》(買主黃金和號)、清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黃金和賣民房店屋契》(買主楊旺順)。 其中清光緒二十一年十二月《周朱氏仝侄周學(xué)瀛絕賣店房契》(買主黃鴻聯(lián))的標的即民國元年黃鴻聯(lián)之妻劉氏所賣之產(chǎn)業(yè)。,也都是葛仙廟附近的店房交易。此外,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十二月《上饒周朱氏仝侄周學(xué)瀛絕賣店房契》(買主黃鴻聯(lián)),此店屋二植,時值價洋銀三十七兩正,川地二分五厘;而在民國元年,由黃鴻聯(lián)之妻劉氏出賣時,時值價龍洋七十二元整,計地川四分五厘,可見在這17 年中,該店房房屋面積雖然仍為二植,但附屬用地卻擴大了二分。 加之在葛仙廟購買兩份店房的捐款名單中,分別有11 家和7 家商號捐助資金,據(jù)此推斷:在上饒縣赤石坂葛仙廟周圍,已經(jīng)形成了一條商業(yè)街②在這些店房契約的四至中,有“外至街心,左至廟坪,右至傅姓店為界”的說明,表明當?shù)氐纳虡I(yè)街市已經(jīng)形成,而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集散的廟會經(jīng)濟。,而且在清末至民國初期的數(shù)十年中,當?shù)氐纳唐方?jīng)濟還有一定的發(fā)展,店宅交易較為頻繁,商人的興衰起落較為明顯。 葛仙廟作為宗教機構(gòu),由于其信眾較多、人員來往頻繁,帶動一方商業(yè)街市的形成與發(fā)展,也可以算是對當?shù)厣堂駞⑴c、捐助葛仙廟建設(shè)的回應(yīng)。
葛仙廟作為道教的宗教場所,其更重要的功能是精神意義上的。 宗教信仰作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并未脫離世俗生活,二者相互交織,相互影響。 世俗的生活以宗教信仰為前提,宗教信仰以世俗生活為實踐的基礎(chǔ)。 道教的許多科儀都與人們的生活相關(guān),而“打醮”即是適應(yīng)人們精神需求的一種道教活動,在撫州宜黃縣,“上元前后,各于保甲內(nèi)土神廟作年規(guī)會,建醮祈年禳災(zāi)。 壯士擎紙船、鑼鼓,引道士沿戶入門灑凈,祓除不詳”③道光《宜黃縣志》卷11《風(fēng)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年影印本,第121 頁。。 而民間為祈保平安,也需要引入道教神仙幫助自己,在鉛山縣,凡“疾病沾染,無論貧富,多惑于巫醫(yī)。藥稍有未效,立即延巫祈禱,鼓角喧闐”④同治《鉛山縣志》卷5《地理·風(fēng)俗》。。每遇災(zāi)害,即請靈寶派道士做祭儀祈禳。 甚至如縣令等地方官員,也參與其中,如道光二十八年(1848)八月,“地粟蟲傷,農(nóng)民驚惶”,故縣令親自出面,“迎接本處諸神,虔設(shè)齋醮,旋見烏鵲千萬集食其蟲,不數(shù)日而盡”⑤同治《興安縣志》卷16《雜志類·祥異》221 頁。,都是遇災(zāi)作祭儀之例。 作為精神生活的道教就如此神奇地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當葛仙廟增購店房時,人們樂于捐輸也就不難理解了。
位于上饒縣五十都的赤石坂葛仙廟,源于上饒地區(qū)的葛仙信仰。 葛仙廟作為民間信仰組織,有較強的社會影響力和經(jīng)濟實力,具有一定色彩的法人性質(zhì),故能以“葛仙廟樂善祀”、“葛仙真君”“葛仙會老蓬”等身份從事土地交易活動和收納租谷等活動,反映出其作為民間信仰組織的占有田產(chǎn)的來源。 同時,“葛仙廟樂善祀”、“葛仙真君”也在葛仙廟周邊購置店宅,擴大了其產(chǎn)業(yè),而其購置產(chǎn)業(yè)的資金,多是源于當?shù)氐纳烫柵c個人,反映出宗教信仰以世俗生活為實踐的基礎(chǔ)、葛仙廟與民眾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 這批葛仙廟土地交易契約文書也就成為考察清末民國時期傳統(tǒng)社會運作的一個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