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可佳,黃月萍,張曉弘
(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yī)院 福建福州350000)
胃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及病死率僅次于肺癌[1]。腹腔鏡技術的臨床應用率逐漸提升,與開腹手術比較,腹腔鏡手術具有視野清晰、操作相對容易、創(chuàng)傷小等優(yōu)勢。現(xiàn)階段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已逐步成為早期胃癌、進展期胃癌患者的主要手術方式。但因胃癌手術時間較長、手術室低溫環(huán)境、麻醉藥物的使用、手術室輸血等多種因素,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低體溫等不良情況。術中低體溫會發(fā)生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礙,直接影響機體免疫力,增加手術感染風險,導致患者心律失常、血壓下降、呼吸抑制等。由此可見,在腹腔鏡胃癌根治術中維持患者正常體溫對保證手術安全性及改善預后具有積極意義[2]。本研究旨在探討圍術期保溫護理在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1月1日~2021年1月31日接受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治療的9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病理檢查確診為胃癌;②接受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治療,術中應用靜脈吸入復合麻醉,麻醉藥物相同;③無手術、麻醉禁忌證;④患者及家屬了解研究內容后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⑤未見心、腦、腎等器官嚴重病變;⑥臨床資料完整;⑦能配合治療護理。排除標準:①術中發(fā)生大出血、休克、呼吸驟停等嚴重并發(fā)癥者;②有精神障礙或精神疾病史者;③檢查期間不能積極配合者;④合并惡性腫瘤或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⑤合并心、肝、肺、腎等基礎性疾病及器官功能障礙者;⑥手術期間因特殊情況改變手術方式者;⑦臨床資料缺失者;⑧中途退出研究者;⑨術中因體溫波動需停止手術、增加保溫措施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6例。對照組男27例、女19例,年齡60~80(70.36±2.44)歲;觀察組男28例、女18例,年齡61~80(71.41±2.4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術前30 min調整手術室溫度保持在23 ℃左右,使用常溫皮膚消毒液對患者皮膚組織進行消毒處理,術中為患者蓋好棉被。
1.2.2 觀察組 實施圍術期保溫護理干預。①術前:手術室室溫設定為25 ℃,復蘇室溫度設定為22~23 ℃,借助電熱毯預熱手術臺。手術期間對患者進行體溫監(jiān)測,對肛溫高于37 ℃者暫時關閉電熱毯,使患者在適宜的溫度下完成靜脈通路的建立、心電監(jiān)護、皮膚穿刺及麻醉誘導等操作,當皮膚消毒結束后,將手術室溫度下調至22 ℃。②術中:術前1 d,將患者術中應用的沖洗液、皮膚消毒液放置于電熱箱中預熱至37 ℃,術中應用的液體及血制品則借助液體加溫器加溫至37 ℃再進行輸注[3]。③術區(qū)外部位保溫護理:應用充氣式保溫毯加溫至37~38 ℃后覆蓋患者身體,患者雙下肢應用暖風器加熱后的棉褲套,在患者肩部放置護肩墊,為患者裸露部位覆蓋手術巾。④氣管導管:使用溫熱交換器連接,對氧氣進行加溫、加濕,保持呼吸道濕潤。⑤術畢:上調手術室溫度至25 ℃,對患者從入室至出室進行全程保溫,且監(jiān)控患者體溫。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麻醉蘇醒指標:包括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復蘇時間、麻醉恢復室滯留時間及出室時間。②比較兩組凝血功能指標:取患者外周靜脈血液樣本3 ml,應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分析患者凝血功能指標,評定指標包含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及纖維蛋白原(FIB)。③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寒戰(zhàn)、低體溫、躁動、感染。④比較兩組不同時間點體溫情況:術前及術中30、60、120、180 min及手術結束時體溫指標。
2.1 兩組麻醉蘇醒指標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麻醉蘇醒指標比較
2.2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2.3 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17.39%,其中寒戰(zhàn)1例,低體溫3例,躁動2例,感染2例;觀察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4.35%,其中寒戰(zhàn)1例,躁動1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不同時間點體溫情況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時間點體溫情況比較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的改變,胃癌發(fā)生率逐漸升高。胃癌根治術是胃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而體溫變化可直接影響手術治療效果[4]。人體核心溫度一般約為37 ℃,但在胃癌根治術圍術期,由于麻醉、輸液、創(chuàng)傷及失血等多種因素影響,患者體溫在1 h內可降低1.0~1.5 ℃,而在圍術期體溫過低可引起糖皮質激素、兒茶酚胺類物質釋放,導致心律失常、血壓下降、呼吸抑制、心動過速及麻醉蘇醒延遲等,增加術后感染、切口愈合延遲等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不利于患者康復[5]。此外,術中體溫降低可引發(fā)患者凝血功能障礙,增加致死風險。因此,在腹腔鏡胃癌根治術中采取有效的體溫護理干預對手術順利進行、預后均具有關鍵性作用[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復蘇時間、麻醉恢復室滯留時間及出室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1),表明術中體溫與麻醉效果具有直接關聯(lián)性。有研究資料表示,低體溫可導致患者肝臟代謝功能降低,在麻醉期間發(fā)生低體溫會減少腎臟血流,降低腎小球濾過率,延緩麻醉藥物代謝,延長患者術后麻醉恢復時間,因此在圍術期實施有效的保溫護理措施,對改善麻醉效果及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具有積極意義[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凝血功能等相關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P<0.01)。在手術期間低體溫對凝血酶活性、血小板功能具有直接影響,能引起凝血功能障礙、增加術后感染發(fā)生率,在圍術期應用保溫護理措施,可減輕機體應激反應,改善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8]。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1)。分析原因可能為:胃癌患者圍術期出現(xiàn)低體溫可加重心臟負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引發(fā)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搏驟停等。而在圍術期采取體溫護理措施,保證人體體溫處于正常狀態(tài),可促進患者術后盡早恢復,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9]。觀察組術中30、60、120、180min及手術結束時體溫均高于對照組(P<0.01)。表明圍術期保溫護理措施可使患者體溫維持在穩(wěn)定狀態(tài),有利于保障手術順利進行,對促進患者術后盡快康復也能發(fā)揮積極作用[10]。
綜上所述,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圍術期應用保溫護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術中體溫,保障患者凝血功能,調整術后麻醉效果,有效避免術中發(fā)生低體溫等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