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麗群
隊列隊形是《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規(guī)定的基本體操類的內容之一,也是體育教學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項內容。作為教師的“必教課”,它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身體姿勢、良好的秩序感,以及教師合理地組織學生活動,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更好地把控課堂教學節(jié)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讓一年級新入學的學生輕松、愉悅、快速地排好隊列隊形,筆者嘗試運用“加減法”激趣促學,產(chǎn)生了“嚴而不死,活而不亂”的良好效果。
加法和減法是基本的算術運算,這里將其引入低年級隊列隊形教學中,是指對教學技術要求及其重難點的處理策略。所謂“減法”是指根據(jù)學情,將教材整體的技術要求切分成若干個小要求,加以簡化,使人人易學、會學,達到循序漸進助學習。所謂“加法”是“減法”的逆運算,這里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將主教材中切分出來的小碎段技術要點層層遞進、疊加,達到按需選材,“短平快”地穿插學習。二是指將若干個在主教材基本技術要點以外的元素或教材外部元素(如兒歌、游戲、室外空間等)融入到學生的技能學習中,做到以兒歌游戲,深入淺出樂學習,因地制宜,巧設參照物促學習。
表1 集合的問題及對策
一年級新入學的學生空間定位感較差,離開了教室的門窗桌椅等參照物,經(jīng)常連自己的班級都找不到,更何況與很多不認識的新朋友排隊。因此,如果第一節(jié)室外課就急于重新排隊,不但費時費力而且效果不佳。為此,筆者嘗試以“加法”(兒歌唱游和游戲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以“減法”簡化排隊要求,讓學生按照室內課的座位順序排好隊形隊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操作如下:
首先,教師一進教室就播放《去郊游》的兒歌,吸引孩子們愉快地跟唱。這時,教師問學生:“喜不喜歡去郊游?”在學生興高采烈地回答“喜歡”后,教師告訴學生:“去郊游要遵守紀律不能迷路,后座的小朋友雙手要搭在前座同學的肩膀上,不能掉隊。教室里和誰在一起,郊游搭火車還要和他在一起,可以做到嗎?”在學生回答“可以”并按要求搭起“小火車”后,教師見機唱起《去郊游》,讓孩子們邊唱邊行動起來。當教師在唱到“汽車汽車快快跑,路邊小狗”時,噤聲停下來單手放在耳邊,學生就會大聲高興地回應:“汪汪汪!”然后,教師繼續(xù)唱“去郊游去郊游”時,孩子們會緊接著應道:“我們出發(fā)了!”如此,師生便在這一唱一和中,活潑又歡快地“開火車”離開教室,來到了操場。
在室外,運用“減法”,按照教室里面座位的位置排成八路縱隊(該縱隊形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練習密度),然后根據(jù)教學需要,將同桌前后(現(xiàn)行教室座位往往是男女生同桌搭配,這種異質分組法不僅有利于男女同學之間學習互補,更能改善課堂紀律,提高課堂效果)站立合并成四路縱隊開始學習。
最后,在簡單排好隊伍后通過《快快躲藏》的游戲改變集合方向,培養(yǎng)學生快速排隊的意識,進一步鞏固自己集合的站位。在帶領學生玩這個游戲時,教師要提前告訴學生:“小動物遇到危險,要以最快的速度在教師的對面找到自己之前的位置,沒找到的將視為被抓。”游戲開始時,教師帶領學生邊唱“一條小魚游來了,游來了,游來了……”邊模仿魚兒四散游動,并尋找學生臨時搭建變換的“漁網(wǎng)”去“鉆”。當學生活動開后,教師可以大喊道:“漁夫來了!”這時,學生立刻會條件反射地大叫并急忙在教師的對面尋找自己的位置,從而在歡快的氣氛中鞏固站位,學習隊列隊形。
可以適當采用“加減法”,如將男、女生的前后兩排位置互換,或讓自制力較差的學生站在最靠近教師的位置,或采用男女學生交錯(男生第一、三排,女生第二、四排)的排隊方式,往往會達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表2 立正、原地踏步走的問題及對策
初入小學,學生的思維還沒有脫離幼兒期的范圍,特別是在第一學期,還是幼兒思維方式的延續(xù)。他們喜歡兒歌、游戲,這也是一年級的新生在幼兒園階段最熟悉、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因此在學習“立正”前,筆者先以“加法”《看誰反應快》的游戲導入,調動大家的學習積極性,通過游戲認識本課的知識點:四指空拳、挺胸、收腹、立腰。隨后以“減法”的形式將學習要點簡化為口訣,再與口令相融合,以兒歌的形式做“加法”,分層次循序漸進地提示要點,要求學生邊模仿、邊復述教師教授的兒歌,逐步讓學生達到規(guī)范要求。在完全掌握立正技能之后,再將學生喜歡又耳熟能詳?shù)摹赌绢^人》的兒歌,改編為“我們都是解放軍,立正站好最威武”,以提高學生的學練興趣,產(chǎn)生良的教學效果。
至于“原地踏步走”教學,筆者則用兒歌口訣(“①1—2—1,左腳先走,1是左腳?、?—2—1,四指空拳,前后擺動?、?—2—1,抬頭挺胸,眼視前方?、?—2—1,挺胸收腹,立腰踏步!……”)進行教學,同時邊示范、邊提示大部分學生做得不好的身體部位,在學生達到第一句口訣的要求之后,再將口訣改為下一句,讓他們將自己的動作依次與教師的示范動作及口訣相比對,自主學習、糾錯,從而逐漸達到規(guī)范要求。
表3 原地轉法的問題及對策
筆者曾聽過一節(jié)題為《左右》的數(shù)學課,設計了很簡單的上下樓梯靠右走的情境。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模仿下樓梯,體驗用右手扶樓梯。然而,令人驚訝的是,當教師問學生下樓梯靠哪邊走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回答:靠左邊。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由于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肢體協(xié)調性較差,空間知覺的能力也比較差,方向感不強,對于非對稱結構的動作和左右方位的掌握感到吃力,普遍存在思維指向不穩(wěn)定的現(xiàn)象。
為此,筆者對原地轉法教學做了如下改進:首先,運用“加法”,在第一課時引導學生將兒歌《小手拍拍》的歌詞改為:“左(右)手在哪里?左(右)邊在哪里?用手指出來……”以唱游的方式辨清方向,并在同一個方向轉一周。其次,運用“減法”,不要求學生以腳跟為軸轉動,而改為以指定方向的腳先踏步的轉法練習原地轉法,直至在第二課時才讓學生體驗以腳尖及腳跟為軸的方法練習。這種降低難度、循序漸進的練習方法易學樂學,讓學生體驗成功,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表4 看齊的問題及對策
在“看齊”教學時,筆者告訴學生,不管是排縱隊還是橫隊,“看齊”都是一整組的小朋友以立正的姿勢轉頭或伸臂(“減法”),這可以通過一起玩游戲《躲貓貓》來實現(xiàn)(“加法”)。游戲規(guī)則如下:由四個“抓貓貓者”(裁判)與每組的排頭學生對齊,若“抓貓貓者”(裁判)看到排頭以外的其他同學,這一組就是躲貓貓失敗,比比哪一個小組會獲得“躲貓貓”游戲的冠軍。如此一來,當教師一下“看齊”的口令,學生就精神抖擻地把自己繃得緊緊的以對齊,生怕自己的組因對不齊而被“抓”,從而達到了在快樂中學習的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一年級新生的隊列隊形教學,不要急于求成,而要根據(jù)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做好幼小銜接,注重以兒歌、游戲,創(chuàng)設活潑、健康、和諧的課堂氛圍,適當采用室內外結合的形式,減少干擾,因地制宜,設置參照物,同時關注學情,適時分解重難點,降低難度,抓住課堂時機,穿插訓練,在此基礎上逐漸過渡到要求學生練習正確、熟練、規(guī)范,最后再強調練習的精和嚴。唯有如此,才能減少隊列隊形學習的枯燥味,改變一年級新入學學生練習積極性不高的現(xiàn)狀,最終達成扎實有效實施隊列隊形教學,提高課堂學習的組織紀律性,構建良好體育課堂環(huán)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