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曉春
大班幼兒對事物有著很濃烈好奇心,這個階段家長及教師應該保持幼兒的探究好奇心,幫助幼兒更科學地認識事物,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本文基于科學激發(fā)大班幼兒的探究好奇心理,分析大班幼兒科學小實驗的現狀,總結出科學小實驗是幫助幼兒探索科學的基礎,闡述大班幼兒科學小實驗材料的投放與指導的有效策略。
一、大班幼兒科學小實驗材料的合理投放與指導的重要意義
科學小實驗的開展對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幼兒的學習特點和心理發(fā)展狀況,形象生動的實驗更能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且通過實驗的開展也能幫助幼兒提高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合理投放與指導科學小實驗有助于實驗材料真正與科學小實驗相連、推進幼兒小實驗的進程以及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一)有助于讓實驗材料真正服務于科學小實驗
合理投放科學小實驗材料,根據科學實驗有意選擇實驗材料,能使實驗材料真正合理地應用到科學小實驗,真正使實驗材料與科學小實驗內容相掛鉤,使兩者有效關聯,讓幼兒獲得進行科學小實驗的合理性實驗材料,進一步提高科學小實驗材料的利用率,充分保證幼兒科學小實驗的有效推進,讓幼兒獲得科學小實驗的參與感,進而使幼兒獲得更加良好的實驗體驗,讓幼兒在合理的科學小實驗材料投放中獲得更加良好且具有重要收獲意義的實驗體驗,感受科學的魅力。
(二)有助于跟進幼兒科學小實驗指導,推進幼兒小實驗進程
通過科學小實驗材料的合理投放與指導,能讓教師更好地把握幼兒科學小實驗的實驗進程,使幼兒所獲得科學小實驗的實驗結果更加真實準確,有助于教師跟進幼兒科學小實驗的實驗指導,真正能在幼兒科學小實驗進程中提供有效的指導與幫助,合理有效地推進幼兒科學小實驗進程,讓幼兒在教師更加合理的實驗材料投放與指導中進一步感受科學小實驗的魅力,真正從中發(fā)現、學習科學現象,真正實現幼兒科學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的多方面提高。
(三)有助于教師教學工作的有效展開與高效推進
教師合理進行幼兒科學小實驗材料投放與指導,能為幼兒提供更加準確、失誤更少的實驗材料,使幼兒科學小實驗能有效并準確展開,減少因科學小實驗材料投放不合理、投放錯誤等產生的問題,減少教師相關科學小實驗教學工作中的難度,讓教師有更加充足的時間進行幼兒科學小實驗方面的指導與教學,從而使教師教學工作能有效展開,課堂效率切實提升,使教師教學工作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高效推進與發(fā)展。
二、大班幼兒科學小實驗材料的投放與指導現狀
(一)科學小實驗的開展缺乏科學性
幼兒教師在科學方面的專業(yè)性有待加強,很多小實驗的材料和原理把握不到位,無法提供給幼兒安全有效的科學教育。在進行科學小實驗時,對實驗材料的投放往往不能充分考慮幼兒的特點,投放的材料缺少創(chuàng)新性、科學性,很難激起幼兒的注意力與探究精神。比如,在一些幼兒園開展科學小實驗時,教師在投放實驗材料時普遍缺乏對實驗項目主題的目標性,這樣不僅不能激發(fā)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也不利于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此外,過多的實驗材料投放會妨礙幼兒的實驗體驗。例如,在幼兒園大班開設的一次科學實驗——“易飲”科學作業(yè)中,教師要求幼兒嘗試在實驗中分辨12 種液體材料(對幼兒健康無害的液體),以了解人體對不同的液體攝入量。然而,過多的實驗材料會讓幼兒不知所措,也不知道如何區(qū)分材料。最終就會導致在這有限的 30 分鐘內,幼兒很難得出這 12種材料在實驗活動時間內應有的正確結果。
(二)科學小實驗的開展次數少,重視力度小
開展幼兒科學實驗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幼兒的思維、大腦和身體協調能力,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化、素質化和協調化發(fā)展。但在實際的實驗活動過程中,很多幼兒教師并沒有完全認識到科學實驗的重要性,在課堂上對科學實驗的開展次數非常少。此外,有的教師想要在課堂上進行科學小實驗,但由于幼兒園的空間和資金設備有限,難以提供實驗場地和投放實驗材料,無法在幼兒園進行全面的科學小實驗。這不利于幼兒園大班科學實驗的開設。
(三)科學小實驗的開展缺乏趣味性,難以激發(fā)幼兒興趣
根據大班幼兒當前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科學小實驗只有具備一定的趣味性,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幼兒興趣,讓幼兒更愿意融入科學小實驗,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進行科學小實驗,更好地培養(yǎng)幼兒科學實驗能力與動手實踐操作能力,而當前大班幼兒科學小實驗的開展缺乏趣味性,整個科學小實驗過程較為枯燥乏味,導致幼兒科學小實驗興趣難以被激發(fā),在科學小實驗過程中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導致科學小實驗難以開展,對幼兒培養(yǎng)與鍛煉的實效性不高。在設計小實驗的過程中,教師也缺乏與幼兒的溝通,常常以成人的思維去尋找實驗課題和實驗材料,沒有考慮幼兒的需求,難以提高實驗的趣味性,難以激發(fā)幼兒的實驗興趣和求知欲望。
三、大班幼兒科學小實驗材料的投放與指導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幼兒在科學小實驗的參與度,激起幼兒興趣
在進行科學小實驗時,實驗材料必須具有一定的可用性與科學性。根據幼兒現有的科學能力水平,教師要相應提高科學實驗的難度,并且適當地增加投放的實驗材料的復雜性,以提高幼兒參與實驗活動的興趣和挑戰(zhàn)心理。對此,可以在籌備科學小實驗時,給幼兒定一個簡單的實驗方向,讓幼兒根據自身喜好和需求制作和使用實驗材料。這樣會大大提高幼兒在科學小實驗的參與感,也讓科學小實驗更加科學,增加實驗的次數,進而可以提高幼兒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培養(yǎng)幼兒的探究精神。
例如,教師可以開展一個“人工彩虹”科學小實驗,實驗是利用太陽光的照射,在晴朗無風的情況下背對太陽,朝空中噴水,噴出的水一定要呈現一定的霧狀,在水霧中就可以看到制造出來的“人工彩虹”。因此,幼兒就可以選擇自己偏好的噴水工具,自行制作彩虹,幼兒會選擇各式各樣的噴水工具,有的幼兒潑水出現彩虹時間會過短而導致觀察不到彩虹。有的幼兒準備水瓢作為噴水工具,但水瓢潑水無法形成水霧,這是很難觀察到彩虹的;有的幼兒以水瓶為噴水工具,教師可引導幼兒將瓶蓋用工具戳幾個細且密的洞,達到噴水的效果,噴水工具雖然有一定的不足,但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彌補,讓整個實驗更加具有科學性。在此過程中,讓幼兒明白困難總比辦法多,一定要勇敢面對困難并克服困難的道理。整個實驗過程讓幼兒積極參與其中,使幼兒懂得彩虹的生成條件,幫助幼兒培養(yǎng)科學思維。
(二)結合生活實際,增加幼兒生活常識
科學小實驗開展的目的不僅是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探究精神,也是幫助幼兒增加更多生活常識,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更加全面健康地成長。因此,教師在準備科學小實驗時要結合生活實際,運用實際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在增加實驗科學性的同時,使實驗更加生活化,貼近生活,讓實驗更具有實用性。
例如,教師可以準備一個有關教育幼兒養(yǎng)成勤洗手的好習慣的實驗。眾所周知,勤洗手是一個良好的生活習,用肥皂洗手可以減少手部細菌。教師應清楚、直觀地讓幼兒明白這一原理,簡單的口頭教育效果微乎其微,也很難讓幼兒產生深刻的印象,因此,開展科學小實驗必不可少。教師可以準備一盆水、一點灰塵以及一塊干凈的洗手肥皂,先告知幼兒用肥皂勤洗手的作用,鋪墊好后,展開實驗。教師先將灰塵薄薄地撒一層在水上,再拿出一根手指深入水里,手指上立馬沾染上了灰塵,而后再用肥皂將手搓洗干凈,接著用同一根手指深入撒了灰塵的水中,這時會發(fā)現灰塵不但不會染上手指,反倒對手指避而不及,幼兒無法理解這一神奇現象,但這可以很好地引起幼兒興趣。教師就可以解釋這一現象:這是因為生活中的細菌、灰塵害怕肥皂,因此用肥皂搓洗手后,肥皂會對手指起到保護的作用,如此一來,身體就會更好地免疫,生活就會更加健康。將這種現象直觀地展現給幼兒,吸引起幼兒的注意力,也使幼兒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進而更好地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促進幼兒健康發(fā)展。
(三)保障材料投放的安全性與可行性
實驗材料是幼兒接觸的必不可少的物品,因此,教師必須注意對實驗材料投放的安全性以及可行性。實驗材料的投放的前提是要保障其對幼兒的安全性,比如,一些比較堅硬、有尖角的材料要投放在幼兒難接觸的地方,以防幼兒用此傷害自己和他人,還要對實驗材料做好消毒工作,確保材料干凈衛(wèi)生。幼兒極易受到細菌的感染,所以材料干凈衛(wèi)生也是保證幼兒安全的前提。在進行實驗過程中,也要確保幼兒的安全,教師要做好組織工作,事先說明實驗步驟,以防幼兒操作錯誤帶來危險。大班幼兒的年紀稍大,對事物的認識也就更多,所以在投放實驗材料時,要在充分發(fā)揮材料的價值的基礎上做到創(chuàng)新,能進一步幫助幼兒學習到更多的科學知識。過于簡單、平常的材料,可能會讓大班幼兒感覺沒有新意,也難以提起幼兒參與科學小實驗的興趣。在采購實驗材料時應考慮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在同一活動中,教師為實驗過程設置不同的關卡,為每個關卡設置不同的難度目標,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基礎逐步挑戰(zhàn)不同的關卡。
(四)提高科學小實驗材料投放的趣味性,真正讓幼兒投入其中
科學小實驗材料的趣味性,能充分激發(fā)幼兒科學小實驗的實驗興趣,有助于讓幼兒在科學小實驗過程中保持積極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更愿意投入科學小實驗,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進行科學小實驗,從而使科學小實驗順利實施,真正能對幼兒觀察科學現象、學習科學知識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進一步提高科學小實驗對大班幼兒能力提升與思維發(fā)展的實效性。例如,教師可以為幼兒引入“神奇的靜電”科學小實驗,首先在本實驗開始前,教師為幼兒準備氣球、尺子、吸管等。在實驗開始時,教師引入話題:“小朋友們知道靜電是什么嗎?”并鼓勵幼兒積極回答,在幼兒回答過程中,教師把氣球分發(fā)給幼兒,讓幼兒把氣球吹鼓。教師幫助幼兒打結封住氣球的開口處,然后教師告訴幼兒:“請在你的毛衣摩擦片刻,然后把摩擦后的氣球送上天花板,看一看這些被摩擦過的氣球是否能停留在天花板上?!蓖ㄟ^幼兒摩擦的氣球能成功地停留在天花板上,教師順勢拿起一個沒有經過摩擦的氣球,讓幼兒進行進一步觀察,然后向幼兒提出問題:“請大家動動腦筋想一想,為什么經過摩擦的氣球能停留在天花板上,而沒有經過摩擦的氣球無法停留在天花板上呢?”通過幼兒回答,教師向幼兒進行講解,告訴幼兒通過摩擦,氣球帶上了靜電,它接受了毛衣上微小的負電子,帶有靜電的氣球貼在天花板上,是因為它的負極和天花板的正極相互吸引,從而使電子在天花板上停留,直至正負取得平衡。然后教師把尺子、吸管等分發(fā)給幼兒,讓幼兒通過頭發(fā)摩擦等各種方式,讓幼兒進一步發(fā)現靜電的魅力,讓幼兒通過實驗,進一步了解關于靜電知識的講解,鞏固關于靜電的知識,讓幼兒真正在小實驗中進行鞏固知識,通過有趣的科學小實驗,激起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讓幼兒更加積極地參與科學小實驗,切實感受科學的魅力。
(五)合理投放小實驗材料培養(yǎng)幼兒的探究精神
幼兒從出生開始就對世界充滿好奇,許多在成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情都能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就應利用幼兒的這種好奇心通過合理投放小實驗材料的方式來培養(yǎng)幼兒的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幼兒在未來面對困難的時候也具備思考和探究的勇氣與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開展“會變色的花”的科學小實驗,首先教師先準備四個小瓶子,每個瓶子中放入不同的墨水,有紅墨水、藍墨水、黑墨水以及黃墨水,將四束花插在花瓶中,然后經過長時間的觀察看花會有什么變化。在等待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幼兒一起思考花會出現什么變化,以及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變化。幼兒都明白養(yǎng)花的時候給花澆水花就會茁壯成長的道理,在這個小實驗中給花澆的不同顏色的水,讓幼兒思考花還會茁壯成長嗎?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來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然后教師帶領幼兒一起觀察花的顏色變化,可以發(fā)現起初相同顏色的花都變成了不同的顏色,花瓶中的水是什么顏色花就變成了什么顏色,教師進而引導幼兒分析出現這樣的現象的原因,讓幼兒展開討論,最后教師給出答案,是因為莖是花的器官,花通過莖運輸水分到達花瓣促進花的生長,就好像人的消化系統一樣,通過消化系統的進食達到人的生長發(fā)育。通過這樣的小實驗不斷激發(fā)幼兒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養(yǎng)幼兒的探究精神。
四、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保證幼兒在成長階段接受更多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幼兒園要充分利用科學小實驗活動對幼兒進行教育,運用各種可行、科學并且安全的材料組織幼兒開展各種趣味的科學小實驗,增加幼兒的生活常識,使幼兒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幫助幼兒更加全面健康地成長。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