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品
前一陣子,某位北愛爾蘭居民在社交媒體上貼了一張照片,是他剛剛收到的一封信,信封上有名無姓,有村名但無街名,卻有長長一段解釋,描述收件人(費爾戈爾)的相關特征:“他家對面的斯巴超市曾是他爸媽開的;他媽媽叫瑪麗、爸爸叫約瑟夫;他結婚后搬到了沃特富特住,會玩吉他,1980年代曾在教堂活動中心和旅館里經(jīng)營迪斯科舞廳,而且跟沃特富特的肉店老板是朋友?!?/p>
信封上還貼了皇家郵政的一張條,郵政人員在“地址不全”上打了勾,但這封信竟然還是送到了收件人手中。難怪費爾戈爾表示對皇家郵政“由衷贊揚”,并且說信封上的文字,簡直就是“我的生平”!
這張照片引起了熱烈討論,接著便有人貼出了自己類似的經(jīng)歷,其中一位還是英國的伍斯特主教。他秀了一張前一天收到的信件照片,信封上只寫著“伍斯特主教和他性感的夫人收”,再無其他信息。當然,主教是當?shù)孛?,郵遞員知道該把信送到哪里,但是其他一些收件人是普通人。比如,一名7歲的小孩給奶奶寄信,信封上是稚氣的筆跡,只寫著“住在北愛爾蘭巴利卡斯爾鎮(zhèn)、愛給費爾角山崖拍照的安妮收”。另有愛爾蘭居民貼出一張信封照片,上面寫著“米德爾頓周邊最好的音樂老師貝蒂·莫諾尼收”。
這些地址殘缺不全的信件能送到收件人手中,除了郵遞員有責任心外,與英國郵政的設計和系統(tǒng)的健全也有很大關系。
給費爾戈爾的這封信,是最近來訪過的一位朋友寄的。兩人在外見面,并沒有到費爾戈爾家里,所以朋友不知道地址,只好寫了這段“生平”。但是,信封上有一個重要信息:郵政編碼的前半截。
英國的郵政編碼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是郵政大區(qū),由字母+數(shù)字組成,比如這封信上寫了BT44,這樣發(fā)信人所在地方的郵件分揀中心可據(jù)此把信送往該郵政大區(qū);信件到了負責BT44的分揀中心后,如果郵政編碼是完整的,后半段就是收件人所在的具體位置,這里姑且稱為“小區(qū)”,由數(shù)字+字母組成。
每個“小區(qū)”一般是一條街道,通常只覆蓋不超過15個地址。郵遞員可能對這個“小區(qū)”內住戶的名字有印象,所以有時候寫信只要郵政編碼對了,沒有具體樓號或者街名錯了都沒關系。
但是,這封給費爾戈爾的信少了郵政編碼的后半截,到了大區(qū)之后還是無法投遞。好在皇家郵政在各地都有專門負責這類問題的部門,結合信封上的村名,以及費爾戈爾的“生平”,熟悉本地情況的郵遞員終于成功把信送到了他手上。
皇家郵政有100多年的歷史,整套系統(tǒng)經(jīng)過了時間的檢驗。成功投遞無地址信件比較引人注目,但更重要的是日常郵件投遞的準確和及時。過去,皇家郵政每天收兩次信,投兩次信,且能保證“一等郵件”在24小時內送到英倫島內的任一角落。但是近年來隨著信件量越來越少,成本上升的同時效率下降,一方面郵費大幅上漲,另一方面收信送信頻率和可靠度卻不如以往。
但這也許并不完全是皇家郵政的責任,有多少人記得自己上次寄信是在什么時候呢?也許只有在看到費爾戈爾的信封時,人們才會想到皇家郵政里,還是有許多經(jīng)驗豐富、認真負責的工作人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