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瑾,席秀妍
(1.張家口市橋東區(qū)教研室,河北 張家口 075000;2.張家口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河北 張家口 075000)
360 百科對地圖的解釋是這樣表達的:指根據(jù)一定的數(shù)學法則,使用地圖語言,通過制圖綜合,將地球(或其他星體)上的自然和人文現(xiàn)象縮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出各種現(xiàn)象的空間分布、組合、聯(lián)系、數(shù)量和質量特征及其在時間中的發(fā)展變化。
地圖按照不同的標準,可劃分為多種類型。按照載體劃分,可分為紙質地圖、數(shù)字地圖;按照表現(xiàn)形式,可分為靜態(tài)地圖和動態(tài)地圖;按照國別不同,可分為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按照內容劃分,可分為朝代疆域圖、路線形勢圖、戰(zhàn)爭或戰(zhàn)役局勢圖等等。現(xiàn)今,在課堂教學中常常用到的地圖有紙質地圖和數(shù)字地圖。
2016 年,教育部將義務教育階段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這三門課程的名稱統(tǒng)一為“道德與法治”,教材也統(tǒng)一稱為《道德與法治》,并于2016 年開始投入使用。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它的課程內容有機融合了品德和規(guī)則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歷史與文化、國情教育,地理和環(huán)境教育,生命與安全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等。因此,在教材當中就有許多與地圖內容相關的表述及對地圖的使用。一方面是有關地圖內容的使用要求是隨著學段的上升而提高的;另一方面是有關地圖內容在不同學段的使用安排在不同的學習主題或領域之中。所以,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多數(shù)為兼職教師)來說,就一定要把握好不同學段教材中有關地圖內容的層次與重點,更好地推進課堂教學效果提升。
從表一可以看出,《課標》是按照兒童不斷擴展的生活領域來組織課程內容的,它是打破了原有的歷史與地理知識的學科邏輯,將各種知識分散到兒童生活的各個方面。涉及到地圖以及與之相關的課程內容,從學習領域、課程內容上都呈現(xiàn)出隨著學段的上升而提高的要求。比如三年級《課標》內容指出學生學習領域主要是我們的學校生活,它要求中年段的學生能看懂學校和學校周邊的平面圖,能利用簡單的圖形畫出學校平面圖以及上學的路線圖。四年級《課標》內容指出學生學習領域逐漸擴展到我們的社區(qū)生活,要求能夠識讀本地區(qū)、旅游景區(qū)等小區(qū)域平面示意圖等等……它不求知識的系統(tǒng)與全面,只求其與生活更好的連接。這些包含了“實踐智慧”的策略性知識,它對于學生更好地認識生活、建構生活是有著積極意義的。
表一
從表二可以看出,與地圖相關的教材內容分布在小學三至六年級,分散在學校、家鄉(xiāng)、國土、家園、地球、多樣文明與多彩生活各個學習單元主題中,在高年級教材中占比居多。比如五年級上冊教材,它在《課標》中涉及的是主題五“我們的國家”,它承接了中低年級學校生活領域的內容,并逐步擴展到國家層面。伴隨著生活領域的不斷擴大,以及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擴大,他們需要通過對有關祖國的地理、歷史文化、民族、國情等內容的學習,多方面認識和了解祖國,樹立主權意識,增進對家鄉(xiāng)、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因此,熱愛祖國與民族團結、燦爛的中國文化構成了本冊兩個重要單元,而且對于地圖的使用多達8 處。所以,教師在處理教材時,要合理使用好這個課程資源。
表二
地圖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重要的學習資源與工具,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與地圖相關的這些教學內容,《課標》及教師用書上都有一定的教學活動實施建議,教師可以采用。但是,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創(chuàng)新方法與手段。策略如下: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中年級學生開始對地圖有一個最淺顯的認知與培養(yǎng)。雖然,很多小學生已經(jīng)在家庭教育中對地圖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有些家長會和學生玩一些地圖游戲,了解中國的行政區(qū)劃或看看世界各國的地理位置等等。但是這是學生第一次從課堂上學習認知地圖。例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說說我們的學?!币徽n,校園是學生重要的活動場所,也是他們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單元的編寫依據(jù)之一是上圖(表一)《課標》“第1條”?!罢f說我們的學?!苯處熗ㄟ^讓學生談談自己喜愛的學校校園的一角,調查和了解學校的歷史和特點,熟悉學校各個部門的職責,最后繪制學校的平面示意圖,來加深學生對學校的感情。(教師用書)在“一起畫張平面圖”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需要把地圖的三要素“方向、圖例、比例尺”講授給學生,只有學生了解了地圖三要素及“什么是平面圖”,才能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看平面圖、尋找學校設施及周邊標志物等活動,當學生帶著情感去畫學校平面圖時,那他的平面圖不但是獨具一格的平面圖,而且是學生各具特色的學校平面圖作品,它是學生具有情感色彩的紙質版初級地圖。
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在中年級學習課程的基礎上,如在了解家鄉(xiāng)文化這部分教材內容中,已經(jīng)有了使用地圖的經(jīng)歷。那么到了高年級,他們的讀圖本領會大大增強。例如小學五年級下冊“屹立在世界東方”一課,教師在教學“中國人民站起來”這節(jié)課時,教師通過視頻、圖片等資料學習了解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召開以及開國大典的盛況后,學生知道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啟了中國的新紀元。中國人民挺直腰桿站起來了,廣大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為新社會、新國家的主人。通過活動園,讓學生觀察新中國人民生活發(fā)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時,教師結合教材閱讀“西藏和平解放”這一話題,安排了一個小小的問題:“同學們,1949 年10 月1 日新中國的成立,人民翻身做了主人。那在我們國家的版圖上,當時還有一個地方?jīng)]有被解放,你們找找它是哪里?”通過教師的問題以及隨機播放的動態(tài)數(shù)字地圖,學生一目了然,迅速找出是“西藏”。這時,教師使用的動態(tài)地圖,是教師對地圖中的“點”(歷史上的地名或城市)進行活化處理、一系列編輯的地圖。當學生很快找出“西藏”版塊時,緊接著教師出示問題:“你們想了解西藏人民和平解放及翻身得解放的激動場面嗎?下面來觀看一段視頻”。教學環(huán)節(jié)自然流暢,重點突出。這里地圖內容的使用,是教材當中沒有的內容,是教師在教學中為了學生的學習運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靜態(tài)的紙質地圖是我們常常要用到的。例如,舊版《品德與社會》(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教材中“多姿多彩的地圖世界”一課,在充分了解了地圖的種類后,教師引領學生人手一份旅游景點平面圖,讓學生學會看,學會讀懂地圖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能力,這是學生在生活中必備技能之一。
但是,在信息化時代,課堂教學中經(jīng)常會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教學,那教材中出現(xiàn)的紙質地圖內容經(jīng)常會被教師的動態(tài)化地圖所替代。例如“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教材活動園出現(xiàn)了一幅“工農(nóng)紅軍長征路線圖”,需要探知的問題是:在地圖上找一找紅軍長征經(jīng)過的地區(qū),查一查資料,了解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想一想紅軍當時面臨怎樣的困難?如果用靜態(tài)地圖,學生只會動手指認一些地區(qū)路線。這時教師運用多媒體視頻創(chuàng)設情境,從湘江戰(zhàn)役開始,用動態(tài)的長征路線、長征戰(zhàn)役、長征故事并與學生的活動體驗相結合,讓學生多角度感受長征的艱難,感悟紅軍戰(zhàn)士不怕犧牲,百折不撓,浴血奮戰(zhàn),勇往直前,迎難而上,舍己為人的長征精神。只有學生真切地感知革命精神,才能更好地學習和傳承長征精神。這樣動態(tài)地圖內容的呈現(xiàn),從視覺、聽覺上多感官調動學生,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認真研讀教材的基礎上,要學會將信息技術手段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優(yōu)化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策略,活用地圖,用好地圖,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綻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