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明艷 朱軍利 惠蕭平 任思洋
(1.榆林市第二醫(yī)院口腔科,陜西 榆林 719000;2.西安市第五醫(yī)院口腔科,陜西 西安 710082)
侵襲性牙周炎病患會存在牙齒松動移位、附著喪失以及牙槽骨吸收情況,病情嚴重者還會出現錯畸形以及繼發(fā)性創(chuàng)傷[1]。目前在根形態(tài)異常是否對正畸治療后牙槽骨改變、牙根吸收產生影響方面研究較少,一定程度上限制對疾病預后的判斷。因此,本次研究選擇本院接收的80例侵襲性牙周炎病患開展分析,了解影響其長期療效的因素。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收治的80例侵襲性牙周炎病患為研究樣本,其治療時間均在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之間。80例病患中,男性26例、女性54例;年齡在18歲至35歲之間,年齡平均值是(28.92±5.72)歲。納入、排除標準見相關文獻[4-5]。
1.2研究方法 分別在初次診斷時(T0)、治療完成后(T1)以及治療三年后復查時(T2)采集全部病患臨床一般資料,包含性別、初次診斷時年齡、牙周炎癥程度、正畸時間、根形態(tài)異常、牙周手術史以及缺隙鄰牙等。全部病患在三個時期均實施全口腔根尖X線攝片,獲取影像資料。觀察指標見相關文獻[6-8]。
2.1病患一般資料分析 在80例病患中,重度牙周炎有68例(85.00%)、中度牙周炎有12例(15.00%)。在T0期至T1期,其中T0期一共有2240顆牙齒,T1期一共有2000顆牙齒。在T2期一共有45例被隨訪,有35例病患失訪,一共觀察到1182顆牙齒。
2.2病患牙周-正畸治療前后牙槽骨高度變化的影響因素 根形態(tài)、前牙、下頜牙、T0期剩余牙槽骨高度增加是影響牙槽骨高度改變的重要因素,而前牙以及下頜牙對牙槽骨吸收影響性較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T0期與T1期牙槽骨高度改變兩項水平多因素分析
2.3病患牙周-正畸治療后長期牙槽骨高度變化的影響因素 前牙、下頜牙、T0期探診深度以及T0期牙槽骨高度是影響牙槽骨高度改變的重要因素,其中前牙以及下頜牙對牙槽骨吸收影響性較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T0期與T2期牙槽骨高度改變兩項水平多因素分析
對于發(fā)生牙齒錯位的病患而言,通過采取規(guī)范的牙周基礎治療,能夠有效控制炎癥,進而提升治療效果。在侵襲性牙周炎病患中,根形態(tài)異常發(fā)生率相較于牙周健康者、慢性牙周炎病患有明顯升高,而出現根形態(tài)異常的病患,其在實施牙周治療前,已經發(fā)生嚴重的骨吸收情況[9]。因此,了解影響疾病治療長期預后的因素,有利于實施針對性干預措施,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正畸治療是臨床糾正牙齒錯位的重要方式,本次研究分別對正畸治療前后、正畸治療后長期實施對比,了解在正畸治療中牙齒移動情況和正畸治療后牙列穩(wěn)定狀態(tài)時,牙槽骨改變情況。在正畸治療前至治療結束時的一段時間內,因病患需要定期進行復查,因此能夠對牙周進行有效維護和控制牙菌斑[10]。因此在T2期增加對病患依從性的研究,結果發(fā)現依從性在牙槽骨高度改變方面無顯著影響。研究發(fā)現,在實施牙周-正畸治療期間,根形態(tài)異常會影響牙槽骨吸收,分析原因可能是短牙根、細長牙根以及錐根在牙根寬度或是長度方面均低于正常牙齒,使得牙周膜面積縮小,無法有效承受正常力,進而極易發(fā)生牙槽骨吸收以及松動。但是在長期復查中發(fā)現,根形態(tài)異常不再是牙槽骨高度的影響因素,分析可能與正畸治療后,糾正錯畸形,改善咬合創(chuàng)傷,進而促進牙槽骨重建相關。牙位也是影響牙槽骨高度的主要因素,牙周炎病患上頜牙會發(fā)生扇形移位以及增長,因此正畸治療時通常選擇回收和壓入,一定程度上增加牙根四周牙槽骨比例。通過分析影響正畸治療后牙槽骨高度的因素,可知在實施正畸治療后,病患仍然需要定期進行牙周維護,避免炎癥復發(fā),增強治療效果。
綜上,對于侵襲性牙周炎病患而言,在牙周-正畸治療不同時期,影響牙槽骨高度的因素也有所不同,針對影響牙槽骨高度的危險因素,需在治療后予以有效重視,進而維持長期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