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泳安
(四川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關(guān)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成敗,而先生則是教育的魂魄。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專門強調(diào),教師要立志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按笙壬边@一稱謂,既充分表達了總書記對教師的尊重和敬意,體現(xiàn)了教師這一職業(yè)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和社會聲望,而且也是對新時代教師職業(yè)追求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做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表明了新時代人民教師所肩負的重大使命感和責任感,極大豐富了人民教師這一光榮而崇高職業(yè)的精神內(nèi)涵。
“先生”一詞最初由字面義引申為“父兄”“長者”,其后又引申為對學問和品德高尚的師者的敬稱,有云“古者稱師曰先生”。對于師者,有著諸多的稱呼,但都不及“先生”二字顯得親近且大氣?!跋壬蹦私逃昶?,其表達的不僅是一種尊稱,更強調(diào)一種修為、一份崇敬和一種精神。從詞源來看,“先生”之先,既在于先知,更在于先覺?!跋壬辈粌H是精通專業(yè)知識的“經(jīng)師”,而且也是德行高尚的“人師”,具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自覺,精于“傳道授業(yè)解惑”?!跋壬惫谥浴按蟆?,絕非僅僅是稱謂的改變,而是更加突出了師者的風骨與師魂的傳承。
“大先生”之“大”,飽含著師者為國為民意志的薪火相傳?!按蟆奔错斕炝⒌?,這意味著“大先生”既是有德業(yè)的社會尊者,也應當具有為國為民的大視野、大胸懷、大格局和大擔當,是心懷“國之大者”的時代“燃燈者”。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廣大教師的寄語中深情指出:“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被仡欀袊嗣翊髮W的辦學歷史,從陜北公學時期培養(yǎng)“革命的先鋒隊”,到新中國成立之初培養(yǎng)“萬千建國干部”,到改革開放時期培養(yǎng)“國民表率、社會棟梁”,再到新時代培養(yǎng)“復興棟梁、強國先鋒”,期間涌現(xiàn)出了以吳玉章、成仿吾、衛(wèi)興華、高銘暄等為代表的人民教育家,他們始終銘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是“大先生”的典范。習近平總書記還多次點贊“西遷精神”,指出上個世紀60年代交通大學師生響應“向科學進軍,建設(shè)大西北”的號召,舍小家顧大家,從黃浦江畔遷到渭河之濱,鑄就了可歌可泣的“西遷精神”,深刻體現(xiàn)了“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1]的愛國主義精神,西遷過程中涌現(xiàn)出以彭康、鐘兆琳、殷大鈞、陳大燮、張鴻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先進事跡,生動詮釋了“大先生”的愛國主義群像,展現(xiàn)了“大先生”的大情懷與大境界。
同時,“先生”之“大”,也意味著大學問和大德行,是為人師者的示范風骨,為后輩的成長提供經(jīng)世學問和人格營養(yǎng)。具體而言,“大先生”體現(xiàn)出師者風度,既具有嚴謹扎實的大學問,也具有身正為范的大品德,是智與德皆可為人師表的賢能者;“大先生”也體現(xiàn)出師者風范,是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是社會尊重的楷模,世人效法的榜樣[2];“大先生”更體現(xiàn)出師者的風采,是立德樹人的能者,能夠“以人格魅力呵護學生心靈,以學術(shù)造詣開啟學生智慧”[3],巧妙地將教育教學規(guī)律、學生成長規(guī)律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機結(jié)合,能夠掌握科學育人的方式方法,為學生提供健全的知識和道德素養(yǎng)。
當前立足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提出了大量亟待解決的新問題”[4];另一方面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二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由此,教育所具有的“基礎(chǔ)性、先導性、全局性”[5]地位和作用更加明顯?!按笙壬弊鳛榻逃昶?,具有“方向明、主義真、學問高、德行正”的風范,既是教育行業(yè)的標桿,也是時代的楷模,更是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榜樣。立足于新時代新征程,“成為大先生、成就大先生”,培養(yǎng)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既是廣大人民教師肩負的使命和責任,也是新時代實現(xiàn)我國教育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關(guān)鍵命題,更是回答好時代之問題的關(guān)鍵。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講話中強調(diào)了新時代的“大先生”。2014年9月,習近平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強調(diào)了“好老師”的標準,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6],“四有”既是“好老師”的形象,也是新時代“大先生”要具備的基本品質(zhì)。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7]。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diào)“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人。”[8]在此次中國人民大學的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diào):“老師應該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自覺,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以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成為被社會尊重的楷模,成為世人效法的榜樣?!盵9]
從“‘四有’好老師”到“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到“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再到“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自覺”,能夠清晰地把握“大先生”的時代風范。即,相較于“好老師”,“大先生”有著更高的標準,“大先生”不僅要求具備豐富的學識和精湛的技藝,而且也是德高望重、胸懷遠大、善做人師的智者。從對學生“品格、品行、品位”塑造到對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并強調(diào)“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榜樣效應,進一步突出了新時代“大先生”的價值導向功能,強調(diào)了“大先生”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引領(lǐng)作用。尤其是“行為世范”,更加突出了新時代“大先生”的大格局、大智慧、大情懷和大擔當。由此而言,“大先生”是實現(xiàn)學生成長成才的關(guān)鍵“引路人”,是廣大人民教師教書育人的典范,更是為世人效法的榜樣?!皩W為人師,行為世范”,“大先生”對新時代教師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大教師要立“大先生”之志,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
于每位教師而言,“大先生”意味著一種精神風范、價值導向和實踐自覺。從堅守師德師風、教書育人的基本要求,到嚴謹治學、立德修身,再到德高望重、博學善教、行為世范,雖然教師的成長之路任重而道遠,但“立大先生之志”,是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廣大教師要見賢思齊,對標“大先生”的要求,博學善教,言傳身教,立德樹人,真正將為學、為事、為人統(tǒng)一起來。
“學高為師”,扎實的學識是當好教師、成為“大先生”的根本基礎(chǔ)。當前科技創(chuàng)新、信息化發(fā)展、改革深化、全球變局等新的時代課題,對教師成為“大先生”應當具備的學識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師要立志成為博聞廣識的“大先生”,具有廣博的通用知識和寬闊的胸懷視野,使得自身所掌握知識遠超教授學生的范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舉例指出,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就要有“一潭水”[10]。另一方面,教師要立志成為專業(yè)知識精湛的“大先生”,科技創(chuàng)新的時代,“大先生”既是深耕于特定領(lǐng)域,掌握尖端知識技能的“大專家”,也是嚴謹治學、求是創(chuàng)新的“大學者”。廣大教師不僅要具備知識和眼界的寬度,更要瞄準學術(shù)發(fā)展的前沿和國家的重大需求,在學識的深度上下功夫,不斷學習掌握新知識、新技能和新理論,理論聯(lián)系實際,刻苦鉆研、嚴謹篤學,不斷完善自身勝任教學的知識體系。
先生之大,不僅在于博學,也在于善教?!按笙壬辈粌H具有學識魅力,能夠以深厚的學養(yǎng)和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而且具有高超的教育教學能力,教而有道、教而有法。教書育人是教師的使命,廣大教師要將“博學”和“善教”相結(jié)合,深刻領(lǐng)悟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對學生的教導孜孜不倦、循循善誘,老師用心教,學生用心悟,以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的教育效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就思政課教育教學指出,思政課的本質(zhì)在于講道理,如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就是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價值性和知識性、建設(shè)性和批判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主導性和主體性、灌輸性和啟發(fā)性、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相互統(tǒng)一,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11]
《說文解字》有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這里從“教”和“育”的詞源上就能夠看出教師對學生成長成才有著極大影響?!按笙壬毖詡魃斫痰娘L范,既是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的理想人格,也是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身作則的師者典范。先生之大,既能夠以深厚的學術(shù)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也能夠以獨特的人格魅力引導和啟發(fā)學生的心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對教師來說,想把學生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廣大教師要嚴愛相濟、潤己澤人,以人格魅力呵護學生心靈,以學術(shù)造詣開啟學生智慧”[12],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就要做到“嚴愛相濟、潤己澤人”,通過言傳身教做學生“為事”的榜樣。
教師要做“大先生”,就要做到“嚴愛相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yè),有愛才有責任”[13],不同的教師有著不同的教育風格,但愛是貫穿教育始終的主題。廣大教師要做到嚴愛相濟,在教育教學中落實、落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責任,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學生,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學生能夠親其師而信其道。同時,教師也要做到“潤己澤人”?!按笙壬钡木衿焚|(zhì)中包含了教書育人責任和擔當,即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的奉獻精神。廣大教師要學習“大先生”立德、立學、立行的大智慧和大德行,本著對黨和國家、對人民、對學生高度負責的使命感,做到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成為學生為人處事的表率。
習近平總書記在人大考察時強調(diào):“‘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14]。大先生重在德高望重,能夠樹立為世人效法的道德風范。于廣大教師而言,就應該取法乎上、見賢思齊,既要精于“授業(yè)”和“解惑”,更要將“傳道”放在首位,做“經(jīng)師”和“人師”的統(tǒng)一者。具體而言,教師作為傳道者,首先自己要“明道、信道”,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將“教書”和“育人”、“言傳”和“身教”、“潛心問道”和“關(guān)注社會”、“學術(shù)自由”和“學術(shù)規(guī)范”相統(tǒng)一,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15]。
同時,“大先生”也是心懷“國之大者”的典范,廣大教師要堅定理想信念,學習“大先生”的大情懷和大志向。在學識上,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在教育中,做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chuàng)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廣大教師要著眼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高度,樹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shè)者和接班人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