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霞
(喀什大學,新疆 喀什 844000)
黨的十八大以后,黨中央高度重視歷史學習教育,并基于黨和國家事業(yè)的全局發(fā)展,對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簡稱四史)教育做出一系列戰(zhàn)略部署,將其作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高校思政課作為人才培養(yǎng)核心環(huán)節(jié),應積極落實四史教育,探尋思政課教學改革發(fā)展新路徑。
四史與思政教育的內涵與外延,存在密切的內在關聯(lián)性。一方面,四史中蘊含豐富思政教育資源,可以豐富高校思政教育內容。另一方面,四史是高校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始終融于理論課教學全過程、各環(huán)節(jié)。因此,可以總結二者的內在關聯(lián)性如下:一是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四史與高校思政教育,均將貫徹落實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在四史教育過程中,通過了解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堅定大學生的民族情懷、愛國情感。思想政治教育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立場與方法,開展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可見,四史教育與高校思政教育目標體現(xiàn)出高度一致性。二是教育屬性的相同性。四史教育與思政教育,均有鮮明的政治屬性。在四史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帶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使其把握政治方向,培養(yǎng)學生堅定政治立場與理想信念,維護黨的統(tǒng)一領導,為黨和國家的事業(yè)建設與發(fā)展作出突出貢獻。而高校思政教育事關高等教育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質量,以及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育,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梢?,二者均體現(xiàn)出相同的政治屬性。三是教育內容的契合性。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其目標在于培育學生正確歷史觀,為其三觀形成夯實基礎。高??梢酝ㄟ^四史教育,幫助學生認知和學習歷史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歷史觀,使其正確理解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歷程,以及為什么要堅定不移跟黨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通過蘊含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正確三觀,二者教育內容層面體現(xiàn)出契合性。
在2020年舉辦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四史教育,明確指出全黨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充分指出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性[2],這是關乎國家兩個一百年目標,以及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關鍵。在2021年初,黨中央再次將四史學習教育提升到新高度,當今時代背景下,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的路程中,正處于特殊的交匯點,關于四史學習做出的決策部署,是立足于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而做出的科學規(guī)劃與安排,是全黨上下和人民群眾必須履行的政治使命。高校作為社會主義人才培養(yǎng)基地,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務,是實現(xiàn)四史教育融入黨的各項事業(yè)的有效之舉。
進入21世紀以來,各類文化思潮相互交融,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涌入我國,各類消極腐朽的文化和思想產生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特別是以互聯(lián)網平臺為傳播載體,廣泛傳播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歷史虛無主義思想等,嚴重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歷史觀念、思想認知,削弱了大學生的四個自信,是威脅國家政治穩(wěn)定和安全的大問題。在此背景下,部分大學生體現(xiàn)出思想價值觀念偏離正軌、價值觀迷茫等情況,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削弱了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穩(wěn)固的群眾基礎。因此,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開展四史教育,廣泛普及四史知識,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政治觀,形成客觀理性的認知思維,了解黨的歷史發(fā)展路程,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真實意圖,堅守自身的政治立場與理想信念,堅決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襲,自覺維護國家和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安全和穩(wěn)定,為國家與社會發(fā)展作出貢獻。
高校思政課作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揮鑄魂育人功能的主要課程,是融入四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近年來,黨中央與國務院高度重視四史進思政教育,以此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和有效性,通過帶領大學生學習四史,鑄牢大學生的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中,四史中涵蓋的豐富資源,為思政教育提供了多樣化的教學內容。思政教師通過為學生講述四史,能夠增強思政課的教學吸引力和感召力,提升實踐教學活動的生動性、趣味性,使學生在學習四史中堅定跟黨走的信念,提升高校鑄魂育人成效。
在高等教育中組織實踐教育活動,需要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共存,但大部分高校實踐教學卻并未達到這一目標,其主要原因與四史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內容融合度較差具有密切關聯(lián)性。長期以來,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現(xiàn)出理論性強的特點,對實踐教學的重視度普遍偏低,尚未構建具有針對性、規(guī)范性的實踐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導致高校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并未深入挖掘理論知識拓展至實踐教學,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明顯的脫節(jié),使實踐教學內容相對空泛,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與此同時,雖然四史與思政教育之間存在內在關聯(lián),但二者卻體現(xiàn)出差異化的邏輯主線,在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中,二者的融合十分僵硬,兩張皮的問題難以有效緩解,繼而要么重實踐輕四史,要么重四史而輕實踐,融會貫通的不足大大削弱了四史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運用效果[3]。
高校開展思政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思政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歸根結底是做人的工作,是為高校人才培養(yǎng)而服務。將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過程中,不能過度注重融合要求,而是強調潛移默化地滲透,以巧妙的方式使二者深度融合,方能保證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成效。當前我國高校開展四史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大多是組織學生參觀當?shù)氐牟┪镳^、紅色基地、烈士陵園等,配備相應的四史知識講解,學生難以獲得良好的體驗感。加之進入互聯(lián)網信息時代背景下,學生獲取信息途徑增加,對教學的要求不斷提高,而思政教師網絡教學載體運用較少,信息化教學能力明顯不足,難以深入挖掘并整合互聯(lián)網平臺中的四史教育資源,線上與線下教學流于形式,單一的教育方式方法,很難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四史學習需求,不利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成效的影響因素中,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是關鍵,必須提高教師的教學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保證思政教學成效。但當前高校思政教師隊伍建設不完善,專業(yè)化師資數(shù)量嚴重不足,大多數(shù)思政教師缺少專業(yè)背景,綜合素質水平相對有限。特別是在四史教育過程中,現(xiàn)有思政教師對四史研究十分淺薄,且教學的重視度不足,難以探尋四史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最佳切入點。究其原因,是思政課教師的前期準備工作不足、自身教研能力有限,并未深刻理解四史與思政教育的內在關聯(lián)性,導致教學中對四史教育和實踐教學的認知和執(zhí)行失之偏頗,或過度重思政或過度重四史,影響二者融合育人成效。除此之外,高校方面對思政教師的四史培訓力度薄弱,并未定期組織培訓教育活動,部分思政教師即便有意識學習,但由于缺少時間、精力和平臺,則放棄學習想法,整體師資隊伍的四史實踐教學能力均有待提高。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高度重視理論學習的政黨,特別是基于四史視域下開展歷史理論知識學習教育,亦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新的改革發(fā)展方向。因此,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中,應做好頂層規(guī)劃與設計,不斷拓寬實踐教學的歷史維度,實現(xiàn)歷史與現(xiàn)實的深入結合,發(fā)揮其育人功能和價值。一是高校黨委黨支部領導應綜合研判,做好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統(tǒng)籌規(guī)劃,明確教學目標,提高廣大思政教師的重視度,實現(xiàn)四史深度融入實踐教學全過程。二是高校思政教師應拓展教學形式,依托線上與線下教育有機結合,打造思政課實踐教學新體系,針對四史融入實踐教學的問題展開系統(tǒng)化研究,明確不同思政課融入四史教育的側重點、關鍵點,組織差異化、多樣性的四史實踐教育活動。三是高校思政課教師應樹立協(xié)同育人思想理念,加強與各專業(yè)教師之間的協(xié)同合作,突破學科之間的教學壁壘,繼而面向高校不同專業(yè)和特點的大學生,組織具有針對性、可行性的四史實踐教學活動,增強思政教育實效性與有效性。
高校組織和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根本目標是促進學生理論運用于實際,培養(yǎng)具備堅定政治立場與理想信念,且知識靈活運用能力的大學生人才。進入互聯(lián)網信息時代背景下,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與時俱進發(fā)展,立足于高校學生特點和需求,采取多種教學方式相融合,調動學生參與四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此,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師可以組織紅色社團活動,利用假期、周末等空余時間,帶領高校學生參觀當?shù)氐募t色遺址,推進多樣化紅色教育基地建設?;蛘咴谔厥獾臅r間節(jié)點,在紅色教育基地組織歷史紀念類、體驗類活動,使大學生在親身參與和實踐體驗中,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發(fā)展歷程中,所經歷的艱辛和困苦,實現(xiàn)對大學生心靈的洗禮,強化大學生的信仰認同感和歸屬感。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師可以利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的優(yōu)勢,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資源的表現(xiàn)形式,如利用智慧教室、VR體驗、虛擬仿真等,突破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時間與空間局限性。同時,借助現(xiàn)代社交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QQ等,與大學生展開多元交流與互動,通過問答式、互動式教學,增強實踐教學的趣味性和靈活性,提高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主觀能動性,使大學生在自主學習與探究中,深入學習四史知識。除此以外,校園文化活動是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不可或缺的手段和途徑,高??梢試@四史為主題,組織多樣化的文化藝術節(jié)、主題匯演等,將四史資源深度融入其中,使學生豐富課余生活的同時,了解四史的深刻內涵。高校也可以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干部、紅軍后代等,以及為新中國建設作出卓越貢獻的人員,到校組織座談會、講座等,面對面為學生講述四史,激發(fā)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引發(fā)其深刻的思考,發(fā)揮四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4]。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發(fā)揮著重要主導作用,只有教師深刻理解四史,方能在教學中理直氣壯滲透四史教育,培養(yǎng)學生客觀理性的思想認知與正確價值觀念。因此,高校方面應提高對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視度,循序漸進提升思政課教師的四史涵養(yǎng)、實踐教學能力。一是高校思政課教師應樹立主動學習意識和終身學習理念,利用教學的空余時間,加強四史知識深入學習與教研。且高校方面應為教師自我提升和學習提供良好平臺,定期在校園內組織四史教育專題講座,使思政課教師參與其中并有所收獲。另外,定期選拔優(yōu)秀青年教師外出學習和進修,不斷提高其四史知識掌握和運用能力,帶動整個師資隊伍的共同進步。二是加大思政課教師的引進與培養(yǎng)力度,促使高校思政課教師具備較高的四史涵養(yǎng)和教學能力。高校應注重思政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打造四史教育共同體,廣大思政教師共同研討、制定教學方案和策略,不斷優(yōu)化四史教育內容和環(huán)節(jié),使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后取得理想化效果。三是加大思政課教師隊伍的考核評價力度,形成完善的考核制度和指標體系,將四史教育能力、教學效果、實踐活動效果等,納入教師的考核評價內容中,針對四史教育成效突出的思政教師,予以物質和精神獎勵。而針對部分四史教育意識不足、教學效果較差的思政教師,應引導其加強四史學習,提高自身的四史實踐教學能力。通過考核與評價反饋,明確師資建設存在的不足,針對性提高廣大高校思政教師的四史綜合素養(yǎng),為課程教學提供堅實保障[5]。
綜上所述,進入新時代背景下,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融入四史教育,是實現(xiàn)思政教育改革發(fā)展、強化實踐教學成效的有效舉措。通過四史教育可以豐富思政教育資源,指導學生構建完善的歷史知識體系,形成正確的歷史觀,以四史涵養(yǎng)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梢?,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是一項重大的系統(tǒng)化工程,需要做好統(tǒng)籌規(guī)劃與設計,不斷優(yōu)化實踐教學過程和環(huán)節(jié),激發(fā)當代大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熱情和積極性,使大學生從四史中汲取精髓和養(yǎng)分,獲取知識和力量,自覺承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推進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