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俊
文學研究不應脫離文本,這本是個常識問題。但近年來,一些有悖于這一常識的諸多現(xiàn)象令人不安。其表現(xiàn)大致有幾種情況:一是不讀文本。如在當下的一些作品研討會或讀書會上,一些發(fā)言者侃侃而談,但其內(nèi)容與文本毫無關聯(lián)甚至離題萬里。二是不求甚解。宋代朱熹說讀書要 “熟讀而精思” ,其中 “熟讀” 即是對文本的熟稔,是 “精思” 的前提和必要條件。但現(xiàn)實中我們常??吹揭恍I(yè)的文學研究者對作品的解讀也只停留在一知半解上,更遑論一般的讀者了,可以想見這種研究有多少價值。三是對文本的穿鑿附會或強制闡釋。一些研究者往往出于個人的興趣愛好或者驗證某種理論的需要等原因,對文本作出似是而非或張冠李戴的解讀,從而導致本文本意的嚴重失真。以上幾種脫離文本的所謂研究,不僅表現(xiàn)在一些名家身上,也表現(xiàn)在一些青年學者身上(包括一些研究生與本科生);其文本對象不僅包括中外古代作家的作品,也包括像張恨水這樣的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的作品。
新時期以來的張恨水研究在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績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研究中也存在著類似于脫離張恨水本文的傾向,這是我們應該警惕的。 “如果真正返回到文本本身的層面上進行仔細研讀,我們將會發(fā)現(xiàn),張恨水的‘文學存貨’遠遠比我們一般的想象要豐富得多?!盵1]本期刊發(fā)的兩篇論文就屬于注重張恨水文本研究的新成果。在《浸潤生命體驗的 “紀念” ——論張恨水小說〈巴山夜雨〉的主題》一文中,馮慧敏老師結(jié)合具體文本,從三個方面對張恨水的抗戰(zhàn)小說《巴山夜雨》的主題做了新的解讀,指出該小說 “拓展和深化了張恨水抗戰(zhàn)小說的主題” 。高強博士的《〈張恨水全集〉補遺三題》一文屬于史料類文章。值得肯定的是,作者除了對這三篇佚文進行內(nèi)容或藝術等方面的釋讀外,還對其中的部分佚文做了認真的辨?zhèn)喂ぷ?,如作者通過對佚文《九月憶上新河》與張恨水其他三篇散文《憶上新河》《苦憶上新河》《上新河躲警報記》間的關系考察后認為,此文 “并非簡單的舊文重刊,而是有自己特色的佚文” 。這兩篇文章的最大優(yōu)點就是貼著文本走。
其實,重視文本研究歷來是中西方文學研究的一個傳統(tǒng)。如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中對詩、詞、小說等的評點,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英美新批評派所提倡的文本細讀等。 “關于文學的一切精彩的見解、高深的理論,從根本上說,主要是從大量的文學文本中概括出來,最終又應該能夠用來解釋各種各樣的文學文本?!盵2]因此,回歸文本與立足文本任何時候都是文學研究的基礎。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強調(diào)文本為王,并非將文學的內(nèi)部研究與外部研究割裂開來,而是強調(diào)文本之于文學研究的基礎性與本源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