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雙全,付 煜,張福清
(1.賀州學院 文化與傳媒學院,廣西 賀州 542899;2.韓山師范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廣東 潮州 521041)
在我國,長期以來由思政課程引領思政方向。進入21 世紀,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指示和關懷下,教育部鑒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不足,即高?!皩W生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在思政課程中……造成了思政課程孤島化的現(xiàn)象”,[1]提出了以“三全育人”為目標的“課程思政”工程[2]。二者區(qū)別在于:“思政課程”是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專業(yè)思政,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課程思政”是其他學院的“三全育人”追求,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補充。二者相輔相成,構成高校思政教育共同體。要搞好課程思政,必須將課程思政的相關理論探索應用于課程實踐。這些理論包括“全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理論”等。中文師范教育核心課程是在高校中文師范生培養(yǎng)過程中對培養(yǎng)質量起關鍵作用的主要課程,包括《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中文寫作教學理論與實踐》等。下面,我們以這三門課程為例,探討一下這些理論在課程思政實踐中的應用。
馬克思、恩格斯都十分強調人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地位,都非常重視人的教育和發(fā)展,他們提出了“全人發(fā)展”的科學教育理論。這一理論應用于中文師范教育核心課程,可以促進中文師范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特別是“道德和精神”的教育和發(fā)展。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有個著名論斷是:“對私有財產的積極的揚棄,就是說,為了人并且通過人對人的本質和人的生命、對象性的人和人的產品的感性的占有,不應當僅僅被理解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應當僅僅被理解為占有、擁有。人以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保?]馬克思認為,人只有從“占有”發(fā)展為“奉獻”,從“自私”蛻變成“無私”,也即“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才是一個總體,也即完整的人。
在中文師范教育核心課程中,不僅要提高中文師范生的語文教育理論素養(yǎng),也要提高他們的語文實踐素養(yǎng),即提高師范生的職業(yè)綜合素養(yǎng);不僅要精要理解“語文課程標準”,還要確立語文教材分析的策略和方法,因此也是理論與實踐兼具的;不僅要通曉寫作教學理論,也要熟稔寫作教學實踐。因中文師范教育核心課程的綜合性、理論性和實踐性,其學習難度大,不容易學好,因此需要中文師范生具有一顆熱愛語文教育的紅心,一種“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而這正是全人發(fā)展理論實踐的第一義。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我們首先應該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的東西”。[4]這里論述了人生存與發(fā)展的前提:即“能夠生活”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前提。其中的“其他的東西”指的就是“道德等精神因素”。換言之,這里的全人發(fā)展,也即“物質與精神”的全面發(fā)展,或者說,人的體力、智力、能力與志趣、道德精神、審美情趣等的全面發(fā)展。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從現(xiàn)實的人及其需要出發(fā),從物質和精神層面對全人發(fā)展的論述。
因師范教育是一種文化教育創(chuàng)造事業(yè),其實質是“精神”的,但也是需要“物質”基礎的。但這里的物質基礎不是“衣食住”,而是“體力、智力和能力”;這里的精神指“志趣、道德精神、審美情趣等”。就學好中文師范教育核心課程而言,其物質就是需要中文師范生有一個好的“體力、智力和能力”,具體指健康的身體、語文課標與語文閱讀和寫作的理解能力,以及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的操作能力,等等。其精神指以語文教育為己任的志趣、堅守語文職業(yè)道德的精神和熱愛文學藝術的情趣等。
《共產黨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著各種階級以及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一個以各個人的自由發(fā)展為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的聯(lián)合體。”[5]這里既談到了“各個人”,也談到了“一切人”的全面發(fā)展;不僅談到了“聯(lián)合發(fā)展”,還談到了“自由發(fā)展”。其中人的自由發(fā)展是全面發(fā)展的基礎,全面發(fā)展是自由發(fā)展的提高。具有獨特個性,才利于全面發(fā)展;全面發(fā)展了,個性也更加鮮明。換言之,人在個性的基礎上發(fā)展共性,并且成為個性和共性兼具的人,全面發(fā)展才會真正實現(xiàn)。推而廣之,一切人在個性的基礎上發(fā)展共性,并且成為個性和共性兼具的人,全人類的全面發(fā)展才會真正實現(xiàn)。
就中文師范教育核心課程而言,其直接目的是讓“中文師范生個體和中文師范生群體”都掌握語文教學的知識和技能,特別是閱讀和寫作教學的知識和技能,具有從事語文教育的情懷和能力;其終極目的是讓“中文師范生個體和中文師范生群體”都成為既掌握“語文教育共性”,又具有自己的“語文教育個性”的大國語文良師。
這種以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的全人發(fā)展追求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堅守的理論旨趣和理想目標,其中的“能力、道德和精神”追求,也是我國實施師范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基石。
馬克思主義全人發(fā)展教育理論的發(fā)展,不僅在國外有列寧、斯大林等偉大的后繼者繼承與光大,在我國更有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等幾代領導人引領和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促進其發(fā)展壯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是高校課程思政的理論基礎。在中文師范教育核心課程學習中踐行這些理論,進一步促進中文師范生教育水平的提高。
1.毛澤東的教育思想及應用
毛澤東根據(jù)建國初的國情,率先提出了培養(yǎng)造就千百萬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的偉大戰(zhàn)略任務。1957年他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教育方針和目標:“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保?]這段論述在確立“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教育方針的同時,強調了德育的領頭地位,是對我國以德為先教育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展。
在中文師范教育核心課程教學中能夠有效踐行這一教育思想。例如,在對中文師范生進行“職業(yè)道德和教育情懷”的教育時,可以落實“德育”發(fā)展目標;在對“語文課程、語文教學、語文教材、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等進行學習和實踐時,可以落實“智育”發(fā)展目標;在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語文教育見習和實習,以及經驗性和交際性寫作教學”時,因為離不開“語文教育調查”和“現(xiàn)場學習”,因此除可落實德育和智育目標外,還可落實“體育”(或曰“勞動教育”)發(fā)展目標。
2.鄧小平等的教育主張及應用
鄧小平在1982年7月中央軍委座談會上用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人民”來表達他的全面發(fā)展教育觀,同時把思想道德教育提到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高度。[7]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非常關心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他們用各級各類學?!耙ㄔO完備的文化知識傳授體系”來表達其全面發(fā)展教育觀,同時也強調“要把德育放在首位”。[8]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也做出了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大部署,推動教育事業(yè)又走上了新臺階。2007年8 月31 日,胡錦濤在全國優(yōu)秀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9],也即從“德育為先”“育人為本”兩個方面強調了全面發(fā)展、以德為先的教育原則。
在中文師范教育核心課程教學中可以有效踐行鄧小平等幾代國家領導人的教育主張。例如,在核心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鼓勵中文師范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語文教師;鼓勵中文師范生“既要掌握上位的‘課程與教學論’的知識,又要掌握下位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知識”,從而形成盡量完備的教育知識體系;在“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和“寫作教學理論與實踐”課程學習時,要強調不管是“教材分析”還是“寫作實踐”都要堅持“真善美”的德育標準,都要強調在文本解讀和寫作實踐中培育德才兼?zhèn)涞娜恕?/p>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秉承“以德為先”和“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傳統(tǒng),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程中,創(chuàng)新了多項教育思想。
其一,以“四有”好老師來強調教師的“全面發(fā)展”。2014年9月9日,在第三十個教師節(jié)表彰大會后,習近平在北京師范大學對受表彰的教師代表強調,全國廣大教師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10]。其二,用“三全育人”來強調“立德樹人”根本目標。2016 年12 月,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11]。這里的“三全育人”具體指“全員、全程和全面”育人。其三,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來表達課程思政終極目標。2019 年3 月,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12]。這段話就鮮明地表達了他提倡課程思政的終極目標,即“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是我國新時代杰出的思政教育思想,將之運用于中文師范教育核心課程實踐可以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在三門核心課程教學中,可以將“四有”好老師作為中文師范生的培養(yǎng)目標;強調“三全育人”促進中文師范生真正全員、全程和全面發(fā)展;在課程實踐中,充分展現(xiàn)中文師范生的學習成效,展示他們的教育情懷,從而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水乳交融在一起,達成“教育興國”的宏達目標。
“立德樹人”、馬克思主義“全人發(fā)展”以及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給高校的課程思政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但要將課程思政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還必須借鑒一些科學、有效的教學理論。例如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理論,包括教育目的論、教育和教學融合論、教學過程論以及意識閾和隱性教育理論。
赫氏認為,從整體的視角,教育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但從倫理和教養(yǎng)的視角,“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或者說,“把德育放在首位探討的方法確實應該是教育的主要觀點”。[13]35-37他經過總結得出教育性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五種道德觀念:內心自由、完善、仁慈、正義和公平。這種觀念強調了教學的“教育性”,特別是德育,與高校課程思政強調所有課程都應“立德樹人”的觀念相符。
在中文師范教育核心課程的學習中,貫徹這一“德育目的論”,可以培養(yǎng)中文師范生的“職業(yè)道德和教育情懷”,培養(yǎng)中文師范生的“守法意識和從具體教材中自然生發(fā)課程思政的意識”,培養(yǎng)中文師范生的“寫實態(tài)度和真善美文風”,等等。
赫氏曾說:“為了進一步突出‘通過教學來進行教育’這一般思想……我得立刻承認,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正如反過來,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保?3]13強調課程教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具有德育功能,也即課程教學要與道德教育等相結合——這正是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理論的貢獻所在:以前的教育和教學是分開的,而他把二者緊密結合了起來,從而更加強調了教學的教育功能。高校課程思政工程的目的正是要自然融合教學和教育,以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p>
例如,核心課程“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教學中要分析曹操《觀滄?!愤@篇古詩,一方面需要分析曹操這位封建社會政治家和詩人的“理想主義”(想籠絡人才,統(tǒng)一當時的中國)和“浪漫主義”(喜觀山水,寫詩作賦表達內心抱負和對生命的洞察)情懷。另一方面,為貫徹“教學和教育融合論”,可以聯(lián)想到一代代共產黨人為民族復興而不懈努力的革命理想,同時分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既有發(fā)展社會經濟的人民情懷,又有熱愛自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生命情懷。需要在分析中指出的是,曹操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是為己的,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光宗耀祖;而共產黨人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則是為了國家強大,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赫氏認為,教育過程主要包括教學過程與管理過程,要使教學有效,這兩個過程缺一不可。赫爾巴特以其興趣培養(yǎng)學說為心理依據(jù),把多方面興趣與培養(yǎng)學生的注意力結合起來,在“專心”“審思”的基礎上提出了“明了、聯(lián)想、系統(tǒng)、方法”四階段論。[13]50-54這四個階段是培養(yǎng)興趣的過程,是從知到行的過程,當然也是需要加強“管理”的過程。[13]22-33
赫氏教學過程論給中文師范教育核心課程教學的啟示是:要在教學過程中自然融入課程思政,要重視核心課程專業(yè)內容和課程思政內容的專心學習、深刻反思和努力踐行,同時要加強核心課程教學的興趣取向和管理力度。
意識閾理論認為一切心理活動都是觀念的活動,觀念是心理的基本構成單位,多種觀念的相互作用形成意識。而一個觀念若要由完全被抑制狀態(tài)進入一種現(xiàn)實觀念狀態(tài),必須跨越一道界線,這界線便為意識閾。赫氏的意識閾理論,是說學生學習要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的學習心理由意識抑制狀態(tài)進入意識興奮狀態(tài),這樣才能實現(xiàn)有效教學。換言之,學生學習要先打開自己的“意識閾”,然后才能實施有效學習。赫氏不僅強調學習要越過“意識閾”,還強調要利用隱性課程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因為隱性課程是優(yōu)美環(huán)境、優(yōu)良行為、文明制度和優(yōu)秀精神等隱性因素對學生產生的積極影響,是能產生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的,因此赫氏對之十分重視并力主踐行,也取得了很好效果。
這兩種理論在激發(fā)中文師范生學習師范教育核心課程的動機和利用隱性課程對他們進行專業(yè)和思政教育方面以極大啟示。例如,中文師范生通過自身理解語文教育的意義來激發(fā)內部動機,通過請語文名師宣講來激發(fā)外部動機;通過設置擁有教育名言牌匾和教育名人雕塑的校園環(huán)境,以及強調教師的榜樣和示范作用等來發(fā)揮隱性課程的潛在教育價值。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是新世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偉大工程,它與思政課程一起共同構成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立體大廈,完成“立德樹人”、為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淙瞬诺闹厝?。但要切實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使命,必須注重課程思政的理論探索與實踐。上述課程思政理論在中文師范教育核心課程中的探討,只是“拋磚引玉”;希望高校有更多的課程能落實這一理論探索與實踐,共創(chuàng)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