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 齊縣偉 張憲亮
我國肝癌發(fā)病率居高不下,造成肝癌高死亡率的原因較多,如早期病情隱匿。射頻消融是肝癌治療的常用手段,兼具療效佳、微創(chuàng)等優(yōu)勢[1-4]??紤]到常規(guī)超聲對部分肝癌病灶顯示困難的局限性,近些年臨床在超聲實時引導的基礎上,結合CT和MRI分辨率高的優(yōu)勢,推出超聲-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磁共振(US-CT/MRI)融合成像技術[5-7]。本研究以50例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US-CT/MRI結果,報道如下。
一、一般資料
選擇周口市中心醫(yī)院50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作為研究人群,納入時間為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所有患者均行常規(guī)超聲,根據(jù)病灶是否清晰顯示將50例患者分為兩組,超聲顯示困難的納入觀察組(19例),超聲顯示清晰的納入對照組(31例)。其中觀察組男、女分別為11、8例;年齡41~78(57.26±13.41)歲;病灶直徑1.26~2.58(1.92±0.55)cm;3例合并肝硬化;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B級,分別為6、13例。對照組男、女分別為18、13例;年齡42~79(58.42±14.06)歲;病灶直徑1.22~2.61(1.89±0.58)cm;6例合并肝硬化;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B級,分別為12、19例。兩組基本情況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二、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相關肝癌診斷標準[8];②Child-Pugh分級A、B級;③均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射頻消融禁忌證;②腫瘤累及血管系統(tǒng)或發(fā)生遠處轉(zhuǎn)移;③多發(fā)病灶。
三、研究方法
(一)術前定位 對于能夠清晰顯示肝內(nèi)血管和病灶的CT/MRI序列,在超聲診斷儀內(nèi)導入該序列DICOM的格式圖像,使用內(nèi)定標法對圖像進行對位融合,將CT/MRI圖像同超聲進行匹配融合。完成后,CT/MRI和超聲圖像能夠完成實時對位顯示,參考CT/MRI圖像明確病灶并超聲造影確認,圖像融合失敗或無法清晰顯示病灶則排除。
(二)觀察組 先以US-CT/MRI融合成像對病灶的位置和范圍進行標注,遵循單針單次或多次消融的原則,將腫瘤完全覆蓋,完成后在融合成像下觀察消融情況。
(三)對照組 在射頻消融術中以常規(guī)超聲進行引導,術后立刻行超聲造影觀察治療情況。
四、觀察指標
(一)射頻消融結果 記錄射頻消融治療完成的病灶數(shù)、術中補充消融和術后完全消融情況。治療后經(jīng)增強US-CT/MRI檢查,若結果顯示局部有腫瘤殘留則判定為不完全消融,若結果顯示無腫瘤殘留則判定完全消融,于術后1個月進行復查,治療前CT掃描圖像見圖1,射頻消融治療后2個月復查CT掃描圖像見圖2。
(二)2年生存率 隨訪2年,記錄2年內(nèi)兩組生存率。
(三)術后并發(fā)癥。
圖1 治療前CT掃描圖像
圖2 射頻消融治療后2個月復查CT掃描圖像
五、統(tǒng)計學分析
一、兩組射頻消融治療結果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中補充消融率較高,P<0.05;兩組完成射頻消融、術后完全消融情況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射頻消融治療結果比較[n(%)]
二、兩組2年生存率比較
隨訪2年,觀察、對照組分別死亡3、6例,兩組2年生存情況基本相當,P>0.05。兩組2年生存曲線見圖3。
圖3 兩組2年生存曲線
三、術后并發(fā)癥
觀察組射頻消融術后未發(fā)生并發(fā)癥,對照組有1例出血,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P>0.05。
超聲引導定位病灶后行射頻消融是肝癌的主要干預方式,但臨床中,常因病灶過小、肋骨或肺部氣體遮擋病灶、患者存在肝硬化導致背景回聲雜亂等因素導致病灶顯示不清,難以在射頻消融術中使用超聲引導,術后難以判定病灶是否完全消融[9-10]。在此背景下,US-CT/MRI技術應運而生,兼具實時引導和高分辨率的優(yōu)點,為部分超聲顯示困難的病灶提供了術中影像學引導和術中消融范圍判定的希望[11]。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經(jīng)US-CT/MRI成功定位并完成射頻消融的患者有18例(94.74%),兩組完成射頻消融率比較無差異,US-CT/MRI結合三種影像學的優(yōu)勢,具有實時引導和高分辨率的優(yōu)勢,定位準確[12]。研究顯示,即使用于不典型病灶和微小病灶,使用US-CT/MRI也有利于提高定位和檢出率[13]。此外,觀察組術后完全消融率達100%,完全消融率是射頻消融療效的主要評價指標,如果病灶消融不全,腫瘤有殘留,可能導致病灶復發(fā),影響療效和預后。經(jīng)US-CT/MRI引導的完全消融率較高,接近100%孕期Hcy、葉,本研究中完全消融率與過往研究相符。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26.32%)術中補充消融率較對照組(3.23%)高,考慮與分組方式有關,為保證射頻消融術中有影像學引導,術前先以常規(guī)超聲檢查所有患者,篩選出超聲顯示困難的病灶,避免影響常規(guī)超聲引導射頻消融的療效,因此對照組中的患者是已經(jīng)接受過常規(guī)超聲篩選的,病灶顯示清晰,對于病灶不為、邊界、大小等可準確定位[15]。觀察組患者常規(guī)超聲顯像困難,可能存在較多影響病灶定位的因素,對于病灶范圍的把握也更加困難,消融區(qū)難以完全覆蓋病灶區(qū),因此增加了術中補充消融的概率[16]。薛靜等[17]以86例肝癌患者(96個病灶)為研究對象,對比常規(guī)超聲和US-CT/MRI在引導射頻消融術的差異,該研究顯示,兩種方法的術中補充消融率分別為8.62%、33.33%,該結論和本研究結論互為印證。
綜上,US-CT/MRI可有效顯示超聲無法顯像的肝癌病灶,用于原發(fā)性肝癌精準射頻治療具有較高的完全消融率,臨床應用價值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