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陳嘉兵 陳成
肝臟是結腸癌發(fā)生轉移最常見的部位,臨床常采用經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治療多發(fā)的結腸癌肝轉移[1]。以往,化療藥物與傳統栓塞劑無法充分混合,從而影響臨床效果[2]。聚乙烯醇載藥微球作為新型栓塞劑,與化療藥物的親和性高,可延長化療藥物在病灶的作用時間[3]。因此,本研究擬就對結腸癌肝轉移應用聚乙烯醇載藥微球介入栓塞。
一、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間收治的結腸癌肝轉移患者86例,納入標準[4]:①經病理學診斷為結腸癌;②原發(fā)病灶已切除;③影像學提示轉移灶數量>3,且無肝外轉移灶;④失去外科切除機會;⑤書面表達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無法耐受本研究所用藥物;②心、腦、腎等重要臟器衰竭;②免疫、凝血功能障礙;③惡病質。患者被隨機分為兩組,即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3例。臨床及病理信息組間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兩組具有同質性。本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詳見表1。
二、研究方法
兩組均于股動脈進行穿刺,并沿動脈探查至肝動脈,觀察肝動脈與門靜脈的形態(tài)、位置及轉移灶血供情況。術中依據上述情況,將微導管插入轉移灶供血動脈并進行栓塞治療。
對照組采用傳統栓塞劑(碘化油+表柔比星)治療,配比為10 mL∶30 mL。經充分混合乳化后進行栓塞,劑量視轉移灶大小及血供情況決定。試驗組采用新型栓塞(聚乙烯醇載藥微球+表柔比星)治療。以300~500 μm聚乙烯醇載藥微球∶40~50 mg表柔比星,經充分混合乳化后靜置30 min后進行栓塞。栓塞后復查造影,若轉移灶未見染色,則結束手術。
三、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治療后1個月肝功能水平,如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白蛋白(Alb);②比較兩組腫瘤壞死率,通過影像學檢查結果判斷腫瘤壞死;③比較兩組治療后1個月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疾病穩(wěn)定(SD)、疾病進展(PD),其中,疾病緩解:CR、PR,疾病控制:CR、PR、SD[5];④比較兩組不良反應,包括消化道反應、腹痛、發(fā)熱等。
四、統計學分析
所有統計學資料都采用SPSS21.0專業(yè)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進行t檢驗。而所有的計數資料以百分率[n(%)]表示,用χ2檢驗,P<0.05評價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一、兩組治療后1個月肝功能水平比較
試驗組患者ALT、AST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Alb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治療后1個月肝功能水平比較(±s)
二、 兩組腫瘤壞死率比較
試驗組腫瘤壞死率為88.7%(38/43),對照組腫瘤壞死率為51.16%(22/43)。試驗組腫瘤壞死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4.11,P<0.05)。
三、 兩組治療后1個月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疾病緩解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疾病控制率組間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詳情見表4。
表1 兩組臨床及病理信息(±s)
表3 兩組治療后1個月臨床療效比較[n(%)]
四、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試驗組消化道反應、腹痛、發(fā)熱的發(fā)生率分別為16.27%(7/43)、13.95%(6/43)、16.27%(7/43),對照組消化道反應、腹痛、發(fā)熱的發(fā)生率分別為37.21%(16/43)、32.56%(14/43)、39.53%(17/43)。試驗組消化道反應、腹痛、發(fā)熱的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81、4.17、5.78,P均<0.05)。
臨床治療結腸癌肝轉移常以介入栓塞治療為主,采用栓塞劑切斷腫瘤血供,導致腫瘤壞死[6-7]。研究指出,介入栓塞治療可精準作用于病灶,對正常組織的影響甚小,臨床應用的安全性與患者耐受性均處于較高水平,是非手術治療結腸癌肝轉移的首選方式之一[8]。
本研究中,試驗組腫瘤壞死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聚乙烯醇載藥微球作為栓塞劑治療肝轉移癌,可提高轉移灶壞死率與疾病緩解率,臨床效果更佳。介入栓塞治療應用的傳統栓塞劑常為碘化油。有學者指出,碘化油與化療藥物無法做到充分混合,在轉移灶血供處的作用時間有限[9]。聚乙烯醇載藥微球作的優(yōu)勢在于:①該新型栓塞劑的微球直徑平均,與其他藥物結合更為充分;②該新型栓塞劑能夠經過導管送達至轉移灶血供處,且不易堵塞導管;③對機體刺激較少,能夠更好地與機體兼容;④該新型栓塞劑單次的帶藥能力更強,避免多次介入;⑤該新型栓塞劑在轉移灶血供處的停留時間更長,使得化療藥物的作用時間更長,利于更加有效地消滅腫瘤細胞;⑥經過導管送達至轉移灶血供處后,不易被血流沖刷,不易進入循環(huán)系統,可相對固定于此處[10-12]。Ghosal等[13]指出,聚乙烯醇載藥微球抵達轉移灶血供處末端,直接切斷營養(yǎng)供應,使得腫瘤細胞缺血、缺氧,從而壞死。聚乙烯醇載藥微球是由于其具有可變彈性、生物兼容性,藥物可被制作為多種規(guī)格,以供臨床醫(yī)師選擇。臨床醫(yī)師可依據腫瘤病理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規(guī)格進行栓塞,從而進一步提高臨床效果。
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ALT、AST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Alb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上述結果提示,聚乙烯醇載藥微球應用于肝轉移癌,可有效保護肝臟細胞。研究指出,聚乙烯醇載藥微球通過導管注入后,一方面能夠對血管進行完全栓塞,另一方面能夠避免對其他血管進行栓塞,從而降低對正常肝臟細胞的影響,保護其余肝臟組織[14]。研究證實,聚乙烯醇載藥微球作為栓塞劑相較于碘化油,其對肝功能影響較小[15]。本研究中:試驗組消化道反應、腹痛、發(fā)熱的發(fā)生率分別為16.27%(7/43)、13.95%(6/43)、16.27%(7/43),對照組消化道反應、腹痛、發(fā)熱的發(fā)生率分別為37.21%(16/43)、32.56%(14/43)、39.53%(17/43)。試驗組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上述結果提示,聚乙烯醇載藥微球應用于肝轉移癌,對機體的不良影響較低,安全性較高。傳統栓塞劑注入轉移灶血供處后無法長久固定,可隨血液沖刷進入循環(huán)系統,從而引起的不良反應較多。聚乙烯醇載藥微球相對于碘化油,可長時間固定于轉移灶血供處,對全身的刺激較少[16]。
綜上所述,結腸癌肝轉移應用聚乙烯醇載藥微球介入栓塞的臨床效果更佳,能夠保護肝臟功能,降低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