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漢字是具有詩性特征的,文學是以“詩”為發(fā)展源頭的,世界、價值、人生需要用一種詩意的方式來觀照對待,語文從形式的組成到內容的深化都必然是充滿詩意的。所以,由教師、學生、教室組成的語文課堂也必定是詩意的,既具有詩性的特征,又具有詩意的情懷。
朱光潛先生在《詩論》中說:一般詩人與讀書人常存一種偏見,以為詩的精微奧妙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如經(jīng)科學分析,則如七寶樓臺,拆碎不成片段。這也是詩意語文課堂很多人誤解的原因,認為詩意語文課堂就是一種氛圍,一種感覺,一種境界,無跡可尋,無法可依。既然詩意語文課堂具有詩的文體特征,那么我們就可以用“詩”的文體特征來研究詩意課堂的實施策略。欲解讀詩意語文課堂,必先研究“詩”這一文學形式,詩歌具有情感性、節(jié)奏性、往復性、規(guī)范性、音韻性、意境性等特征,詩意語文課堂既然以漢字的詩性特征為起源,以詩的文體為文學源頭,以詩意的藝術方式來確立觀照世界的態(tài)度,那么我們的語文課堂也必定要呈現(xiàn)出“詩”這種文體的特征。
為進一步厘清詩意語文的特征、課堂實施策略等內容,在原有董一菲老師詩意講壇的基礎上,從2022年第1期開始,我們將邀請哈爾濱市香坊區(qū)教師進修學校的孫鴻飛老師(哈爾濱市新時代首批中小學名師工作室主持人),以詩意課堂的板塊、詩意課堂的承聯(lián)、詩意課堂的選材等八個主題,全面展現(xiàn)作者在詩意語文課堂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特級教師余映潮老師提出“板塊式思路”,就是在一節(jié)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從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幾次呈“塊”狀分布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即教學的內容、教學的過程都是呈板塊狀分布排列。這種塊狀設計主要著眼于學生的活動與能力的訓練,以“板塊”來整合學習內容,來形成教學流程,構成課堂教學。
詩意語文課堂的“板塊式”與余老師的設計稍有不同,詩意語文課堂的“板塊”著眼于發(fā)掘文本中的詩意特性,從文本內容入手,帶領學生分板塊地在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內容中反復“涵泳”“咀嚼”,沉入其中。并在每一板塊中設計不同的語文教學活動,使學生充分感受、體會文本板塊的內容、主題,使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明晰、教學形式多樣、教學氛圍濃重、教學意境凸顯。
板塊式教學結構首先要求教師精心研讀教材,對文本做教學解讀,進行篩選整合,根據(jù)文本的特點選定教學內容,然后再根據(jù)課堂結構流程,將課文中的教學內容科學合理、嚴密有序地安排進各個教學板塊。正如余老師所言:“由于教學中的每一個板塊都著眼于解決教學內容的某一角度、某一側面的問題,于是每個板塊就是一種半獨立的‘小課’或者‘微型課’,它要求教師精心研讀教材,優(yōu)化、整合課文內容,提煉出可供教學的內容板塊,有力提高教師處理教材的水平?!?/p>
同時板塊式教學結構呈現(xiàn)出一個板塊連綴一個板塊,清晰地呈現(xiàn)出教學過程,表現(xiàn)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比較理性地向前推進;其教學的具體內容構成完整的板塊,即“一塊一塊地來落實”。將全課的教學板塊連綴起來看,它呈現(xiàn)出一種板塊層進式的教學造型,教學過程有了一條明晰的主線。板塊式思路所表現(xiàn)出來的外部特征是教學結構清晰,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內部特征是教學內容優(yōu)化。
在“雙減”政策下,要做到學生減負,必須要實現(xiàn)課堂增效,而板塊式的教學結構清晰、明確,學生能夠在教師的主導下,較順利且情境化地進入教學內容,通過設計學生活動進行主體性地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如在講授李森祥小說《臺階》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課堂主體板塊:1.可敬可贊的父親;2.可悲可嘆的父親,兩個板塊相輔相成,父親的可悲可嘆恰恰更讓我們感到他的可敬可贊,執(zhí)著堅毅、頑強進取、自強不息、勇于擔當?shù)膫ゴ蟮母赣H形象屹立于學生的眼前、心中,正是千千萬萬個父親,通過生命的傳承、精神的傳承,中華民族精神才代代相傳,中華民族的文明才生生不息,從而水到渠成地實現(xiàn)本課中的人文精神至高點,即千千萬萬的父親就是生命的臺階、民族的臺階這一深刻主題。兩個主體板塊課堂內容任務明晰,在課堂教授時設計朗讀訓練、想象說話、寫作練筆等語文活動,在實現(xiàn)板塊主題內容的同時,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再比如講授茨威格《偉大的悲劇》,逐步呈現(xiàn)課堂的兩大主體板塊:1.失敗之悲;2.死亡之悲,通過兩個板塊的鋪墊、渲染、理解和分析,從而水到渠成地使學生認識到“悲劇的偉大”“偉大的悲劇”!美好、偉大的生命被毀滅,這就是悲劇,每個人都感到深深的痛苦,而越讓我們感到痛苦就越證明這毀滅的是最美好、最偉大的生命,悲劇不僅帶給我們悲傷,更帶給我們對美好的憧憬、希望,悲劇的美學價值正是悲劇的偉大所在。學生從文本中深刻地理解了悲劇的哲學、美學價值,同時體會到了人性美的偉大和崇高,“悲劇在表現(xiàn)對偉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毀的同時,更表現(xiàn)出無法摧毀的人的偉大和崇高”。同樣,內容的兩大主體板塊是第三個主題板塊理解的基礎、依據(jù)和材料,在文本的分析中,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理解文本所蘊含的哲理和主題,并通過朗讀訓練、寫作訓練、想象訓練、說話訓練等語文活動,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得以提升。
板塊式設計在教學實施中更強調教師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只有通過文本的深讀,確定文本價值,找到文字的思脈密碼,概括提煉為明晰的板塊結構才可達成。如講授《記承天寺夜游》一課,教師就可將課堂結構確定為“空靈潔美的明月”“天真爛漫的東坡”兩個課堂板塊,通過學生的活動設計及1+“X”的文本拓展,品析東坡眼中“空靈、透明、凈徹、潔美”的明月,順勢進入第二板塊理解那“超脫豁達地面對苦難,恬然自適地享受當下,天真爛漫地憧憬未來,詩意率性地漫步人生”的東坡,課堂中的師生會看到那樣的一個月夜,天真爛漫的東坡浸潤在一片夢幻的月光里。
根據(jù)板塊設計的原則和思路,為使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清晰,教師也可以在某一教學板塊中再具體設計分點板塊,如在教授《過零丁洋》一課時,教師在“品讀‘零丁’”的課堂板塊中,又設計了“山河破碎”品零丁、“明經(jīng)入仕”品零丁、“干戈四年”品零丁、“零丁洋里”品零丁、“一片丹心”品零丁等幾個分點板塊,進而深入文本,品讀“零丁”中的情感內核、精神力量,使學生深入體會中華民族屢遭磨難,飽經(jīng)憂患,卻依然生生不息,像巨人一樣威嚴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原因,“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因為中國人血脈中蘊含著一種崇高氣節(jié),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正氣精神。
在主體部分課堂板塊式設計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兩至三個板塊,通過板塊之間的內在關系推動對文本主題的深入理解,對文本價值的深刻剖析,更重要的是將文本中所承載的文化生命浸潤到學生的生命之中,不僅知道文化意義、生命價值及情感世界,更重要的是從心底去感受。教師在課堂實施中還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給學生創(chuàng)造具有情境化的教學板塊,使學生走進文本,理解文本,將文字化為生命的精神給養(yǎng)。語文教學實踐中最大的難點不止是對文本中蘊含著的精神價值的認識、挖掘和講授,更為重要的是如王崧舟老師所說“在于引領學生獲取這種感受、體驗這種情感、理解這種見解、轉化這種智慧、積淀這種文化,最終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這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思考,是語文教育教學的高層次目標。板塊式教學不僅可以引領學生獲取、體驗、理解、轉化、積淀,而且可以進行多種多樣的課文活動,從而使學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浸潤,使傳統(tǒng)文化得到繼承,言語能力得到培養(yǎng),言語素養(yǎng)得以提升。在“雙減”政策下的語文課堂中,教師要給學生“減負”,就要深挖文本,精析教材,明晰課堂設計,精抓課堂實施,從而達到“增效”的目的,而詩意語文實施的板塊式教學是一種有效的實施路徑。
■ 編輯/李? ?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