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儒 楊勝榮
(云南師范大學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云南昆明 650500)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年2月3日誕生于云南省騰沖縣和順鄉(xiāng)水碓村。從1910年出生到1932年這一時間段是艾思奇的青年時期。[1]從這一時間段來看,當時的中國呈現出了社會動蕩、社會思潮復雜化、多元化的特點,在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十月革命等重要歷史事件的影響下,出現了包括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蔡和森、瞿秋白等大批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者、捍衛(wèi)者,這一時代背景對青年艾思奇的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35年艾思奇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和宣傳者。本文綜合各種因素,考察青年艾思奇走上馬克思主義道路的歷程,這對于如何引導當代青年樹立馬克思主義觀,并將其作為自身的信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復雜的時代背景和家庭教育的深刻影響促成艾思奇思想的形成與轉變。從晚清開始的革命,到民國初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土崩瓦解,終于迎來了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從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構想與實踐,再到五四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與其他西方思潮涌入中國。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在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早期革命實踐過程中,馬克思主義首先是被看作“救國救民的真理”。艾思奇成長的年代,可以說是一連串革命接踵而來的年代,選擇什么樣的政治立場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正是處在這樣復雜的國際、國內大環(huán)境下,通過家庭的影響,他開始思考當時中國的現實問題,看到了人民大眾所遭受的苦難、壓迫,在少年時期就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立場,并進一步思考什么樣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救中國。
艾思奇的老家云南騰沖和順鄉(xiāng)水碓村,從地理環(huán)境上來看,這里是中緬邊境通商的要道,大多數當地的百姓都從事經商活動,因而當地人的思想都比較活躍、開明。艾思奇的父親李曰垓是當地有名的官員,在北京京師大學堂學習期間鉆研中國古代哲學,是辛亥革命那一代有著進步思想的仁人志士,但在當時的軍閥混戰(zhàn)的背景下,他們這一批仁人志士同樣產生了迷?!袊奈磥韺⒆呦蚝畏剑坷钤慧蛟诜此籍敃r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的時候,將自己對未來的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特別重視對兒子的教育培養(yǎng)。艾思奇就讀于廣州嶺南大學香港分校時,正是李曰垓仕途不得意,便把大量的時間精力放在對艾思奇的哲學啟蒙上,白天艾思奇在教會學校學習西方文化,晚上在家由其父講解中國的哲學經典。
大哥李生莊在東南大學學習西洋哲學,是一名共產黨員。李生莊向艾思奇推薦馬克思主義哲學書籍,同時普及西洋哲學的知識,這其中就包括了馬、恩的哲學思想。此時艾思奇帶著革命的激情去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使得他對于哲學的興趣更加濃厚了。當時艾思奇去東南大學找大哥時不幸被捕,后經李根源親自出面將其保釋出獄。獄中的經歷讓他對于當時社會現實的認識更加深刻,徹底地站到了軍閥反動統(tǒng)治的對立面,迫切需要尋找一個新的哲學思想來解釋并改造當時的中國社會。后來,他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找到了新哲學,并將其作為指引自己人生道路的方法論。父親和大哥給艾思奇以哲學上的啟蒙,這是他后來成為一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宣傳者的一個根基所在,同時他們也給艾思奇帶來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少年艾思奇對于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只是停留在粗淺的層面,可以稱之為思想上朦朧的意象。而到了赴日求學時期,他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開始逐漸形成并日益堅定。
(二)求學時代艾思奇對馬克思主義認識的不斷深化。
1.中學時期。艾思奇的中學時期正值政治大革命的浪潮風起云涌。艾思奇參加了共產黨員李國柱創(chuàng)辦的“青年讀書努力會”,初次接觸到了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的《新青年》《向導》等進步雜志,使得他深受革命思潮的影響,他的哲學興趣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中國傳統(tǒng)哲學轉向關注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昆明學聯組織的一次演講會上,他以《什么是唯物史觀》為題發(fā)表講演,震動了全校,很多師生對他刮目相看。這是艾思奇第一次接觸馬列主義,對其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2.第一次留學日本時期。其父李曰垓認為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工業(yè)不發(fā)達,主張工業(yè)救國,希望兒子去日本學工業(yè)。就這樣,艾思奇便踏上了留學的道路。當時的東京,是世界各種思潮的匯聚地,艾思奇抓住了這個難得的機會,進行了廣泛的知識探索。艾思奇明白,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思想一部分是從黑格爾思想中批判繼承而來的,因此致力于研讀黑格爾的《邏輯學》。這一時期艾思奇不但購買了日文翻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書,還購買了德文、英文哲學書,一邊自學德語英語,一邊攻讀原著。此外,艾思奇還研究了從古希臘哲學家到培根、斯賓諾莎、康德等西方哲學家的思想,知識面進一步拓寬,逐步認識了馬克思主義的來源及其歷史地位。1928年“濟南慘案”發(fā)生,艾思奇毅然決定回國,為祖國的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魯迅同樣是留學日本,二者有著相似的經歷。這一階段,艾思奇已經表明了自己的進步的愛國主義政治立場。在青年艾思奇《談談“直譯”》一文中,能看到魯迅對其有著重要的影響。[2](P10)在家調養(yǎng)胃病的時候,艾思奇閱讀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等人的著作,并且在為報刊撰稿和編輯,加深了對中國社會現實問題的認識。在東京時,艾思奇就參加了很多社會主義學習小組,“他當時積極參加中國東京支部組織的社會主義學習小組,熱心學習,表現他很早就信仰馬克思主義”[3]。這個時期是其政治立場和哲學信仰的確立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此開始全面指引艾思奇的人生道路。
3.第二次留學日本時期。1930年初,艾思奇再次赴日留學,考入福岡高等工業(yè)學校采礦系。在此期間,艾思奇繼續(xù)廣泛地閱讀,自學德文,以此更好地閱讀馬恩的德文版原著,進而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他曾提到:“我總想從哲學中找出一種對宇宙人生的科學真理,但古代哲學都說不清楚,很玄妙,最后讀到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才豁然開朗,對整個宇宙和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和合理的解釋?!盵4]
同時,他對其父的“工業(yè)救國”作出了自己的判斷:“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勢力的桎梏下,單講建設工業(yè)能達到救國的目的嗎?”他堅信只有馬克思主義可以救中國。當時的中國,以辛亥革命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制度在中國并非沒有實踐過,但卻以失敗而告終,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民族資產階級處在帝國主義的壓迫、剝削下,不可能成長發(fā)展起來。同樣地,復辟帝制復興儒學的實踐也是行不通的。艾思奇本人在分析、比較各思潮之后,認為馬克思主義才是正確的道路,從而更加堅定了馬克思主義信仰。
考察青年艾思奇通往馬克思主義道路的過程,分析其走上馬克思主義道路的幾個關鍵因素,對于引導當代中國青年確立并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當代青年應心系民族國家,主動擔當時代賦予的責任與使命。青年艾思奇身處民族危亡之際,那是一個黑暗的時代,但同時也是一個打破黑暗迎接光明的革命時代,以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瞿秋白等為代表的愛國先進知識分子,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并通過民眾運動,為中國找到了一條救亡圖存的新路,使馬克思主義深入人心,使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和鞏固?!耙欢胚\動”前后,大批青年學生受愛國熱忱的激發(fā),在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感召下,毅然走上革命道路。艾思奇便是其中的一個杰出代表。從一個對馬克思主義只有朦朧認知的青年,逐步堅定自己愛國、民主的政治立場,最后成為一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艾思奇的經歷,昭示了因愛國而革命、因救國而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初心和使命。當今中國,早已擺脫了貧弱的處境,但民族復興的重任仍然需要青年一代的主動擔當。在青年艾思奇通往馬克思主義的道路上,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人民大眾疾苦的關懷,不僅使他明確了自己的政治立場,而且成為他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現實契機。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早已融入教育全過程,但只有對祖國和人民懷著深厚的感情,才能對馬克思主義做到“真學、真信、真懂、真用”。
(二)當代青年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必須要充分領會、掌握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和道義的力量。從少年時代開始,艾思奇思想發(fā)展的兩個驅動力,一是如何解救民族危難;一是“找出一種對宇宙人生的科學真理”。在這一過程中,父親和長兄對他有啟蒙之功。但更重要的是,艾思奇在兩次留學日本期間,通過英文、日文、德文刻苦鉆研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原著,不僅對父親“工業(yè)救國”的觀念進行了反思,認識到中國社會政治變革的重要性,而且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和唯物史觀中找到了思想的歸宿。面對當今世界多元化的思潮,青年學生也應當努力提高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運用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方法論來認識、分析國際、國內重大問題,牢固樹立并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做新時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
(三)當代青年應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信。從1932年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信仰,到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艾思奇的馬克思主義生涯就具有兩個鮮明的特色:第一,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宣傳和普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早在1933年,艾思奇在任編輯期間曾多次回復讀者的來信,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唯物史觀的闡釋回答當時讀者的一些困惑。在此基礎上集結而成的《哲學講話》(即《大眾哲學》)影響了幾代知識青年接受馬克思主義,艾思奇也被譽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第一人。[5]2020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高度肯定艾思奇是“把馬克思主義本土化講好的人才”,啟示我們“要傳播好馬克思主義,不能照本宣科、尋章摘句,要大眾化、通俗化”。[6]第二,一旦選擇了馬克思主義,艾思奇就為維護真理而與其他錯誤的理論展開論戰(zhàn),毫不妥協(xié)。正如他在《新哲學論集·序》所言:“但理論的更深的鉆研,究竟是不能完全沒有的,尤其對于各種不正確的理論的批判,在讀者方面的需要不會比通俗化方面的需要更少。”[2](P642)艾思奇的這兩個特色,對當代青年仍然具有現實意義。首先,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指南”,不能脫離實際去空談,而是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出發(fā),找到其對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正確闡釋,并用之去認識世界并積極地改造世界。其次,當今世界,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一直在持續(xù),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對于意識形態(tài)以及信仰問題,習總書記做過明確的指示: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意識形態(tài)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fā)展道路?!盵6]當代中國的青年,在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同時,也需要明辨是非,對各種錯誤思潮進行批判,以達到堅定理想信念的目的。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青年一代需要承擔起時代所賦予的責任與擔當。青年一代要在這一時代有所作為,就必須確立正確的信仰,培養(yǎng)并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將其作為自己一身所信奉的理念,從而更好地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