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偉偉(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qū)特殊教育學校)
特殊教育是針對存在身體特殊性的學生的教育體制,如:聽力障礙、智力障礙、肢體障礙、視力障礙等兒童、少年。特殊教育針對殘疾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因此管理模式與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在柔性管理的作用下,特殊教育中德育的應用效果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不僅能夠幫助殘疾兒童、少年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一定的知識內(nèi)容,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潛在能量,為其今后的成長和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基于課堂素材開展德育教學時,應該立足于殘疾學生的個性特征與需求,不斷創(chuàng)新德育滲透的手段與方法,從多方面入手,不斷改善德育滲透的效果,對殘疾學生的行為與思想進行積極的影響與引導,為其全面的發(fā)展保駕護航。本研究將結合校外、教師、課堂、教材以及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從五個方面入手對德育滲透于特殊教育學校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方法進行探究。依托從整體到局部的模式,實現(xiàn)對課堂教學環(huán)境的有效創(chuàng)設。
在特殊教育中,德育工作的開展具有較強的重要性。
其一,有利于殘疾學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質(zhì)的建立。特殊教育中的殘疾學生大多存在一定心理上的困擾,這與學生身體上的殘缺具有較大聯(lián)系,如果這些心理問題無法在有效的時間內(nèi)解決,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殘疾學生的成長造成更為嚴重的影響,導致殘疾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生活都受到負面作用力,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可見其重要性。而特殊教育中德育工作的開展則對此具有針對性的作用,能夠幫助殘疾學生構建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zhì),逐漸建立起熱愛生活的心理,使得他們具備健康的心理。
其二,有利于殘疾學生道德品質(zhì)和文明行為的構建。通過加強特殊教育中的德育,能夠讓殘疾學生實現(xiàn)精神上的升華,讓他們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現(xiàn)實生活和目前社會上的一些現(xiàn)象,并能夠對自己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建立起更為客觀的認識,能夠幫助自己建立起良好的品質(zhì),并且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
因此,特殊教育戰(zhàn)線上的道德與法治教師就需要重視殘疾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運用教材知識對學生進行啟發(fā),使學生早日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建議特殊教育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學習,將德育真正融入殘疾學生道德與法治課堂中。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個搖籃,對于學生來說影響重大,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對于學生來說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若家長無法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所產(chǎn)生的后果將會弊大于利。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學校所學的知識是極為有限的。除了從學校獲取知識,家庭也是學生獲取生活常識的重要場所。筆者認為學校需要加強和家長的聯(lián)系,讓家長能夠參與到教學當中去。
例如,在以往的特殊教育管理模式中,教師考慮到殘疾學生的實際情況,往往會采取一定的防護措施,在教學方案的設定上也大多謹小慎微,中規(guī)中矩,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存在被過度保護、過多干預的問題,極大地影響了殘疾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zhì)量,不利于他們今后的成長和發(fā)展。而柔性管理則對外部力量的依賴性相對較弱,在特殊教育中應用時更為看重對殘疾學生自主性的激發(fā)和鍛煉,能夠讓他們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到自由,得到尊重和民主對待,這對于存在特殊性的殘疾學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特殊教育學校應當在新時期及時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進,研討創(chuàng)新教學的方式方法,使得殘疾學生的差異性能夠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切實尊重,在沒有教師過多干預的情景下進行自主摸索,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幫助他們更為深刻地認識世界,引導殘疾學生找到自己的價值,使得殘疾學生能夠對未來抱有期待和自信,讓生活充滿陽光和希望,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進而實現(xiàn)柔性管理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價值。
小學生往往擁有著極強的模仿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會不自覺地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進行德育思想滲透時,必須要建設好師德師風,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榜樣與示范作用,使學生受到教師良好行為與高尚品格的感染,進而自覺地跟隨教師的指引進行德育學習,最終實現(xiàn)德育思想的有效滲透。
例如,特教教師在平時教學與生活中,必須要注重自身的言行舉止,在課前階段要穿衣整潔大方;在教學中的語言、行為都要與師德師風建設要求相符合,并且要積極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在課余時間要盡可能與學生進行良好互動,力爭贏得殘疾學生的認可與信任。這樣一來,能夠有效地營造優(yōu)質(zhì)的德育環(huán)境,特教教師也能樹立起良好的公信力,用自身的良好行為與品格感染學生群體。
此外,殘疾學生處在生長發(fā)育期,對身邊的人和物都充滿著好奇心。特教教師是在學校與學生接觸最多的人,特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殘疾學生的言行。很多殘疾學生將自己的教師作為自己的榜樣,在實際生活中的言行舉止,都向教師學習,對教師進行模仿。倘若教師重視自己的言行舉止,提升自己的個人素養(yǎng),這樣會對學生產(chǎn)生很好的影響,讓學生在對教師的崇敬中,實現(xiàn)品格的發(fā)展。特教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堅持為人師表的職業(yè)準則,嚴格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這也是對學生德育的一種方式。而且,特教教師需要在課余時間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個人素養(yǎng)。例如,在進行“與班級共同成長”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制定班規(guī)。讓學生們學會文明禮貌用語,不可以講臟話。在學生中間難免會出現(xiàn)學生說臟話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遇到這種情況時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知道講臟話是不正確的,在交流溝通時需要使用文明用語。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這樣會對學生形成榜樣的作用,實現(xiàn)德育的滲透。特教教師們提高自己的個人素養(yǎng),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學會教師身上的優(yōu)良品德,而且經(jīng)過學生的模仿,也使學生自己的日常行為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實現(xiàn)自身品格的提升。
由于殘疾學生理解能力、認知能力比較薄弱,對于德育內(nèi)容的認識與理解,在不同的情境中是不一樣的。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滲透德育時,可以創(chuàng)設逼真、具體的情境,并對殘疾學生的思想與行為進行啟迪,讓他們之間進行探討與分析,從而進一步增強對德育內(nèi)容的認同。
例如,特殊教育學校中的殘疾學生因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與教師的溝通和交流中往往會出現(xiàn)不夠順利的情況,這也使得教育的難度增加,無法確保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具有抽象意義或較為復雜的概念。與此同時,殘疾學生身體上的缺陷也會導致學生對外界事物的認識存在片面性,無法理解多種多樣的情感,這對于殘疾學生今后的生活是極為不利的。對此,教師可以以柔性管理模式作為基礎,積極開展特殊教育中的德育,帶領殘疾學生領略真實的世界,引導他們客觀分析現(xiàn)實社會,使得殘疾學生能夠逐步學會從正反兩面看待事物,讓他們能夠逐步對教師產(chǎn)生信任感,從而樂于與教師分享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小事,使得教師能夠有機會進一步了解他們,建立起與殘疾學生之間的友好橋梁,設計出更為貼合殘疾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案,讓他們的潛在力量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激發(fā),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殘疾學生今后步入社會,融入社會生活做好鋪墊。
德育思想的滲透,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中,特教教師還需要不斷拓展德育滲透的陣地,有效組織殘疾學生融入社會實踐中,利用社會實踐的方式,將德育思想有效貫穿于實踐全過程,促使殘疾學生意識到德育的實際價值,深刻感受德育實踐的重要意義,并營造積極向上的德育氛圍,充分展現(xiàn)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育人功能。如在教學“安全記心上”時,教材通過詳細的事例講述了某學生溺亡這一悲劇,強調(diào)學生發(fā)生溺水時要學會自救,掌握更多自救的方法。根據(jù)教材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鼓勵殘疾學生進行社會調(diào)查,調(diào)查對象就是本校學生,調(diào)查有多少學生會游泳,在游泳過程中有沒有出現(xiàn)過溺水、嗆水等情況,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情況下是否獨自游泳等情況。調(diào)查整理好結果后,教師可以引導殘疾學生進行討論與分析,判斷本校學生溺水的風險等級,然后利用板報、班會等多樣化的途徑對溺水進行宣傳教育。板報、班會內(nèi)容與形式的設計,需要小組合作完成,在資料整理與內(nèi)容設計的環(huán)節(jié)中,殘疾學生勢必會通過自身行為將防止溺水的思想體現(xiàn)出來,從而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從思想層面意識到安全的重要性,這樣就有效滲透了德育思想。
德育課程在講解的過程中,由于很多知識點都比較專業(yè),尤其是部分法律條款,如果講解不清楚,學生就可能會誤解。盡管該課程的內(nèi)容是按照教材編排進行講解,不過因為地位次于語、數(shù)、外,因此師生都未能給予該學科足夠的重視。那么,教師應該怎樣讓學生了解、學習并懂得該學科的內(nèi)容呢?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深入挖掘,讓學生能夠從內(nèi)心愛上這門課。
例如,校本教材改革在柔性化管理中占據(jù)著至關重要的位置,是柔性化教育能否發(fā)揮效果的關鍵所在。因此,特殊教育教育工作者應當對此有高度重視。首先,定期舉辦班主任研討會。學校應當通過開展班主任研討會的方式,讓特殊教育工作者之間能夠獲得一個相互交流的機會,讓青年教師能夠從教齡較長的教師那里吸取經(jīng)驗,而教學年齡較長的教師也能夠通過和年輕教師的交流,了解一些新鮮的事物,為教育方案的與時俱進和調(diào)整提供一定的平臺,從而使得柔性管理模式能夠在特殊教育學校得到落實,為德育的良好效果的呈現(xiàn)奠定堅實的基礎,保障殘疾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與此同時,為了提升德育的效果,特殊教育學校還應積極整合學校的資源,并且聯(lián)系社會資源,積極開展公益活動,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關注特殊兒童群體,為特殊兒童少年走入社會奠定一定的基礎,同時讓特殊兒童能夠感受到社會的真、善、美,為其健康發(fā)展奠定一定的基礎。此外,特殊教育教師還需要提升自己的個人素養(yǎng),關注殘疾學生的實際需求,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通過對這幾個教學策略的實施,不斷啟發(fā)殘疾學生,幫助他們進行道德的提升,保證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而且,道德與法治課程所包含的內(nèi)容較多,其中更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該課程的開設重在塑造身心健康的新時代青少年,讓學生可以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
道德與法治的知識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最終也要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所以教師在滲透德育思想時,一定要融入一些生活化元素。設計生活化的德育內(nèi)容,不僅能夠喚醒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還能進一步降低德育知識的理解難度,有效消除學生的抵觸情緒,不斷提高學生對德育內(nèi)容的認同感,幫助學生糾正不正確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引導學生將德育理念自覺貫徹于學習與生活中,從而改善德育效果。
例如,出于對特殊教育特殊性的考慮,我國大多數(shù)特殊教育學校都采取了封閉式教育管理的形式,這種環(huán)境的構建,能夠讓學生的人身安全得到一定的保障,使特殊教育工作者方便管理,不過這種環(huán)境的構建也帶來了一定的問題,使得殘疾學生與外界的聯(lián)系逐漸減少,無法近距離接觸社會中的事物,對于殘疾學生的體驗感受和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都有一定的弊端。針對這一情況,首先,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明確特殊教育學校的本質(zhì)是為殘疾學生提供服務,因此,特殊教育工作者應當積極落實以殘疾學生為根本的教育理念,在開展德育時,盡量從殘疾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構建與殘疾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的教育模式,使得學生能夠被情景所吸引,積極踴躍地參與其中,建立起情感上的共鳴。其次,特殊教育工作者還應對學生參與度的提升重視起來,依據(jù)殘疾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一定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使得殘疾學生能夠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nèi)親力親為地做某件事情,讓他們體會成功的感受,進而實現(xiàn)特殊教育的作用,體現(xiàn)柔性管理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特殊教育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變化、改革,形成了現(xiàn)代基礎特殊教育的新格局。新《課標》的提出為各個學科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也提出了重要理念——“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特殊教育學校小學階段開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除了塑造殘疾學生的個人品德,同時還將法治理念深植于殘疾學生的內(nèi)心,因此該課程的開設意義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