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天奇 秦佟童 張 睿 陳菁青 唐玉玲 任延玲 邱業(yè)峰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yī)學研究院實驗動物中心,北京 100071)
臍疝(umbilical hernia,UH)指腹腔內容物通過臍部薄弱區(qū)域突出體外,是常見的腹壁疝之一。臨床上UH的手術治療數(shù)量每年達10萬~17.5萬例[1-2],是第二大常見的疝氣類型[3],嚴重影響人類健康和生活質量。在養(yǎng)殖行業(yè)中,豬、牛等畜牧動物的繁殖生產和育種工作也受到UH的影響:以在全球肉類供應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豬為例,UH發(fā)病率為0.4%~1.2%[4],其中規(guī)?;i場中發(fā)病率最高可達5%[5],且具有明顯的遺傳特性。UH是大多數(shù)哺乳動物共有的特征性結構,所以在野生動物[6]、寵物[7]及實驗動物[8]中也均有發(fā)生。UH是一種多基因隱性遺傳[9]的復雜性疾病,由于缺少穩(wěn)定自發(fā)UH的臨床樣本或動物模型,目前其致病機制和易感基因尚處于探索階段。
UH大鼠是本單位于2009年開始培育的一種自發(fā)UH且性狀能夠穩(wěn)定遺傳的大鼠種群,該種群從F12代起UH發(fā)病率即可達到100%[10]。本研究在該基礎上繼續(xù)采用全同胞交配法對自發(fā)性UH大鼠模型進行近交繁育至F32代,對F32代個體的表型特征、生長曲線、生化及血液指標、主要臟器系數(shù)等生物學特性進行了研究。
SPF級UH大鼠為本中心生產繁育,實驗動物生產許可證號:SCXK(軍)2017-0014。SPF級SD大鼠購自斯貝福(北京)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實驗動物生產許可證號:SCXK(京)2019-0010。本實驗已通過軍事科學院軍事醫(yī)學研究院福利倫理審查,審查編號:IACUC-DWZX-2020-060。
大鼠飼養(yǎng)于本中心屏障環(huán)境動物實驗室中,實驗動物使用許可證號:SYXK(軍)2017-0022。墊料為玉米芯,經高壓滅菌處理,每周更換1次;飼料為本中心生產全價營養(yǎng)顆粒飼料,生產許可證號:SCXK(軍)2017-0015;飲水為微電解無菌水溫度:22~26 ℃,相對溫度40%~60%,明暗交替12 h/12 h。
分別取雌、雄性UH大鼠各12只,8~10周齡,觀察UH發(fā)病部位外觀特征。抓取大鼠呈直立狀,用游標卡尺分別測量UH疝囊長軸、短軸長度,并進行分析。
分別取成年UH大鼠及SD大鼠各6只,CO2法處死動物,沿腹中線剪開腹部皮膚,暴露腹壁肌肉層,觀察臍孔及臍環(huán)形態(tài)特征。以臍部為中心,剪取3 cm×3 cm腹壁肌肉,4%多聚甲醛固定。制作病理切片并進行蘇木素-伊紅(HE)染色,鏡下觀察臍部病理變化,具體步驟包括如下兩步。
1.4.1切片制作:梯度乙醇脫水70%、80%、95%和100%各30 min,二甲苯兩瓶各20 min,石蠟浸蠟兩缸各12 min,石蠟包埋,切片厚度4 μm,烤片。
1.4.2HE染色:常歸染色,中性樹脂膠封固;光鏡觀察并顯微照相。
分別取UH大鼠和SD大鼠各20只,雌雄各半,仔鼠自出生起至第8周,每周測量3次體質量,觀察其生長發(fā)育情況,繪制生長曲線。
分別取UH大鼠24只、SD大鼠18只,雌雄各半,8~10周齡。剪尾取血共1.5 mL,其中EDTA抗凝管盛裝0.5 mL,用于血常規(guī)指標檢測;離心管盛裝1 mL,4 000 r/min離心5 min,取上層血清,用于測定血液生化指標。
分別取UH大鼠和SD大鼠,各20只,雌雄各半,8~10周齡。稱體質量后,CO2法處死動物,按照腹腔至胸腔的順序先后剖取肝、脾、左腎、右腎、心、肺等臟器,除去附在器官周圍的脂肪組織,將表面血液吸盡,用電子天平稱質量。最后計算各臟器質量與體質量的比值,即為臟器系數(shù)。
取UH大鼠6只,雌雄各半,分別剖取肝、脾組織,4%多聚甲醛固定后,制作病理切片并進行HE染色,鏡下觀察肝和脾是否存在病理變化。
生物學特性相關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使用Pearson相關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對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分析。
UH大鼠在臍部形成明顯的疝囊結構并突出于體外(圖1A~1B),疝囊柔軟,呈橢圓形或圓形,雄性疝囊顯著大于雌性(P<0.01),見表1。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單一性別中疝囊大小與體質量無顯著相關性(P>0.05)。解剖可見臍部形成疝環(huán)結構,呈橢圓形或圓形,邊緣纖維化,中間腹壁肌肉缺失,直接暴露腹腔腸道(圖1C)。HE染色結果顯示,UH大鼠臍部形成清晰的疝環(huán)輪廓,邊緣結締組織增厚(圖2A);SD大鼠腹中線兩側肌肉閉合緊密,結合處結締組織完整,無異常增生現(xiàn)象(圖2B)。
圖1 UH大鼠表型特征
表1 UH大鼠疝囊大小
圖2 臍部及周圍組織形態(tài)
UH大鼠和SD大鼠生長曲線見圖3。雄性UH大鼠第1~3周體質量生長趨勢與雄性SD大鼠相同,第4周開始雄性UH大鼠體質量顯著低于同齡SD大鼠(P<0.01),而兩種大鼠雌性體質量無顯著差異。
圖3 UH大鼠和SD大鼠生長曲線
血常規(guī)指標和血液生化指標見表2和表3。血常規(guī)指標方面,UH大鼠部分指標在雌性和雄性中均與SD大鼠存在差異,如UH大鼠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和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顯著低于SD大鼠(P<0.01),紅細胞體積大小的變異系數(shù)(RDW-CV)和單核細胞數(shù)目(MONO)顯著高于SD大鼠(P<0.01)。此外,UH大鼠的一些血常規(guī)指標在單性別中與SD大鼠存在差異,如紅細胞(RBC)、紅細胞大小形狀的一致程度(RDW-SD)、平均血小板體積(MPV)、降鈣素原(PCY)、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目(EO)、中性粒細胞數(shù)目(NEUT)、嗜堿性粒細胞(BASO)、血紅蛋白(HGB)等。血液生化指標方面, UH大鼠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堿性磷酸酶(ALP)、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脫氫酶(LDH)等在雌雄個體中均明顯高于SD大鼠(P<0.01)。此外,部分生化指標僅在單一性別中產生差異,如白蛋白(ALB)、總蛋白(TP)、尿素(UA)、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總蛋白(TP)、肌酐(Crea)等。
表2 UH大鼠與SD大鼠血液生理指標的比較
表3 UH大鼠與SD大鼠血液生化指標的比較
UH大鼠和SD大鼠主要臟器質量和臟器系數(shù)結果見表4和表5。UH大鼠雄性個體各主要臟器質量均大于雌性個體。雄性UH大鼠的脾臟器系數(shù)顯著大于雄性SD大鼠(P<0.01),左腎臟器系數(shù)顯著小于雄性SD大鼠(P<0.05);雌性UH大鼠的肝、脾臟器系數(shù)顯著大于雌性SD大鼠(P<0.01)。UH大鼠肝和脾HE染色結果如圖4所示,肝臟細胞核圓形,肝細胞未見明顯變性壞死,肝組織結構正常,肝小葉內和匯管區(qū)內偶見小灶性炎,為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灶性浸潤;脾臟白髓淋巴組織中央生發(fā)中心不明顯,由幼稚的成淋巴細胞構成,外部邊緣區(qū)淋巴細胞中心可見中央小動脈;紅髓髓索清楚,其間髓竇充滿紅細胞。脾臟飽滿,胞膜光滑。
表4 UH大鼠與SD大鼠主要臟器質量
表5 UH大鼠與SD大鼠主要臟器系數(shù)
圖4 UH大鼠肝、脾病理結果
遺傳性UH大鼠模型是在進行SD大鼠生產繁育過程中,偶然發(fā)現(xiàn)UH自發(fā)的個體,通過選種進行全同胞交配培育而成,目前已繁育至F32代。在長期的近交繁育后,UH大鼠該性狀能夠穩(wěn)定遺傳,且在體質量、臟器系數(shù)、血液生理生化指標等生物學特性均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成年UH大鼠的UH大小在不同性別之間差異顯著,雄性疝囊顯著大于雌性,而在相同性別的UH大鼠中,疝囊大小與體質量無顯著相關性。UH大鼠與SD大鼠在1~8周齡間的體質量變化趨勢相同,8周齡個體體質量無顯著差異,而雄性UH大鼠在出生后第4周左右開始與SD大鼠產生差異,體質量增長相對緩慢,至8周齡時UH大鼠體質量顯著低于SD大鼠。臟器系數(shù)方面,UH大鼠脾臟較SD大鼠明顯增大,而肝臟增大僅出現(xiàn)于UH大鼠中的雌性個體。病理結果顯示,UH大鼠脾臟無病變,肝臟可見有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集聚的小灶性炎。肝臟小灶性炎是SD大鼠常見的伴隨性病變之一[11],而UH大鼠由SD大鼠培育而來,因此該病變與臍疝相關的可能性較?。黄⒃龃笠喾遣±硇愿淖?。 此外,UH大鼠多項生理生化指標較SD大鼠發(fā)生了顯著改變。以上結果說明UH大鼠已形成獨特的品系特征,所得到的各項生物學特性結果可為后續(xù)研究提供基礎數(shù)據(jù)。國內外已報道的易感基因中,IL-16[12]、OSM、LIF[13]等均與免疫功能密切相關。UH大鼠模型中與免疫密切相關的脾臟較SD大鼠偏大,而血液生化結果顯示MONO相較于對照組顯著增高,以上結果表明UH大鼠該性狀的出現(xiàn)可能與免疫功能的變化有關,但該結論仍需進一步實驗驗證。
UH是一種復雜性疾病,受環(huán)境因素和遺傳因素的共同影響[14]。目前對于其致病機制的研究受限于樣本數(shù)量較少、缺少合理可信的陰性對照組[15]等因素,而在易感基因研究方面,目前用于研究的動物種類各異、種群背景信息不明或差異巨大,且UH具有多基因隱性遺傳及種族異質性等特征,因此已發(fā)現(xiàn)的易感基因在其他研究中缺少重復性驗證。另外這些基因的功能亦未能在同種群中進行功能機制驗證,以上原因導致易感基因的功能機制研究仍在推論階段。本研究所培育的遺傳性UH大鼠模型UH發(fā)病率保持100%,且出生后即自發(fā)UH,臨床表現(xiàn)和病理特征與人及其他哺乳動物相似,是研究UH易感基因及功能機制的理想動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