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胡麗 王彬階
巨幼細胞性貧血屬于常見的貧血類型,相關臨床調查研究指出葉酸及維生素B12攝入不足導致脫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礙是引發(fā)該疾病的主要原因,有數據顯示我國北方地區(qū)居民葉酸及維生素B12攝入量明顯低于南方地區(qū)居民[1-2]。巨幼細胞性貧血在西方歐美國家比較常見,近些年來我國該疾病的發(fā)病率也有所上升。難治性貧血在臨床上并不常見,相關調查研究指出,日常生活工作中接觸放射性或有毒物質、病毒感染、環(huán)境污染及惡性腫瘤與血液病放化療等因素導致的骨髓增生異常與該疾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但尚不清楚其具體發(fā)病機制[3-4]。巨幼細胞性貧血、難治性貧血雖然誘發(fā)因素、發(fā)病機制不同,但是兩種疾病所引發(fā)的臨床癥狀具有較高的相似度,并且常規(guī)血液檢查指標往往無明顯差異,這給臨床診斷及治療工作造成了較大的困難。針對這種情況,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骨髓形態(tài)檢驗對巨幼細胞性貧血與難治性貧血進行鑒別診斷?;诖耍瑸榱诉M一步驗證骨髓形態(tài)檢驗的鑒別診斷效果,本文選取2019年12月-2021年1月麻城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70例巨幼細胞性貧血與難治性貧血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2月-2021年1月麻城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35例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為A組,35例難治性貧血患者為B組。納入標準:(1)年齡≥18周歲;(2)意識清晰,溝通交流無障礙;(3)A組符合巨幼細胞性貧血的診斷標準,B組符合文獻[5]中難治性貧血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合并白血病等其他血液系統(tǒng)疾?。唬?)合并精神類疾??;(3)合并凝血、免疫功能障礙;(4)合并惡性腫瘤。A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18~79歲,平均(58.92±9.69)歲;體質量指數 18.76~27.39 kg/m2,平均(23.27±1.05)kg/m2;病程3個月~5年,平均(1.86±0.42)年。B組男22例,女13例;年齡20~83歲,平均(59.63±9.74)歲;體質量指數18.55~27.26 kg/m2,平均(23.19±1.10)kg/m2;病程6個月~4年,平均(1.90±0.4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次研究,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者均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與骨髓形態(tài)檢驗。(1)血常規(guī),取患者外周靜脈血3~5 ml采用傳統(tǒng)血涂片法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2)骨髓形態(tài)檢驗,幫助患者取側臥位,標記患者骶椎兩側股性突出處,并常規(guī)消毒穿刺部位皮膚,行骼后上棘穿刺術。首先取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潤麻醉,麻醉醫(yī)師以左手食指及拇指對穿刺處皮膚進行固定,之后右手持針對骨面進行垂直穿刺至骨髓腔。完成后取一20 ml注射器抽取紅色骨髓液0.1~0.2 ml,之后將骨髓液樣本制成涂片進行骨髓形態(tài)檢驗。涂片染色采用瑞吉式染色法,通過生物顯微鏡對骨髓細胞形態(tài)進行仔細觀察并詳細記錄。
以血常規(guī)外周血象特征檢查結果、骨髓形態(tài)檢驗結果及巨幼變紅細胞胞體直徑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血常規(guī)外周血象特征檢查結果,①全血細胞減少:白細胞<4 000/mm3、血紅蛋白<100 g/L、血小板<100×109/L;②血紅蛋白及血小板減少:見以上標準;③白細胞及紅細胞減少:白細胞見以上標準,紅細胞<4×1012/L(男)或<3.5×1012/L(女);④有核紅細胞糖原(PAS)陽性率:糖原染色實驗顯示胞漿中有紅色陽性顆粒,或不同程度的染紅;⑤幼紅幼粒細胞。(2)比較兩組骨髓形態(tài)檢驗結果,①粒系病態(tài):中性粒細胞少分葉、多分葉及粒細胞空泡形成、類巨變粒細胞;②粒系巨幼變:粒細胞巨幼樣變;③紅系病態(tài):類巨變幼紅細胞、核碎裂幼紅細胞及雙核、多核幼紅細胞等;④紅系巨幼變:紅細胞巨幼樣變;⑤淋巴樣小巨核:類似淋巴細胞不易區(qū)分的微小巨核。(3)兩組巨幼變紅細胞體直徑,使用珠海市歐美克儀器有限公司生產的納米粒度分析儀(型號:NS-90)進行測量。
兩組全血細胞減少、血紅蛋白及血小板減少、白細胞及紅細胞減少、幼紅幼粒細胞檢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有核紅細胞PAS陽性率高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常規(guī)外周血象特征檢查結果比較[例(%)]
兩組粒系巨幼變、紅系巨幼變檢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粒系病態(tài)、紅系病態(tài)、淋巴樣小巨核檢出率均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骨髓形態(tài)檢驗結果比較[例(%)]
B組巨幼原始細胞及巨幼變早幼紅細胞胞體直徑均小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巨幼變中紅細胞胞體直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巨幼變紅細胞胞體直徑比較[μm,(±s)]
表3 兩組巨幼變紅細胞胞體直徑比較[μm,(±s)]
巨幼變早幼紅細胞組別 巨幼原始細胞巨幼變中紅細胞A 組(n=35) 23.91±5.34 22.01±3.79 15.15±2.86 B 組(n=35) 18.89±3.28 17.93±3.10 15.09±3.05 t值 4.739 4.930 0.085 P值 0.000 0.000 0.933
難治性貧血是一種因骨髓干細胞受損導致骨髓增生異常所引發(fā)貧血疾病,患者多伴有粒系及紅系細胞病態(tài)造血等現象,且血小板、中性粒細胞與正常人相比均有明顯減少[5-7]。而巨幼細胞性貧血則是一種因為人體葉酸、維生素B12攝入不足導致骨髓造血干細胞DNA無法順利合成所引發(fā)的貧血疾病,該疾病患者骨髓粒系、紅系細胞往往會出現巨幼變現象[8-12]。臨床上難治性貧血與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癥狀相似,診斷難度較大,很容易出現誤診,從而使患者病情延誤,對后續(xù)治療工作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必須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準確診斷鑒別難治性貧血與巨幼細胞性貧血,從而使后續(xù)治療工作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控制其病情發(fā)展。
B組有核紅細胞PAS陽性率高于A組,且粒系病態(tài)、紅系病態(tài)、淋巴樣小巨核檢出率均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難治性貧血患者存在病態(tài)造血現象,同時多見紅細胞活躍增生,且細胞類巨幼樣變特征明顯。另外,難治性貧血患者淋巴樣小巨核檢出率高達94.29%,遠高于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該指標對于臨床診斷難治性貧血與巨幼細胞性貧血更具有鑒別意義。此外,B組巨幼原始細胞及巨幼變早幼紅細胞胞體直徑均小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巨幼變中紅細胞胞體直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巨幼原始細胞及巨幼變早幼紅細胞胞體直徑與難治性貧血患者相比明顯更長,臨床上可借助這一特性,在以上研究結果基礎上對難治性貧血與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進行進一步的鑒別診斷。
綜上所述,難治性貧血與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骨髓形態(tài)檢驗相關指標存在明顯差異,臨床上可通過觀察骨髓血細胞粒系病態(tài)、紅系病態(tài)、淋巴樣小巨核檢出率及巨幼原始細胞、巨幼變早幼紅細胞胞體直徑對巨幼細胞性貧血與難治性貧血進行鑒別診斷,同時兩者有核紅細胞PAS陽性率也存在明顯差異,可將其作為輔助指標應用于臨床診斷工作中,進一步提高診斷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