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彌留之際》中,??思{以他敏銳的觀察力和精妙的敘事技巧揭示了小說中蘊含的母子關(guān)系這一重大主題。本文從心理學(xué)領(lǐng)域的創(chuàng)傷理論出發(fā),結(jié)合文本分析,對小說中的母子關(guān)系進行了深入分析。遭受婚姻創(chuàng)傷的母親艾迪拒絕甚至仇視自己的孩子。被母親拒絕的孩子們無法構(gòu)建獨立健全的人格。艾迪突如其來的死亡使本就極度缺愛的孩子們遭受了嚴重的精神創(chuàng)傷。為了緩解喪母之痛,本德侖家的孩子們都紛紛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母親的象征性替代。
關(guān)鍵詞:母愛;死亡;創(chuàng)傷;母子關(guān)系;象征性替代
作者簡介:胡佩佩(1988-),女,四川南充人,川北醫(yī)學(xué)院外國語言文化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xué)。
一、引言
《我彌留之際》是美國南方著名作家威廉·??思{于1930年發(fā)表的重要長篇小說。福克納本人對該小說情有獨鐘,稱其為“神品妙構(gòu)”(tour de force)。小說講述了南方佃農(nóng)本德侖為了履行生前對妻子的承諾,率領(lǐng)全家將其遺體護送回娘家杰弗森安葬的苦難歷程。??思{學(xué)者李文俊認為《我彌留之際》是寫的“一群人的一次‘奧德賽’,一群有著各種精神創(chuàng)傷的普通人的一次充滿苦痛與磨難的‘奧德賽’”。母親艾迪在小說中處于中心位置,她在身前死后都控制著本德侖家族。羅斯基認為,“作為母親和妻子的艾迪對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很強的影響。她制造了一種‘心理中心’,這一中心迫使本德侖家的成員待在一起”。小說中的母子關(guān)系尤其值得關(guān)注。艾迪對本德侖家的孩子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本德侖家的孩子都在艾迪死后重新審視自己和母親的關(guān)系。然而,她遠非一個稱職的母親。失敗的婚姻使艾迪遭受了巨大的精神創(chuàng)傷并失去了愛人的能力。受到精神創(chuàng)傷的艾迪僅把孩子視為自我的延伸和復(fù)仇的工具。本德侖家的孩子們因為從未感受過母愛的溫暖,情感受到創(chuàng)傷,靈魂變得扭曲,性格乖張怪異。母親突如其來的死亡使本就極度缺愛的孩子們再次遭受嚴重的精神創(chuàng)傷。本德侖家的孩子們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母親的象征性替代。通過這些象征性替代,他們成功實現(xiàn)了對母親的“控制”和“征服”,緩解了喪母之痛。
二、艾迪:“愛無能”的母親
艾迪年輕的時候深受父親虛無主義思想的毒害,缺乏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認為“活在世上的理由僅僅是為長久的死亡做準備”。在擔(dān)任小學(xué)教員時,她呈現(xiàn)出虐待狂和自虐狂的變態(tài)心理,“我總是期待學(xué)生犯錯誤,這樣我就可以拿鞭子抽他們。鞭子落下去時我仿佛感到是落在我的身上”。艾迪最大的問題是她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guān)系。正因如此,她特別渴望有人能將自己從孤獨和悲觀主義的情緒中拯救出來。她將自己的希望錯誤地寄托在安斯身上。在艾迪的內(nèi)心獨白里,她提到自己嫁給安斯主要是因為“無法忍受孤獨”。愛的缺乏導(dǎo)致艾迪未能在婚姻中建立她所渴望的那種與人交融的關(guān)系,反而加劇了她的孤獨。結(jié)婚之后,丈夫安斯的虛偽、冷漠、自私使艾迪徹底地喪失了生活的信心。她從丈夫安斯那里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語言、“被侵擾的孤獨”以及“并沒有想要得到”的孩子們。
在《精神分析引論》一書中,弗洛伊德指出:“假如一種經(jīng)歷在短期內(nèi)給心理提供一種強有力的刺激,致使心靈再也不能用正常的方法來應(yīng)付抑或適應(yīng),并導(dǎo)致心理的能量分配方式受到永久性的干擾,我們稱這種經(jīng)歷為創(chuàng)傷的經(jīng)歷”。與安斯的婚姻使艾迪遭受了嚴重的精神創(chuàng)傷,得不到任何情感支持的她感到孤獨無助。這段婚姻直接導(dǎo)致艾迪徹底切斷了與生活本身的聯(lián)系。創(chuàng)傷后應(yīng)激障礙的典型特征包括“與他人的脫離、疏遠感”“情感的范圍受限,沒有愛的感受”“前途渺茫感” 。遭到 “結(jié)婚的報應(yīng)”的艾迪逐漸與安斯、孩子、鄉(xiāng)鄰疏遠。??思{說:“她看不到任何希望,只是過著奴隸那種枯燥無味的生活” 。本德侖家的鄰居科拉說:“她是一個孤獨的女人,孤獨地懷著傲氣活著”。她將安斯、愛、語言、孩子都排斥在自己生活的“圓圈”之外?!拔业墓陋毐磺謹_了而且因為這種侵擾而變得完整了:時間、安斯、愛,你愛怎么叫就怎么叫吧,都在圓圈之外” 。丈夫安斯在她心中早就是個活死人,“他當時不知道他已經(jīng)死了” 。她對上帝唯一的要求便是“非安斯”。她認為愛“僅僅是填補空白的一個影子” 。她對孩子沒有愛,“我給安斯生了孩子。我并沒有想要得到他們”。
廓爾克和哈特認為“創(chuàng)傷痊愈的標志之一,是患者能夠講述他們的故事”。然而作為一個拒絕相信語言本身的人,艾迪根本無法講述自己的創(chuàng)傷事件。她對言辭感到幻滅,認為人們“通過言辭來互相利用”。雖然艾迪頻繁地出現(xiàn)在小說中其他人物的內(nèi)心獨白里,但她幾乎是無聲的。婚姻的創(chuàng)傷使她更加肯定了父親的虛無主義觀點,將死亡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正如鄉(xiāng)鄰塔爾所說,死亡“僅僅是一種精神作用”。早在艾迪肉體消解之前,她的精神就已經(jīng)死了。肉體的死亡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了對丈夫安斯的擺脫。精神上的死亡導(dǎo)致艾迪“愛無能”, “在自己一次次成為母親之后,她體會不到母愛帶給她的快樂和幸?!薄=徔评?zé)備她“不是一個真正的母親”。懷上第一個孩子卡什時,她的態(tài)度是冷漠的。懷上二兒子達爾時,她的態(tài)度則是否認和憤怒。也正是在達爾出生后,她決定對安斯采取報復(fù)行為,要求他將自己死后的遺體運回杰弗生鎮(zhèn)安葬。只有在三兒子朱厄爾出生后,她才展現(xiàn)出了母親對孩子應(yīng)有的呵護和關(guān)愛。然而她對朱厄爾的偏愛并非出于母愛的本能,更多的是出于對其私生子身份的補償?!澳切┎恍疑乱粋€病弱或有其他缺陷的孩子的母親,常常試圖用超負荷的愛來彌補孩子所遭受的不公平的缺陷”。之后,為了彌補安斯,她“給了安斯杜威·德爾來抵消朱厄爾,接著我又給她瓦達曼來補償我從他那里奪走的那個孩子?,F(xiàn)在他有三個屬于他而不屬于我的孩子”。
三、受傷的孩子們:“母愛孤獨癥”患者
母愛的缺乏給本德侖家的孩子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使他們形成了孤獨、冷漠、寡言的性格。年近30歲的老大卡什和老二達爾沒有任何要結(jié)婚的跡象??ㄊ彩且粋€性格呆板的木匠,他對一切事物都要求精準無誤,達到了近乎荒謬的程度。還未出生就被母親拒絕的達爾異常敏感脆弱,鄉(xiāng)鄰塔爾說達爾真正的毛病是“獨自思忖得太多了”。達爾曾絕望地說“我無法愛我的母親,因為我沒有母親”。因為沒有母親,所以無家可歸,達爾最終只能在瘋?cè)嗽褐卸冗^余生。女兒杜威·德爾年僅17歲便未婚先孕,在打胎無望之后只得生下孩子成為未婚媽媽。小兒子瓦達曼有嚴重的智力缺陷,他的情況比《喧嘩與騷動》中的班吉好不到哪里去。即使是獨占她“不加掩飾的偏愛”的三兒子朱厄爾,也沒能樹立正確的人格。艾迪對朱厄爾的愛表現(xiàn)為“一種非理性的沖動,并以一種反面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正如達爾所說,朱厄爾“挨媽的打和疼愛比誰都多” 。在母親不正確的寵溺之下,朱厄爾本身也形成了沖動魯莽的性格,對周圍的人和事都充滿了敵意。
母親艾迪的突然離世使本就“缺愛”的孩子們遭受了嚴重的精神創(chuàng)傷。在ICD-10(國際疾病分類)的標準A中,“目睹死亡或本身被折磨”被視作是足以引發(fā)“精神緊張狀態(tài)”的災(zāi)難性事件。在《超越快樂原則》一書中,弗洛伊德通過觀察自己的孫子小漢斯,發(fā)現(xiàn)經(jīng)歷創(chuàng)傷事件的受害者會“以自身獨特的方式重復(fù)著創(chuàng)傷性事件的刺激”。他的孫子小漢斯站在嬰兒床里往外扔線軸,把線軸扔出去時他會說“走開”,然后他會再把線軸拽回來說“回來”。弗洛伊德很快發(fā)現(xiàn)小漢斯通過這種方式來宣泄對于母親離開房間的種種不滿。雖然這個游戲本身的體驗是不快樂的,但在游戲過程中“被遺棄”的孩子扮演了一個“主動的”角色。把媽媽拴在繩子上的漢斯實現(xiàn)了對母親的“控制”和“征服”。同時,通過這種方式,小漢斯“將復(fù)仇的愿望施加在了母親的象征性替代而非母親本人身上”。線軸成了母親的象征性替代。同小漢斯一樣,本德侖家的孩子們在母親離世后也找到了母親的“替代品”。通過這些“替代品”,孩子們實現(xiàn)了對母親的“控制”并緩解了喪母之痛。因此,卡什的媽媽變成了棺材,朱厄爾的媽媽是一匹馬,瓦達曼的媽媽是一條魚。杜威·德爾的象征性替代以懷孕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達爾的象征性替代則是自身的存在危機。
透過朱厄爾的視角,老大卡什第一次出現(xiàn)在小說中時正在加班加點地為母親趕制棺材。作為一名精益求精的木匠,他將失去母親的痛苦轉(zhuǎn)移到棺材這一象征性替代上。整部小說都充斥著卡什鋸木板和釘釘子的聲音。在母親彌留之際,棺材是卡什和母親情感交流的唯一媒介??ㄊ蔡匾庠谀赣H窗外趕制棺材,做好一點就拿給她看。他對棺材近乎病態(tài)的癡迷反映了他內(nèi)心無法抑制的焦慮感。 “卡什如此徹底地專注于棺材的制作和搬運,以至使人懷疑他是否已經(jīng)忘記棺材里面裝的是什么??ㄊ驳墓撞南喈斢谥於驙柕鸟R,瓦達曼的魚,都是轉(zhuǎn)移的客體”。對于朱厄爾而言,馬成了母親的象征性替代。朱厄爾的兄弟達爾和瓦達曼都說“朱厄爾的媽媽是一匹馬”,朱厄爾和他的馬密不可分,為了得到這匹馬,他曾一個人連續(xù)不眠不休地“整治了奎克春上劃出來的那四十畝新地”。艾迪死后,他將對逝去的母親的愛轉(zhuǎn)移到馬身上。母親對他又愛又打,他對他的馬也是如此。正如母親艾迪是他唯一的生身父母,在母親死后,這匹馬也是他唯一可以稱為自己的東西。“通過他的馬,朱厄爾不僅表現(xiàn)出了對母親艾迪強烈的、近乎亂倫的愛,而且還表現(xiàn)出了兒子對于引起他內(nèi)心痛苦沖突的根源的憤怒和敵意”。
由于親眼目睹了母親死亡的場景,原本年幼并有智力缺陷的瓦達曼遭受了嚴重的精神創(chuàng)傷。母親死的時候,“瓦達曼躲在爹的屁股后面,朝外窺探,他的嘴張得老大老大,所有的顏色都從他臉上褪盡,跑到他的嘴里……發(fā)白的臉逐漸消融在昏暗當中……”。為了抵消艾迪離世的痛苦,瓦達曼把自己逮到的魚當成了母親。發(fā)現(xiàn)科拉正在煮那條魚的時候,瓦達曼“大喊大叫地撲上去對著她又是抓又是掐”。無法接受母親死亡事實的瓦達曼不愿意相信棺材里裝的是艾迪,“我媽媽不在木盒子里……我媽是一條魚”。杜威·德爾的象征性替代則以懷孕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值得注意的是,懷孕實質(zhì)上進一步引發(fā)了杜威·德爾的精神創(chuàng)傷,擾亂了她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除了應(yīng)對母親突如其來的死亡之外,懷孕的杜威·德爾還必須完成從女兒到母親的身份轉(zhuǎn)變。母親的離世、情人的拋棄以及本德侖家庭內(nèi)部情感上的疏離使杜威·德爾感到自己“是孤零零的”。懷孕侵擾了杜威·德爾的孤獨并且使她更加孤立無援。母親艾迪也和她共享這份被侵擾的孤獨。最終,墮胎無望的杜威·德爾只能像當年的艾迪一樣被迫接受成為母親的事實。
達爾的象征性替代則是自身的存在危機。他曾困惑地表示:“我不知道我是什么。我并不知道我是還是不是。朱厄爾知道他是,因為他所不知道的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還是不是”。達爾之所以在自我的存在和非存在之間掙扎,是因為他從未被母親接受。沒有母親疼愛的達爾在敘述中只有三次稱呼艾迪為母親,其余時候都是直接稱呼其為“艾迪·本德侖”。母親的死亡進一步引發(fā)了他對自身存在的思考。米歇爾·德爾維爾認為通過一系列的內(nèi)心獨白,“達爾被困在非存在和存在的修辭之間,并最終走入了死胡同”。達爾習(xí)慣在暗中觀察其別人,他“先知”般的洞察力對其他人構(gòu)成了威脅,并且促使他的家人將其孤立起來。最終,無法通過抽象的語言解決自身存在危機的達爾徹底瘋了。在達爾的最后一章獨白中,作為敘述者的達爾采用了第三人稱視角。分裂的視角說明了分裂的人格。
四、結(jié)語
小說結(jié)尾時,本德侖一家成功地安葬了艾迪。至此,艾迪對整個家庭的控制也就徹底消失了。本德侖家的孩子都已放棄了母親的象征性替代??ㄊ驳墓撞耐赣H的遺體一起埋入土里。瓦達曼的魚早就成了飯桌上的菜肴。拖大車的騾子被淹死后,朱厄爾不得不用自己的馬換來了一對新騾子。女兒杜威·德爾通過成為母親這一方式重構(gòu)了失去的母女關(guān)系。而達爾則在家人的密謀下被關(guān)進了瘋?cè)嗽?。從表面上看,除達爾之外的其他孩子都已經(jīng)走出了失去母親的精神創(chuàng)傷。然而,從小就受到傷害的孩子們卻永遠無法與生活本身和解。本身就有嚴重性格缺陷的卡什和朱厄爾依然無法組建自己的家庭。未婚先孕的杜威·德爾只能在貧窮和別人的白眼中度過還不如母親艾迪的一生。一直渴望進城買玩具小火車的瓦達曼永遠都無法實現(xiàn)自己渺小的心愿。最為凄慘的達爾也不得不在杰克遜的瘋?cè)嗽憾冗^余生。
參考文獻:
[1]肖明翰.威廉·福克納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7.
[2]威廉·福克納.我彌留之際[M].李文俊,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
[3]Rossky, William. As I Lay Dying: The Insane World[J]. Texas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1962(1):87-95.
[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張?zhí)脮?,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5]施琪嘉.創(chuàng)傷心理學(xué)[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6.
[6]Frederick L G. Joseph L B. Faulkner in the University[M]. Virginia: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1995.
[7]王欣.創(chuàng)傷、記憶和歷史:美國南方創(chuàng)傷小說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13.
[8]Clarke D. Robbing the Mother: Women in Faulkner[M].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94.
[9]Freud S.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M]. ed. James Strachey. New York: W.W.Norton&Company,1961.
[10]Garland C. Understanding Trauma: A Psychological Approach[M]. Trowbridge: Redwood Books Ltd, 1998.
[11]Kartiganer D M. The Fragile Thread: The Meaning of Form in Faulkner's Novels[M].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78.
[12]Delville M. Alienating Language and Darl's Narrative Consciousness in Faulkner's“As I Lay Dying”[J]. The Southern Literary Journal, 1994(1):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