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杭州市人民小學呂老師班里幾個孩子突然奔進辦公室向她報告:“不好啦!不好啦!樂樂和聰聰吵起來啦,老師,您快去看看吧!”樂樂和聰聰都是呂老師班里的學生。她連忙了解情況,原來,這件事源于20塊錢。聰聰平時做作業(yè)又快又好,不知怎么的,竟開始向同學提供收費輔導服務(wù):教一道題目,收費2元。 樂樂是第一位顧客,而且一次性支付了20元,讓聰聰教他不會的題。
看似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但是幾天下來,樂樂發(fā)現(xiàn)自己這筆錢花得不劃算:這些題好像也不是很難,為此用掉了自己半個月的零花錢,有些虧。 所以,樂樂要求聰聰退款。題目已經(jīng)教了,錢也收進了口袋,而且都用掉大半,聰聰自然不肯退還。于是,兩個娃就吵了起來,互不退讓。了解起因經(jīng)過后,呂老師覺得聰聰做得不對:教同學作業(yè),怎么能收錢呢? 于是,她嚴厲地批評了聰聰,讓他明天把樂樂的20元錢如數(shù)退還。沒想到,聰聰聽后,反應(yīng)激烈,哭喊著說:“我已經(jīng)教他題目了。憑自己智慧賺的錢,為什么要退回去? 再說,班上又不止我一個人教題目收費,憑什么就讓我還錢?”
當天,呂老師進行了無記名調(diào)查,驚訝地發(fā)現(xiàn)“有償幫助”并不是聰聰?shù)膭?chuàng)意,同學間的“互助”變成“互利”的情況在班級里時有發(fā)生,有不少同學曾收過或給過同學錢。呂老師第一反應(yīng)是有些羞愧,自己沒有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可同時也很困惑:孩子們的“生意經(jīng)”到底是從哪學來的?他們的零用錢有異常變化,家長們也不知道嗎?
在認真分析此次“教題收費”事件后,呂老師意識到:不是孩子們變得不“單純”了,而是有很多外在因素讓他們覺得“有償幫助”是一件合理的事情,是憑自己的智慧和勞動掙錢。對聰聰和部分同學的觀點,呂老師并不認同:“教題收費,不利于同學之間的相處,會讓孩子們產(chǎn)生錯誤的金錢觀念,認為什么東西可以用錢獲得或者什么事情都可以用錢解決,人與人之間情感會變得淡漠。”
(摘自《錢江晚報》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