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深,王 翠,李金牛,李躍華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北京100091;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100029;3.北京市中關村醫(yī)院,北京100190)
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營養(yǎng)過剩的問題普遍存在。2012年全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成年人血脂異常的總體患病率已達40.4%[1]。國內有研究顯示,中老年人群血脂異常的發(fā)病率則更高,血脂異常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病、冠心病、腦卒中和糖尿病等各種慢性疾病及許多急癥事件發(fā)生的重要危險因素[2]。老年人群血清膽固醇在體內積累過度將會導致2010—2030年我國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約920萬[1]。中國成人血脂異?,F況較為嚴峻,導致與其相關的各種慢性疾病發(fā)病同時上升,加重社會和醫(yī)療負擔。中醫(yī)強調,“病在于內,癥見于外”“有諸內,必形諸外”。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是中醫(yī)外治特色療法之一,其特點是通過藥物在特定部位吸收和腧穴經絡刺激而具有雙重作用[3],不僅滲透力強,使用簡便可靠,且藥力柔和持久,易于被患者接受[4]。目前,血脂異常發(fā)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且人群趨于年輕化,中老年人仍是血脂異常的重點防治人群。本研究探討欣悅降脂穴位貼輔助治療中老年脾虛痰濁型血脂異常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老年病科門診收治的92例脾虛痰濁型血脂異常的中老年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6 例。對照組男22 例,女24例;年齡50~80 歲,平均(61.63±8.79)歲;病程5~20年,平均(10.33±4.70)年。觀察組男23例,女23例;年齡48~79 歲,平均(63.11±8.34)歲;病程3~17年,平均(9.62±4.17)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醫(yī)學倫理要求。
1.2 診斷標準
(1)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中的診斷標準[1]?;颊咴谡o嬍车那闆r下,其血脂水平符合以下內容之一:總膽固醇(TC)≥6.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4.1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1.0 mmol/L,三酰甘油(TG)≥2.3 mmol/L。
(2)中醫(yī)診斷標準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高脂血癥的診斷標準[5]。主癥:頭暈胸悶,神疲乏力,氣短懶言;次癥:頭重如裹,肢麻沉重,體胖痰多,疲倦乏力,心悸,飲食減少,口淡,嘔吐痰涎;舌象:舌胖,邊有齒印,苔滑膩;脈象:脈弦滑,或虛而無力。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45歲;與研究人員配合無障礙者;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妊娠或哺乳期女性;過敏體質者;皮膚有傷口或出現破潰而不能進行貼敷治療者;正在進行其他中醫(yī)療法治療且可能影響本次研究結果者;因各種原因未能按規(guī)定進行治療,無法對研究效果評定者。
2.1 對照組 給予原有常規(guī)調脂藥并維持原用法用量不變。
2.2 觀察組 在此基礎上予欣悅降脂穴位貼治療。欣悅降脂穴位貼由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藥劑科統(tǒng)一調制。方藥組成:芥子、茯苓皮、豬苓、炙黃芪、焦檳榔。制作方法:上述中藥按2∶3∶3∶2∶1比例配伍,混合研粉,過80 目篩,攪拌拌勻,用適量白醋和蜂蜜調成丸,藥丸每顆重量為1 g,獨立密封包裝,配用的外用貼膠布(由西苑醫(yī)院藥劑科統(tǒng)一制作)尺寸為5 cm×5 cm,與1顆藥丸組成1個穴位貼,用時將藥丸開封取出,即開即用。每日下午2:00貼在雙側陰陵泉和豐隆穴處,每次貼后用手輕輕按揉3 min,睡前揭掉。揭掉后如有藥物殘留,可用清水清洗。若貼敷部位起水泡或破潰者,需待皮膚痊愈后再行貼敷。28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①血脂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C、TG、LDL-C及HDL-C水平。②中醫(yī)癥狀積分。根據《血脂異常中醫(yī)診療標準(初稿)》附錄中的癥狀分級量化表進行積分量化[6]。癥狀指標包括頭重如裹、眩暈、胸悶、倦怠乏力、肢麻沉重、嘔惡痰涎、畏寒肢冷、形體肥胖等30項,按無、輕、中、重分別計0、1、2、3分。積分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③不良反應與隨訪情況。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惡心嘔吐、頭暈目眩、便秘、泄瀉等不良反應情況,并詳細注明出現時間、持續(xù)時間、程度、處理措施等,評價不良反應的出現與本次貼敷治療研究的相關性及因果關系。療程結束后隨訪1個月,記錄患者證候改善等相關情況。④臨床療效。
3.2 療效評定標準 ①綜合療效。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標準評定[5]。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或血脂檢測結果達到以下任何1項者(TC下降≥20%,TG 下降≥40%,HDL-C 上升≥0.26 mmol/L,LDL-C/HDL-C下降≥20%;有效:血脂檢測達到以下任何1項者:TC 下降10%~<20%,TG 下降20%~<40%,HDL-C 上升0.10~<0.26 mmol/L,LDL-C/HDL-C下降10%~<20%;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改善或血脂結果不符合以上標準者??傆行剩?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中醫(yī)癥狀療效。根據《血脂異常中醫(yī)診療標準(初稿)》[6]評定。痊愈:療效指數降低≥95%;顯效:療效指數降低70%~94%;有效:療效指數降低30%~69%;無效:療效指數降低<30%;療效指數=(治療前中醫(yī)癥狀積分-治療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治療前中醫(yī)癥狀積分×100%??傆行剩?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血脂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TC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TG、LDL-C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對照組(P<0.05);觀察組HDL-C水平高于治療前、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脾虛痰濁型血脂異?;颊咧委熐昂笱奖容^(mmol/L,)
表1 兩組脾虛痰濁型血脂異?;颊咧委熐昂笱奖容^(mmol/L,)
注:1.TC,總膽固醇;TG,三酰甘油;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2.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中醫(yī)癥狀總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yī)癥狀總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yī)癥狀總積分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脾虛痰濁型血脂異?;颊咧委熐昂笾嗅t(yī)癥狀總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脾虛痰濁型血脂異?;颊咧委熐昂笾嗅t(yī)癥狀總積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1。
(3)綜合療效比較 觀察組TC水平異常者(34例異常)總有效率為97.1%(33/34),高于對照組(32例異常)的75.0%(24/3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觀察組TG 水平異常者(31例異常)總有效率為83.9%(26/31),顯著高于對照組(34 例異常)的41.2%(14/3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4。觀察組LDL-C 水平異常者(17 例異常)總有效率為76.5%(13/17),高于對照組(18例異常)的38.9%(7/1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3 兩組脾虛痰濁型血脂異常患者總膽固醇綜合療效比較[例(%)]
表4 兩組脾虛痰濁型血脂異?;颊呷8视途C合療效比較[例(%)]
表5 兩組脾虛痰濁型血脂異常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綜合療效比較[例(%)]
(4)中醫(yī)癥狀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7%(44/4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4.8%(16/4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6。
表6 兩組脾虛痰濁型血脂異?;颊咧嗅t(yī)癥狀療效比較[例(%)]
(5)不良反應及隨訪情況比較 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未出現不良反應。所有受試者隨訪1個月,觀察組失訪3例,對照組失訪2例,原因為電話號碼無人接聽或空號,其余接受隨訪的受試者通過門診復診或電話隨訪,均未見病情或癥狀加劇情況。
血脂異常患者主要有原發(fā)性高脂血癥,少數患者還有繼發(fā)性高脂血癥。原發(fā)性高脂血癥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主要由基因損傷引起,后天由各種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超重、肥胖、抽煙、酗酒等誘發(fā)或加重;繼發(fā)性高脂血癥主要由全身各種系統(tǒng)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肝臟腎臟相關疾病等)長期受損引發(fā)[7]。長期用藥也會對血脂造成一定影響,如長期使用避孕類藥物、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糖皮質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苯妥英鈉等,基因多態(tài)性也可以影響血脂水平,使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8-9]。高血脂可導致自由基的產生,破壞自由基清除平衡狀態(tài),使其降低清除能力,而脂質過氧化產物和自由基的增加又會促使血脂水平升高[10]。李超等[11]認為,高脂飲食會使腸道菌群平衡被打破,加劇脂質代謝紊亂,形成惡性循環(huán)。腫瘤壞死因子-α、高敏C-反應蛋白及白細胞介素-6等炎癥細胞因子也與血脂異常密切相關[12]。血脂異常的影響因素還有很多,如家族遺傳因素、年齡、性別等人口學因素、生活及飲食方式、多病共存和多重用藥等[13]。對于這一可調節(jié)的老年多種慢病危險因素,防與治均不可忽視。良好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是預防血脂異常的基本措施,也是治療的基礎。多吃蔬菜、水果和高纖維、高蛋白質的食物,減少高膽固醇和高脂肪食物的攝入,減少碳水化合物和熱量過高食物的攝入,增加運動量,維持健康體質量,均有利于控制血脂水平,且簡單有效。西醫(yī)臨床治療高脂血癥的主要方法以他汀類和貝特類等降脂藥為主,需長期口服,方法單一且易出現肝功能損傷。中醫(yī)藥治療血脂異常具有多靶點、療效好的特點,且治療方式多樣,如湯藥、膏方、針灸、貼敷、拔罐等。
血脂異常屬中醫(yī)“脂濁”“血濁”等范疇?!夺t(yī)學正傳》言:“津液稠黏,為痰為飲,積久滲入脈中,血為之濁。”《靈樞集注》言:“中焦之氣,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則皮肉膏肥,余于內則膏脂豐滿?!睜I養(yǎng)全身的正常脂質本應補益腦髓、臟腑、皮肉,但因久坐少動、飲食不節(jié)、情志刺激或年老體衰等,肝、脾、腎功能失調,運化失常,聚而為痰,滯于營中,浸淫血脈,排泄不暢,成血脈痰濁之患,故而致病[14]。李躍華教授基于脾虛痰濁的病機創(chuàng)制欣悅降脂穴位貼調節(jié)血脂,收效良好。穴位貼敷療法是運用貼敷藥物與人體皮膚穴位相應,通過皮膚的吸收及穴位經絡的刺激循行,最終調理人體內的五臟六腑。該療法充分體現了藥物歸經和腧穴經絡調理作用。欣悅降脂穴位貼方由芥子、茯苓皮、豬苓、炙黃芪和焦檳榔組成。方中芥子利氣散結豁痰,通經通絡行滯?!侗静萁浭琛吩?“白芥子味極辛,氣溫,能搜剔內外痰結及胸膈寒痰。”《藥品化義》言:“專開結痰,痰屬熱者能解,屬寒者能散。”茯苓皮、豬苓利水滲濕,健脾消腫?!侗静菥V目》言茯苓:“其味甘淡,性平,歸腎經,長于利水消腫?!敝它S芪利水消腫,益氣健脾。焦檳榔消食導滯。諸藥合用,共奏健脾行氣、祛痰行滯、化濁降脂、通利脈道之功,故脂濁難生。研究表明,黃芪主要成分黃芪多糖可明顯降低3-羥基-3-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 還原酶的表達水平,明顯抑制膽固醇的合成,具體很好的降HDL-C 作用[15]。茯苓皮和檳榔均具顯著的降脂作用,可明顯降低小鼠血清中的膽固醇、LDL-C和TG 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指數[16-17]。豬苓活性成分豬苓多糖有降低血脂及治療酒精性脂肪肝的藥理作用[18]。
穴位貼敷療法具有雙重功能,不僅可以通過藥物本身的功效作用調節(jié)機體,還能通過藥物對腧穴的刺激達到循經調節(jié)臟腑的作用。腧穴作為臟腑氣血匯聚之所,是溝通內外的通道。陰陵泉穴為足太陰脾經的合穴,又“合治內腑”,能夠健脾益氣,推動脾臟運化代謝水濕,有燥濕健脾、暢通三焦、益氣行水消腫的功效。作為胃經的絡穴,亦是除痰要穴的豐隆,通脾、胃二經,具有運脾消痰、祛濕理氣之功。兩穴相配,標本并治,攻補兼施,相互聯絡,共同消散血內濕濁痰瘀[19]。研究發(fā)現,腧穴與藥物相互感應,可顯示出明顯的感應性和放大作用,而經絡作為一個散布于人體的低電阻通道,在藥物效應刺激時,能明顯調節(jié)相關聯的皮膚、淋巴、血管和神經等部位,并通過血液循環(huán)迅速對相關組織器官產生特異性的藥理效應,并根據情況不同起到單向或雙向調節(jié)作用[20]。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TC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TG、LDL-C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對照組(P<0.05);觀察組HDL-C 水平高于治療前,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中醫(yī)癥狀總積分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TC、TG、LDL-C水平異常者總有效率均高于同類型對照組(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治療過程中及隨訪1個月,兩組患者均未出現不良反應,均未見病情或癥狀加劇情況。綜上所述,欣悅降脂穴位貼可以輔助調節(jié)中老年脾虛痰濁型血脂異?;颊叩难?特別是在改善中醫(yī)臨床癥狀方面有較好療效,充分發(fā)揮了中醫(yī)藥特色,且操作簡便,臨床值得廣泛應用。本次研究樣本量較少,缺乏對遠期療效的觀察,仍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