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蕾
(長安醫(yī)院,陜西 西安,710016)
肺癌是十分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近年來該疾病的發(fā)病率具有明顯的上升趨勢,且患者的死亡率較高,特別是處于晚期的肺癌患者其病死風險較高以及心理壓力大,再加上化療不良反應以及癌痛等對其生活質量構成嚴重影響,良好的護理服務是緩解患者晚期身心痛苦、提升其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1]。以下將分析對晚期肺癌患者采用醫(yī)院-家庭一體化護理模式的方法及其應用價值。
1.1 臨床資料抽取2020 年3 月~2021 年10 月本院74 例晚期肺癌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37 例,男23 例/女14例:年齡53~83 歲,均數(65.7±1.6)歲;體質量指數(BMI)16.3~30.5kg/m2;均數(21.6±1.6)kg/m2。對照組:37 例,男22 例/女15 例:年齡52~85 歲,均數(65.8±1.5)歲;BMI 16.5~30.7kg/m2;均數(21.7±1.5)kg/m2。2 組各項基礎資料具備可比性P>0.05。
1.2 方法對照組為常規(guī)護理,例如進行心理支持、飲食指導、用藥指導以及健康指導等;觀察組聯(lián)合應用醫(yī)院-家庭一體化護理,方法為:(1)組建護理小組:由患者家屬、主管醫(yī)生、責任護士、營養(yǎng)師等共同組成護理服務小組,共同對患者的病情狀況、心理狀況、營養(yǎng)情況等進行分析,從而為其制定符合實際的護理方案并積極落實;(2)護理實施:①為患者營造整潔、安靜以及熟悉的療養(yǎng)環(huán)境,盡快消除其陌生感、緊張感以及不適感,為其營造具有家庭化的療養(yǎng)氛圍;②為患者分配責任護士,在各項護理服務中需要充分與患者的家屬溝通并共同配合構建良好的協(xié)作關系。共同完成患者的心理護理、日常生活護理等工作,借助圖片以及視頻等給予患者和家屬個體化指導,積極協(xié)助完成各項日常護理計劃并詢問患者的感受以及需求,及時對護理計劃做出優(yōu)化調整;③為患者制定符合實際的日常護理計劃,日常的睡眠、活動以及飲食等均嚴格依據計劃完成。在此期間由責任護士為主導,同時家屬作為輔助,對于各項數據進行詳細記錄,將其納入到患者的健康管理檔案中,定期對其檔案資料充分分析,進一步對護理計劃進行調整和完善;④需要動態(tài)化的對患者精神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估,及時發(fā)現(xiàn)存在的負性情緒并給予個體化的心理疏導,從而改善其精神心理狀態(tài),提高患者的心理舒適度;⑤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做好疼痛度的評估,并制定個體化的鎮(zhèn)痛方案,例如運用藥物鎮(zhèn)痛、物理鎮(zhèn)痛。做好患者的日常陪伴工作,提供精神關懷和支持,引導家屬共同給予親情關懷,增強患者的自信心。為其播放音樂、進行肢體按摩等方式轉移患者的疼痛注意力,緩解其疼痛癥狀。
1.3 評價標準利用KPS 卡式生存質量量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情況進行評估,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利用焦慮、抑郁自評估量表(SAS、SDS)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測評,得分越高焦慮、抑郁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文中數據行SPSS22.0 分析,計量資料數據標準差為(),組間數據行t 檢驗,計數資料為[n(%)],組間數據行χ2檢驗,P<0.05 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KPS 評分組間對比護理前兩組KPS 評分對比P>0.05,護理后KPS 評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KPS 評分組間對比(,分)
表1 KPS 評分組間對比(,分)
2.2 SAS、SDS 評分組間對比護理前兩組SAS、SDS 評分較高P>0.05,護理后SAS、SDS 評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SAS、SDS 評分組間對比(,分)
表2 SAS、SDS 評分組間對比(,分)
醫(yī)院-家庭一體化護理模式到本質為一種團體護理模式,在應用中將醫(yī)院和患者家庭進行緊密結合,共同組成協(xié)作團體,全體成員共同分析患者的病情狀況以及身心狀態(tài),制定個體化的護理方案,有助于確保護理的全面性、針對性以及科學性。在具體的應用中首先組建護理服務小組,制定完善的護理計劃,之后積極落實護理計劃,有助于提升護理工作的細致性和規(guī)范性,也可確保各項護理措施的針對性和可實施性[2]-[4]。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在護理后的焦慮、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以及該組在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醫(yī)院-家庭一體化護理模式的運用能夠提高晚期肺癌患者的護理服務質量。
綜上所述,對于晚期肺癌患者采用醫(yī)院-家庭一體化護理模式,可有效緩解其負性情緒并提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