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海燕 馮琳 丁娟 尚云俠
摘要:目的:研究極低出生體重兒PICC(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頭端定位中行腔內心電圖技術(IEGM)的效果。方法:數(shù)據(jù)遴選我院新生兒科收治108例PICC置管極低出生體重兒,“雙盲法”分參照組(X線進行頭端定位,n=54)、腔內組(IEGM引導定位,n=54),2組置管效果比較。結果:與參照組比較,腔內組導管尖端到位率更高、并發(fā)癥率更低,P<0.05。結論:IEGM用于PICC置管極低出生體重兒中可準確置管尖端到位性、減少并發(fā)癥,值得推崇。
關鍵詞:腔內心電圖技術;極低出生體重兒;PICC置管;頭端定位;并發(fā)癥
現(xiàn)階段,極低出生體重兒靜脈治療的主要途徑以PICC(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為主,具有減少藥物外滲、靜脈穿刺等優(yōu)勢,在靜脈營養(yǎng)支持、長期靜脈輸液及腫瘤化療中應用廣泛,可為新生兒生存提供有效保當,但導管尖端未達中心靜脈處,易增加靜脈炎、感染風險,因此盡早如何精確定位導管尖端、成為臨床關注熱點。張秋云[1]證實,常規(guī)PICC置管時,根據(jù)既往經驗置管、結束置管后拍攝X線片、明確導管尖端位置,若未達預定位置,需對無菌區(qū)重新建立、調整位置,增加感染風險,效果有限,鑒于此,本文分析PICC置管極低出生體重兒行IEGM引導定位的價值,匯總: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線資料
前瞻性研究,樣本取自本院2020年5月-2021年9月收治的108例PICC置管極低出生體重兒,腔內組(54例):男女比例30:24,日齡1-6d,均值(3.24±1.15)d;體重1300-1450g,平均(1372.56±0.84)g;參照組(54例):男女比例29:25,日齡1-7d,均值(3.45±1.27)d;體重1380-1490g,平均(1389.75±0.96)g。P>0.05、可比較。家屬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經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①均為極低出生體重兒、預計輸液時間≥1周;②輸注藥以高滲透性藥物、強刺激性藥物為主;③確定經SVC入路置管;④有完整資料。
【排除標準】①PICC置管禁忌癥;②其他因素引起肺源性心臟病、心房顫動及瓣膜性心臟病等;③伴先天性疾病;④中途轉院。
1.2 方法
參照組(X線進行頭端定位):臨床醫(yī)師根據(jù)既往經驗,借助常規(guī)體表測量后、對導管長度加以明確,完成后實行穿刺處理,拍攝X片定位無誤、即可使用。
腔內組(IEGM引導定位):①PICC穿刺置管:在預測長度送管,待成功后將右下方心電監(jiān)護儀的導聯(lián)取下,連接導絲、觀察心電圖顯示的P波變化;②抽取0.9%、10ml氯化鈉溶液,與導管連接,緩慢注入0.9%、10ml氯化鈉溶液,有規(guī)則的機械波出現(xiàn);③明確PICC導管尖端位置:觀察P波、若有P波幅發(fā)生倒置情況,則不再送管,將導管緩慢回撤,若穿刺期間無特異性P波出現(xiàn),表示導管尖端并未到達上腔靜脈,需及時調整后再行穿刺,直到處在尖端位置,破鞘固定。
1.3 觀察指標
并發(fā)癥:統(tǒng)計2組發(fā)生感染、靜脈炎及血栓形成的例數(shù)。
導管尖端到位情況:統(tǒng)計2組導管尖端首次到位的例數(shù),到位標準為:導管尖端在上腔靜脈中下1/3位置。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excel表整理,SPSS22.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均數(shù)±標準差(),t檢驗。計數(shù)資料構成比[n(%)],x2檢驗。檢驗水準P=0.05。
2 結果
與參照組比,腔內組導管尖端到位率更高、并發(fā)癥率更低,P<0.05,見表1。
3 討論
有文獻報道[2],IEGM引導定位用于PICC置管極低出生體重兒中具有可行性,分析發(fā)現(xiàn):①經上腔靜脈將竇房結穿過、直到右心房的環(huán)節(jié),心電圖P峰變化較明顯,IEGM以此為原理,借助心內連接轉換器、轉變體表心電圖為心房內心圖,實際置管期間,以心電圖變化為基點,全程對置管進度了解掌握,通過有效檢測其中的P波形成,可對P波規(guī)律切實掌握,明確導管尖端的最佳插入位置、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保證完成精確的置管操作,避免對血管、神經造成損害,還能減輕X線帶來的輻射損害、降低并發(fā)癥風險,可達到預期置管效果,具實踐價值[3]。
本研究示:與參照組比,腔內組導管尖端到位率更高、并發(fā)癥率更低(P<0.05),說明本文與陳健碧[4]文獻相似,因此IEGM引導定位可保證一次性尖端到位、保證置管安全、減少并發(fā)癥出現(xiàn),效果較理想。
綜上所述:PICC置管極低出生體重兒行IEGM引導定位可準確定位尖端、減輕家屬對置管風險的擔憂,降低并發(fā)癥風險、 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張秋云,林艷,張慶云.在新生兒PICC置管中予以腔內心電圖定位技術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的作用[J].黑龍江中醫(yī)藥,2021,50(02):172-173.
[2]姜敏,潘晉洲,蘭君等.不同P波幅在腔內心電圖引導早產兒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尖端定位中的應用[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10):1791-1792.
[3]王平藍,潘關鳳,譚建平等.腔內心電圖定位技術在新生兒PICC尖端定位中的應用[J].天津護理,2019,27(3):355-358.
[4]陳健碧,劉鳳英.腔內心電圖定位技術在新生兒PICC頭端定位中的應用進展[J]. 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7,8(04):63-66.